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初一数学理解能力?众多学生感到:自己数学公式都会,只是做题时不知道用哪个公式,究其原因就是对知识点、公式缺乏理解。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注重推导过程
任何数学知识的引入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所以要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最终结论上,而应当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目的,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标志着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反映出了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一颗石子投在平静的水面上,将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它们是一组同心圆,这组圆圈面积在逐渐增大,由于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因而我们可以说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发现类似的变量关系,许多同学很容易举出身边的事例:生长期时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中的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这样学生就对函数逐渐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
许多数学概念、数学原理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建筑工人在准备砌墙时,常常在较高处固定一条端点系有铅垂的线,再沿着该线砌墙,就能保证所砌的墙面和水平面垂直,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提炼成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用最省的材料来装一定体积的液体,或者用同样的材料使做成的容器的容积最大。借住这个实例,使陌生的数学问题一下子变得熟悉、亲切、易于理解了,如果仅仅从教材书讲,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注重联系生活,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要联系各个知识点,不应将它们隔离开来,要善于在已有知识、思维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进行类比,推动思维去理解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动手操作
对于有些数学问题,若一时难以理解,可动手操作、演示、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灵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立体几何是学生最头疼的一章,若让学生多动手制作一些柱体,锥体球体等,再演示一些简单几何体,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些正方体四棱锥,连一些辅助线等,教学效果可能会更明显,更显著。
2.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把好数学概念关
中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概念是数学的基本元素,掌握好概念的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注重掌握概念的核心意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许多错误常常与“概念不清”有关。为了把概念讲明白,使学生容易理解,能表达、会应用,可采取“欲进则退”的策略,先把概念讲授的起点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巳有知识上,由此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使学生看到活活生生的概念形成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强调概念的本质属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分,加强概念的直接和间接运用,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加牢固。否则,生搬教材就概念讲概念,那就只能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得到的是“死”概念,运用时“概念不清”的毛病就暴露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
1、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甚至增加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例如讲到概率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六合彩”的问题,学生对买“六合彩”的问题比较关注,也感比较困惑,教师从中奖概率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讲解,让社会上的问题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装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较好
2、课堂练习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这就使学生装的练习天地更为广阔,调查中发现,学生装对题型千篇一律有所厌倦,于是我在练习设计上做了多样化析探索,采用基础题、开放性题、竞赛题、手工制作、网络练习、小实验、“形体”演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样化的练习,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学生主动思考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创设悬念,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数学兴趣教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校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为教师,要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怀学生、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榜样。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让学生从心底喜欢老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平等、民主、良好的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我们要知道,教师的基本原则是倾听、感染、尊重、理解、善待,只有具有时代精神和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逐渐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才能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获取”,从而改变教师“讲师”的地位,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总之,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了达到民主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在课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才能为师生的良好互动构建有效的平台,使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变得融洽与和谐。
实现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有效运用,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激发起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的探究思维意识已初步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导学生思维发生跳跃性发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某些数学结论时,教师不应该只是将公式简单的陈列在学生面前,而是应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追溯结论的根源,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与探究能力。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有理有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