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指古代用四匹马拉的车子。驷马难追,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这则成语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形容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成语寓意:
“驷马难追”这个典故原来是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跑得很快,表明说话或者做事要小心谨慎,等既成事实,就无可挽回。
成文用法:
“驷马难追”这个典故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可作分句,用于人。
运用示例: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二:“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翻悔之理!”
明·龙子犹《杀狗记》第二出:“今日一语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代事例:
移木建信: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
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 "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曾子杀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
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驷马指古代用四匹马拉的车子。成语驷马难追的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形容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驷马指古代用四匹马拉的车子。驷马难追,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这则成语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形容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成语寓意:
驷马难追这个典故原来是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跑得很快,表明说话或者做事要小心谨慎,等既成事实,就无可挽回。
成文用法
驷马难追这个典故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可作分句,用于人。
运用示例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二: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翻悔之理!
明龙子犹《杀狗记》第二出:今日一语轻交,他时驷马难追。
「驷马」指古代用四匹马拉的车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原出於《论语‧颜渊》,指一句话说了出口,即使用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比喻说了出口的话,难再收回。
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做棘子成。有一天,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干麼还要有文彩呢?」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已经说出口的话。本质和文彩是同样重要的。让我拿皮草来举例解释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本质,也在文彩,如果把这两类兽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来就像犬羊皮了。」
子贡认为,说话要深思熟虑,因为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表示说话算数,不能反悔。
驷马难追的驷马的解释是一车所驾的四匹马。
成语解释:
解释: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形容话已说出;就无法追回或说话算数。
出处:《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不幸先帝厌代,嗣子承祧,不能继好息民,而反亏恩负义。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语法:驷马难追主谓式;作分句;用于人。
示例: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翻悔之理!(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咱们是君子一言;~;订好的条约就要遵守。
近义词:驷不及舌、一言九鼎。
反义词:蜗行牛步、信口胡说、言而无信。
典故:
驷:古代一车驾四马,因以称四马所驾之车。形容速度快,驷马亦无法追赶。比喻既成事实不可挽回。出自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之事迹。石重贵,石敬瑭之从子,沙陀人。天福七年(942年)即帝位。开运三年(946年),后晋被契丹所灭,石重贵被封为郑王。
国破时,石重贵曾让学士范质代自己和皇太后各草降表一封。在皇太后的降表中说道:“皇帝阿翁(指契丹皇帝)曾在危难之中挽救了石氏一族,并帮助建立了晋朝,但晋的子弟却不能继续保持友好的关系,反而辜负了皇帝阿翁的恩义,不断出兵攻伐,以至形成了驷马难追的局面,这实在是罪由自取。
驷
<名>
(形声。从马,四声。本义: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
同本义
驷,马一乘也。——《说文》。徐锴曰:“四马也。”
驷,四马一乘也。——《玉篇》
驷介旁旁。——《诗·郑风·清人》
结驷千乘。——《庄子·人间世》
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东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又如:上驷(最好的驾四马之车);驷牡(同驾一车的四匹公马);驷马之门(能容驷马高车通过的大门。借指显贵);驷介(由四匹披甲战马拉的车);驷铁(驾一车的四匹赤黑马);驷骊(驾一车的四匹深黑色马);驷骐(架一车的四匹骐马);驷车(驷马所拉之车);驷盖(驷车);驷黄(驾一车的四匹黄马)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荀子·礼论》
古星名 ,亦作“天驷”、“天龙”
月在天驷。——《国语·周语下》
又如:驷房(房星)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
驷
sì
<名>
(形声。从马,四声。本义: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驾四马之车)
同本义 驷,马一乘也。——《说文》。徐锴曰:“四马也。”
驷,四马一乘也。——《玉篇》
驷不及舌
sìbùjíshé
话说出后,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指说话应当慎重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驷马
sìmǎ
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驷
(驷)
sì
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
一言既出,~马难追(喻话说出后无法再收回,说话要算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