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文化学习

范仲淹为什么被贬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25:34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是大中祥八年的进士,少有大志,幼年坎坷,二岁丧父。

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反对皇上率百官于会庆殿为太后祝寿;第二次是因废郭皇后事;第三次是因为与吕氏集团的争斗。但是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吕夷简,于是景佑三年五月离开汴京。八月,至饶州贬所。

范仲淹政治上的贡献:

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修捍海堰: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苏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赈灾济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皇祐二年(1050年),吴中发生大饥荒。此时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调集粮食赈灾,一面大规模兴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负责饮食。通过这种方法,“日无虑数万人”,使杭州局势稳定,没有出现灾民流徙的情况。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时,逢河朔饥荒,范仲淹又成功地运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粮价,又帮助青州百姓渡过青黄不接的艰难时光。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清平乐中,范仲淹为什么会被贬,历史上他被贬了几次?

说起范仲淹可是多少高中生心中的噩梦,主要因为他的诗作很多,每次高考都要考很多默写。但是我们除了了解范仲淹的诗集,还要知道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升贬集,为什么这么说呢?范仲淹一生一共经历三贬两升,最后死在被贬的路上。在清平乐中,范仲淹之所以被贬是因为不畏强权,惹得太后一党不开心最终遭贬。

范仲淹暗自用功

范仲淹的身世有点不幸,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无法照顾他一个人,于是便改嫁到朱府。万幸的是范仲淹的继父对他很好,甚至隐瞒他的身世,所以范仲淹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人。范仲淹的母亲深知儿子毕竟不是真正的朱家人,便极致教育希望他能考取功名。一开始范仲淹一直没考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范仲淹知道自己不是朱家人。此后范仲淹便离开家中,在学院中奋发读书,最后成为年纪最大考上功名的人。

一生一部升贬史

进入仕途的范仲淹满怀抱负,励志要成为一位为民众服务的好官。一开始范仲淹刚当官就碰上母亲大病事情,于是范仲淹不得不辞官回去照顾母亲直到去世。远离政治圈两年的范仲淹再次上位担任秘阁校理。后来因为太后权利过大,范仲淹抨击这种现象,可要知道当时太后手中都是实权,可想而知范仲淹被贬了。后来太后去世,仁宗上位想起范仲淹为自己据理力争,于是又把范仲淹召回来。可是范仲淹的性格直言纳谏,怼完太后怼大臣怼帝王,这谁受得了,于是又被贬了。

宁鸣而死

范仲淹的一生虽然多次被贬,但是他宁死不屈,直言善辩的品行让人叹为观止。所以被贬不一定都是犯错了人,也有刚正不阿的好官。

范仲淹为什么遭贬职?

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仁宗执政期间,看到国力衰弱,很着急。于是从陕西调回范仲淹,派他担任参政知事(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先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

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改革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字号)。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只好应允了。

范仲淹一走,反对派便对改革派发动猛攻。宋仁宗碍于当时的阻力,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章里,范仲淹写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人所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范仲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改革科举制度;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公元1052年,64岁的范仲淹去世时,数百名羌族首领痛哭流涕,为之斋戒三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期间为何却连续三次被贬?

范仲淹先后三次被贬谪,主要原因是他为人刚正不阿,屡次谏言,不仅惹怒太后和皇帝,还得罪当朝权贵,导致他的仕途如此坎坷。

1.第一次惹怒太后而被贬谪

宋仁宗想表达自己的孝心,计划在会庆殿给太后祝寿,并让百官朝拜太后。范仲淹认为皇帝这种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于是上疏谏言仁宗放弃此事。这份奏疏没有得到答复,范仲淹就又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本来因为祝寿的事情,太后已经很不高兴了,这下完全把太后惹怒了,范仲淹直接就被贬谪出京。范冲淹敢于说出其他朝臣不敢说的话,惹怒了太后,所以被贬了。

2.第二次因郭皇后而被贬谪

太后过世后,范仲淹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不久,郭皇后误伤了仁宗,且郭皇后没有子嗣,于是朝中不少大臣主张废掉郭皇后。范仲淹也力谏废掉郭皇后,还当场和皇帝争论起来,当天范仲淹就被贬了。因为直言废除郭皇后这件事,范仲淹惹怒了天子而再次被贬,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贬谪。 

3.第三次得罪权贵而被贬谪

后来,范仲淹又有机会回到京城当官,可是当时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拉帮结派。范仲淹对宰相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他画了一幅《百官图》,进献给皇帝。这幅图狠狠地讽刺了宰相用人的制度,范仲淹觉得火力不够,还连上四封奏折,指出了社会的问题和弊端。这一次范仲淹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这是他的第三次贬谪。

经过三次光荣的贬谪,范冲淹声名远扬,也有人劝他少管闲事、少说话,但他就是那种性格和脾气,宁鸣而死。

范仲淹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范仲淹是大中祥八年(1015年)的进士,少有大志,幼年坎坷,二岁丧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反对皇上率百官于会庆殿为太后祝寿;第二次是因废郭皇后事;第三次是因为与吕氏集团的争斗了。但是最终没有能够战胜吕夷简,于是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离开汴京。八月,至饶州贬所。梅尧臣敬佩范仲淹的为人,为他的前途担忧,便寄((灵鸟赋))婉言相劝:优游自在,自适人生多快乐啊。范仲淹觉得朋友不理解自己,也作((灵鸟赋))相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示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

范仲淹经略陕西三年,成功遏制了西夏的侵略,最终使其叩首称臣,范仲淹因此被称为“龙图老子”。

范仲淹因为什么而被贬官

范仲淹因王安石而被贬

徐峰

2007年6月29日的《中国教育报·文化版》的“一家之言”栏目刊载了深圳市翰林学校武宏林先生写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何地》一文,文章对汪曾祺先生提出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不在岳阳,而是在邓州一事提出质疑。读罢对其敢于质疑的勇气佩服有加,但感觉对写作之地的证明未给出令人信服的材料。另外,关于范氏的仕途浮沉原因,亦有错误,想《中国教育报》乃全国有影响的专业性极强的报纸,如此错误,倘不指出,恐读者不明,以讹传讹,最终误导学生。今不揣浅陋,与武宏林先生谈两个史实。

既然范氏《岳阳楼记》与其政治上的失意有关,就首先谈他的贬官之由。按武氏所说,“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在朝中为官,志同道合,后因二人竭力拥护王安石搞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因此相继被贬为地方官。”如此一来,范仲淹与王安石乃同时代人也,且与其同朝为官。考其生卒年,范仲淹生于太宗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卒于1052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二人相差30多岁,根本不是同时代人。《宋史·列传·王安石》载,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很快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而范仲淹早在皇佑四年(1052 年)就已过世,根本不可能参与或是支持王安石变法。也就不可能因拥护王变法而被贬官。

范仲淹的被贬根本跟王安石变法没有关系,而是他自己推行改革的结果。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从西北边境调到朝廷,先管军务,继任副宰相,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跟韩琦、欧阳修等人共同提出了改革进务的“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由于守旧派的反对,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应当说,他领导的“庆历新政”,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究竟范仲淹在何地写的《岳阳楼记》?毫无疑问是邓州。《宋史·列传·范仲淹》记载很明显,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新政失几,他的参知政事被罢免,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不久因病改知邓州。范仲淹写《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这时他正在邓州任上。汪曾祺先生认为邓州是现在的延安,这是错误的。延安在宋初称“延州”,范仲淹早期曾在延州负责西北防务。由于军事位置重要,延州于1089年升为延安府。所以在《水浒传》中王进和鲁提辖都称延安府。邓州就是现在的河南邓州。宋初于此设武胜军,治穰,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所以,范仲淹是在河南邓州写的《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夏天,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他便在九月十五日写成了这篇名文《岳阳楼记》。但仅凭一幅静态的画就能写出洞庭湖“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等景物变化来吗?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同名散文《岳阳楼记》中也认为“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他并未进一步去考证。其实一查范仲淹生平就可以发现,他曾到过鄱阳湖。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反对吕夷简而被贬江西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当知州,同样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自然让他流连不已,对四时不同之景自然是熟悉的,所以写洞庭湖还是有一定的感性知识的。关于这一点,吴小如先生在其《介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提及,读者可以一阅。

温馨提示:
本文【范仲淹为什么被贬】由作者知识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的苦与乐
西湖人间天堂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