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今天,朴新小编给打击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确定合理目标,不断体验成功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活动:(1)用一个图钉、两根纸条做一个角,找出角的顶点和边。(2)用纸折出一个角,用角的顶点戳戳手心,用手摸一摸角的两条边。(3)用尺子画出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出两条直直的边。这样的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角这个抽象的概念建构起了清晰的认识。
再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预设合理策略,完善学习效果
新课程理念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我通过十来年数学教学发现:“问题意识”正是学生所缺少的一种创造性意识,那么如何去实施“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呢?实施“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呢?
并不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教师预设解决问题的实际环境―情境,它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预设问题情境、挖掘与引申例题、习题预设变式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概念得到正确地形成、灵活地应用。达到设想的目标,也就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实施有效教学
注重实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效的课堂结构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要切实抓好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主要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将研究不断地深入,合理控制教学的节奏,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教学中,求直线y=x+3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教师可提问学生:一条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角三角形后,教师再提问:若要求其面积,应该先求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通过点的坐标来求得直角边的长度。那么斜边AB上的高怎么求呢?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问题:求直线y=2x+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学生很快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了。 当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体现知识的联系性和学生的不同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
表扬与激励,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对学生产生触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对学生肯定和赞赏的评价。
在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时,教师应侧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激励性评价。作为评价者,要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评价的频率,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及时作出有效评价,同时在表扬与激励的过程中恰当地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如当“学困生”答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可以肯定他们的参与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题错误,其他学生或许会争着提醒,或许有嘲笑,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胆量,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这道题的重点和难点,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导并订正以及探索其它的解答方法等。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新课讲授之前,可以先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预习,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铁丝弯制成正方形、圆和正方体等形状,然后要求大家观察、比较、判断。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奠定了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既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体验活动。好玩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还处在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教师如果创设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就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调查自家一个月用水、用电的数量及费用的多少,连续几个月下来,分析差额形成的原因。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我让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一些地下场馆,让学生思考,怎样来标注地下的楼层。通过这些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不单单是枯燥的数字,而是鲜活的,实实在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3.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独特功能。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厌倦,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在数学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引领作用,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的不二选择。如在讲解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时,我通过鼠标的控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经过旋转、平移、重叠等动画演示,使它们完全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全等的内涵。再如,在学习函数图象时,学生往往对点的轨迹缺乏理解,教师如果运用几何画板,便能将动态的“点”逐步累积成图形,让学生形成直观、清晰、完整的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感悟能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设疑激趣,引导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思维是数学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数学内容,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不断开启学生的心扉,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能。
4.探究性教学实效
设计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开展探究教学的核心环节,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教学都应该设计为探究性教学。学生通过探究真正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就可以轻松地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加大知识学习的深度。虽然这些概念和规律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探究总结出的,但学习是一个创新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当中,像前人那样去探究、发现和总结。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规律是如何产生的,就能深入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这些概念和规律。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课前要求学生准备6根长度分别为3cm、4cm、5cm、8cm、12cm、13cm的小木棒,课堂上让学生任取三根小木棒,将其首尾依次相连围成三角形。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②哪一组木棒能围成直角三角形?③为什么有些木棒能围成直角三角形,有些却不能?④通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