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我去云南大理玩。
大理位于我国的云南省中西部,是白族自治州。那里一年四季如春,鲜花盛开。
我们的车刚到大理,那里的风景就把我吸引住了:大理的松树长得非常茂盛,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最吸引人的就是大理三塔了。
大理三塔矗立在美丽的苍山下,洱海之滨。我们一到那儿,我就吵着让爸爸给我照相。
因为这里的三座塔特别壮观:中间的主塔又高又大,据说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左右两边的塔较矮,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三塔下的湖水清澈见底,湖水和三塔被茂密的树木包围着,远看像一道美味佳肴:有乳白色的像竹笋一样的三塔,有嫩绿色像青菜一样的松树,还有豆绿色像苹果汁一样的湖水……三塔映在水里就变成了六塔,这就是大理三塔最著名的景观。
云南的大理三塔是我旅游过的最美丽的地方。
咏雪 (元)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①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汪水,②压倒秦淮万里山。风竹婆娑银凤舞,③云松偃蹇玉龙寒。
④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注释】 ①腊:腊月,农历十二月。
鸿钧:指自然界的变化。②吴楚:泛指今江苏、安徽、湖北一带,这里古代分属吴国和楚国。
③婆娑:形容盘旋的样子。④偃蹇(yǎn jiǎn):形容屈曲盘绕的状态。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雪景的诗。诗的大意说:大自然运转到腊月,一年也就快过完了,寒冷的东北风把水剪成片片雪花,降落到天坛。
大雪纷纷,铺天盖地,更加增添了吴楚一带的千条江水。皑皑白雪,气势磅礴,仿佛要压倒秦淮流域的万里群山。
雪压竹枝,在阵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宛如银凤飞舞。高高的云松,像屈曲盘旋的玉龙,令人望而生寒。
不知谁在天上吹奏横笛,吹落这琼瑶碎玉般的雪花撒满人间。这首诗是吟咏雪的,但诗的通篇没有出现一个“雪”字。
可是读起来,会觉得句句都是在写雪,并且写得巧妙、新奇、夸张、形象,这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可以吗? 可以的话点个赞吧。
关于崇圣寺三塔的名句有:
1、题崇圣寺
唐代:许浑
西林本行殿,池榭日坡阤。
雨过水初涨,云开山渐多。
晓街垂御柳,秋院闭宫莎。
借问龙归处,鼎湖空碧波。
2、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唐代:许浑
几日卧南亭,卷帘秋月清。
河关初罢梦,池阁更含情。
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
前年共游客,刀笔事戎旌。
3、崇圣寺斌公房
唐代:贾岛
近来惟一食,树下掩禅扉。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白须长更剃,青霭远还归。
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
4、寄崇圣寺僧(一作关山寄诗赠清越)
唐代:曹松
不醉长安酒,冥心只似师。
望山吟过日,伴鹤立多时。
沟远流声细,林寒绿色迟。
庵西萝月夕,重约语空期。
5、崇圣寺斌公房
宋代:高翥
近来唯一食,树下掩禅扉。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白须长更剃,青霭远还归。
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韦小宝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荃、双儿、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
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的胜景之一。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
倘若说大理城古意凝重多几分历史的厚重。那么走近大理三塔便恍若进入般若之境,而蝴蝶泉给人的感受则是浪漫,让人婉如欣赏一曲爱情的咏叹调。
点苍山连绵起伏巍峨耸峙,点苍山脚下的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大理三塔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或跃然于纸质媒体上,三塔是大理的标志。而蝴蝶泉给人的则是另一种境界。这是象征爱情的一泓泉水。每年四月十五的蝴蝶会,白族男女青年都来到这里丢个石头试水深,用歌声来找意中人,如此牵动情思的好去处自然会招睐四面八方的远近游人前去观赏吟哦。
大理三塔的后面有崇圣寺。但我参团的旅行社设定的景点并没有这座寺院。我虽非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仍有红尘欲望的旅行者,参谒寺庙不下百余座。寺庙的型制大同小异,所谓的差别只是规模的大小而已,凡夫俗子的我,不入禅境倒也坦然,能见三塔了此心愿足矣。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北郊一公里处,三塔一前两后呈品字型排列。主塔名曰千寻塔、位于前,高近70米,四面、方形、16层密檐式,与西安大雁塔形制相近,也是唐代所建。我站在塔下向上仰望,只感到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塔的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
塔与泉,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将大理三塔和蝴蝶泉穿凿附会揉合一起拉杂成篇、缘于我文笔拙劣文思枯渴、草此拙文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这蝴蝶泉地处滇藏公路西侧的苍山脚下,距大理仅里许之遥。是我们来大理的重点浏览景区。这儿就是电影《五朵金花》主人公阿鹏和金花对歌谈情的地方。
好山好水要有诗词点缀,大凡名胜之地都有美丽的传说,蝴蝶泉概莫能外,蝴蝶泉有着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传说,这段爱情故事牵动人的心魄,同时也让人悲怆。
传说老老年以前,苍山云弄峰下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名叫霞郎,女的名叫霁姑,霞郎和霁姑情笃意深、爱意弥坚,他们二人常在蝴蝶泉边约会对歌。然而,霁姑的美貌却让獐头鼠目狠毒乖戾的霸主虞王垂涎三尺,总想占有为快,一日便胁肩讪笑决计抢亲。霞郎乃一铮铮铁汉,岂容虞王的恶行得呈,霞郎设计救出霁姑。虞王见到嘴的肥肉跑了,便同一伙帮凶在后紧追,霞郎霁姑走投无路,双双跳人泉中,殉情而死,最后化为一双蝴蝶,在泉上翩翩起舞,此后人们就把这泓泉水叫作蝴蝶泉。
霞郎霁姑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故事如出一辙。都是歌颂忠贞爱情,鞭笞封健礼教和扬善抑恶的黄钟大吕,蝴蝶泉因霞郎霁姑忠贞的爱情故事而更加美丽,于是乎便成为无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一些骚人硕客前来吟诗作赋,使得蝴蝶泉更增华彩。远的且不说,大文豪郭沫若1 962年游蝴蝶泉时,听到当地同志介绍阿霁阿霞的爱情传说,即兴写下了一首长诗,现摘几句以飨读者,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
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五彩缤纷胜似花,随风飘摇朝复暮。
蝶会游人多好奇,以物击之散还聚。
原来这儿有“蝴蝶树”奇景。在蝴蝶泉西北角的池边有一棵苍劲的合欢古树横跨泉上,合欢古树枝叶婆娑,树荫遮天蔽日,每当春末夏初,古树开花,状如彩蝶,且散发出诱蝶的清香味,其时蝴蝶群集飞舞,一只只“连须钩足”,从枝头悬至泉面,形成千百个蝶串,象一条条五彩缤纷的彩带。这些蝴蝶,人来不惊,投石不散,形成令人惊叹的奇观。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最为壮观。
相传农历四月十五日是霞郎和霁姑跳泉化蝶之日。因此,人们就把这天作为“蝴蝶会”期,届时,白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集于蝴蝶泉边,唱歌跳舞,仿佛与蝴蝶比美,花丛中,树荫下,优美的歌声此起彼落,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倾诉衷肠,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这天不仅白族青年游泉串会者人头攒动,许多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观赏。
现在,蝴蝶泉公园,修有蝴蝶楼、八角亭、六角亭、望海亭、月牙池。咏蝶碑等,还栽培了大量的花木。可是,因大量使用农药杀虫,使得花木减少,气候变异等,导致蝴蝶减少,为弥补这一不足,在这里建了一座蝴蝶馆,进行人工培殖,这座蝴蝶馆,真实地再现了蝴蝶泉边蝴蝶的生态、以及与蝴蝶有关的蝴蝶文化,为不能亲临蝴蝶会的游客提供了了解蝴蝶泉奇观的珍贵资料。
冰天雪地
bīng tiān xuě dì
[释义] 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语出] 清·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正音] 地;不能读作“de”。
[辨形] 地;不能写作“的”。
[近义] 天寒地冻 千里冰封
[反义] 冰雪消融 大地回春
[用法] 形容寒冷地带或严冬季节到处都是冰雪的景象。一般作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天寒地冻”;都有“寒冷、结冰”的意思。但~偏重在“冰雪”;用来形容严冬或寒冷地带冰雪铺天盖地的景象;“天寒地冻”偏重在“天气”;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