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诗经讲纣王

发布时间: 2022-10-26 04:30:01

1. 关于纣王的故事

苏妲己原本是有苏氏的公主,他爹是有苏氏的诸侯王。

“妲”是美丽的意思,应该说,她是艳名远扬的一类。苏妲己的父亲,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一说是不服管理,具体的谁也不清楚,史书上没说),惹恼了纣王。

当时,纣王的年龄,大约在四十到六十岁之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当然,也知人善任,敢于提拔平民甚至奴隶作为官员,是个厉害的宿将。他一怒之下,倾兵攻打有苏氏。

有苏氏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哪里能够抵挡,结果就败了。苏妲己作为战利品之一,被带到了朝歌。

之后的故事,那就是任凭个人发挥了。在攻打了有苏氏之后,纣王就很少再亲自带兵——可以理解为沉迷女色,但也未尝不是因为年龄大了的原因。

再后来,时间咻咻咻的过去,转眼到了姬昌父子出场的时候。在当时,中央里面,有三个人是很厉害的,号称“三公”。

他们是九侯、姬昌,还有一个我不记得了……咳,接着说。九侯进献了他的女儿,纣王认为她不够yd,就把她杀了,顺便把他老爹夜剁成了肉酱。

西伯侯也被囚禁,另外一个,纣王想办法把他打发出去,到边疆喝风玩儿。这一件事,并不像史书里记载的那么简单。

第一点,据‘吕氏春秋’记载,纣王和他的兄长是同母所生,但是,他的母亲,生他哥哥的时候,还不算正是老婆,等到生纣王的时候,封了正式老婆。他和他哥,很难说谁是嫡出。

纣王二十岁才嗣位,据说那会儿,他老爹死有半年了。那么,他是怎么当上大王的呢? 第二,纣王“好游乐”,在他登极的头十年(!),一直在外打猎,没有召集群臣,商议过国事。

但是,并没有人说,他在位初期,政治败坏之类。那么,这十年,是谁在主持国家大事? 第三,根据现在的一本“古代帝王”图书讲,最新考古发现,纣王是他爹的第四个儿子,是幺儿。

他本名叫子受徳,后来改名子受辛。要知道,古代的王子改名,可不想现代人那么简单,基本上,只有最后继承王位的人,才能一直使用皇室的“姓”。

像纣王的兄长,就叫箕子。而纣王的封号,就是“帝辛!” 假如,这个记录是真的的话,最合理的猜想应该是这样: 纣王的爹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四(就是纣王)是正派老婆生的,剩下两个是杂牌老婆生的。

老大是太子。但是,后来,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太子被废了——先秦时,无大错,不易储。

而世传,纣王只有两个(或一个)兄弟。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太子死掉了。

而他的改名,就应该是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改的。下面是我的个人猜测: 战争爆发,太子战死,他爹估计也死了,不然不会来不及立太子。

这个时候,年纪还比较小的四王子,临危受命,在战争中立下大功,被三公拥立为帝。但是,因为纣王年纪较小,又没有父兄的庇佑,所以,权力被架空。

他终日在外打猎,暗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后来,他发兵讨伐不服从商朝统治的诸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但是,因为他提拔奴隶做将领(这在当时非常严重),并且偏爱武将,轻视文官,三公渐渐不能控制他。九侯为了保住位置,把女儿献出来,但是纣王很记仇,还是寻由头杀了他女儿,又雷厉风行,把三公都收拾了。

这个时候,正是苏妲己进宫伊始。在这种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很难想象,他还能有精力去发展个人情感。

事实上,苏妲己跟他确实没什么,年龄差距太大了。历史上,纣王并没有杀妻灭子。

他的太子武庚,率领殷朝移民,被周分封到偏远的地方。后来,他还煽动姬昌的两个儿子,跟他一块儿造反复国,最后被镇压,三人都被处死。

武王伐纣时,那些文官大都叛逃,但是武将很少,几乎没有,只有一个祖尹,大概是军师一类的人物,看不惯纣的刚愎奢侈,劝了他几句,纣王不听,他就逃走了。当时,商朝的主力部队,都被蜚蠊(人名)带走,去攻打东夷。

因为纣王连年征战,国家变得很富强——这不奇怪,那时候是奴隶社会,仗打得好,就有战俘,就有奴隶。因为人少地多,不愁没地方干活。

武王打过来的时候,纣王匆忙组织了十七万军队——临时动员的,不容易啊。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奴隶。

结果,还是败了。关于此战,史书上有两种说法 1,尚书:伏尸百万,流血飘杵(杵不是橹。

杵是农具。这些军队都是老百姓!那个时候,失去了军队的纣王,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强迫百姓去为他打仗,只有一种可能,那些人是自愿的!) 2,史记:周王带甲三千,商兵临阵倒戈。

(老实说,这个不大可信十七万对三千,一人吐口唾沫都能淹死他们。仗打胜了,奴隶可以变成平民,但是周朝进来,他们肯定还是奴隶。)

然后,纣王就逃回鹿台,带着他收藏的宝贝,举火自焚。苏妲己也自尽了。

然后,武王就砍下了纣王和苏妲己的脑袋,把挂在旗杆上,凯旋而归。纣王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很坏,商朝已经式微。

但是,到了纣王时,他攻打下了东夷,,讨伐不平的诸侯,使商朝实现了中兴。他封奴隶为官员将领,是对当时制度的很大挑战。

那年头,奴隶跟牛马一样,死了换一个,主人甚至不愿跟他们说话。但是,纣王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很有可能,纣王本身对奴隶制度并不满意,想要改进,但是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有大略,却无雄才,最终自尽。周朝的胜利,。

2. 商朝纣王

《史记》中的商纣王 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

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

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

殷之太师,太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编辑本段]纣王时期的军事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

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

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

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

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其实很多在我们现在对历史商所有帝王看来,这六条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有些可以并不认为是罪状。

公元前1046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

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

周师沿途没有遇 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

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

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

3. 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越,是不是真的

根据《左传》等文献可知,帝辛(纣王)征服了淮夷,派飞廉出使北方,对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过一定贡献。《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经郭沫若等学者考证,这里的“武王”是指商纣王,他在生前曾深受百姓的爱戴,是殷民心目中的“武王”。河南淇县朝歌镇有后人修建的纣王之墓,当地人民均以纣王为荣。

从殷墟考古来看,商朝末期的人祭和人殉都很少,甚至没有西周中早期严重。从各种文物中,看不出帝辛有太多暴行。当年武王伐纣,共写过两篇檄文:《泰誓》和《牧誓》。《牧誓》中周武王列举了纣王的罪状只有六条,分别是嗜酒、听妇人言、大量任用奴隶和平民做官、不任用亲戚、不认真祭祀、相信自己有命在天。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西周统治者和商王朝的叛徒给帝辛抹黑,并造出了“纣”这个字。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不了解历史真相,为了向世人宣扬“恶有恶报”,便又给纣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状。汉代以后的统治者继续把纣王作为反面形象宣传。纣王的“荒淫残暴”实际上是千年积毁的结果。

4. 孔子怎么评论纣王的

有个话题以前提过:孔门师徒很少说商纣王的坏话:相反,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纣王的不善,并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厉害。可见君子不能居于弱势地位,那样一来,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还有你的“好”吗!(“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这分明是替纣王喊冤啊。虽是学生的见解,老师想来也是赞同的。——怎能不赞同呢?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宋国是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商亡后,纣王的异母兄长微子封于宋,以继承殷商香火。《诗经》中的“商颂”即宋国的宫廷乐舞。孔子的体内流动着殷商王族的血液,这一点,他的学生不会不知道,替老师说两句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人说:不对吧?孔子可是一贯主张克复周礼啊,他早把殷商老祖宗忘啦!——不错,孔子“克己复礼”复的便是周礼。按几十年前的调门,他一生奔走,目的就是要复辟西周奴隶制啊。(前两天还在微博上见一位教授说“孔子是奴隶主利益的代表”,跟当年批林批孔材料说的一模一样)

其实孔子说得很明白:“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什么“吾从周”呢?是因为周的礼仪制度继承了夏、殷两代的,所以我才力挺!

不错,孔子常把“文武周公”挂在嘴边。其实,他对周武王并不很敬服。一有机会还要发点小牢骚。例如欣赏音乐时,他就表示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虞舜的乐舞,舜的帝位是由尧禅让而来的,孔子对乐中那平和不争的至善内涵心领神会,听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竟“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武》乐则不同,那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而武王的天下,是靠着干戈征伐、杀人无算、从孔子的祖先手里强夺来的!《武》乐大概很雄壮,但终究掩不住一股杀伐之气,因此孔子听了皱眉头,说是“未尽善也”——说得够直率!

还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我:古代如何祭祀社神(即土地神)?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做社神牌位,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意思是让老百姓战栗、恐惧。孔子得知宰我的回答,告诫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解释了,做了又不能停的事就不必去纠正了,已经做完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这话是啥意思?一般认为,孔子是在责备宰我,认为他的回答很荒谬,完全是信口开河!但话已说出,还能收回么?所以也只能“既往不咎”、以儆将来了。——不错,在孔门中,宰我(即宰予)是个“差等生”,遭老师批评几乎是家常便饭。然而这一回却有点奇怪:学生说了糊涂话,为师的呵斥一句“胡说”,也就算了,干吗还要一连三句反复申说?俺倒认为,孔子并非批评宰我“胡说”,而是告诫他没必要再翻陈年旧账——周人以栗为社,确有“使民战栗”的意图,这个孔子也心知肚明:可那都是老皇历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还提它干啥?

周人确实有残暴的一面。试想,一个民族起来掀翻另一个民族的统治,能是描龙绣凤的文雅之举吗?我们看《尚书》中的《周书·牧誓》,那是武王率领虎狼之师逼近殷郊时发出的战争动员令:“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六伐七伐!”“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口气凶暴、杀气腾腾,何曾有一丝一毫“仁义”气象?也难怪孔子听了《武》乐心里不舒服。

话说回来,孔子不愧是“圣之时者”,颇识与时俱进的道理。他生活的时代,殷商已灭绝了六百年;就是取殷而代之的周朝,也已分崩离析、日薄西山。孔子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力挖掘并保存殷、周文化——因为两者具有传承包容关系,而今早已是难分你我了。

5.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但是殷纣王不是很残暴,人人欲诛之

纣王其实也没有历史描述的那么坏,为什么不能有人拥护他?历史又不是封神演义,也不要被一些所谓的正史给误导了。你也说了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那证明就算有人再怎么抹黑商纣,还是有人支持他的。

就算周朝以后的人如何抹黑,到了现代,置疑与反驳声势愈演愈烈。胡适做了一篇论文《说儒》,指出《诗经·商顷·玄鸟》诗中“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禄是荷”,是歌颂商族中的一个伟人,但武丁之后无人有此武功,于是便将之作为“悬记”而安在了孔夫子的头上。这一来引起大争论。冯友兰指出,武丁之后是存在一位武功极盛的君主的,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证,但未言其姓名。而郭沫若亦著《驳说儒》,予“悬记”以批判。郭氏指出:这个人就是帝辛。“殷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在牧野大战后,“殷人被周人压迫,道路是向着帝乙、帝辛两代经略出来的东南走。”“更透辟地说一句,中国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们是应该纪念殷纣王的。”因此,“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会把殷纣王看得来和周人所看的那样。他们就要称他为‘武王’,要纪念他,其实都是说的过去的了。“(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解放后,郭沫若亲临殷商故地,更是感慨不已:“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恶莫须有。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并大声赞扬:“百克东夷身致殒”,“统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彻底为帝辛翻案并疾呼。顾颉刚亦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纣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了一事,东晋时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纣就变成了自古未有的残忍暴君了。顾氏通过仔细的考证,彻底洗清了泼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浊泥,还其本来面目,与郭沫若的论证相表里,使帝辛做为一个“武王”的形象重现人们面前。这也使孟子的纣王有“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的说法有了落脚处。

如果因为那些刑法说他残暴,那你看看凌迟这些刑法残暴不,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说使用那种刑法的人是昏君。

再说他是不是荒淫无道,那时候是什么时代,是奴隶社会,没有什么孔子,教化的,裸奔又不会怎么。我前几天看的一本书说,说美国现在的有些大学还有裸奔文化,从这里看,商纣有多大的错。

古人动则上古上古那是因为上古时期民风淳朴,你看春秋战国以后那些人耍阴谋的那副嘴脸,就是因为人心不古,才会有人怀想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教化。

就这么相信史记吗,汉朝据商朝有多少年了。历史这东西谁说的清,你还真相信蚩尤长那么怪异,黄帝死后升仙吗。

温馨提示:
本文【诗经讲纣王】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