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时,一贯钱通常是指1000文钱,也等于一两银子,但从北宋宋仁宗之后至清朝初期,一贯钱通常是770文,对此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相关记载,其表示“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若按照宋代的米价300文/石,每石重等于92.5宋斤来计算,它的一石即我们现在的59.2公斤。再以现在的平均米价3元/公斤进行换算,则1文钱就相当于现在的6-7毛钱,若一贯钱以1000文进行计算,则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700块钱,如果以770文计算,则一贯钱相当于462元左右,不过这个算法也不是很准确,因为古代的货币变化无常,有官银、纸币等多种钱财样式,以至于我们在对一贯钱进行换算时可能存在误差。
“一贯钱”的由来:
中国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贯” 的原意就是穿钱用的绳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 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这种计数方 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后来,由于铜、铁钱并行,以及折二、刍十型等钱 币的出现,宋代一度把一贯钱定为770文。清代一贯钱又称为一吊钱,开始 规定“一吊千钱,半吊五百”。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吊(贯)钱实际上只有300文钱了。《朝市从载》中有一首诗写道:“皇都徒把好名沽,大话连篇他处无,五十京钱当一吊,凭谁敏慧也糊涂。” 可见50文钱被冒充为一吊。
考古发现,夏商时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天然,而贝作为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和财富有关的汉子都与“贝”字有关。比如说“贵、资、贪、贫、财、购”等等。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货币的演变也是如此,西周到春秋时期。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大量青铜制品的出现,青铜工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用于装饰的贝壳,所以在交换过程,“刀”、“铲”之类的就成了流通手段,青铜工具取代了贝壳成为货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秦国的货币推行至全国,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即“半两”钱,上币用于大数目的支付,下币用于日常的民间交易,秦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金属货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统一的记重货币。
汉朝时期最重要的货币莫过于“五铢钱”,它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一种钱币,即便唐朝宣布停止使用五铢钱,新钱的重量仍然以“五铢”为标准。
值得一提是明清时期,许多人总以为我国各个朝代的货币都是以“银子”为主,其实不然,银子在明朝时期使用才日益广泛,成了主要的法定货币,主要还是因为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1000个铜钱串起来,是一贯,即1贯=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一贯,只是宋朝的叫法。汉朝叫“缗”,清朝叫“一吊”。
明代货币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背文记值,记重,记地等多种形式。
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精良,边廓规整,笔画秀丽,光背无文。
清代货币
顺治通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折十数等,背有汉文记局,新满文记局或满汉文记局。
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折十大钱两种。按背文可分满文钱,满汉文钱。
雍正通宝
清正宗雍正年间(公元1923-1735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记局满文记20字。雍正钱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可见雍正钱法之严谨。
一贯是1000文。宋朝时候一千个钱串成一串,叫一贯。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1两黄金=10两白银,1两白银=1000文钱=1贯(吊)钱。
一贯钱是指1000个铜钱,亦即1000文钱。
在质量上,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
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
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扩展资料
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
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克。而自从二铢四丝(约4克)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元通宝
宋代,一贯(吊)铜钱等于1000文铜钱。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书法也达到巅峰,钱文有多种书体,以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最为著名。
扩展资料
宋代一贯钱与现在的换算: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1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1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乃汉秤341斤。因此1石大米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1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有了3个价格:按黄金换算是465元,按白银换算是70元,按粮价换算是148元。北宋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取金价基准465元和米价基准148元,平均值为306.5元。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于是换算公式为:
1、两金=3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古代交易工具)
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一贯钱 = 1000文铜钱;
在宋代及宋代以后:一贯钱 = 770文铜钱;
在质量上,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
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
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扩展资料
古代货币关系:
古代货币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是常常变动的。
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1、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1)、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2)、一两白银
(3)、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2、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据描述:“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
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北宋一贯钱相当于半两银子,约等同现在的人民币450——900元。
1、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即一贯钱(1吊钱)=1000个铜钱,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因为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钱为百(《宋史》卷180食货志),即一贯钱仅为770个铜钱。清代后期的北京还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贯钱实际上只有300个铜钱了。
2、中国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贯”的原意就是穿钱用的绳索。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这种计数方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后来,由于铜、铁钱并行,以及折二、刍十型等钱币的出现,宋代一度把一贯钱定为770文。清代一贯钱又称为一吊钱,开始规定“一吊千钱,半吊五百”。清代后期的北京出现过“三十文为一百”的情况,一吊(贯)钱实际上只有300文钱了。
序言:以前的古代还没有人民币,所以当时流通的货币是铜钱和银子。在古装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提着一贯钱或者是一吊钱,这就引发了很多人好奇一贯钱是指多少枚铜钱呢?其实古时候的一贯钱就是1000文,1000文就是指1000个铜钱。
一、货币的单位尤其是在宋代及宋代以后都非常流行省陌,也就是77前为百文,那么一罐钱也就是770个铜钱,在清代后期,北京还出现过三十文为100的现象,那个时候的一贯钱只有300个铜钱。在中国古代铜钱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圆孔,为了方便携带,很多人都会使用绳子来把铜钱串起来,这就是“贯”的由来,而这种计数方法也一直延续到了宋朝的初年。
二、换算价格因为朝代的不同,所以铜钱上的印字也是有着不同的样式的,当时在古代主要流通的货币除了铜钱和白银以外,还有就是黄金了,他们的兑换比例也是时常变动的。当时一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等于十贯铜钱也就是1万文铜钱。后来在古代,银价也是有过猛涨的情况,当时兑换的价格也是有变动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货币都是以铜钱为主,他们无论是在日常买东西还是其他用途上,都离不开铜钱,就像现在的人离不开人民币一样。
三、铜钱的变化而货币的流通方式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而最早期的货币是由贝壳代替的,随着经济发展慢慢的演变而成。最开始没有货币的时候,人们想要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都会以自己家同等价位的东西来进行换购。后来慢慢的市场上开始流通了起来,人们才开始选择用一种特定的东西来代替货币进行购买交换。从中国历史到现在,演变过程中的货币也是非常的多。
; 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铜钱,(1贯钱或1吊钱=1两白银)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文铜钱,1两黄金约10两白银今天的看一下: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1文钱=人民币0.2元另外:
1、石米=1两白银
1、中国古代,把铜钱穿起来,一百六十枚用麻绳穿成一串,叫做一串钱、一吊钱、一贯钱。所以一贯钱等同一串钱。
2、古代多以金银铜为货币。金银以两为单位,铜钱则以斤、两、钱为单位。后来才定为一钱一枚的铜钱,一直流传下来。十枚铜钱等于一两,十六两为一斤,等于160枚为一斤。
3、为了方便携带和计数,一般都把铜钱穿起来。每一百六十枚用麻绳穿成一串(穿时每边放六十枚,底盖各加一枚,实际上是一百六十二枚),所以也叫一串、一吊、一贯。
扩展资料
1、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常见的有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3、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两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