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好多事,好多人,被时光的流水冲刷掉,唯有记忆,像一瓶胶水,粘在心底,永远也擦抹不去。
我的家乡在川中盆地的一个小山村,虽然它和千千万万个西部村寨一样,贫穷落后,但在我的心目中,家乡永远是美丽的。我喜欢她的安详,喜欢她的宁静,喜欢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环绕过一座座低矮的山峦,沿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日夜不停地向着干流流淌。河水是清澈的,能看清河底的石头,河水倒映出两岸的巴茅和冠木,呈现出一幅悠然静谧的画面。村子的后面,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山峰,名字叫作尖坡,十分雄伟壮观。山峰的两侧绵延着两道弯弧形状的山岭,中间突兀起一座低矮的山丘,远远望去,很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又像是一把巨大的椅子,不得不让你很想骑到凤凰的背上,或者往那椅子上一坐,然后眯缝起双眼,来看周围的风景。这时候你会看到,村子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石板篾墙,灰瓦屋面,村里每一座房子的前后,都种满了竹子,一片片,一簇簇,互相掩映,郁郁苍苍。哦,对了,我就是在竹林中长大的。
竹子代表人烟稠密,所以家乡世世代代喜欢种竹,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大片大片的竹林。打很小的时候起,竹子就走进了我的记忆,不经意间,也逐渐种进了我的骨髓。那一根挨着一根的翠竹,挺拔而又笔直,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生机勃勃,清翠欲滴,仿佛在用一节节身躯,丈量着漫长的岁月......
“月扫曲梢烟蒙胧,风惊晓叶如闻雨”。在外的日子,我总是思念家乡的竹林,不仅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世纪轮回,而且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成长。竹林里留下过我无数的欢乐,同时也留下了我失望和迷惘时的悲伤。记得我刚刚学会走路,母亲就牵着我到竹林里拾拣从竹笋上褪落下来的'箨叶,那是一种裁剪鞋底校样的材料。后来,我逐渐长大,便经常到竹林里面玩耍,拿着砍刀,把竹子劈成篾片,做成宝剑或弓箭一类的玩具,和别的孩子一同排兵布阵、打闹嬉戏。那是多么难忘的时光啊,有时,我们还用竹枝做成短小的竖笛,吹奏出一首首只有声调没有旋律的曲子。或者就在竹林里追赶着蝴蝶和蜻蜓,搬开竹根边的岩石,寻找埋藏在下面的蚯蚓。再后来,我长大成为了一名初中学生,每逢星期天,我都按照母亲的吩咐,把一根根的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捆,扛到集市上去卖,每次能够卖到三五块钱,除了换回一些油盐酱醋外,而且还能买几尺薄薄的布料。放暑假的时候,我还学会了编织箩筐竹席之类的用具,这比光卖竹子要增值好几倍。有时一个夏天,我能编织七八张席子,卖十几元钱,够一个学期的学费。每到冬天,母亲就叫我把一些不发笋子的竹蔸刨出来,码在屋檐下面,晾干以后当作柴火。那时父亲在公社的一家农具厂工作,每月不到30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是竹子帮助我们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初中刚一毕业,我就被挑选加入了特种兵部队,从此离开家乡好几十年,虽然中间回去过几次,但每一次都是匆匆而返,根本没有时间光顾那片竹林。直到2012年,有一次出差,顺路回了一趟老家,我才有机会专门到竹林里去逛了一圏。
那天,竹林里特別安静,没有风,也没有鸟鸣,像是一座空了很久的房子,阳光从枝桠的缝隙中漏下来,照着地上的野草,才多少透漏出一点儿生气。竹子们都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表情冷淡,好像从来就不认识我似的,只有夹杂在其间的永远也长不高的次生竹荊,在我路过它们时,偶尔拉了一下我的衣角。我一根一根地数那些竹子,觉得比以前的要细小多了,有的还弯腰驼背,竹节上露出一个个细小的虫眼。我想,竹子是不是也和人一样,经受不住时间和风雨的磨砺,或者是村子里的人都走空了,没有谁来看护它们,竹子也觉得寂寞。这样一想,心里便多了一分怜悯,一分爱抚。我一边数着竹子,一边用手抚摸着竹干,身体也尽量离近一些,试图让它们能够感觉到我的体温。但我不想让它们看到我的伤感,故意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所以每数一根,我都要用脚尖轻轻踢一下,就像踢一个满屁股都是泥巴的调皮孩子。可是就这样踢着踢着,眼中的泪水却止不住流了下来......
回单位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都会出现家乡的竹林,出现那个与我小时候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村庄,内心就像竹子一样空空洞洞的。
我家乡的竹林啊。
一路和风,一路阳光,一路欢歌笑语。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进!
路旁,大块小块的梯田散布山间。那嫩油油的绿针,在刺绣着春的画卷。嫩绿的颜色,仿佛在流动,流进我们欢笑的酒窝;酝酿着,酝酿着春天里绿色的梦想。队伍在前行,眼前不断流动着绿田,流动着发芽的山、发芽的树、发芽的春天!
远处,忽然点点的出现了白色。走到近前,原来是。红土地上,白色的煞是耀眼,这小白花瞬间成为山中最亮丽的,它们成方成块的涌入我们的视野。纯洁的色彩就像是春,像春天宁静的风、清澈的水、透明的心。忽然发现林后有座山,山中有个洞,只是不知那洞中是否也有一个“世外桃源”。一时间,陶渊明笔下的“源”浮现眼前,重新开放在百花盛开的春天。
回首望去,我们的足迹已踏遍弯曲延伸的路,离马莲台已越来越近。于是,心跳越来越疾,迫不及待的要揭开昨夜梦中的幻影的面纱。
我们带着梦想执著的走着,既然心中有微笑和阳光,春就在身旁。当你仰望蓝天,你会意外的发现,那发芽的树上有着一群叽叽喳喳的鸟雀,它们也在歌唱着春天!当我们走近,它们却飞向蓝天。它们也像春天一样,当我们去追寻时,却偷偷躲开,只是留给我们一点绿色的痕迹,让我们踏着这绿的踪影找寻春天。树上嫩嫩的芽,如花苞一样娇美,有的吐出叶,有的伸出枝,它们也在沐浴着春风。
翻过了前面的山,我们满心欢喜,终于到了!当我们手拉手爬上的时候,却看见马莲台就绵延在山谷之中。春天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野花野草在山路的尽头。马莲台到了,我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山头。一朵白云刚好落脚,也许就是上天来阻止我们前进吧,我们只好返回了。留下了遗憾,留下了难忘的意味,留下了遥远的遐想。
风更大了,我们乘风来到石海。整个石海被我们很快占领,奇形怪状的石头勾起我们的异想天开。当劳累被梦想所替代的时候,更能成为一种动力。石海四周是山,山外是天,天中是云,云下是春,春天笼罩着马莲台,马莲台中是石海,石海中是我们。我们,是春天最美的风景!
再一次风起,我们走在大路上。此时,春天的梦已经飞遍了蓝天!
在我的村门口,有一条清撤见底的小河,河底里有一些小鱼,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在河里玩:捉鱼,玩水,还会在河边把抓来都拿来烤,烤熟以后鱼很香,吃一口回味无穷,要是在加上一些佐料那会更香。那时候的`河,就是我们小孩子的游戏天地。
可是,好景不长,一些刚搬来的居民,把它们的脏东西扔到到水里,河里有塑料袋,破衣服,烂玩具,破布所有的垃圾都扔到小河里。可怜的小河,被这些居民弄的很丑,还有一道怪味,我们这些小伙伴都不敢靠近了。那些可怜的鱼,被活生生的臭死了,看着它们的尸体,我们这些小孩子,心疼不及。
现在,这条河已经很脏了,脏的无人敢近,我很恨那些人们,为什么他们要把垃圾扔到那么干净的小河里,难道他们不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吗?他们怎么能把那些垃圾扔到河里呢?以前,小河是我们的唯一玩耍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很臭了,所有路过的人们都要憋着气走过,生怕被臭晕了。
我多么希望能回到以前的时候啊!人们啊,求你们不要乱扔东西了,给鱼儿和我们一个一个安乐之地吧!
在我的家乡陕西商州地区,每到了农历的六七月份,也正是土豆(家乡人俗称为洋芋)上市的时节。这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土豆都会堆积如山。除了将较大的土豆卖给客商外,剩余的除了将较小的用来喂猪或制作土豆粉外,一般中小型的土豆根本吃不完。
在过去那缺吃少穿的年月,每到了土豆丰收的季节,为了节约口粮,家乡人就把土豆设法做成各种丰富的饭食。时至今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再停留在昔日的温饱线上,但那种平凡而传统的土豆饭食却并没有随着生活的小康而隐匿!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我老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风味小吃,先是将洋芋去皮洗净后,上笼屉蒸至彻底熟烂后,趁热放在场院里事先清洗干净的大石碾上,然后用一个专用的硕大的木锤反复捶打至粘粘的膏状,这便成了洋芋糍粑了,因为其粘糯的程度几乎和蒸熟的糯米相媲美,故而得名。
洋芋糍粑打制好后,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或蘸食或煎炸。家乡人一般习惯蘸食,将打制好的糍粑盛入碗内,食用时可以用筷子加一块来蘸入用盐、味精、香油、陈醋、生抽、蒜泥、芝麻、葱花、香菜、辣椒油等调味料兑好的汁水。入口甘面劲道、爽滑细腻,那种粘糯的感觉的确妙不可言。
而如果把打制好的洋芋糍粑做成小饼状用来油炸,食用时蘸蜂蜜食用,那就是另一种风味了。
也许是风俗使然,在我老家乡下,每有谁家出嫁女儿,准会做顿洋芋糍粑来犒劳下左邻右舍前来祝贺的亲友,每在开席前,都要给每个席桌上上碟浇好汁水的`洋芋糍粑,寓意准新娘往后的日子犹如这洋芋糍粑一样黏黏糯糯!
洋芋疙瘩
在平日里吃腻了其他饭食后,偶尔来顿洋芋疙瘩,无疑会给人平添一种不一样的新鲜感。
先把洋芋去皮洗净后,用粉碎机打成洋芋浆,添加少许的面粉和适量食盐搅匀上劲,洋芋浆与面粉的比例一般以8:2为宜;净锅上火,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烧至七成热时烹入事先切好的葱粒、姜片、黄花、干辣椒节和拍破的蒜瓣炝锅,接着下入西红柿块、青椒块、土豆块、豆角节和西葫芦。翻炒片刻后调入适量的食盐和胡椒粉,加入清水至淹没锅内的蔬菜为宜,烧至八成熟时依次调入香油、味精、鸡精、和藿香碎出锅装盆待用。
净锅后根据食量加入等量清水,烧开后微火状态下,将调和好的洋芋浆依次揉制成直径为一厘米左右的小疙瘩,制作完毕后烧滚片刻,将烧好的蔬菜倒入锅内,搅匀烧滚后下入少量上海青、散入葱花即可。
如果喜食荤的还可以在炝锅时顺便下入瘦肉丝一同煸炒。食用前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烹入酱油、醋和油泼辣子。其色泽红绿相间,洋芋疙瘩可爱诱人,加之各种时蔬的诱惑,尤其是新鲜的黄花和藿香,那种奇异的清香才真正算得上“绿色”。
洋芋擦擦
选择个头均匀的洋芋去皮洗净后,用擦板擦成一寸见长的薄片,用清水漂洗掉淀粉后捞出沥水待用;趁水分未完全沥尽时立即拌入适量的干面粉抖撒均匀,尽量使每一根擦擦上都裹上一层面衣,以不粘糊在一起、片片分明为好,然后上屉蒸15分钟。出屉后把蒸熟的擦擦用筷子抖散、晾凉;净锅上火,倒入食用油烧至烧六成热时下入干辣椒,花椒、葱花,姜片和蒜片爆香,接着下入瘦肉片煸炒变色后烹入少许生抽和料酒,随后倒入西红柿片、辣椒片和青菜和香菇片,调入食盐、胡椒面、味精、香油、掺入少量清水煸炒至七八成熟时,再倒入洋芋擦擦一同翻炒入味,最后撒上香菜碎即可。
如果怕回锅麻烦,还可以把蒸好的洋芋擦擦用汁水(其方法同洋芋糍粑)拌了吃。其口感也并不逊色多少。
在过去,吃顿洋芋擦擦可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才做洋芋擦擦吃,而现如今,人们只是偶尔做次尝尝鲜。
焖洋芋片
洋芋片的做法非常简单,但在我老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俗,在过去,为了使洋芋尽快的消灭掉,人们就把洋芋去皮后用来焖洋芋片吃。
说是洋芋片,实际是洋芋块。把洋芋切成一指厚的片,洗掉淀粉后待用;净锅入油上火,烧至八成热时下入八角、花椒、干辣椒、葱段、姜片和拍破的蒜瓣炝锅。接着倒入洗好沥干的洋芋片,放入食盐和五香粉,翻炒片刻后掺入适量清水,添水的程度以水干洋芋熟为准。然后盖上锅盖,文火焖制汤干为止,出锅前调入香油和味精、撒如藿香碎翻匀即可食用。
一条清而浅的小溪在村子东面欢快而轻盈的潺潺流过。
流淌过四季,承载着我们童年时美丽的梦和太多的欢乐。
平时溪水刚刚漫过腿肚,水清见底,小鱼也只有银簪大小,却是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尽的乐趣。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童年的游乐场。
春天来了,仅有五六米宽的小河解冻了,哗哗的溪水欢快的奔流着,两岸不太陡峭的河堤大概有五米多高吧。就在我们经常玩的地方,河岸两旁栽满袅娜的杨柳在春风里摇曳,再远二三十米之外还有高大的槐树、椿树、榆树,还有许多枣树,及紫穗槐一类好多说不出名字的灌木。河岸上各种不知名的小草给堤岸铺了一层密密的绿毯,那些野草开着各色小花点缀其中。
闷了一冬,终于可以在溪水里光着脚丫奔跑啦!
更吸引我们的是两岸带来的好吃的:野茄子,灯笼稞,甜笕草,酸地苗,野豌豆,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可以吃根的植物。每到星期天,或是大中午也不午睡,和小伙伴们约好,悄悄地跑到小溪来饱餐一顿大自然给与的丰厚馈赠。
不久,榆钱长满树,槐花挂满枝头。我们像男孩子一样爬到树上撸下来,生着吃。带回家让母亲给蒸菜团,那种清香甘甜到现在想起来还口齿留香,回味悠长!
再不久椿树花开了,花落以后长满果荚爬到树上折下来,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胳膊上,脚脖上。红黄交错,那个美啊!唱着,跳着,扭着小屁股摇来摆去。幻想着自己是那个美丽的公主,在盛会上舞蹈着。那时候小孩子们夏天的打扮这是最好的装饰了,每过两天换一套新鲜的,反正椿树上结着不计其数的果荚。
纤细的柳树枝条被我们折下来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和几个小伙伴玩红军炸碉堡,匍匐前进。
在椿树果荚变成红黄的时候,热情似火的夏季来临了。穿着单薄的背心裤头,尽情地在小溪里嬉戏,你泼我一下,我淋你一身,追逐着,嬉闹着……玩的累了、倦了,躺在绿草如茵的地毯上,叼着勺瓜的果实,看着蔚蓝的天上白云朵朵飘过,看那小燕子轻巧地飞过溪面,浅浅的吻一下水面,旋即飞远。不知名的水鸟在溪边唧唧喳喳的开着演讲大会,知了和伏天子也不甘寂寞,争相展开歌喉在溪两边的树上不停的歌唱。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水生虫子在溪水里游来游去。葱绿的水草遍布水底,小脚丫踩在上面软绵绵,痒丝丝的。好痒,好美,好甜……
夏天,青蛙产的卵开始孵化,小蝌蚪摇着尾巴在水草丛中尽情欢快的游来游去。只有七岁的我老把它们当成小鱼,捉了一盆养在家里,当成我的宝贝,谁都不许碰。终于有一天发现它们长脚了,可是任凭谁说就不相信它不是鱼。一次放学回来,发现它们在院子里跳来跳去,逃走了不少。把我气的大哭,怎么会变样子呢,鱼怎么会长脚跑了呢?没办法,只有养水螺,海锥锥和蜗牛了!
知道教训以后和小玩伴们星期天在水里逮鱼:用水里的泥垒成一条好高的堤坝,其他两个伙伴去远处驱赶小鱼,终于有一条筷子长的大鱼落网了。真是太稀奇了,大人们说这些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么大的鱼,清煮鱼的芳香让我们好久好久回味不已。至今想起,淳淳芳香,回味无穷。
小溪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温润柔情。在雨季,溪水暴涨,几乎要漫出堤岸,水变成昏黄,奔腾着怒吼着咆哮奔流。胆特小的我好怕,只是站在大路上远远地怅然长叹。哎,好几天不能在水里玩了!胆大的`哥哥们从伸在水面上的柳枝上跳入水中,奥,看到好怕啊,吓坏我啦,回去给他们告状去……
秋天来了,小溪带给我们满树的酸枣,摘下来放到口中那个酸啊,现在想起都流口水。紫穗槐被大人们割回去加工成筐子,粪篓……高大的草窠灌木为大人们带来过冬的柴禾。落了一地的树叶,被大人们扫回去做填猪圈。
冬天来了,溪水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树木萧瑟,万物熟睡了。可是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玩闹的热情,在溪面上溜冰,追逐着做游戏,男孩子们在冰上打自制的陀螺,女孩子也野性的嬉笑着溜起了冰,那笑声至今想起朗朗入口,甜甜暖暖……
家乡的小溪,承载着我们太多无忧无虑的回忆!
家乡的小溪,给我们贫穷的童年带来无尽的美食!
家乡的小溪,浑身是宝,给大人孩子带来无穷的物质财富!
家乡的小溪,现在因为水资源匮乏,近二十年了,它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是你却在我们心里静静地流淌,流过我们的心湖,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
每年的清明过后,家乡的山山岭岭,小山竹笋就像破土的秧苗,一根根的从土壤中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吸纳着雨露阳光,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它们一茬一茬地接力般冒出地面,持续生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招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兴趣浓厚地一拨拨进山掰笋,收获野趣。
憨厚的小竹笋不仅是那清丽的样子可人,它原生态嫩生生的美味,更能引得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们的青睐。因而,每到这个季节,那些渴望归真自然的闲暇之人,尤其是小城镇清闲人士,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开着小汽车,集踏青、赏春、掰笋等诸多目的于一身,在春深似海的野外,一边饱览无边春色,一边收获一份原生态的野菜,享受着一举双得的喜悦。
刚冒出的竹笋,矮墩墩的样子,一拃长的身姿,青绿色的外衣,嫩生生的水灵,丛丛簇簇挤在一起,确实十分的惹人。一掰一声满空的脆响,更是令人乐此不疲。弄回家中,炒酸菜,煸腊肉,脆香可口,味道鲜美,有着别的野菜不同的滋味。难怪古代文人对食竹笋多有记载和描述。唐代白居易在《食笋》一诗中写到:“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来。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折故锦,素肌掰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躇,南风吹作竹。”清代李渔称竹笋为“素食第一品”,甚至认为“肥羊嫩乃,何足比肩。”由此可见小竹笋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欢的野菜,甚至将之与猪肉相比。
不过,在很多年前,在竹笋更广泛生长的年代,它的美味似乎还没有被农人所看重。农人更注重的是它可成为商品换钱的价值。那时的山丘没有被大片大片的开发,山山岭岭相连,郁郁葱葱绵亘,到了冒笋的季节,遍山遍岭都是小竹笋。大人们要出工,是挤不出多少时间掰笋的,这活儿自然落到了半大不小的间我们孩子们的身上。遇上星期天,就拉伙结伴,提着竹篮和袋子,三五成群地钻入山中。那种劳动不像现在一些人是带着悠闲的`心情到自然中去寻找乐趣的采撷,而是身带着使命和任务的野外寻觅,是一项很辛苦的劳动。事先,我们在家中要穿上破旧的衣服,穿上不易被竹签刺破的厚底布鞋,带一顶旧的草帽,将自己“全副武装”一番才进山。一天半日下来,尽管能掰得个篮满袋盈。但每个人都会不同成度的“挂彩”。那些嫩而肥的竹笋偏爱长在荆棘丛生的地方,好像要寻得蓬蓬荆棘的保护,但我们还是挚着地钻入刺蓬,将那些粗壮水嫩的竹笋采获。结果,不是手上划破了就是脸上划出了痕迹,毛绒绒的笋箨,还把手磨得粗粗糙糙的。掰一天的笋下来人就显得十分的憔悴。满篮满袋的笋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提回家中,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一半。看到堆成小土堆一样的笋,即有收获的成就感,同时剥笋的烦忧又袭上心头。吃过晚饭,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我们小孩责无旁贷的也要开始漫漫长夜的剥笋劳动,有时要劳累到晚上十一二点钟,将白天掰来的笋剥完后,才能上床睡觉。小孩的剥笋技巧是大人们传授的,但速度一点也不比大人们逊色,一根胖胖的笋,在手上转动几下,就嫩生生地出来了。这种方法就是将竹笋尖的一头用两手捏着,用拇指和食指对着用力的揉搓,再将搓破处一分为二,先将一边用食指缠着,绕着食指转上几圈,一根笋就剥去了一半,另一半如法炮制,很快一根笋就去了皮,一根嫩生生白静静的竹笋就坦露出来。这样剥笋的速度尽管快,但久之就食指生痛,手脚麻木,浑身酸楚,但面对任务,只得无言坚持。好像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宿命,从稍懂事起,就要为生存而付出。母亲更加辛苦,我们睡后,还要将剥好的竹笋理齐,绑成小茶杯粗的一小把一小把,整整齐齐地放入竹篮里,一些停当后,才能睡觉。第二天清晨,起个大早,把竹笋挑到市场上去卖。若遇上贩子,整秤的调出,价格便宜些,但节省时间,撇脱。零售时,要守上一个早晨,一把笋的价格略高分把钱,也就是五分钱左右一把吧,一天的劳动,母亲一早能换回二三元的收获,可解家中用钱的燃眉之急。一个生长竹笋的季节下来,我们周而复始的辛苦劳动,多少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这些还得感谢自然的赐予。
有时卖不完的竹笋,母亲就挑回家,用开水焯过后,放在太阳里晒干,留到冬天的雨雪天气做菜。
山竹笋上市的时候,自然也是我们吃竹笋的季节。那时农村艰苦,常年餐桌上缺少好菜吃,竹笋是一种上好的野菜,又易于采撷,故能吃上很长的一段时间。记得吃得最多的是酸菜炒笋和笋煸腊肉。做酸菜炒笋,母亲先到酸菜团里拿出一把黄灿灿的酸菜洗净,再将新鲜的竹笋放入开水中焯去青涩味,涝起拍碎,切成小段,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炒上一段时间,倒入酸菜,再放入蒜泥、小葱、辣椒等佐料,爆炒一番出锅,格外的香醇。青的笋,黄的菜,白的蒜,绿的葱,色彩斑斓的好看,吃到嘴里酸酸的,脆脆的,香香的,十分开胃。腊肉炒笋,其实是只见青笋难见肉。然而母亲却做得分外的有味。先将切好的新鲜竹笋放入热锅里焙成半熟盛起来。将少量的腊肉放入锅入熬出油,放入焙过的笋,久煸后,煮上一段时间,那股诱人的香气就弥漫开来。那样做出的笋,香而不腻,醇而诱人,既有肉的肥美,又有笋的青香,是一道极下饭的菜肴,悠悠地滋润着我们孩提时的生活。
现在人们依然掰笋,剥笋,吃笋,但掰笋的大多是以回归自然的心态去感受春天景色,或者说是触摸一种记忆,在消遣中采得一些嫩笋,随着就在野外的路边,或几个人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将笋剥完后带回家中,做出原生态的美味菜肴。这种休闲式的劳动和享受是同我们少时的感受完全不同的。我现在也时不时体验这种生活,并在体验中将今昔生活进行对比,深感现代人的幸福和逍遥;我现在也常常带着忆念的心情弄些竹笋吃,但怎样也闻不到昔日竹笋香喷喷的味道,吃不出原来的脆嫩可口的鲜美,心里悠悠念想的仍是少时竹笋的青香美味。
赞歌家乡散文日记
——读杨常军散文集《秀色旬阳》
文郭明瑞
杨常军先生的《秀色旬阳》如携裹着一缕缕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我这样常年奔走异乡谋生的人来说,阅读着这部散文集,似乎也在贪婪地呼吸着故乡的气息,而且,这种气息是沁人心脾的。
散文集《秀色旬阳》收录常军先生三十篇作品。这些作品,或描摹旬阳山水风貌,或抒写家乡人情物事,文字平实质朴、乡情洋溢,流露出作家对生存家园的膜拜和歌赞。正如作家在后记中说:“我不奢望靠文学功成名就,只想用她来歌颂美好家园,让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儿。”读其作品,知此非虚言也。
是的,在这样一个物欲化的时代,在功名和利益常常侵蚀着人们灵魂的年代,真情这种东西反倒成了稀罕玩艺儿,能读到常军先生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也算是奢侈的享受了。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孙武臣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称“心头为一之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钟情和对乡情的钟爱”。
正是因为用真情来写作,使得作家的作品流露出质朴和自然之美。文集中大部分作品如行云流水,看不出做作的痕迹,如《美哉·阳山》、《兰滩是个好地方》、《虎踞龙盘赵湾地》、《麻坪拾穗》等篇什,既没有刻意去堆词造句,也没有玩花样技巧,文字多平民化,让人读着亲切。然而,这种平民化的语言方式并非是一般作者都能驾驭的。窃以为它是写作的一种较高境界,也从中足以领略到常军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力和驾驭语言的风彩。更重要的是,文字的平民化才能使大部分读者容易读懂其作品。因为作家是深爱自己家园的,在故乡爱的浸润中成长,那故乡秀美的山川、温馨的乡情无疑植根于作家灵魂的深处并流于笔端。作家对家园的歌赞其实也是对故乡厚爱的回馈,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饱含乡情的文字是写给故乡的,是写给乡亲们阅读的,是作家真情的流露。
而与此同时,常军先生对故乡山水美景的描写却不吝笔墨,纵情恣肆。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泼墨画。如《石门乡记忆》、《眷恋山涧河》、《印象阳山》、《秀美小河》、《水泉坪印象》、《张坪杂记》、《藏秘神仙洞》等。在作家的笔下,水泉坪的夏天“每个角落无不充满着象征生命的绿色”,“户外竹青林茂,田间荷塘映柳”,“雨过天晴,荷叶稀稀点点的水珠晶莹透亮,如滚动的水银”,而“蝉鸣鸟戏如歌,像在诉说古老神奇的故事;山水林园似画,好一幅让人亢奋的人间美的画图”。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家园啊!在《石门乡记忆》中,那西岱顶却“远离城市的喧嚣”,因此,“阳光朗照的天空像安着玻璃似的,青翠的树叶像洗过一般干净,琼浆玉液般的溪流情不自禁流淌,清新清爽的空气让人呼吸顺畅”。这样的泼墨如画、丹青妙笔在作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家乡山水自然风貌的.描写,常军先生的笔力显得酣畅而老道,这得益于他热恋家乡山川,“或徒步攀行,或登高眺望”,乐于“云游秦巴腹地,行走汉江南北”,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悟深入细微而不浅尝辄止。重要的是,作家具有敏锐的艺术触角,一些颇为细琐的凡物小景,在其笔下却能涉笔成趣而诗意盎然。
常军先生现供职于旬阳县文联。在这之前,他在基层乡镇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多年,在政务繁忙之中,偷闲移情于文学创作,收获颇丰。这样的经历,使得作家的一些作品在思维上稍稍偏向于政治观点或思想的启迪。当然,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理论有契合之处。其实,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各种创作思维方式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位置也可以独领风骚。难能可贵的是,常军先生的作品摆脱了官员文人善于用政治口号来冲淡文学艺术这一惯常诟病的羁绊,他的散文作品较好地达到了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常军的作品在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从思想上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凸现作品的厚重感。就这部散文集来说,无论是乡情散文或风物散文亦或是民俗方面的篇章,作家总能让你在愉快地阅读中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思考,感受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碰撞中所焕发的异彩。
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良知,也是作家对生存家园爱的呼唤。
总之,《秀色旬阳》是作家唱给家园的一阕阕赞歌。
家乡上空的飞碟散文
聚会上,认识了一对男女,相貌出众,谈吐不俗,顿生相见恨晚之感。朋友们一致认为,这两人可以吸纳进朋友圈,我叹气:“凭他们的姿色才气,这里哪能留得住他们?最后还不是去北京?”
这是经验之谈。在内地中小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就是那个永恒的第三者,是第九区上空的飞碟,让他们时刻准备着离去。
我的朋友H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2002年离开L城去了沿海城市,很快做到媒体总监。彼时,他从前的上司另立门户,在L城创办了一张报纸,邀请他回来担任副总。而更令人动心的允诺,是给他放权。H是朋友眼中那种“理想主义余孽”,他立刻被这诚挚的邀请打动,返回L城。
刚开始,一切都崭新、敞亮、澎湃,但接下来的事情,是任何一个L城人都可以预见到的。复杂的人事关系、混乱的管理、对员工的盘剥——月底.每天上夜班到凌晨一两点的记者,在扣掉种种罚款之后,少的,得到了一百块钱,多的,是八百块钱。报纸的版面,也在三个月之后,恢复到从前那种样貌。H于是再度离开。
其他的'人,也都因相近的原因告别。
即便没有这些原因,当北上广以那样毋庸置疑的方式,提示着生活的另外一些可能时,离开也是无可避免的。几年前,本城的一间寺庙在节日放河灯,结果,那天晚上,从6点开始,出门看河灯的市民之多,令半个城的交通濒临瘫痪,许多看灯的人直到凌晨一两点才步行回到家中。此后几天,报纸辟出专版,用来刊登走失儿童的照片——是的,这是一个能为几盏河灯沦陷的城市。这样一个城市,如何抵抗北上广的入侵?
大都市收服了我这么多出众的朋友,该怎么待他们呢?他们齐聚北京上海,该怎么风流快活呢?我常畅想着,他们白衣飘飘地,下午看画展,晚上听音乐会看话剧,然后在文人雅士荟萃的酒馆流连到天亮。
H过年返家,我问,你和D一定经常见面吧?他们两人当年可是铁血好兄弟啊,而且,他们在北京的家,只隔着两个小区。我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已经三年没见面了。”我们待在老家,一年倒还能见他们两三回。
但,所有的人,都没有回头。
一切飘零、煎熬,为的都是某种可能。这种可能,如果抓住了,就会给生活带来飒飒电光。也许,这种可能始终都没有降临,但,那些小城市,甚至不存在关于这种可能性的任何可能。
我去过北京,走在街上,不能不觉得,街道格外整洁,建筑格外气派,街两边的银杏树姿态特别美,掉在地上的叶子,连个虫孔都没有,而街道上的男男女女,身姿相貌谈吐,似乎都比别处不俗几分。可是这些人,他们其实都是别人的兄弟姐妹,别人的朋友啊。北京把他们抢来了,并不去管,那些原本温情脉脉的故乡,在他们的身后沦陷。
难忘的家乡饮食散文
上篇
我的家乡在东秦岭深山中,是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的北乡大荆、腰市、李庙一带,在这里,从旧社会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漫长的岁月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几种饭食,大家都喜欢吃,它们是豆芡、糊汤杂面、菜菜水饭。我的一生中,前半生家在农村时,就常吃这几种饭。
豆芡,老百姓叫豆面汤。过去,我们家乡的习惯是,每天吃两顿饭,一顿甜饭,一顿调和饭,甜饭多在上午吃,而且以豆芡饭为主。
做豆芡颇费些时间,也很讲究,每天早上,农妇起床后梳洗完毕,就开始做饭。把水倒入锅中,水中下一些包谷(玉米)糁子、黄豆,架大火烧煎,然后将豆面下入锅中,搅匀,用大火再烧煎,开锅搅一阵子,搅时要将饭扬起倒下,扬起倒下,反复多次,然后再烧。从此时开始,就要掌握火候。火不能太大,太大了容易将饭烧糊,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又会熬不出饭味来。掌握好火候,全凭个人经验。老把式都是从长期做豆芡饭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年轻媳妇,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将饭烧糊,受到公婆的训斥,时日一长,她们也就都学会了。做豆芡饭,要中火烧一阵,搅一阵,直到饭香溢出喷鼻而来为止,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豆芡饭吃起来香喷喷略带甜味,十分爽口,大人小孩都爱吃,它看似很稀,实际是稀中带稠,因为汤下边有包谷糁子和黄豆,你可以边喝汤,边捞糁子和黄豆吃,绝不会有只喝汤而喝得心慌的感觉,一边喝着汤,一边嚼着包谷糁和黄豆,另有一番滋味。笔者小时候,就很爱吃家乡这样的饭,后来参加了工作,但心里总还惦记着家乡的豆芡饭,偶尔回到家中,也要专做一顿豆芡饭吃。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和豆芡有关的习俗。春节大年初一这一天上午家家吃饺子,下午几乎都吃豆芡饭。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每天要吃一顿调和饭和一顿甜饭,如果早上吃调和饭,下午自然就成了甜饭。大年初一吃豆芡,可见豆芡在我们家乡是人们非常中意的饭了。商州北乡豆芡,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堪称一绝。
农业合作化以后,广大农民忙于上工,在家的时间少,因而吃豆芡饭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推行了责任制,农民的劳动剩余时间又多了,所以,而今在这一带吃豆芡饭的农户又慢慢的多了起来。
糊汤杂面,在稀糊汤锅中,下上杂面条,再烩上一些菜,就成了糊汤杂面饭。杂面有两种,一种是,麦子面和黄豆面混合搅匀而成,在混合的比例上,由家庭做饭的人自己掌握,一般是麦子面多一些,黄豆面少一些,做成的饭,吃起来口味更好一些。还有一种杂面,是在玉米和黄豆、小豆、蔓斗等豆类,混在一起,磨成面,这种面擀成的面条群众叫棒棒杂面,因为它吃起来,柔性差,没有筋度,有一种面条发硬的感觉。这种面是家庭缺粮,尤其是缺细粮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糊汤杂面老百姓经常吃,尤其到了冬天,最爱吃,因为人们感到,吃糊汤面,热量大,浑身暖和。
菜菜水饭。我们家乡,由于耕地少,粮食短缺,每年到秋季收获季节,老百姓对能吃的东西,一点也舍不得丢弃,比如豆角蔓上的小豆斗角,菜地里的菜叶子,小萝卜,小蔓菁等,都收集起来,晾干收藏,到了来年春季,拿出来和粮食参合在一起做饭吃。这种饭是用晾干的豆角、菜叶子,干萝卜,干蔓菁,再煮上玉米大糁子,黄豆等一起放在锅中煮熟并有饭香溢出即成。别看是菜叶和粗粮制成,但吃起来,很有滋味,这种饭不常吃,偶尔吃一次,家人都很喜欢。因为晾晒的干菜数量不大,所以,吃的次数比较少。但每年春上总是要吃几顿的,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菜菜水饭已经没有人吃了,但广大农民回忆起过去糠菜半年粮的艰难岁月时,觉得能吃上菜菜水饭,还是不错的。
上面这三种饭,是我们家乡这个小地方特有的,它是我深深感到,老百姓为了讨生活,想尽办法把所产的东西,能吃的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这种勤俭节约,不畏艰难困苦,扎扎实实过日子的精神,真叫人佩服称赞。
下篇
我的家乡在漫长岁月里,在众多的馍食当中,有三种馍,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这三种馍是:豆渣馍、二面馍和煮角锅贴馍。
豆渣馍,说起豆渣馍得先说豆渣。当年我的家乡,长期形成一种习惯,就是每年过春节前,腊月下旬,大多数农户,都要自己做豆腐,以备过年时家人食用,有的一户做一座,有的几户人家联合做一座,豆腐做成后剩下的豆渣,农家舍不得丢弃,或用来喂猪,或用来蒸豆渣馍。家乡的豆渣馍,就是用豆渣和玉米面、黏小米、豆类(黄豆、小豆)混合在一起,用水拌成很稠的`糊状,倒在蒸馍用的笼屉上,拍成二寸左右的饼形,放在倒水的大锅里,架大火烧蒸,直到蒸熟为止,一般需两三个小时。蒸熟后,不要立马端出来,要在锅里焪一段时间,让豆渣馍中的各种物料完全熟透,这样吃起来才更有滋味。所以,蒸豆渣馍,放在晚上进行更为适宜。豆渣馍吃起来黏而甜香,我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年年蒸着吃,我很爱吃。有人会问,过年里吃豆渣馍,有些不和时宜。其实农民这样做,是和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的。我的家乡地处山区,耕地大都在山坡上,农业生产,杂粮多,细粮少,过年时完全吃麦子面馍,农民没有那么多的麦子,办不到,要想多吃些馍,就得采取粗粮细作的办法,才能满足。过年时吃豆渣馍,就是出于这种情况而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细粮已占主导地位,所以而今吃豆渣馍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偶尔在街道上,农村集市上,可以看到有卖豆渣馍的,也有人买着吃,笔者就买过几次,那只是为了尝新变变口味罢了。我是过来人,当我而今吃豆渣馍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想起当年家乡粮食短缺,吃不饱肚子的艰难困苦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就会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面馍,二面馍是先用白包谷面制成酵面,然后把麦子面掺进去在发酵,然后蒸成馍,就是二面馍,两者各占多少比例,没有明确的说法,一般是麦子面多一些,白包谷面少一些。农户还用它来制作豆包,办法是把小豆煮熟弄成豆馅,然后包在二面中,群众称之为豆馅馍,这种馍更好吃,它具有麦面,玉米面和小豆的综合的味道,它吃起来柔瓤筋道,酥脆香甜,十分可口,大家都爱吃。过去在我们家乡,在迎接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时候,为甚麽不蒸纯麦子面馍,而要蒸档次稍低一点的二面馍呢,原因是,山区麦子少,当然麦子面也就少,为了让家人多吃一些馍,把年过得高兴一点,满意一点,只好那样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细想起来,在那口粮短缺,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老百姓这样做也合情合理。我家在那个时候,年年这样做,大家都很满意。吃二面馍的年代,已经远去了,而今无论城市农村,麦面馍多的是,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吃到,所以二面馍也就无踪迹了。但人们要是说起过去过年,对二面馍还是有些怀念的。
煮角锅贴馍,也叫鳖贪水,其做法是和些包谷面,包上酸菜,捏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桃核形馍,煮在即将成熟的糊汤饭锅中,或将和好的包谷面拍成手掌大小的,一公分厚的园片片,贴着锅放入糊汤饭中,前者叫煮角馍,后者叫锅贴馍。这种馍不常吃,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做着吃,比如这一天,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要干特别重的活,为了使他能吃饱,有体力,干起活来有劲,才给他做着吃,或是这一天念书的学生娃要考试啦,给娃也煮个馍吃,表示对娃的关心和爱护。如今已经没有人吃这种馍了。
上述三种馍食,是我的家乡人民长期过艰苦日子的产物,它折射着当年老百姓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的情景,也折射着广大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岁月匆匆,世事沧桑,吃不饱饭的苦日子,终于熬过去了,而今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越来越好,当年吃豆渣馍,二面馍,煮角锅贴馍的情况一去不复反了。然而我想,如果人们想用粗粮改善生活,换换口味,不妨照样做一些吃一下,也许会别有一番风味的。
家乡的槐花散文
隆冬时节,北风凛冽白雪飘飘,北国的冬天分外寒冷。双休日索性不再外出,悠闲的我在做好家务后,置身于温暖的小屋中,一边看着心仪的韩剧,一边慢慢品尝着杯中那散发着淡淡幽香的槐花茶。心儿竟然从剧情中游离了出来,悄然飞向了远方,飞回到了明媚的春天、飞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
由于爱人是大山沟里走出的孩子,所以不管离开山乡多少年,那故乡的情结却始终萦绕心头难以忘怀。平时只要一有适当的机会,他总是在我耳边讲那大山的美、山泉水的甜、讲那山上盛产的野菜、蘑菇、山花儿、讲那山养育了一方儿女......。如今越是年长的他,更是思恋家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一有时间就想回去爬爬那从小玩儿大的山,回味童年时的梦幻。
去年春天,我陪他回家看望年迈的婆婆,顺便帮婆婆打扫了家里的卫生,帮婆婆改善以下生活的环境。
到家了,闻着家乡带着青草气息的清新空气,他那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记得那天,天气格外晴朗,经不起爱人的一再游说,我终于下定决心陪他去爬一回山。要知道我这人素来腿是最懒的,去海边玩玩儿水还可以,一想到那高高的山就腿肚子朝前。所以每次回家时,他去爬山采山菜和蘑菇时,我都躲在家里,在那温热的小火炕上陪婆婆说悄悄话,或者帮婆婆干点儿菜园里的活儿。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山叠翠近水潺潺。时而有不知名的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儿从蓝天飞过,真是好美的一幅画图,我的心儿豁然开朗,全没有了先前的那种勉强的心态。
他告诉我山上的槐花开了,正是采摘的最好时机,我们回来的恰是好时候。信步沿着乡间的小路一步步向山上爬去,眼前是一片片养眼的新绿,那野草的清香和山花的香气沁人心肺,令人心中十分惬意。山鸡在远处的'树林中鸣叫,布谷鸟也一声声地呼唤着人们快快下地耕种。置身在这大自然当中,犹如来到了世外桃源,不怪爱人那么迷恋家乡的大山。
忽然,眼前嗡嗡地飞过一群蜜蜂,爱人告诉我那是这些先知先觉的小精灵先我们而去采蜜了。我们一边聊着一边前行,忽然迎面飘来一股股馨香,啊!我终于看见了那漫山遍野开满洁白花朵的槐树。远远望去,层林尽染、错落有致,这边是一片洁白的屏障、那面却是粉红的幕墙。来在近前仔细观瞧,但只见那盛开的槐花儿,象挂满枝头的白雪,成串地显现在一片浓绿之中。我已经真真切切地闻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槐花的香气。那清香、醇香、浓香的槐花,让整座山都染上了槐花的气味儿,是那么沁人心脾,槐花的香味把我带进了槐花独有的美妙世界。
我在树下细细观赏这美丽的精灵,恰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真的有些目不暇接了。那些槐花宛如白雪初降林间、像白云缭绕在树头,更像冰雕玉琢的精灵……,我由衷地赞叹她的美丽。她是那般纯净、无暇,小小的花儿吐着几根细如丝的花蕊,是那么的精巧。我忍不住摘下一串将它放进口中咀嚼,那甜香的滋味让我心清气爽。我忽然好象明白了那蜂儿为何会流连往返、不知疲倦地在奔忙,那是他们在采集槐花的精灵,为人们送去甘甜的琼浆。
我和爱人急忙用带来的筐篓采摘起来,天生爱美的我,把槐花成串的别在衣领上或插在头发上,弄得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那花的袭人香气儿,令一些蜂儿也迷失了方向,在我的耳边采起了蜜源。爱人笑我痴狂,简直成了地地道道的“槐花公主”。
中午十分,我们把槐花高高兴兴带回家,和婆婆一起把那花儿在小河中清洗干净,再用热水烫一下,然后用肉和一点点韭菜做成馅包饺子吃。说实在的,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吃过无数种馅儿的饺子,还真的没有吃过槐花馅儿的饺子呢!
开锅咯!随着爱人的一声欢叫,一盘盘鲜美的饺子端上了桌子。只见那饺子个大、皮儿薄,香浓的味道中透着槐花的清香,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饭后再沏上一壶槐花茶,细品那游丝般的甘甜,这真是如诗如画般的田园生活啊!我终于叛变了,决定以后常和他上山去走走,去看那山、那景、那花,去欣赏那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山村美景……
一阵广告的声音,使电视的音量骤然加大,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歉意地对着荧屏做了个鬼脸儿,小声说“对不起——我的韩剧”!
家乡吃货散文
“吊罐肉”就是山里人用“吊罐”熬熟的肉。“吊罐”在那年那月,是家家必备的炊具,生铁铸成,粗拙蛮实。
白河的资深“吃货”们都这样埋怨:“吊罐肉”的名称和熬“吊罐肉”所使用的工具虽然都没变,但是,就是再也找不回记在“死心肝”上的那个味了。
是啊,这个很有怀旧感的“吊罐肉”,还依旧是这个名字,依然用“吊罐”来熬肉。那种很有些岁月的味道究竟去哪儿了呢?
我也算得上是一个“二不跨五”的吃货了,我认为味道一定与加工美食的工具有关系。电饭煲蒸米饭就是没有铁锅蒸米饭味道香。用燃烧煤气来蒸米饭又没有柴火烧出来的米饭味道正。同理,你吃的“吊罐肉”还是不是那年那月的“吊罐肉”?熬“吊罐肉”的.燃料还是不是那年那月的花栎木疙瘩?还有,吃“吊罐肉”的氛围还有没有那年那月的氛围呢?
记得曾经住在山旮旯里,那年月虽然“穷在深山”,但“有远亲”,一到寒冬腊月,外面漫天大雪,屋里其乐融融。一家人围坐在木疙瘩火很旺势的火炉边,“吊罐钩哒子”从屋梁上吊下来,伸到火炉正中央,钩上挂着一个很蛮实的且能装大半桶水的吊罐。吊罐中咕咕嘟嘟响的是用斧子,剁成一节一节的猪蹄子肉。时不时地有肉汤从吊罐盖旁边溢出,撒落在火炉中红黄的火苗上,发出“滋滋滋”勾人魂魄的声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香气萦绕着暖烘烘的屋子,戏弄着每一个人的嗅觉,蹂躏着每一个人的肠胃。这时,母亲端来堆得满满一大葫芦瓢的已经切好了的白萝卜坨儿和胡萝卜坨儿,我赶紧揭开吊罐盖,母亲慢慢倒入萝卜坨儿,偶尔溅起几滴油汤散落在我的手背上,麻麻的,痒痒的,一点都不觉得疼。倒进了萝卜坨儿的吊罐更充实了,猪蹄子已被深深地埋入萝卜之下。我想象着猪脚已经有八成熟了,还有两成是同萝卜一起熟的。八成熟的猪蹄子最好吃,撕扯着吃,转起圈儿啃,使劲儿嚼,两手沾满了油水,嘴角直淌油。母亲用汤勺在我眼前摇晃一下提醒了我,我从美丽的童话世界里走出来,赶紧盖上吊罐盖。
父亲就用火钳把木疙瘩捅一捅,火更旺了。不一会儿,好听的“咕咕嘟嘟”、“滋滋滋”的声音又重新响起来了,猪蹄子有了萝卜的陪伴,香味格外敦厚有趣了。我们在这敦厚有趣的气味之中,听着老爷子讲着我们已听了几十遍且能顺溜倒背的老古今。
从前有两亲家,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亲家张煽经会念“防贼”咒语。亲家李的家经常遭贼,就准备了一桌酒菜向亲家张求教。其实亲家张哪有什么防贼咒语,只不过是在亲家面前吹牛罢了。酒过三巡,亲家李催亲家张赶紧教念咒语,亲家张心里很着急没有咒语可念。亲家张正感到不好意思的时候,无意看见一只老鼠在屋梁上跑来跑去,于是就随口念到:你过去我看见,回来我看见,你用爪子捋胡须我也看见。亲家张十分郑重地嘱咐亲家李,就这样念咒语,每天念三次,每次念三遍,切记,切记!恰巧在当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偷准备入室偷盗。忽然有鼾声和说梦话的声音传来,小偷十分害怕,准备进另一间没有鼾声的屋子去偷东西。这时,只见一个人说着这样的梦话:你过去我看见……小偷听到以后更加害怕,怀疑自己已经被发现,准备轻手轻脚退出去。梦话又说:回来我看见……小偷惊呆了,用手托着下巴沉思,梦话又说到:你用爪子捋胡须我也看见……小偷骇得一溜烟地跑了。
我们依然大笑起来,我依然笑得眼泪八撒的,屋子里充满快活的空气,快活的空气中夹杂着浓浓吊罐肉香,酝酿着荡漾着。我敢肯定这香味已经传到田野间的小路上——父亲已把甘榨酒煨得滚烫尖。我赶忙搬来一个小桌桌放在火炉旁,铺上碗筷酒盅。母亲先给老爷子挑两坨子软和一些的猪蹄子肉,然后再给我们分发——深藏在萝卜深处的有限的几坨子猪蹄子都分发到我们的碗中。萝卜和肉汤是随便吃随便喝的,嚼一口蹄子肉,吃一口萝卜,再喝一口汤,那气氛,那感觉,那味道……岂是现如今的人所能享受得到的?
哎,我也不禁嗟叹,今“吊罐肉”非昔“吊罐肉”,此“吊罐肉”非彼“吊罐肉”,真有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慨!你觉得呢?
我的家乡优美散文
“我的家乡”当我用文字轻轻地触摸你熟悉的脸庞时,你早已伫守在我心头的沙丘上温情凝望。家乡如我慈爱的母亲,我是你久别的孩子,心中藏着一颗思念的种子落入异乡里。时常在心里生根,在梦里发芽,融入你怀抱时任幸福蓬勃一怀思念之花。回想你的模样,心中不知不觉温暖流淌,微笑点亮,任幸福漫延一地快乐的孩童时光。
我的家乡座落在蜀南一个偏僻的山村。丁字形的村庄,四面环山,出入爬坡下坎全靠步行,在我孩童时连邮路都不通。虽是交通闭塞,但那里保留着许多原始的自然风光。与山水相依,野花青草葳蕤一副秀丽的自然画卷。一条蜿蜒的山路直达村口,只一眼的眺望,就会牵动千里万里游子回归的心。村庄常年青山环抱,溪水缠绕,蛱蝶野花山间舞蹈,冬虫夏草田间扮俏,鸡鸣狗叫房前屋后轮班放哨。一口古井“泉眼无声细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泉水清澈甘甜,养育着村里最朴实的儿女们。
土筑的瓦房红墙灰瓦,有的单家独户,有的几家一个院落,散落在村子四周。蜿蜒的山路穿插在山野边,梯田旁,山坳里,村落间,像一条条黄色的绸带,连接着孩子们求索的心,留下家乡人辛勤与汗水的脚印。
房子四周竹林围绕,大多是毛竹,竹子全身都是我们眼里的宝贝。春季时,可以掰来竹笋炖汤,炒菜吃,略带淡淡的苦味脆嫩清香,不但清热下火,还可口美味。炎炎夏日,竹林像一把大伞,遮荫蔽日,凉风习习。闲暇时,大人们在此处喝茶休憩,谈天说地;孩子们追逐着自己的乐趣。捉来笋子虫,没出壳的烧着吃,长了翅膀的用一根竹签就做成了小风扇,拿到脑袋边小风扇呼啦啦的转悠。“小风儿来啦!”咧着小嘴儿喊着,满脸堆笑优哉游哉的享乐起来。满林的笋壳可是母亲们眼里的宝贝,拿回家来,修剪成鞋底的式样,蒙上布,千针万线密密缝,几个通宵达旦下来,就是一双精致的布鞋,温暖舒适的陪伴儿女们行走天下。我们从小伴着竹制品长大,巧手的工匠们,砍下竹子,作成竹席,竹扇,竹烘笼,竹笛,竹蒸笼,竹围席,竹篱笆……一个竹烘笼将一团火红的木炭装下,温暖过乡亲们多少个寒凉的秋冬,一曲竹笛悠扬过时光的足迹,婉转着蜀南人勤劳智慧的音律。
儿时的期盼,房顶上那缕最原始的烟火。一架高高的烟囱,一缕缕浓淡相宜的炊烟,在风中或舞蹈或飘渺,升腾着各家各户美味的佳肴,馋了多少孩子饥饿的双眼。每当此时,放学回家的路上,各家的小孩儿一到村口,就会远远的张望,看到自家升起的炊烟就像插翅的燕儿,轻快的飞回自己的家,尽享自家的美味佳肴。
层层的梯田,是乡亲们的希望。田野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被庄稼汉们爱恋着,耐心的除草施肥,插上秧苗,把姑娘打扮得素色清雅。钟情的汉子们每天都会去姑娘身边转悠几圈,看上几眼,心就踏实舒坦。经过春花秋月的装扮,田野姑娘已经成熟丰满。 黄橙橙金灿灿的稻穗辫,沉甸甸着丰收的喜悦。收割后的梯田翻耕一新,蓄满水源的冬水田沉淀着来年的希望。那头憨实的老水牛,终于可以好好歇上一冬啦!
忘不了那些牛背上的快乐。童年时,我总喜欢在清晨,带上书牵上自家那头膘肥壮实的大水牛,选一块青草繁茂盛开着栀子花的山坡放牛,伴着花香看书。谁知,碰到邻家放牛的小伙伴们,一同邀约骑牛比赛。本来胆小的我,被大我几岁的哥哥硬抱上牛背,一掌拍牛屁股上,牛儿疯狂的奔跑起来,吓得我脸色铁青,一头扎牛背上,一个前空翻摔落下牛背,狠狠地砸在一株栀子花上,挂在花杈上,嘴里还叼着一朵栀子花,雪白的花瓣散落在划破的衣服上手上。大哥哥吓坏了,满脸愧疚,强忍住笑赶紧把我从花枝上取下来,在这以后,再也不敢拉我骑牛比赛了。栀子花盛开的季节,我总会摘下一朵或是带在头上,或是别在胸前,或是串成花环挂在脖子上,闻着花香自我陶醉一番……
回想起这些,总会有满心满眼的快乐。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多年,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曲弯的山路变成了水泥公路,邮局代替了信差,许多土筑瓦房变成了楼房,出门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或是自家的小汽车。打谷机代替了人工收割,农家鱼塘随处可见,一派稻香鱼肥的盛景天。电饭煲,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电器设备走近各家各户。朴实的老人,可爱的小孩穿上了亲人们新买的服装,年轻人赶着时髦,烫发染发,身着城里的服装,不是农忙就外出打工。农忙时,他们是田间可爱的精灵,飞舞着农人的激情,作着辛勤的耕耘者……
我每次回家,自家的炊烟依然升腾,妈妈用柴火炒出来的竹笋依然随饭菜飘香,爸爸总会乐呵呵的弄上几条自家喂养的鲤鱼上桌。我总是馋了这份人间美味,走遍天下也回味悠长……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小河细语呢喃。家乡儿时栀子花开的乐园,被药商承包,大面积的发展,整个村庄种满了栀子花。留守的妇女,老人们可以在栀子园除草打工挣钱。夏季时,栀子花盛开成一片白色的花海,浓郁的芳香香透整个村落。政府举办了“栀子花节”,乡亲们迈着时代前进的舞步在“栀子花节”中快乐欢腾,幸福的笑颜与花儿开成一片!
我的家乡四平伊通
曾经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在辽阔的黑土地上,有个叫四平伊通的县城,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题记
春,万物复苏,饱含着暖意与幸福,踏着春的步伐,为冬脱去白色的外衣 ,春风的歌喉正在唤醒,河底沉睡的精灵,春风柔美的舞姿正在骚动,河塘边的杨柳。
我家住在四平市一个叫伊通县的地方,从我家一出门,抄小路走不到十分钟,就来到了著名的伊通河畔。伊通河水蜿蜒流淌清澈见底,水中的游鱼、河底的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春来了,春风唤醒了大地。河提边的小草发芽了,绿油油的河提两边,好像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树木抽出了柔软的手臂,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微风徐徐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摆,摆弄着妖娆的肢体。
夏的午后晴空万里,天空挂着棉花糖一样云朵,太阳把伊通河烤得滚烫滚烫,河边很多孩童在嬉戏,蜜蜂忙碌的`身影在花丛中盘旋,花儿含蓄的低下了头,草儿羞涩的弯下了腰。当红日照在河提边树林时,一株株小树昂着头尽显着饱满的精神。傍晚,万道霞光映着伊通河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光环。夏的夜,仍淡淡的有些凉意。我抱紧了双肩,还是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月儿圆圆,水洗一般的清冷皎洁,河边寂静的夜色中,听着清脆的蛙声阵阵传来……
就这样静静地,悄悄地 ,走过了夏,走向成熟丰硕的你,走向金色的秋 。
夏日花儿美丽而芬芳 ,叶儿摇摆着手臂召唤远行的姑娘。轻轻地 ,走过了夏 ,正走向成熟的秋 ,月色轻舞飞扬 ,河水泛着晶莹的碧波荡漾。
十月的秋为生活着满金衣,原来;走过夏天后,秋;让人有着惊奇的渴望!
春天洒下的种子,秋天收货了春的向往!春与秋之间有着夏的隔离,正是因为有夏的隔离,才有了秋的孕育。漫天旋转的枯黄了伊通河岸边树叶,划出季节更替的规迹, 河水冰凉刺骨,河中游鱼还在欢快的寻找下一站的蜗居。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
白雪铺盖我的家园
漫步走在小路上
脚印留下一串串
有的直,有的弯
有的之后被风儿扫的看不见……
家乡的冬,常下着鹅毛大雪,漫天摇曳舞动的雪花慢慢飘落,大片大片堆积在一起,覆盖了整个城市和乡村,淹没了黑土地,淹没整条伊通河,河旁的树上长出了一片片“冰叶子”,远处的群山穿上了美丽的银装,整个世界好似人间仙境。人儿在这冰天雪地里,兴高采烈地打雪仗、堆着雪人,走在洁白的雪地上,唱歌儿时的歌谣……
我的家乡美如画卷
我的家乡美如世外桃源
那里是我此生的眷恋
那里与我早已生死缠绵
美丽的四平伊通
我的家乡
家乡新韵散文
岁月的钟鼓,总敲打在共振的响点。一篇《离骚》,让汨罗江“求索”千年,亘古不息。今天,汨罗人正负起时代付予的史命,正踩着文明创建的鼓点,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路上“求索”、奔跑。——题记
【梧桐畅想】
五月的和风微醺,淡淡地桅子花香飘过山山野野,清新泥土的气息卷过座座田园。汨罗江两岸的文明创建,正如阵阵春风与夏雨,让城乡处处充满生机与毓秀;通过城乡环境的综整治,这里的山山水水是那么的蓊茵,这里的村村舍舍是那么的洁净和靓丽。信步乡村,让人倍感温馨和惬意。
雨后黄昏,一个人踱步汨罗江边,伫立于湿地中,芳草的绿色意象大片大片飞来,使之目不暇接。意境中,仿若一群快乐的少女从天际奔跑而来,无限的水灵,无尽的爱慕。我孤寂于草原的羊羔,在清爽和神往中一同飞翔,一幻遐想:想赋诗、想描画,想把汨罗江灵秀揽入怀抱,珍藏千古。
我不知道眼前这些景色是不是已经掩没了所有的往事,当我目光再次邂逅这条曾经让《离骚》之水洗涤过的河床,我看见了她千古缤纷的神韵,连同自己青葱而黄玄的岁月;也听到了童年里我那亲切的家乡牛哞和布谷的歌唱。眼前仿佛出那棵驼背梧桐树底下一块被磨得平滑而光亮的巨石,以及上面端坐的牧友。在那上面读书,在写字,在嬉闹,在发呆,也在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如今都如片片飞霞,落英于我们的日子。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清晰,如醪若醇。我有些心醉,几十年的岁月替更。从骑牛横笛,到飞转的自行车轮,曾以惬意的笑脸爬上扶芳的红砖“洋”墙;从摩拖飞驰,到小车越野,又是一阵阵狂澜叠起的感动。山村识得吾容面,我却难认小山村,但那块曾被我和伙伴磨得铮亮铮亮的巨石和与之相邻的驼背梧桐树,不曾改变,仍就是如此亲近,如此硬朗,寂寂地躺在我的记忆里,如一座古老的碑坊,不朽的见证着家乡的变化。
当年,那棵梧桐虽有些苍桑,那块巨石爬上了绿苔。五月,那驼背梧桐树应果青硕硕其华的季节了,我想。我企盼在它的幽香里寻觅一场宛若隔世的历史变革,给乡亲们带来了这一甸甸悦耳的福音。
【天井变迁】
岁月如飞歌,一曲落下一曲飞翔。日子在飞动的乐章中扬抑、递进和传承。
青瓦屋、四合院和一口天井,在我的脑海里沉睡半个世纪,有着深深的古意。曾经,我的祖父站在老屋前的排坊前荷锄而立,门楣上“作古正经”四个繁体金字,莰入祖辈们的古朴的道德风范。回到四合院便一屁股坐在天井里吸旱烟,烟绕天井,日照当头。
父亲,在堂屋里常背天井而坐,我在天井游戏时,凝望父亲黝黑的背影,想象成一幅“印象派”的油画。或者那时我看不懂那些皱纹包涵的深意,但天井的上方是明朗洁净的天空,演译着父亲品德。抬头望去,天井上空盈满了宁静安和,浸染着一个公社社员的火一般的激情,还有辛劳后的贫脊。父辈信守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定律,以朴实和憨厚谱写一份俭节的履历,如今仍如一本圣经,教化他的儿孙。
父辈们,常常在晨曦和炊烟的背后去朗诵“老三篇”,在《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下,作虔诚的“万寿无疆”的顶礼,然后将笑声放置于身后。
父亲程序化的、欣然回到井天,扛起犁镐,走向自己耐以生存,珍爱一生的田野、山水。
那天井已连同庭院一起斑驳面非,当我再次与它对话时,已有了陌生之感,我甚至突然想不起我曾经多少次在这天井边粗糙的麻石条上静坐,或者看一本厚厚的书,或者背一些单词,记一些公式、定理,解读方程;或者与小伙伴围坐在一起,聆听老人讲古老的《聊斋》和《三侠五义》,心中总疯长出仰幕包青天的正直和无畏;偶尔,也萌动出幼稚的当“大侠”的梦幻。
如今,老屋已成新村。村后那口天井残留下的石条上还保存一份古朴的尘埃,一丝苍桑的气息,而那一切鲜活的时光,早已离我远去。
掸指间,已是沧海桑田,万象更新:山青水碧,车马穿行,山村演译成小镇,老屋变迁成小墅。农舍树翠花香,晨闻雀噪,夜享天伦;村人们终于学会了朝洁村容,暮启华灯的过生活。
【菜圃葱茏】
汨罗江畔村庄伴着时代的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城乡环保的推崇,以悄然跳出新时代的襁褓,将新生活带入了寻常百姓人家。
如今的菜园不再是竹篱笆、蒿草地,已成为乡亲农友的休闲园圃。南边的几垅蔬菜地,被一畦一畦地料理得整齐划一,就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板画;北边的花草、苗木郁郁葱葱,或在丹桂下置一石桌和几许石鼓,供纳凉小憩,会友闲聊;或筑小榭于溪流之上,品酒话茗,合家赏月。怡然惠风,田园娱情不过如斯。
园圃的矮墙内的扶芳绿意从葱茏中绽出一朵朵诱人的小花,我顺着它夺目的方向,看见一株桅籽清幽地伫立在园圃的一隅,素白的花辨让阳光渲染而倍感温存。一个稚嫩的音声从蓊郁的的绿荫中传来,带着些微的嬉笑,帮我拾起童年的遗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隐约在那贫馈的荒山上,我与小牧友们提篮采桅籽花的旧事,粘贴、复制在这葱茏的脑页,点点滴滴收藏于记忆的空间。
【池塘苍桑】
记忆常过跳过点击的页面,先于呈现在寻找的萤屏里。
——我家的菜园傍有一小小鱼池,儿时游泳戏水,摸鱼捞虾,采莲摘菱。儿时的记忆中,鱼塘的水澄澈见底,青山倒影,绿鸟轻翔。春看青蜒点水,夏听蝉鸣影,秋风来,涟漪四漾,冬寒至,滑冰雪追欢。日落时,鱼跃金波里;午晌间,娃嬉琉光中。每当夏日酷暑泳水采莲,一茎一茎莲蓬,你争我夺。夺得的,高高擎起,高声欢呼,如体坛健儿夺得大赛奖杯,好不风光。夜幕下立于荷塘,仿佛一阕一阕唐诗宋词,赏之不尽,爱之不及。
曾几何时,水草肆意,垃圾漂浮,臭水污泥,一派疮痍。鱼儿哪里去了?莲菱哪里去了?青石筑起的洗衣跳板已经只留下了残垣。塘堤边那株苍凉的柳树也有点苍老,举起枯黄的十指随风飞舞。它似乎有些绝望,柱杖而立,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婀娜,寻找岁月的寄托。
看到那没鱼了的“荒塘”,我似乎才懂“荒唐”二字的含意,心油然出一点儿凄凉。我看不见儿时的'莲的柔静,水的清澈,小鱼的跳跃,翠鸟的飞翔。
当我透过疯长的水草,几点淡淡水光,浅浅的疏落在天光云影之中,我才意识到这是我曾亲密过的那口鱼塘,也嗅到岁月的腐朽的气息。
时光总以奋进方式,摧动人们以新生取缔旧我。在城乡环境全面整治的今天,乡亲们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革舍千年陋习,崇尚文明,挽住青山绿水的手臂。在山的护林,依水的净水。我的鱼塘终于获得新生,如一场浩劫后的重蓬,让我如逢盛典般充满喜悦。
蓊郁里,村子炊烟袅绕,水雾氤氲,塘堤巍巍,碧水盈盈,垂柳婆娑,鱼嬉涟漪。落霞透过黛山林莽安逸地印在水面上,折射出道道浮光,与村前大道上的初上华灯交辉相映,似幻似真,如诗若画。我站在鱼塘边,手扶栅栏,凝神暇想,思绪万千,对乡村如此文明的风尚充满欣慰和愉悦。
站着,静静的站着,凭和风轻拂;思索、细细的揣摹,文明必将战胜腐朽。
脑际忽的掠过一道风景:池塘中出现一座蜃楼,灰派的别墅,西典的洋楼,水为碧玉山如黛,鸡犬互闻牧童归。哪家青砖的围墙上爬满了粉的、红的、白的色彩纷呈的或蔷薇、或茶花、或桅籽,花事正浓,岁月温馨,民生殷实,村庄安祥。
我不停的拨动五月的琴弦,弹奏起欢快而激越的乐章,汨罗江在时光跳跃中以秀美舞姿,让世人刮目。
家乡冬韵的散文
冬日的早晨,十分清冷,人的血液也仿佛很慵懒,好像总是要在温暖的被窝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想着今天要回乡下老家给弟弟过生日,我与丈夫兴奋得像孩子似的,一改星期天睡懒觉的习惯,老早就醒了。时钟敲过七点,再无任何睡意,翻身起床。一个小时,洗脸,吃饭,全部搞定。然后,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向着乡下老家出发!
我是最怕冷的,本想一个人乘坐客车到镇上,丈夫骑车在镇上的车站等我。可我心血来潮,临时改变了主意。很久没有搭丈夫的车外出了,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天,悠哉游哉,岂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吗?
上车之前,丈夫“哐当”一下,把安全帽扣在我的头上。“戴上吧,别一会儿感冒了!”
“你呢?”
“我的身体好着呢,哪像你,风都可以把你吹倒。”
我一听这话,大笑起来:“原来我是在你心里就是林黛玉啊?”
戴上安全帽,其实怪不舒服。耳边的风声“嗡嗡”作响,我们谁都听不清楚对方说话。很难得与丈夫一起走亲访友,也难得在一起作更多的交流。平时,我们两个上班都是早出晚归,晚上,我还为了那一点自己的爱好而冷落了丈夫。记得不久前,一位好友开玩笑说:幸好他不是我丈夫!否则,一定受不了我的那些吃不饱,穿不暖,还不解风情的文字爱好。听那语气,好像我罪恶滔天,十恶不赦。我一笑而过,静下来沉思,确实冷落了丈夫。今天机会难得,想好好与丈夫说说话。于是,我把安全帽的盖子往上拉开,坐在他的身后,拥着他,靠着他,像一只依人的小鸟说个不停。
“把盖子拉下去!”他命令我。
“干嘛?”我不解。
“对着风说话,一会儿嗓子不舒服,会咳嗽的。”我没有听他的话,就只顾说话。“你怎么不听话?”我极不情愿地拉下帽檐,把脸嘴捂得严严实实。他又问我。“冷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接着说:“如果冷的话,我把车骑慢一点。”我终于明白了丈夫的用意,心底十分感动。“没事,太阳出来了。”我一望天空,一轮亮晶晶的太阳驱散了淡淡的雾霭。那阳光透过朦胧的冰凉,穿过肌肤,抵达心海,我的心被一种暖意包围,并鼓胀得满满的。我不再说话,只是靠着丈夫宽宽的后背,让眼睛透过盖子,欣赏沿途的美景。
这条路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道。每天坐在轿车里,那些风景都从眼皮底下静静滑过。而现在,我终于可以清清楚楚,由近到远地欣赏那些美景了。
都说“梅花欢喜满天雪”,其实,哪里只是梅花呢?此刻,公路两旁的青菜,菠菜,油菜正欢天喜地,精神百倍地吐露着嫩绿,而那些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的金菊则成为绿色丛中繁星般的点缀。望远山,满山遍野的绿,像浪一样奔涌而来。观音竹,茨竹,漫山的松柏,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翠绿,暗绿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尤其是空气里弥漫着的那清清淡淡的草香,更是让人满眼满心止不住地喜悦。
临近故乡,我们的车驶进了乡村公路,虽然弯弯曲曲,但却是明晃晃,平平坦坦。坐在车上,感觉十分舒心。回想十年前,这些路面,让人不寒而栗。那时,我在村小上课。有一年深冬,镇上召开全镇教师会。由于那几天连绵细雨,使路面泥泞难行,脚踏上去,就会深陷其中。学校有骑摩托车的老师,可我不敢搭乘,便独自先行了。后来听说,那位老师一个人骑着车,结果还是连人带车一块儿摔到了土沟里。虽然无大碍,但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才短短的几年啊,那条泥泞路已经一去不返,在脚下延伸的是一条康庄大路。
浓绿渐渐淡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用塑料薄膜遮盖着的果园。远远望去,仿佛一把把白色的大伞撑开,在蓝天下飘飞。
再近些,柑桔的清香扑面而来,那香味使我想起热情的乡亲,想起在村小上课的那些美好时光。每年冬季,家家户户的柑桔成熟了,家长感恩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便常常带了一大篮,一口袋,一大筐等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
“这不是罗老师吗?”路过一片柑桔园时,一位老大娘认出了我,我们停下车,摘下安全帽,与大娘闲聊。大娘问我:“听说你生了大病,现在应该没事了吧?”“没事了,您看,我现在的身体很棒呢!”我很开心地笑着。
“快来坐坐,吃柑桔。”我婉言谢绝。抬眼看看那些柑桔,个儿大,远看,像颗颗红玛瑙坠在枝头;近观,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树上,煞是爱人。大娘见我不肯自己摘,就到树下随手摘下几个很大的柑桔。“吃这个,这是椪柑,不上火的。”
我心存感激,接过了那几个个儿特别大的椪柑,剥开,放一瓣在嘴里,酸甜可口,味儿美极了。我一边吃,一边环顾四野,这才发现,不仅家乡的路变了,连家乡的果树也在发生改变。柑桔的种类也很繁多。小时候,我吃得最多的是红袍柑。红袍柑的味道比起一般的.桔子,酸甜更是适中,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但很容易上火,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更是不敢吃。人们为了避开这些水果的弱点,便引进优良的嫁接技术,对红袍柑进行嫁接改良,也使李子树上挂桃子,毛桃树上挂水蜜桃,最平凡的红袍柑树上挂满了蜜橘,各类橙子,椪柑等等。
几年前退耕还林,乡亲们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使一些没有劳力种植的土地都种上了巨桉,竹子,变废为宝。那些几乎要荒芜的田地种上了花钱少,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房屋从土墙茅屋变成瓦房,再变成砖房,最后变成现在的楼房。2009年冬天,政府为了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放款给乡亲们打井,使乡亲们吃上了干净的井水。放眼一望,很多楼顶也都安装了太阳能。日常用水不用再去山脚下,一里多外担水。很多人家学着城里人安装了自来水管,安装了热水器。孩子们现在想吃柑桔的时候,随时可以吃,不会再如我们的童年,吃柑桔那得经过大人允许,倘若憋不住偷吃几个,只有挨打的份儿。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互联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在农民的日子比起城里人,从某种角度上说,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让很多城里人眼馋着呢!
到二弟家的时候,前来道贺的人一拨接一拨,桌子上摆满了炒熟的花生、瓜子,桌子旁边放了一大筐柑桔。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老年人打打麻将,扯“二七十”,玩“六红”,年轻人玩手机,上网,喜笑颜开。
饭桌上,除了传统的粉蒸红薯与糯米猪肉外,其余的都是鸡鸭鱼肉,喝的汤也讲究了。以前猪肉的汤就是美味佳肴,现在的汤是党参,米仁炖鹌鹑鸟.......
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都说落叶归根,我还未到“落叶”之年,现在已经想回归故里了。回家的路上,我把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十分赞同。还说,以后我洗衣做饭,闲时上网写文。他呢?就种些我们爱吃的蔬菜,打理一下果园,打打小牌。我们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啊,想想过那样的日子,心里真是美滋滋,甜滋滋的!
怀念家乡的野果散文
我所怀念的野果,生长在大山深处草木繁茂的地方。小时候,想去,母亲不让去,长大了,想去,却离得太远,去不了了。
母亲每天都是背着和搭在她背上的辫子一样长的空背篼出去,我只要看见母亲在临出门时甩一下长长的辫子,并将辫子搭在胸前,躬身再将背篼背在背上,她一定就要去一趟大山深处草木繁茂的地方。在那个清汤寡水的年代,目送着母亲消失在草木茂密的山林里,然后又眼巴巴地等待着母亲复又从山林里出来。母亲再从山林里出来的时候,前额的一流头发紧紧地贴在额头上。这时候,母亲的额头显得分外的突出,而头发却显得格外稀薄,长长的辫子不是搭在胸前,也不是搭在背上,而是像绳索一样绕在因用力而显得修长的脖项上。她每次都是佝偻着身子背着高磊山尖的一背兜野草,满身带着整个山林的气味回到家里。
我总会迫不及待地从母亲皴裂的双手中接过几颗圆润、乖巧的野果,拿在手中把玩,轻易舍不得吃。那时候,几颗野果就完全可以让我感到满足,野果带给我的无限的遐思和无穷的回味,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童年的所有幸福。几颗野果就是母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能给予我的全部疼爱,野果的滋味,就是母亲爱的味道。
母亲每次回到家,手塞进草捆里,揣摩一阵,然后用她裹满了草汁的手捏了野果塞进我的手中,再在我的头上抚摸一下,端来一碗水,喝上一口,就蹲在地上,在碗里洗手。青涩的香味就溢满了整个屋子,我坐在炕头上吃野果,看着母亲蹲在地上洗手,浓绿的草汁渗进她那皴裂的肌肤里。母亲的双手就像是在碗里不停翻转的两块老树皮,我总会把最后一颗野果擎在母亲的嘴边,母亲却把脸扭到一旁,总说她怕酸,怕倒牙。我说,我不怕倒牙,母亲说,不怕就把它一口吃了,于是我就赶紧一口吃掉了,母亲的脸上就露出甜甜的笑。仿佛刚才一口吃掉野果的不是我,而是她。
一年中,母亲从山里带回来的野果是不尽相同的,有从树上采摘来的,有从草上采摘来的,还有的`是从土壤里挖出来的。大多数野果的名称,我和我的母亲并不知道,但是母亲却知道。凡是她带回家来的野果,都是可以吃的。我们都管那些不知道名称的野果叫吃的。知道名称的几种野果,当时记着,经年之后却又几乎全部都忘记了,只有一种果子的名称我忘不掉,因为它有一个根本不是植物的名称,模样像毛驴的奶头,所有的人都管它叫“驴奶头”。这种野果不仅模样逼真,轻轻咬一口,脆爽甘甜,断口上,乳白色的果汁就往出浸,就像是一只浸着乳汁的”驴奶头”,兴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驴奶”头的原由。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开枕头,我知道母亲会在我睡熟了的时候,在我的枕头下悄悄塞几颗和我前一天吃过一模一样的野果。以至于我后来离开母亲去外地上学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每天睡觉之前给自己的枕头底下塞一些吃的东西。母亲总是这样,她把好吃的东西不会一次全部给我,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藏在只有她知道的地方,每天在清晨给我一个新的惊喜。
儿时养成的许多习惯,在经年之后大都被另外的习惯彻底覆盖了,而我的母亲却一直没有忘记,她依然带着从清汤寡水的年代养成的习惯。在我的女儿那里重复着做这件事情,母亲每次从我的手中接过我大包小包带回家的吃食,嘴里不住地责怪着我乱花钱,不会过日子,手却不停地将那些吃食塞进我的孩子的手中,并不厌其烦地将所有的零碎东西收集整理一番,放在只有她自己知道的地方。
孩子们在清晨醒来,却不愿睁开眼睛,懒懒地躺着,手却习惯性地塞进了枕头下,手在枕头底下一阵蠕动,然后就闭着眼睛笑出声来。看到孩子们如此开心,所以,我一直没有在孩子的面前将母亲的这点秘密说破。
在这个闲适的清晨,亲历我熟知并依旧感觉幸福温馨的场面,不由得让我想起年轻时的母亲和年幼时的自己,那时候,因为母亲的良苦用心,哪怕只是几颗野果,也能让儿时的每一个平淡的清晨变得美好。野果的酸涩里浸透着的绵延的甘甜,跟随着我的母亲,从我的童年一直甜到我的还很幼小的孩子的心里,再看一眼母亲满头稀薄的银发和显得纤细的辫子,心里便生出一种痒痒的疼。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