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定语。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悬梁刺股是两个故事:
”悬梁“讲的是: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侯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相似典故:
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经学家。家贫,他的邻居比较富裕,为了学习, 匡衡便将墙壁掏个洞,引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小时,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艺文类聚》卷二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他觉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费光阴。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梦醒,见一丝亮光从窗缝里钻进来,原来是大雪映出来的,他起身对着亮光看起书来。经过他夜夜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两个人,这其实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头悬梁”是东汉的孙敬,“锥刺股”是战国时期的苏秦,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为了读书刻苦,不怕疼痛,也要废寝忘食的学习。
有趣的是这两个主人公虽然生活都不在一个时期,相差百年,但是孙敬和苏秦都是纵横家,孙敬刻苦读书,最后成为当世大儒,要知道大儒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苏秦的名气就比孙敬大一些,苏秦是鬼谷子门下的弟子,并且提出过“合纵”六国来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是六国之相,兼佩六国的相印。
因为苏秦的思想战略,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苏秦会纵横之术,在当时,张仪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和苏秦是对手,又不完全是对手,只不过张仪是在秦国,而苏秦是在六国这边。
悬梁刺股是写的孙敬和苏秦,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头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
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锥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扩展资料
相似典故
1、闻鸡起舞
意思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2、凿壁偷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bai,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孙敬和苏秦,他们两个人都是古时候著名的学者,对于学习也是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其实讲述的是两个人的事情,分别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后世将它们合而为一,这才有了成语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位叫孙敬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从早读到晚,很少休息,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影响自己学习,孙敬想到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在读书打瞌睡的时候只要一低头,绳子扯痛头皮,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即使他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疼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汉朝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身上,他到洛阳求学,为了勤于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如果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最后他苦读有成。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但不被采用。旅费用完只好回家,父母大骂了他一顿,妻子也不理他,他很羞愧难过,于是发愤苦读。读累了想打瞌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继续苦读。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是用来形容刻苦学习、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成语典故。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