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之以愉快的心情自觉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技巧。
激发求知欲,拉近师生情感
数学是一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强的学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有数学课,可以说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使未知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保持一定的程度(最好是中等度)的差距,自感不足才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满足于已懂的结果,而要在所得的结果中去思异;不要沉醉于已懂的知识,而要根据需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课题。进一步去探索更深的奥秘,使学生能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的愉悦感。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渴望真情和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成功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好学热情、表现欲和成功欲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永恒的兴趣,执着的追求,发展为内心的志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情动人,以爱动心”,摸准学生的动情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热心帮助差生,重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激发学生通过爱这位老师而爱他所授的学科。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面部表情,一个生动的实际事例,都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
2.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第一,数学故事法。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数学的故事,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述二元一次方程式时,可以讲讲著名的“鸡兔同笼”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领略数学的魅力,掌握知识重点。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法。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了解知识,也就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我们可能对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各种条件记忆不清,所以可以创造出三角形的世界,在它们之中最重要的是角度,通过角度进行记忆,对判定的条件就会记忆深刻了。
第三,课堂媒介的使用。简单说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我国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而通过多媒体设备能够引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及新鲜感,同样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时,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立体化,根据颜色的不同,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有所不同。
第四,互相竞争法。初中学生总体来说还属于比较容易冲动和受激的群体,所以比较容易出现竞争,适当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多加引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良性竞争,从而创造一种良性竞争环境。如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一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赛,看谁用的方法多,谁学得最快。这就是一种良性的竞争。
第五,体验成功法。简单地说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并适当鼓励,让学生感到受重视及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视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教师走进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怎样引发兴趣,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讲到“数的产生”的故事后,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分小组汇报了自己收集整理的结果,有的小组用数据说话,有的小组还从网上找到许多相应的图片。有的小组收集是我国古代的记数方法,有的小组收集了外国的记数方法,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从摆石到结绳,从刻痕到算筹,每一个数的诞生,无不凝聚着人类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还有我国数学家刘微,祖冲之、华罗庚等在人类数学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和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美教育的很好材料。
再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公元二世纪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丢番都墓碑的方程:“过路人,这里埋着丢番都的骨灰……,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一生的1/12,脸上长胡须,丢番都结了婚,又渡过去一生的1/7,再过5年,他得了头胎儿子,可是孩子活在这繁华的世界的日子只有父亲的一半,儿子死了,老人在悲痛中过了4年后与世长辞”。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他的年龄吗?由于学生爱听故事,以故事形式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设置疑问,悬念引起兴趣
古语道:“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会有兴趣去探索。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对任何事物倍感好奇,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关键处巧设疑问,以此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乘方这节课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张厚度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马上讨论,有些学生甚至动手操作,可当我告知是5900多公里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求知欲高涨,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投入
4.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引导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在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学生容易领会新知识,学起来也富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不但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练习多样,重视实践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体积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石块、铁钉等),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学了比例应用题,可利用标杆、阳光影子求旗杆、楼房的高度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