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初中学习 > 初中数学知识点

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如何写

发布时间: 2024-07-20 20:11:48
1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如何写

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如何写?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和达成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过程;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过程

情感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品质,它不是通过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或“顺便”达成的副产品,它的形成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是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头脑里始终有情感态度目标,不论教授什么内容,都要经常考虑如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这些都是情感态度在课堂里的反映。前面的课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得轻松、自然,知识技能也落实到位,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之中,只是这个目标是渐进、隐性的,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用自己美好、健康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靠学校良好的校风、高雅的文化、科学的制度等感染、熏陶学生。学校要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和修养。教师热爱数学,就能影响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求知欲;教师对问题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刻苦求知的品德;教师自己独立思考、反思质疑,从而感染到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校洋溢着的人文氛围能够感化和影响学生,“育人”本身是无声的、不必要说出来的,经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效果就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三)情感态度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有感情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在互动和操作中,才能锻炼探究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探究与思考中,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形成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多地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鼓励自主、合作学习,发挥主动性;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尊重学生参与的权利,树立参与的意识,激发参与的热情,培养参与的能力,提供参与的机会,注意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快乐,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这就是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体会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要把这种理念体现到教学实践中,这一点新教材的编写设计体现得十分明显。就数学而言,几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分成:知识的探究、知识的归纳和概括、知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的探究,它是了解学生能否牢固掌握知识最为关键的一环。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参与环节,比如动手制作、动手画一画、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把数学放在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充实着生活的舞台。如果教师把握好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地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这无疑对培养教学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首先表现在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防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注意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始终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训练,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另外还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针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课堂中要注意创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情境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如何写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温馨提示:
本文【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如何写】由作者教育那点儿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