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们分别指的是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以及关汉卿的《窦娥冤》。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无疑是《窦娥冤》了。其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虽然出身于社会底层,性格一直善良淳朴,但是在面对恶人侵扰时,她却具有自我的反抗意识,不甘屈辱、不畏强暴。
可以说,窦娥的身上浓缩了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光辉与璀璨。而她在剧中所蒙受的无辜冤屈、含冤而死的结局,都让人们痛惜不已。值得注意的是,窦娥在临刑之前,许下了三桩令人费解的誓愿: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分别为“血洒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听上去荒唐不已,与我们的认知常识相违背。可是到最后,老天爷都为窦娥的冤屈所感动了,将她的三桩誓愿给统统实现。那么,窦娥许下的这三桩誓愿,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谜底。
白练指的是白色熟绢,其背后的意蕴正是清白、纯洁的象征。在临行之前,窦娥向刽子手讨要了一尺白练,正是为了表示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
在《窦娥冤》之中,窦娥的唱词中如是言道: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在这一段唱词之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是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历史典故突出的都是一个词:“冤屈”。
苌弘是周敬王时期的大夫,在职期间一直对周王室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但是,在公元前491年,苌弘却被小人诬陷,饱含冤屈地被贬谪到了偏远的蜀地。来到蜀地之后,哀莫大于心死的苌弘很快便郁郁而终。
传说在苌弘死后的第三年,他的心脏变成了一块红玉,他的血液变成了一块碧玉,所以才有“苌弘化碧”、“碧血丹心”一说。而望帝杜宇则是在死后灵魂未灭,变成了一只杜鹃,啼叫声凄厉悲哀,令人闻之断肠。
正是在苌弘和望帝杜宇两人事迹的衬托下,窦娥的冤屈也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她在向世人昭告,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即便因此冤死,也要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六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按理说应该是热浪滔滔的,可是窦娥却希望它能够下雪,这不是很奇怪吗?实际上,六月飞霜还真的存在,在战国时期都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淮南子》记载: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阴阳学家代表人物邹衍曾经就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的六月份,可是天空却突降大雪。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让燕惠王意识到了不妙,所以他立刻就释放了邹衍。果不其然,等到邹衍出狱,这一奇怪的“六月飞霜”的现象立刻就停止了。
而窦娥之所以选择许下这么一个誓愿,其来源正是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除此之外,窦娥还有一个意愿,就是让瑞雪掩盖了自己的尸首。这是窦娥出于对楚州大地的愤恨,愤恨这里的官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愤恨这里的地痞流氓为非作歹,让善良的平民百姓饱受欺凌。
最后一桩誓愿,窦娥是希望“楚州亢旱三年”。这一誓愿在旁人的言中,可谓是大逆不道,十分严重。因为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之下,最为看重的就是天气因素了。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若是遭遇连年大旱,那么农民们可就颗粒无收了。
实际上,窦娥的这一番毒誓,正是为了吸引更高层的官员的注意。因为如果出了连年大旱这等大事,朝廷上面必然会派遣官员前来楚州调查旱情。到时候,窦娥的冤案就有了翻供的可能,她也就有了重得清白之身的可能。
在刽子手行刑之后,窦娥的鲜血真的没有一滴落在地上,而是尽数挥洒在了高挂在旗枪上的白练之上。没过多久,原来的三伏天便是忽然狂风大作,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真实地上演了一番六月飞霜。不仅如此,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楚州真的出现了连年的大旱。
因为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得以灵验,所有人都开始相信了窦娥的冤屈。而在《窦娥冤》的结尾,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得中,返回家乡楚州做官。窦娥的鬼魂前来伸冤,窦天章便立刻重新彻查此案,才将这一起冤案给平反昭雪,将真正的杀人凶手给绳之以法。
窦娥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虽然她已经回不来了,但是却给人间留下了一个纯洁善良、坚强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的动人形象,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曲面对污浊世界以死抗争的悲壮长歌。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