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中考语文作文复习导航(一)第一部分 作文必知的五种基础理论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20 18:17:54

第一部分 作文必知的五种基础理论知识

nnectangles="270,180,90,0" o:connectlocs="@1,0;0,10800;@1,21600;21600,10800" o:connecttype="custom" gradientshapeok="t">一、主题

(一)主题及其相关的概念

1.主题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等。

 2.标题

标题也叫题目,是文章的名称。它是一篇文章的旗帜、眼睛。标题可以引导读者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探索文章的主题,也可画龙点睛,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标题同文章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体现在:①有的直接点明主题,如《桥之美》;②有的用形象的手法间接暗示主题,如《白杨礼赞》;③有的揭示内容的范围和性质,如《中国石拱桥》;④有的说明主题表达的方式、体裁,如《杂感》;⑤有的标明所要表现主题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⑥有的用设问、感叹句式表明主要的倾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⑦有的虽用“无题”立题,但也暗示了主题的色彩、基调等。

标题的形式,主要有大标题、副标题、小标题三种。

(1)大标题,也称主标题、正题、母题。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主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文章的体裁,是文章标题的主要形式。

(2)副题,也称子体、辅题。它用于补充正题的不足,或指出文章内容的范围,或补充交代事实,或点明主题的来源、依据等。

(3)小标题,也称分题、插题。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中每一小部分的标题。它同大标题是目与纲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用于概括文章中每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中心内容,使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二)主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主题在文章中的地位

(1)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

(2)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

(3)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

(4)主题制约文章表达手法的运用。

2.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主题不仅是文章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有意义,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否传递了正能量,是否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任何文章,都是作者的某种政治思想、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能动反映,而主题则是这种反应的集中概括和思想结晶。

(三)确定主题的原则

1.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

2.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本质。

3.要考虑作者的主观条件。

(四)确立主题的要求

1.主题要正确

正确,是对主题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的要求。主题要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它应该着力宣传先进的思想,歌颂新时代涌现出的新人新事,鞭打对社会发展起障碍作用的东西,起鼓舞斗志、陶冶情操等作用。

2.主题要集中

集中,主要指主题的简明和单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用一个主题。否则就会枝乱叶蔓。

初学写作,主题往往不集中。主要原因有:①对所写事物的意义还没有想清楚,想在文章中告诉读者过多的意思,什么都想作为重点来写,结果主题分散,使读者理不清头绪,感到困惑。②对无益于主题的材料舍不得割爱,觉得这也生动那也有趣,不加选择地全写进文章中去,结果旁生枝节、文意叠出,主题分散。

3.主题要鲜明

鲜明,主要是指主题的倾向性。作者对写进文章里的敌我、是非、美丑等,要有强烈的爱憎或明确的态度。

4.主题要深刻

深刻,是指主题的深度。主题不能停留在罗列和叙述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应该揭示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深刻的主题须寄寓在个性鲜明的具体材料之中,两者巧妙结合,文章才能既生动又深刻。

(五)主题的提炼

1.立足全部材料

2.开掘事物的本质

3.选取新的角度

4.进行反复淬炼

 

二、材料

(一)材料及其相关概念

1.材料

 凡是用来提炼和表现主题的事物和观念,都可称之为材料。既指用于文章中的材料,也指作者写作前积累和搜集的材料。

2.素材、题材

 素材,一般指作者创作或写作前,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素材也可以间接从他人手中或书本中获取。

题材,一般指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也泛指经过作者筛选、集中、加工提炼,写到作品或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题材是在丰富的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材料和主题的关系

1.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2.材料是表现、演化主题的手段

3.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制约

(三)材料的积累和搜集

1.观察:要留心、细心,有敏锐的眼光。

2.体验:要设身处地、激发感情、捕捉感受。

3.调查:要尊重事实、满腔热忱、方法正确。

4.查阅资料。

(四)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1.材料的选择原则

①要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②要真实、确凿;③要典型;④要新颖、生动;⑤要考虑到问题的特点。

2.材料使用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取舍。取舍材料一般应遵循两条原则:保留能有力表现主题的材料,舍去与主题无关或不贴切的材料。所举例子要有特殊性和代表性,合在一起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能够起相得益彰的作用。

(2)详略。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确定详略要顾及读者的情况。如在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了解的材料可从略;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须从详。抒情性的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起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则从略。

(3)组合。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将材料合理归纳使用。它需要注意两点:①用来说明某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不可互相矛盾、排斥;②根据材料的性质和份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三、结构

(一)结构的概念及实质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通常把安排文章结构称为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等内容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结构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首先,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其次,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第三、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2.连贯性。是指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的衔接与合理的过渡。

3.严密性。结构的严密性主要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得出现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现象。

4.灵活性。

(三)结构的原则

1.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2.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3.适应文体特点。

(四)结构的基本内容

1.层次和段落

(1)层次通常是指从整体上安排文章思想内容的次序,展开文章结构的步骤。又可称为“意义段”、“逻辑段”或“部分”、“段落”。

(2)段落。这里所说的段落是指“自然段”。设自然段的原则:①保持段意的单一性,②内容要完整,③长短适度,不必等齐划一,可长可短。

2.过渡和照应

(1)过渡。过渡是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之间的衔接形式及手段。常见的过渡形式或手段有:①过渡词语,如“因此”、“由此观之”、“然而”、“但是”、“总之”、“综上所述”等。②过渡句,即起承前启后、过渡搭桥的句子,一般放在前一段之后或后一段之前。③过渡段,其作用与过渡句相同。常放在两个段落或两个层次之间。有时过渡段就是一句独立成段的话。文章内容转换时一般要运用过渡手段,表达方式或表现方法改变时常常需要运用过渡手段。四、表达方式

(2)照应。即前有呼后有应的结构手段。它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通常:交代在前,照应在后;暗示在前,挑明在后;伏笔在前,应笔在后。常见的照应有:①开头和结尾照应,②正文和标题照应,③行文中互相照应。

 

四、表达方式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创造,逐步形成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文章写作的五种基本表达方式。(其涵义、要求等参看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储蓄知识”)

 

五、语言

语言充当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对写作意义尤为重要。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是:A、用词要准确。B、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C、语言要简练。D、语言要生动。E、语言要朴实。


温馨提示:
本文【中考语文作文复习导航(一)第一部分 作文必知的五种基础理论知识】由作者樱花谈教育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