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王维诗歌中的兴寄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 2022-08-29 05:54:01

1. 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

“兴寄”,简单说就是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

“兴寄”之诗,一方来源于自然、人生,另一方则走向情感、态度、思想与精神。

这里以苏轼名词《定风波》来说说。

全词内容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词前小序,我们明白《定风波》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但读完全词我们会发现,词人苏轼决不是为了写写遇雨的感觉,而是借遇雨一事传达他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兴寄”所在。

“兴寄”之词,需要我们由“物”“景”“事”到“情”,这中间必须介入“人”,也就是词作者,通过知人论世,弄清“兴寄”。

在《定风波》里,可以说“风”“雨”是有所象征的,寓指的是仕途风雨。

面对“风雨”要么选择“淋”,要么选择“躲”。苏轼选择的是后者,不仅如此,“莫听”表现出“不理”“无畏”,“吟啸”表现出潇洒与轻松,“徐行”表现出泰然与从容。这是“苏轼”对待自然风雨的方式,象征着苏轼面对仕途风雨所作出的人生选择。

当时的苏轼与同行,要过泥泞路,靠穿着的草鞋,拄着的竹杖,是极不轻松的,可苏轼却说“轻胜马”,这是为什么?

从兴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竹杖芒鞋”喻指的是闲散江湖,“马”喻指奔波官场。在深受政治迫害的苏轼看来,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一身轻。

既然已经闲散江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幅蓑衣能起多大的用呢,换句话说,世间的事物有多大的用呢,靠的不是外物,而是靠自己强大的内心。人生风雨或小或大,见惯了就不会惊惧,随它有多大吧。

词的下片,写到苏轼带着醉意出游,可以见出他在艰险的处境中是有些孤冷,有些苦闷的,所以借酒浇愁。出游之中,由冷转暖的时候也是有的,先是“料峭春风吹酒醒”,没过多久,“山头斜照却相迎。”自然界或雨或停,变化不定;政治舞台的睛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还是隐喻宦途风雨,“归去”则是“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睛天了。这里表现出外儒内道的苏轼的旷达。

读这首兴寄词的过程,我们经历了“自然风雨”到“生活遭遇”再到“人生态度”的探究过程,这是兴寄类古诗的一般性的探索路径。

兴寄之诗,也不单是托物(景、事)兴情三类,还有借古讽今,怀人伤己等。如辛弃疾的《水龙吟》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兴寄”是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明白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把古诗读浅,读薄。

2. 如何理解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流传极广。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明代以后的画论家多把唐代王维推为水墨山水画之祖。苏轼于《书摩诂蓝田烟雨图》中对他诗画的艺术成就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已几乎成为定论。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3. 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短些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因此,了解这种特点,对阅读或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古诗的“兴寄”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本文只是简述它的来龙去脉及其重情意、主兴象的基本特征。“兴寄”也称“寄兴”。

如沈德潜评阮籍诗:“兴寄无端”(《古诗源》卷六),陈廷焯评贺方回词:“寄兴无端”(《白雨斋词话》);胡应麟既以“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诗薮》内编卷二),又用“兴寄无存”评《柏梁诗》(同上卷三)。元稹论诗评诗则多用“寄兴”,如评“沈、宋之不存寄兴”,说自己的诗“稍有寄兴”等(均见《叙诗寄乐天书》)。

所谓“寄”,就是寄托。钟嵘《诗品》评张华的诗“兴托不奇”,也就是“兴寄”平常的意思。

“兴寄”可称为“寄兴”,“兴托”也可称为“托兴”,《诗人玉屑》中就有“托兴”一条。此外,如“讽兴”、“托喻”等,也是相近的意思。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三种写诗方法。

“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郑众《周礼》注引),或“托物兴词”(朱熹《晦诗侍说》)。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或“兴托”。

“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

有的便直接说:“兴者,情也”(《二南密旨》)。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

由上述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兴”或“兴寄”是一种历史的概念,它在我国古代漫长的诗歌史上,还不断有所丰富和发展。

《诗经》民歌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加以汉人尊为五经之一,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更增强了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权威性,汉魏以后,每当文学创作出现浮华艳丽的严重倾向时,评论家乡强调《诗经》的优良传统以反对过分地追逐形式。兴诗的托物起情,便逐渐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重视,并越来越突出其“起情”的意义。

刘勰论比兴,就批评汉代文人“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他第一次明确区分比、兴的小大轻重,认为诗歌创作抛弃了更重要的兴,就远不如周代诗人的《诗经》了。

钟嵘评张华“兴托下奇”,就因他的诗“其体华艳”,“务为妍冶”。到陈子昂提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修竹篇序》)也是为反对“彩丽竞繁”,希望恢复“风雅”的传统而强调“兴寄”的。其后,如李白一方面声称“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一方面强调“兴寄深微”(《本事诗》);直到明人许学夷所论“汉魏五言、深于兴寄,盖风人之亚也”(《诗源辨体》)等,无不是从发扬《诗经》优良传统的要求来讲“兴寄”的。

“兴寄”的这种发展过程中,虽然始终没有离开“兴”的本义,却逐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托事于物”的写诗方法了,而更侧重于用这种表现方法所寄托或兴起的情。“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的相对概念,用以指对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这和整个“比兴”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致的。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凤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憧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4. 王维的诗歌是怎样的看法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

王维诗现存不到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溢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它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5. 谈谈对王维诗歌的认识

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百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 21 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度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问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答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专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属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6. 香菱对王维的诗有怎样的理解

首先,香菱最直接的体会是:王维的诗非常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这直接写出了王维诗作的最大特点:诗如画卷,美不胜收。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香菱又分析了“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认为念着“馀”和“上”这两个字,就想到了以前的一个场景,佩服王维是怎么想出来的。这里又体现了王维诗作的第二个特点: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于是,黛玉提出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更加淡而现成,香菱立刻体会出“上”这个字是从陶渊明的“依依”转化来的,被宝玉夸赞已得诗作的奥妙。

这里点出了王维诗作的派系: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作的第三个特点是: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这一点香菱可能读的诗不多,也就没有准确地体会出来。

7. 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姿,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

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划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炼。如(山居秋暝》,诗人抓住明月、淸泉、竹喧、莲动等景物来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把秋日雨后傍晚的幽美山间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汉江临眺〉诗人运用绘画虚实相间的手法,写出了水波山光的磅礴气势和凌空飞动的宏伟境界。王维还善于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形容,应该说绝大多数诗人词人画家都写过画过描述自然景致的诗句画作.另外,解读王维的诗画不能单单从他的诗句和画内容去看,还要综合了解王维的经历,从而欣赏他诗句画作整体表达的思想和意境.他的诗作有些表现了天人合一,有些则是纯自然,解读他诗作的同时,大脑中会浮现出他所描述的自然美景,体会出他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非常相似.并不是说他的画和诗表达的内容相同.而且,诗作、画作、乐曲等往往在层次上有着相通之处.

8. 王维的诗为什么"诗中有画",举例分析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青溪》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 一作演) 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山居秋暝》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温馨提示:
本文【王维诗歌中的兴寄怎么理解】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