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文化学习

郑和是太监吗

发布时间: 2024-07-11 11:47:38

郑和,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人物评价: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以其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即有体现。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使命与功绩:

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是太监,说起郑下西洋的,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梁启超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萄牙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起航菲律宾群岛,环球一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而我,时不时和他一起兴盛的台东大帝国,有郑和这个海上巨人。”所以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一点都不为过。

郑源,姓马,小名三宝,又名三宝,云南昆明宝象山支支岱村人。1380年冬,明军进攻云南。当时年仅十岁的马,不幸被明军副总司令蓝玉带到南京。他从小就和父母分开,已经很惨了。更糟糕的是,来到南京后,明朝朝廷的宫女们对他严刑拷打。

然后,被阉的马进入了朱棣的燕宫。尽管困难重重,这匹意志坚强的马并没有灰心。永乐二年(1404),马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据明史记载,马在靖南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令人不解的是,具体的功绩和立功地点,在《明史》中并未提及。

一些历史学家推测,马和应该在文健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朱棣以8万兵力对抗他的50万军队。起初,在看到双方力量的巨大差异后,朱棣认为这是一场必败的比赛。只要能减少伤亡,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令朱棣惊讶的是,平时不起眼的马主动站了起来。

他甚至说要带领一些士兵突袭他的军队,以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当时,没有更好的作战计划,所以他决定让马和马试一试。就算是损失了,损失了几百名士兵,这也与大局不符。他老板不知道对方在作弊。他只看着尘土飞扬的地方,仿佛成千上万来自千千的敌军正涌向他的脸。

此时,他还不知道燕军的虚实,却慌了手脚,赶紧撤退。打仗要看士兵的气势。见敌已乱,朱棣紧随其后,左右夹击,连破七营。最后,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结束。朱棣看到这匹马勇敢、足智多谋,非常高兴,非常欣赏他。于是,他亲自在《南京御书》中为马、郑题写了“郑”二字,以此来纪念马的功绩。从此,马和被称为“郑和”。

郑和是不是太监

郑和是中国明朝的太监,他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航海家和外交家。

郑和的早年经历和被阉割的时间历史上都没有记载,他会出现在京城根据推测是在明朝平定云南的战役中被明军所掳,后来随傅友德等前往了北平,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侍。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明史·郑和传》里记载,郑和在这场战争中立了功勋,史料上没有说具体的立功地点。但后世人推测,这场战役中涉及了郑村坝这个地点,郑和后来被赐姓“郑”应该与这个立功地点有关。

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郑和因为立有功劳,已经是朱棣身边的亲信,能够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在朱棣登基那年,郑和刊印了《佛说摩利支天经》,这时候他已经使用御赐的“郑”姓了。

郑和才智过人,知兵习战。在1405到1433年之间,郑和七下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去世。

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真是个太监吗?

郑和是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是明朝时候的太监。

郑和早年的经历和他成为太监的事情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推测,明太祖在云南和元朝剩余势力对抗的时候,经过昆明,看到12岁的郑和正在和自己的小伙伴玩耍,这时候,他和自己的小伙伴被抓到了明朝皇宫里当太监了。

后来郑和的兄长把自己的长子带了过来,就过继给了郑和,所以,马恩来就改名姓郑了。所以郑和的后代就是这样过继过来的,后来,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郑万显和郑庭显。就是这样,他就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就是目前存在的郑和的后裔,他的后裔一共有三支。

第一支是在云南,第二支是在江苏南京,还有一支在泰国。人们俗称的“三支四地”,多出来的这和地方就是郑和的出生地——昆阳。郑和确实是太监,但是他的后人也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郑和是有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至今为止,南洋一带没有一处不留下郑和的痕迹的。作为明代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航行,郑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郑和下西洋在当代的评论也都是积极向上的。

在世界的航海史上,他开辟了海上的新航路,郑和率领了众多的船只和使者们在这一片海域上活动,除了正常的贸易往来,在文化交流上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今天的学者们也承认郑和的贡献,从效果和实力上来说这都是空前的。

郑和究竟是不是太监?如果是,他为何有后代?

郑和确确实实是太监,他之所以有后代其实是因为他将自家兄长的儿子给过继至自己名下。郑和原本姓马,于战乱之中被明军俘虏并处以宫刑。之后郑和便一直跟随明军四处征战,待明朝建立之后便在宫中任职。后来郑和又随傅友德前往北京,抵达北京之后便进入燕王朱棣府中服侍。在此期间郑和习得不少军事知识,待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他也是在其中立下不小的功劳。

也正是因为如此,郑和才会被赐名,且在朱棣登基之后还被任命为内官监太监。因为郑和十分机敏,所以朱棣十分信任他,于是便有了郑和七下西洋一事。郑和受命下西洋时正值壮年,再加上他军事才能出众,所以朱棣才会将此重任交给他。第一次下西洋共历时两年之久,期间先是遭遇处于内战之中的爪哇的误杀,后又在三佛齐旧港遭遇海盗。不过两次危机均在郑和的领导下成功化解。

此次回国之后郑和并未休息太长时间,没多久就又再次下西洋,此次航行时长依旧为两年。此次航行回来之后郑和又连接多次下西洋,每次都从国外带回诸多东西。就在第七次出海返航的过程中,郑和还未等抵达南京便逝世。因为中途离世,所以郑和的遗体究竟葬于何处并无明确定论。虽然南京有一座郑和墓,但是很多人认为这里只是衣冠冢。

郑和虽是太监,但是并非没有子嗣。据相关史书记载,郑和将他兄长的儿子收为养子,并为他取名为郑钧(亦有记载说名为郑义)。这个养子后来又结婚生子,血脉自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渐庞大的郑和后代共分离成三支。其中一支便生活于江苏南京,剩余两支则分别生活于云南玉溪以及泰国清迈。

历史上真实的郑和是太监吗,郑和所在的明朝太监等级揭秘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历史上真实的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确实是太监,是明朝的宦官。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郑和既然是太监为何有后代?

众所周知,郑和的身份是一名宦官,由此引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郑和何来子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苏进在新作《郑和》一书中,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采取了“为郑和找了个老婆”的做法,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郑和和宫女谈起了恋爱,这就惹来很多的争议。书中,郑和老婆是宫女妙云。妙云原是明成祖朱棣妻子身边的侍女,在朱棣发现这件事后,将妙云嫁往北京,许给手下的大臣作妻子,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人。但不久,妙云之夫因陷于权利之争被杀,而此时妙云已怀了身孕。这样,郑和在有了老婆后,还有了儿子。在这一点上,郑家后人强烈的表示了不满。

事实上郑和兄妹共有六人,长兄马文铭,郑和为次子,另有姊妹四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败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捉住,送到当时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一名宦官,因此郑和的确没有儿女。但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这在讲究“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当时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折衷做法,这便是郑和后人的由来。另据郑和第十八代孙郑留光介绍,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从此跟随郑和,他们及其后代也很可能被作为郑和的后裔。

此外,当年郑和深得明成祖信任,明成祖迁都北平之后,封郑和为南京守备,从此郑和终其一生定居在南京。而他所率领的部分舰队官兵,也跟随郑和留在南京,郑家将自家田地分给他们,他们从此定居下来,并且逐渐改姓郑,自认是郑家人,形成今天牛首山南面的郑村。

今天的南京,有郑和后人200多人,还有100多人分布在云南的玉溪,云南的沙甸约有70多人;还有一支郑和后裔分布在泰国。清末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帮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今天这里的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身份,这部分人的数目很难统计出来。

郑和所在的明朝太监等级揭秘:

在我们统称太监的人群中,也是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的。据史料记载,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方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才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宦官的机构,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事实上,在这些宦官衙门中,也有冷热轻重之分,重者权倾天下,轻者轻如鸿毛。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

1、批答奏章,传宣谕旨;

2、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

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

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

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

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

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

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

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

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

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

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

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

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

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那些让我疑惑的问题,七下西洋的郑和是不是太监?

郑和确实是一个太监。郑和具体生平相关史书记载得并不详尽,只知他有可能是因为“明平云南之战”而遭遇俘虏,最后被发配至宫中当了太监。起初郑和是在南京皇宫当差,一年之后被调派至北平燕王府邸当差。也是在这一年,郑和与朱棣开始产生交集。

后来朱棣由于朱允炆削藩而决定起兵谋反,是为“靖难之役”。期间已经在燕王府服役十多年的郑和也参与到了这场兵变之中,并且还曾立下功勋。不过具体是什么功勋,《明史》中并未详细记载。不过后世学者推测,此次功勋应该是在郑村坝之战中立下的,因为朱棣赐予郑和的姓氏便就是“郑”。待朱棣夺权登基之后,立有功勋的郑和也是受到了嘉奖。

朱棣登基之后一直对郑和十分信任且器重,故而他才会将郑和挑选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郑和虽说是太监,但是他具备十分不俗的军事才能。除此之外,郑和的体格并不似一般太监那般瘦弱,其身材十分魁伟。也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郑和才会被朱棣挑中。在朱棣的命令下,郑和前前后后共下了七次西洋。在首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人还因误会遭到西爪哇军队的攻击,但是郑和却没有因此感到慌乱,最后以和平方式成功化解误会。

在第六次下西洋结束之后,郑和因为朱棣驾崩一事曾短暂中止下西洋一事。在这段时期里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负责镇守南京安危以及修缮南京宫城。时隔大约六年之后郑和再一次奉命下西洋,不过这一次郑和是“一去不复返”。就在此次出航船队在返程过程中途径印度卡利卡特时郑和不幸逝世,之后他的尸首被运至南京入葬。

历史上郑和真是太监吗

历史上,郑和的确是太监。

郑和郑和洪武十三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次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后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二年即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郑和倒低是不是太监

是。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宝。明朝伟大的航海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军进攻云南。马三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温馨提示:
本文【郑和是太监吗】由作者壹知识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元宵之乐
四季花开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