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大释义:没有比这个再大;极大:莫大的光荣。
2、莫大的幸福。
3、 莫大 - 拼音: [mò dà]。
4、 引证解释:没有比这个再大。
5、即最大的意思。
6、《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7、”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莫大的荣幸的意思:就是感到十分荣耀和幸运。
表示对别人的邀请或抬举感到十分高兴,是一种客套话。
荣幸,汉语词汇,拼音róng xìng,荣耀而幸运。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
《文明小史.第二六回》:这一喜非同小可,觉得他们也算我为同志,非常荣幸。
客套话举例: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说“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打听姓名问“贵姓”;
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
肤浅的意思和莫大的意思分别如下:
一肤浅的意思是: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等等。常用于观点、认识、 理论等等。"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
出处
1、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释《谷梁》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少经师匠。"
2、宋司马光《乞听宰臣等辞免郊赐札子》:"臣素愚戆,识虑肤浅,所言者皆目前之实状,非奇伟之高论也。"
3、清 黄宗羲 《<南雷庚戌集>自序》:"夫 明 文自 宋 (宋濂) 方 (方孝孺)以后,直致而少曲折,奄奄无气,日流肤浅,盖已不容不变。"
4、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一:"我做了四个月的农民运动,得知了各阶级的一些情况,可是这种了解是异常肤浅的,一点不深刻。"
使用肤浅造句如下: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许云对戏曲的了解比较肤浅,但对民族舞蹈却很精通;我对戏曲的了解比较肤浅,所以不敢贸然加以评议;他对语言学的研究还处在半青半黄的阶段,肤浅得很;他写的文章肤浅拖沓,有时还夸大其词,令人不忍卒读。
莫大的意思是:、指没有比这个再大;极大:莫大的光荣。莫大的幸福。
莫大 - 拼音: [mò dà]。
引证解释:没有比这个再大。即最大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 文言文的莫是什么意思
莫,基本释义为没有,不,不要如莫名其妙,请莫见怪,莫如也表示揣测或反问,如莫非,莫不是另作姓
通假字,古同“暮”
莫 mò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not]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2)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之议——《资治通鉴》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3)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词性变化
◎ 莫 mò
〈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desert]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 莫 mò
〈动〉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2 文言文中的莫什么意思
,“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一、“莫”作代词 “莫”字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有 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 事”等等。例:
(1)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孟子?离娄上》)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6)三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天地》)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关于例(5)(6)的“莫”字前的先行词,朱振家先生认为: “‘莫’字与其先行词共同作主语, ‘莫’字指代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 不赞同这一观点。杨树达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词是“省去介字之状字用 名词”,因为“莫”的先行词并不作主语,而是作限定“莫”字所否定和 指代的范围的状语,为确解。
贾延利(1997年)以“群臣莫对”(《战国 策?楚策》)为证反对“莫”为代词,认为若“莫”为代词,则“莫”代指“群臣”,进而二者构成同位成分,但实际并不具备同位成分的条件。 因为同位成分可以省略,前后意思不变;且二者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以此矛盾来反对“莫”的代词性。
借着杨树达先生的观点,我们很清楚的 看到,“莫”作代词,语法意义上的确包含“群臣”的指代义;但是语法 结构上,二者并未构成同位成分,因为“群臣”不作主语,而是充当 “莫”的状语,对其指代和否定的范围进行限制。需要强调的是“莫”作代词,同时具备指代和否定两种功能。
这就 可以解释何以“莫”具有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功能了。具体地说: “莫”的指代功能使其可以充当主语,而其否定功能又使“莫”作主语的 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点,因而代词宾语可以前置。
这就驳回了周生亚先生 认为“莫”只有作否定副词才能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观点(《“莫” 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 二、“莫”作副词 “莫”作副词的用法由来已久,“莫”用作副词,金文中已有,崔永 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即举及其例,《国语》《诗经》《礼记》中亦 见之。
细分下来,又有否定副词、禁止副词以及表测度的疑问副词。如: (8)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诗?召南?殷其靁》)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魏风? 硕鼠》) (10)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小雅?小旻》) (11)早图之莫如尽灭之。
(《左传?哀公六年》) (1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邶风?谷风》) (13)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 (14)共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 传》,中) (15)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 (16)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17)莫朕无天分?(《汉将王陵变,敦煌变文集36页》) 以上例(8)~(11)“莫”表否定,用在动词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别用在“违”“为”的前面,表示禁止或劝阻, 同“勿”。例(14)“莫”与“勿”对举出现,更能说明其为否定副词。
例(15)~(17)中“莫”表测度的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只有 零星用例。 三、关于“莫”作动词 “莫”为动词由韩学重先生提出,有两组文句为证: (1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 告子上》)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告子上》)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从字面上看,例(18)(19)“莫”与“未有”相对应,但实际上 不构成对应关系。
因为我们知道“未”字句中, “有……者”是古汉语 的一种固定结构,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不能拆开。“未”是副词,对其 后的结构起否定作用。
同样,例(20)“有……者”用法与例(19)同。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莫”在古汉语中,最初作为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作主语, 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事”之意。
2、“莫”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否定、禁止或测度,作状语。 3“莫”的前面有时有先行词,但一般不作主语,而是作“莫”的 状语,限定“莫”的否定范围。
4、“莫”不能作动词。 (杨 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3 高中语文,必备文言文120字,莫的意思,通“暮”,请问这里的暮是
莫”和“暮”是古今字,不是通假字!认为“莫、暮”通假,是大陆谜人常犯的低级错误,早就被海外谜友笑话过。
古今字的概念,百度百科有词条,不作详述。
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这里,莫读音为mù。
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读 mò),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因此,莫暮二字与通假字毫无关系。“暮”字的含义,“莫”都可以用来在灯谜中扣合。
卜野先生举例:
宋·叶适《虞夫人墓志铭》:“后乃连外补,众又叹其迟莫落拓,夫人亦无愠容。”
明·徐渭《鞠赋》:“彼苍厚尔以迟莫,又何辞於末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以作补证:
陆游《自嘲》诗: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陆游这里的“莫年”就是“暮年”。
陆游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就是:
少年饱读诗书胸怀大志,而暮年却只能寄情于农耕桑田。
谨以此帖表示对卜野先生的绝对支持!
PS:
复制《辞典》对“莫”字在读mù字时的解释,以备持有不同意见的吧友查对:
莫
mù
ㄇㄨˋ
〔《集韵》莫故切,去莫,明。〕
“暮”的古字。
1日落时,傍晚。
《礼记‧间传》:“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
宋晏几道《蝶恋花》词:“朝落莫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元萨都剌《凤凰台怀古》诗:“莫雨楼台连野寺,秋风鼓角动边城。”
2时间将尽。
《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郑玄笺:“莫,晚也。”
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二二:“岁莫,万万加爱,不宣。”参见“莫夜”。
3昏暗。
《荀子‧成相》:“悖乱昏莫,不终极。”
杨倞注:“莫,冥寞,言暗也。”
4酸模。野菜的一种。
《诗‧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郑玄笺:“莫,菜也。”
陆玑疏:“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绛,河汾之间谓之莫。”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
5通“幕”。参见“莫府”。
6通“慕”。贪慕。
《论语‧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陆德明释文:“莫,郑音慕。无所贪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