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制造悬念导入。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l2岁,过了l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一开始,教师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以旧引新。即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可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从而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境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文题目)。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2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提问题应具有艺术性
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提问的语言要生动
我们要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发问的语言准确、生动、简练;发问的声音和谐动听,节奏快慢得当,把问题字字句句送入学生耳中,做到声入心通。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务必要准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忘了在计算结果上写单位名称,有位老师发问时说:“我们能不能把名数丢了?”这样就把单位名称和名数混为一谈,看上去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又给了学生另一个错误的概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语言的表达上下工夫,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数学语言熏陶。
三、提问题要有激发性
我们在教学时要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启动思维。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设疑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过易的问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难的又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这需要教者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才能使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紧扣重点,突破难点,难题浅问。这样,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还要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以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首先表现在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防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注意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始终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训练,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另外还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针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课堂中要注意创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情境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