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文化学习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31:08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道德经》和现今世传本《道德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才称为《德道经》,是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本古老的手抄本为基础的,也是现今最古老的版本,但应该不是原著,只是相比现今的世传本更贴近老子原著思想而已。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本帛书《老子》,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种抄本,甲本没有避讳,乙本避“邦”字讳,说明甲本比乙本更早,甲本应该是载刘邦称帝之前,乙本在称帝之后,距离现在也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专家发现,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都不是最好的版本,然而,近古必存真,虽然经文都有或多或少的疏漏,帛书版还是较多地保存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

根据考古研究,《道德经》出现在原版的《德道经》之后400年左右,距今约2100多年。催生《道德经》的根本原因,乃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政治文化运动。该运动对于“黄老学说”进行了近乎摧残式的清理。譬如《德道经》改变顺序变成了《道德经》,且多处内容进行了篡改。黄帝四经此后看不到踪迹,《易经》、《山海经》等,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编修,几乎使其面目全非。

单就《德道经》而言,道经和德经的顺序改变是其次,其严重的危害之处乃是对于原本中多达700余处的篡改。这直接导致原本中350多句话中,有近160句话的意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例如,为了避讳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前五代皇帝的名讳,产生变异的文字竟然达100处之多。避讳汉高祖刘邦时,《道德经》将《德道经》中所有的“邦”字改为“国”字。避讳刘恒时,将《德道经》中的“恒”字改为“常”字。

经过对《德道经》多处篡改而成的《道德经》,其意义早已大相径庭,离老子的本意相去甚远矣。且其通读性明显下降,容易使人产生歧义,难以真正理解。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二、来源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到底是《德道经》,还是《道德经》,孰是孰非

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这么道德经和德道经的内容完全不一样的?难道老子写了2本?不可能吧— —!

<道德经>有许多版本的!!

<道德经>或<德道经>应该都是有二个篇幅:“道经”和“德经”。有的版本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有的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称老子的作品为《道德经》或《德道经》都没有错。

《道德经》的不同版本有许多区别,尤其是帛书版本,如熊春锦老师整理的《德道经》和世传的区别非常大。正确与否要等待时间的考证。

那么世传的《道德经》是不是完全正确呢?也不是,毕竟《道德经》是经历了许多的历史,经过焚书,排道的那段历史,经过后来者不断的传抄,差误肯定是存在的,现在流传的八十一章道德经也应该是后世之人编辑的,带有许多的个性色彩,断句,字词也几经印刷,传抄,存在错、漏之处不可避免,因此造成一定的歧义也是存在的。

也真心希望,未来10年,有真正懂得《道德经》的圣贤之士,能够恢复《道德经》的本来面目。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则是指的人道。如此看来,无论是由天及人的《道德经》,还是由人思道德《德道经》,都没有妨碍我们去探究这本书的意义。

关于“德”,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阐述的。“德”指的是人为,人道。其实《道德经》本身对于人间道是有批判的,这些批判也是著书《道德经》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如《德经》开篇中用到的一个句式“失……而后……”,《道德经》再如何将自己置于“上帝角度”都无法摆脱“人为”,毕竟经书本身也是出自人的手笔。

扩展资料

《德经》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我们之前说人道也是道之一,德指的就是人道。上德指的是遵循人道者,按自然规律行为处事的人;下德也是有违人道,强逆大道自然的人,这种人也就“无德”了。

人间本有其道,人们遵循自然,遵循规律,按其道而行自然可得。现实却是,因为下德、失德、无德等人的存在,所以人要设置法律、规定,要设置专门的礼教、规矩。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失德”的产物,这是道与德之外,人自己设定的、自然天道之外的存在。

《德经》的这段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很哲学的说法,其实换作我们通俗的理解可能会更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说现在市面上最畅销的书籍,很多都是与“钱”相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人心所向啊。同理,人们为什么要设置法律法规,要普及仁义礼教,因为有人在违法,有人在违信违德。

温馨提示:
本文【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由作者文化知识趣说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秋天,我爱你
诗中的雨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