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动,雨中郊原草木柔.....”在临至清明节这个季节里,苍野间、空气里虽然还残留着一丝丝冬的萧瑟,但已挡不住春姑娘姗姗而轻盈的脚步。你看那田野间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正迎着和温馨的春风在翩翩起舞,吸引着人们前去欣赏;满园火红的桃花和白雪般的梨花绽放斗艳,山谷间百鸟争春,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
清明节,是传统的踏青节。古时的一些文人墨客借郊游踏春之游兴,挥毫泼墨,赋诗填词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古人的踏青赏景,给后人传承下一笔丰富内涵的历史传统文化,成为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文化习俗。
清明节,既是春游赏景散心的节日,也是最易勾起人们伤心的节日。逝去的亲人,阴阳两隔,泪湿衣衫,情难忘怀。这一天,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外出务工人员和海外游子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祭祖扫墓。政府也对革命烈士墓国家举行了公祭。祭祀的人们携带酒烟果品、纸钱、鲜花,为亲人掬一把新土,有的地方还兴在坟头前插上柳枝,以寄托自己对祖先和亲人悼念。插柳枝一说据传源于晋文公: 介子推被烧死的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所抱的烧死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触景生悲,即折了嫩柳枝插在介子推墓前,并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又把寒食节合二为一定为清明节。故柳木亦被后人传得玄乎,有着“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之说,黄巢起义时还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观世音净瓶的柳条沾水也说成是普度众生。柳木被世人称之为“鬼怖木,” 在人们心中有避邪作用,所以后人在坟头插上柳枝祭祀也就成为了一个习俗。
清明节还是个忙碌的节日。过去在农村时,临近清明,人们就忙着到野外采艾草,将其放在石舀里捣碎,取汁和米粉拌和在一起做稞,称为艾稞。做成的艾稞绿莹晶亮,既好看又香味可口。接下来每家每户轮流着搓清明粒,有些大户人家竟要加工几十斤米粉,除了包一些桐子稞,其余都做成清明粒,忙得不亦乐乎。
清明节也是进入农忙时节的前奏期,“懵里懵懂,清明下种。”“布谷、布谷……”布谷鸟正在催着人们抓紧农时播种。大田里随时可闻耕犁吆喝声,山地里到处都是人在忙碌着播种“六月豆”,春耕生产拉开了序幕。
春耕序幕拉开了,孩子们也游戏起来了。记得我们少时候,在清明节前后,就和儿时的玩伴一起,或到河边去采柳枝,扎成环戴在头上,或到地头去采一种叫“花皮树”的原材料做成哨子、小喇叭,在,村头巷尾吹着耍, 或去田埂边采一种叫“清明花” 的小花 来进行斗花比赛,一天到晚在外疯野,累了就躺在山石上,倾听“清明鬼啾丶清明鬼啾……一种鸟有节奏的鸣叫声,玩得乐不思归。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融洽为一体,我国政府把传统清明节列为法定节日,并列入首批非物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见其寓意深远。
又是一年清明来,但愿清明风至,人间皆清而明净。
审阅:吴周生
简评: “踏青”、“扫墓”、“春耕”、“游戏”刻下了清明时节的自然与人文符号,既展现了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和农耕文化,突出了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