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初中学习 > 散文

爬山散文(合集12篇)

发布时间: 2024-07-31 20:35:46

爬山散文(1)

如今爬山已成为时尚,哪怕是爬得腰酸腿痛,哪怕时有惊吓,仍挡不住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欲望。家乡的山,多是石山,那石头硬,据说是花岗岩,这才有了后来清江梯级开发的基础。有的石头已经沉寂了千年,或许还将无休止地埋没;有的石头经过岁月的磨砺,风吹日晒,剥蚀了,风化成了滋润万物的土壤;有的砌在了路上,做了垫脚石;有的被开凿了,做了建筑材料;有的刻成了雕塑,成了文化符号。

我从小在山中长大,小时要帮家人做些家务,经常上山,不是割草砍柴,就是刨药材打荆条,可没有那个闲工夫和雅兴登高游玩。上山的时候不算什么,下山的时候要背着百十来斤沉重的柴草,累是自然的,但也没有像现在纯粹的游玩那么辛苦。

上小学时爬一座山,上初中爬两座山。记得上初中的路途中有一位老乡养了一条恶狗,离它有几百米就开始叫了。有一次路过,它还追了我半里路,其实我也没拿它主人家的什么东西。那时的狗与现在的好像狗不一样,那时的狗敬业,而现在的狗是玩物,没有管家的责任,你就是走到主人的家里它也懒得叫几声。因为受吓,后来才和同学一起上学。上初中是寄学,星期五才能回家,吸引人的是亲情,还有美食,不高兴的是又要挑水了。挑水上山下山来回有三四里路,如遇上干旱还要排队才能取到水。因为缺水,也是一水多用,就是水中长了虫子也不愿丢弃。星期天下午返校,背上玉米面、红苕、咸菜,少量大米,偶尔从家中带点黄豆、猪肉和同学一起分享,那也是像过年一样,高兴的不得了。上初中时,我运气不太好,又遇上学校在山上办农场,因此爬山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深刻。

人到中年工作生活的压力小了,又有好友相邀,到泰山、华山等名山,故乡的大山小山也常去爬爬,乐趣不少,风景照片也可与好友分享。其实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当年的人,只心情不一样,当年是生活所迫,现在是休闲游玩。

今年春天,几个老同学相约,到老家的方山玩了一天。方山离的城区西30公里的一片石林,排列成队,错落有致,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如健笔凌云,青锋刺天;有的婀娜多姿,如少女含情脉脉;有的横刀立马,像披挂将军;有的像罗汉、玉蟒、走兽……其中最大的一座立于石林之中,好像又浮于石林之上。山顶方圆约60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只有东西一条小道可通上下,别无它路,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

走入上山的大门,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是直接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是流淌着泉水。它就是那些年代东西交住的官道。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哪些地方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只有早已被脚板磨得光光的石梯。

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不太清晰的文字,多少让人了解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向上,向上,直到天柱山。那个年代,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从祖上起就居住于此,二百多亩地,几十号人足可以自给有余,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

在那上山的路边还有一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遊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是不是先人们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个警示,不得而知。

山顶是三座高130米的岩柱并峙,相距仅4米,形如三株巨笋,茁壮生长在天地之间。站立山门望去,岩笋似从天而降,又如破土而出。两座人造石桥,飞架三柱之间,桥缠笋,笋缠桥,像在峰顶摆下一个冲天石阵。

登顶的天梯十分陡峭,往上时在石柱的右侧,那弯弯曲曲、忽隐忽现的3000余步石阶,仿佛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云中天梯上。每步石阶都只能搁下半只脚,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据传说,当年300石匠用了三年时间才凿通这条朝山之路。

在山顶上,还有一阴一阳的两口水井。相传当年修建时,正值冰冻季节,工匠们发现一块三尺见方的地方热气腾腾,深挖丈许,涌出清泉,遂成一井,井中不断冒出热气,寒冬不冻。相距数尺,再挖一井,每到冬季井内就冰冻寸余。这一阴一阳的水井也给这山平添了不少灵气。

站立在天柱顶峰极目远眺,晴日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北可见长江浩浩东流,南可见清江蜿蜒而去;雾日则烟雨朦胧,红墙绿叶点缀其间,景象变化万千。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才知那山高;站在山顶上,才体会到众山小。

一年四季均可爬山,但各有风景特色。爬春天的山,草绿如茵,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展翅的雄鹰,奔放的羊群,还有那在田园里耕耘的山民……如果不出去游玩,好像就没有拥有春天。白居易的“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爬夏天的山,虽然炎热,但野外一派生机,家花野花竟相开放,仍是吸引人的地方,爬的满脸汗水,衣服粘在身上,那汗滴偶尔还折射出亮光,一边享受路边的花草、树木、泥土特有的香味,一边感受生命的活力;爬秋天的山,渴了,喝一口泉水,累了,随手摘一粒野果,口齿生香,树树皆秋色;爬冬天的山,特别是漫大雪,高山田野洁白,飞瀑成冰瀑,树木成琼枝,唯美而浪漫。一说冬天,总是夹带着一丝寒意,如阳光照在身上,感到是多么温暖。

在爬山过程中,经受毅力、耐力、体力的考验,在经历困难、险境之后的胜境,让人心情愉悦、满足、兴奋,从中体会人生的妙处。那种山上的新鲜空气,山中小鸟的鸣叫,郁郁苍苍的植被,美丽的野花,让心灵变得纯净和自由,让人早就忘烦恼和忧愁、疲劳和艰辛。

人生如爬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在坚持中,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从你被生下来,注定要向上攀登,什么样的美景,什么样的沟壑,山的大小,一切只有自己在攀登中去体会、去感悟,只要你坚持,就有希望;只要你坚持,总能爬到你想要去的山峰,即使那座山不及他人的伟岸,但至少你战胜了自己;只要你坚持,总能看到和他人不一样的风景;只要你坚持,即使没他人那么辉煌,但你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爬山散文(2)

慢慢地走,品味着冬日里面的温柔。风,发出着响声,它的声音总是很猛烈,也会显现着很凛冽,就像是猛虎在山野中咆哮,也像是对山河发出着讥讽的笑。打着冷战,并不想就这样走到山边;但是禁不住几个朋友的怂恿,所以很他们一起来到了山峰。

本以为是很冷,但是当我真的走进风的怀抱中,并没有感到多少寒意,那些声音就像风在不断地哭泣。山脚下抬头看着,一条小路在向上蜿蜒着。如果是其它的季节,这条小路很有可能就会变得极为的胆怯,趴伏在草丛中,带着那些草木的朦胧,不易让人发现,像是在对山的依恋。但是现在的'小路却很清晰,随着脚步摇曳,也像是一条蛇,向上蜿蜒着,偶尔被草木遮挡,又迅速地爬出来,像是站立在山上,向下望着,像蛇一样蛰伏着,没有言语,只是安静地待着。

寒风抚摸着草,草就打着呼哨,迅速地经过身边,向远方绵延。

顺着小路,慢慢地向上走着,可以看到树枝在不断地摇着,这是风在慢慢地转动着。只是这风有些羞涩,也有些忐忑,就像是女郎中意自己的情人,在留下浅浅的吻,就迅速离开这里,含着羞意,鼓足了勇气,大声呼唤,想要吸引着情人的注意;当情人来到她身边时候,她就会有着那些淡淡的羞怯在似水在慢慢地流;所以树枝一直都是微微晃动,想要安静,而树的影子却留下了斑纹。

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向山顶爬去。气喘吁吁,不断地看着山顶,总是期待能够一步到达山巅;尽管心中也是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那一份渴望还是徘徊在心头。这些却代替不了脚下的艰难,只能是一步步向前向上地攀登。好在是人多,如果是人少,就会很有可能会凸显着心中的失落,也会觉得这寒风会更加的萧瑟。

太阳在天空中高照着,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短,也把树的影子缩得很小,却在我们脚下这条山路上不断地跳动着,就像是夏日的雨水击打着水面一样,显得顽皮而又有些活泼。不断地走着,偶尔会惊动着野兔。野兔突然从野草丛中跑出来,吓了我们一跳,然后我们开始相互调侃,而野兔就在我们的笑声里仓惶地逃走,不知道到了地方。

到了山顶,已经是额头见汗,有些疲惫,难掩心中的笑意。山高人为峰,只有爬过山的人才会知道的。几个人坐着,喘息着,看着周围的一切。这里的风格外地凛冽,也格外的寒冷,心中升起了那股征服的欲望,却不愿意就这样离去。不自觉地站起来,从山上开始俯瞰着山,俯瞰着大地,俯瞰着绕在山脚下冰封的河流。

山,被野草覆盖着,看不出本来的面目。而草,紧紧地偎依在山的怀里,即使是没有了生命的信息,也还是偎依在山的身上,不肯离开。而树,就像是散落的战士,一个个站在了山坡上,半伏着身子,紧紧盯着山上,也许是盯着我们。山脚下冰封的河,有些模糊,看上去并不是清清楚楚,却可以看到它向远方不断游弋。而远处的山,就像是站在对面,可以看的很清晰。

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却不敢多做停留,因为寒风入侵身体,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匆匆就离开了。

爬山散文(3)

尘世喧嚣,我总无所适从。昨日恰逢邻人约我今天上山,没问何因,我欣然同意。

天刚蒙蒙亮,我俩已如约来到山脚。她高兴的对我说,昨日听见村里人去山上掰竹笋,收获满滿,所以才约我与其作伴,也掰一些回家尝鮮。我到是对能否掰到竹笋没什麽期待。只是那山那水让我有些迫不及待。

走在野草如茵,野花如星的小道,与邻人说说笑笑,路似乎不长,时光好似缓慢。

忽几点雨落在脸上,抬头一看,天上云层真厚

乌云时不时的被风吹散,然而又聚成一团,真怕下成大雨,破坏了这难得的上山之行。我恐邻人打道回府,内心不断祈祷,希望老天爷今日干万别下雨。

过了几分钟,风把乌云一点点吹开,露出蓝宝石似的天空,雨点歇了。我们离山顶也越发的近了。而山路被灌木丛林遮掩,显得幽深曲折。野花幽香扑鼻,草木繁茂,一片浓阴。

用手把两旁的枝叶分拂开,露水沾湿衣袖。站在山顶闭眼深呼一口气,山林间各种花香味,草叶味涌入心间,沁人心脾。

从山顶陡峭的小路滑着前行,免不得要枝蔓的帮助。山涧两侧有小溪,还没到,潺潺水声已逐渐听闻,溪水清透灵动,顺着地势一路向前,或忽然从高处落下,溅起珍珠似的.水花;或潜入水草中,只闻沽沽声,又从另一头倾泻而下,形成瀑布莲雾;或从两块石头之间冲刷而过,叠成层层浪花。

我流连在溪水间,手在水里拍拍打打,清凉的水升腾起水花温柔的吻着我的脸;捧一捧水送入口中,甘甜怡人;再用手捧起水,看她一点一点的滴入小溪中,滴答滴答的如在欢唱。

我和水玩的不亦乐乎时,邻人已钻入竹林之中,一遍一遍的呼唤着我去。我才慢慢离开,去寻找邻人与竹笋。

爬山散文(4)

以爬山有感为题的抒情散文

傍晚下班回家,妻子拎着一个塑料袋,只见她将塑料袋往我面前一扔,用不可商量的口吻宣布道:“明天五点半起床,爬山去”。

我笑了,连连摇手求饶:“什么,什么,五点半起床去爬山,那不是要我的命吗?”

妻子却不笑,满脸肃然:“再不去锻炼、锻炼,你身体就垮了。你看你,一场感冒就瘦成了这般模样,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不管怎么说,这次听我的,呶,看,运动鞋都给你买来了。”妻子边说边指了指那塑料袋。

第二天清晨,妻子又推又搡,硬生生将我从睡梦中拉醒,无奈之余,我只好起床穿衣,将常年穿惯了皮鞋的双脚塞进软绵绵的运动鞋中,随即迷迷糊糊地跟着妻子踏着久违了的晨曦迈出了家门。

我们要去爬的那座山叫仙楼山,它蹲踞县城东隅,濒临南浦溪突兀而起,从前它也只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而今,经过几年的开发,竟也成颇具规模的森林公园。

只不过十来分钟光景,我们便来到了山脚下。抬头望去,山,整个一座笼罩在朦胧中,而陆续上山的人们却多如蚂蚁搬家。

沿着石台阶拾级而上,清新甜润的空气徐徐拂面,再加上这种爬山,既无任务又无压力,爱走就走,爱停就停,不时还在路旁的石椅上坐一坐,如是,仿佛还寻到了一种蓝天上白云悠悠的感觉。

其实,往昔,我没少爬过山。

小时候,全家下放农村,我上山砍过柴,后来,高中毕业,随全家返城没几年的我又插队到了农村,上山种地、伐木又成了那段生活的主要内容。在那么多年的岁月里,山,在我的心目中似乎仅仅只是一种实体,一种既给人们生活馈赠同时又给人以体能消耗的实体。然而,今天,当我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爬山时,我才惊然发现,山这种千年不语、万年沉寂的实体,它的内涵也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众多的爬山者当中,一定有许多人像我当年一样,为了果腹、为了御寒,曾将一滴又一滴的腾腾热汗挥洒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曾将一声又一声粗重的`喘气与沉闷的叹息遗留给了莽莽苍苍的黄土地。那时,多少人在咀咒山的险峻路的崎岖,又有多少人为了不再承受山的磨难而去苦苦寻找山之外的人生道路。

如今,无数畏惧过山、咀咒过山的人们,却又企求从山这一实体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由此,山,也从传统的定势走向了现代文明,它不仅可以给人以生活的馈赠,以体能的消耗,而且还进化成了一种人的寄托、人的精神。

以前,人们爬山,征服山,是为了保障生命,现今,许多人爬山,征服山,却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这一变化,无疑明显烙上了时代进步的烙印。

所以,回到家中,我对妻子说:“明天,还叫我。”

爬山散文(5)

奋力爬山的小女孩情感散文

突然想起十年前,和几个同学周末一起去爬学校附近的一座山,石梯路很陡,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山腰处有一庙,建的位置很好,风景独好。可在我还没有来的及和其他同学领略美好的风景时,我就被一尼姑叫住,她说要我帮她去山下叫一个人,她身体不舒服。估计那人是她什么人或者医生吧,反正当时想都没多想就答应了她,刚辛苦爬上来又要爬一趟,估计同学们当时在看风景的时候也看到了那个小女孩奋力爬山的画面吧。

今天突然想起,如果把近期所处的环境换到那个环境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怎么会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副班长会怎么想,当时没有班长,她一直想当班长,她成绩比我好,老师很喜欢她,同学们也喜欢她,我怎么可以抢了她表现的机会?体育特强生会怎么想?他比我高大,腿比我长,跑的比我快,精力比我好,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什么我那么冲动抢先了?学习委员怎么想?她成绩那么优秀,应该是她表现呀。班草班花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认为长的那么丑,再努力表现也没有用?小明、小红、小丽会怎么想?小明他爸可是和校长称兄道弟的呀,小红他爸可是市里某某局长呀,小丽他爸可是学校老师呀!其他同学怎么想?说你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的也太过明显了吧?而且好不容易爬上来你居然不跟我们一起玩,一点也不合群!最重要的是你居然没有考虑到老师和校长的想法!老师会觉得你一点也不合群,别的同学对你印象都不好,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适合当班干部。校长拿出你的档案一看,父母农民出身,除此再无其他优良的社会关系。

天啦!想想都后怕!庆幸我是在十年前做的这件事!可是真的是我做错了吗?不,我没有错!错的是越来越复杂的人心!

爬山散文(6)

带着母亲去爬山散文

儿子喜欢爬山,国庆长假,他提议去离家不远的莲花山,我欣然应诺,自然心里想到了母亲,因为每次对母亲说出门游玩,母亲总是高兴地说一个字:去!

母亲今年七十有八,身体还算硬朗,但已患“三高”多年,天天靠几粒小药丸来降低“三高”指标。想起七年前母亲的那次大病,或许是母亲前世修来的福分,阎王爷生生地把母亲还给了我们。

重新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母亲,生命力似乎更加坚韧了,性格更加豁达了。

母亲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认不得写不出,可母亲骨子里的朴素、坚韧、善良,让我一生敬畏并受用无穷。

一大早起床洗漱完毕,与儿子吃过早餐,径直驱车奔向母亲那里。母亲独居多年,每次我们兄姊三人恳切地要求母亲与我们住在一起,母亲总是找着各种理由搪塞。我知道,善良的母亲不愿打搅我们的生活,不愿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只好作罢。

到达母亲住所,提醒着母亲带上药和证件,母亲兴致满满地答着:“都装好了!”

下了高速,入乡间小路,打开车窗,顿觉凉风习习。天空瓦蓝,白云悠然,视野开阔,沃野百里,恍惚间回到了儿时在家乡田野里肆意奔跑的少年时光……

前方不远处,山连山,峰连峰,蜿蜒叠嶂,苍翠欲滴,想必就是莲花山了。

循着导航,到达了山脚下的停车场。儿子竟睡了一路,叫醒儿子下了车,领着母亲,沿着景区小路寻找着入口。

买上票,进入景区。虽是旅游旺季,这里的游人显然比闻名遐迩的大景区少得多。拿着门票,看着景区的简介与介绍,知道莲花山享有“观音胜景,北方普陀”的美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观音道场,齐鲁第一佛教名山,秦始皇东巡曾驻跸于此,汉武帝也巡幸莲花山,求仙访道,建离宫、筑侯城,留下了众多遗迹和传说。

给母亲支上准备好的伸缩拐杖,沿着菩提大道来到了观音院。母亲逢庙必进,逢像必拜,如此的佛教场所必是母亲心中的圣地。

站在母亲身后望着母亲虔诚地跪拜,母亲嘴里念念有词,想必是心中希望菩萨保佑自己的子女幸福美满、平平安安。

跪拜完毕,母亲照例从包中取出些小钱给菩萨奉上香火钱。

继续沿着上山的中路向前走着。儿子喜山,精力十足地跑在前面,我却不敢怠慢,形影不离地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

到了通天河,一架绳索吊桥出现了眼前。望着晃晃悠悠的桥,母亲有些害怕,我鼓励着母亲,接过她手里的拐杖,让她双手扶住扶手。我搀扶着母亲向前蠕动着,安安稳稳地渡过了桥。

山路崎岖,台阶错落有致,每处的台阶经过人工修整,还算规整。我劝母亲休息一会儿,母亲说:“慢些走吧,一歇息就没劲了。”望着路边台阶旁休息的游人,心底里赞叹母亲的精神头!

护着母亲向前走着,忽听身后“噗通”一声,随即小孩的哭声响起,回头一望,一小孩被台阶前的一块凸起的石块绊倒了,母亲赶紧回身弯腰想扶起孩子,我连忙挡住母亲,去帮母亲扶起小孩。

我无暇顾及两边的风景,中途劝说母亲小憩了一会儿,喝了点水,不多一会儿就来到了索道乘坐处。儿子说要爬上去,我知道母亲坐过几次索道,就让母亲自己坐上去,母亲爽快地答应着,从包里掏出一百元钱给我,我故作生气地推搡回去,只听着母亲嘟囔着:“你现在困难……”我转身径直走向窗口,拿出了手机,为母亲买了往返的索道票。

嘱咐好母亲应注意的事项,叮咛母亲出站后在出站口找个地方坐着等我们,我和儿子就沿着山路走去了。

一路上我不住地担心着母亲,每走一段路就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问声状况。我和儿子奋力地爬着山路,近两小时的山路,我俩只用了一小时就到了索道终点处,见到安然无恙的母亲,我急切地问母亲感受,母亲高兴地回道:“没事儿,就是太快了有点晕。”

我们继续向前走着,中午时分到达了云谷寺。饥肠辘辘的,我提议去寺旁唯一的一座饭店就餐,母亲说还不饿,我晓得母亲是担心饭贵舍不得。我执意走进饭店,找了个空座,安排母亲和儿子坐下,随了母亲的意思要了三碗面,偷偷地要了两碟小菜,不敢多要,害怕母亲吃得不顺心。母亲困苦节俭了一辈子,总是劝我不要浪费。

饭毕,小憩了一会儿,继续前行。来到弥勒殿前,望着高耸的台阶,问了问身边返回的游人,穿过大殿山顶就不远了,那里有玻璃栈道。

母亲说不愿爬了,在这里等着我们,让我和儿子上去。我也担心母亲的`体力,享受不了玻璃栈道的惊险,只好嘱咐好母亲在指定的地方等着我们,母亲答应着。

随即我与儿子马不停蹄地拾级而上,穿人群,过栈桥,体验玻璃桥的刺激惊险,接着又一溜烟来到西峰玻璃栈桥的观景台。扶栏远眺,奇峰列阵,叠嶂峰翠,美景尽收眼底。

心中挂念着母亲,不敢逗留许久,原路下山折回。快到弥勒殿时,看到景区的指示牌写着“北天门”。时间尚早,意犹未尽的我蠢蠢欲动,随即与山下的母亲通了电话报了平安,放心地带着儿子沿着指示牌方向爬去。

相比人头攒动的木栈道景点,这里倒是清净了许多。登上山顶,一处突兀高耸的石峰展现在眼前。爬上峰顶,惊奇地发现一所圆形石屋废墟,地基还完整,倒塌的石块散落在周围,并且有燃烧过的痕迹。旁边还有一处不规整的石桌石凳,寻摸一周也没发现任何的指示文字标识。

真想在这里多待会儿,探究这里曾发生过的事情,揭开历史尘封的面纱。“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想起余先生的这句话,人生何尝不需要点“废墟精神”?废墟是顿悟,废墟是昨天,更是今天及明天的开始。

诺大的石峰就只有我和儿子,与山下热闹的景区相比这里似乎荒凉落寞了许多。儿子站在石墙上,我被墙上游人垒的祝福石塔吸引了,随手拾起几块石块垒在上面。远远望去,像极了秦皇汉武帝头戴冕旒帽、身披朝服、拱手祭天的形象,嘴里不住地称赞着儿子的神来之笔。

望着山下绿水环绕,宫殿林立,苍松翠柏,点缀着莲花圣山,心中想着陶潜的达观与惬意,尘世中一切的纠缠与不快,名利与挣扎,瞬间都成了云烟。心中顿觉畅然,随即躺在脚下巨大的石头上,仰望蓝天,发现三朵白云从小到大,一字排开,悠哉地飘着。我忽觉,这白云何尝不是我们三人?母亲的大爱与无私造就了我,而我又影响成就着儿子,脉脉相承,永恒不绝。

我站在山上看风景,山下的母亲在看我;天空装饰了我的梦,母亲才是最美的风景!

想罢,爬起叫上儿子,不顾疲劳,一路小跑,与母亲汇合。

远远地望见母亲,见到母亲,母亲的一句累不累,彻底摧毁了我坚硬的外壳,眼睛湿润,扭头望向别处,不敢迎视母亲那温柔的目光……

稍作停顿,我搀扶着母亲往山下走去。

在即将到达下山索道入口,看到一处分岔口,景区指示牌上写着“南天门”。感觉母亲有些游兴未尽,就领着母亲与儿子向前游览,没成想,与索道越来越远了,问了问上来的游客,此道也能下山。已经给母亲买了双程的索道票,母亲说:“不回去坐索道了,回去上山更累。”

过圣水瓶,登南天门,下十八盘,过快活二里,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我甚感欣慰。

此路人烟稀少,台阶突兀,道路狭窄,有些路段还没有台阶,怪石凸起,我未敢懈怠,一路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年近耄耋之龄的母亲竟然毫不费力地走完了全程,倒是儿子嘟囔了一句:“真有点累啊!”我嗔怒地回了他一句:“你还累?你奶奶还没说累呢!”

母亲听罢,开心地笑了……

爬山散文(7)

爬山优美散文

南方与北方是两层天,傍晚的北方清爽宜人,而在号称东方之珠的南海,此时暖风依旧,日头炽热依然,尽管有海天一色的美景,然而这潮湿腻人的海风似堵住了身上的每一个毛孔,燥热中,往往使人心生一些无端的惆怅与烦闷。

适逢周末;应合唱团朋友的邀约,我们准备当一回驴友,拟到梧桐山去换换环境,到苍翠的群山之中去调节下心情,兴许还能觅得一分雅兴。

周末的梧桐山,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来爬山的人不分老大少壮,沿着这条号称高耸入云的山道蜿蜒而上,这千万之众噗噗的喘气声盖过了这林涛的呼啸,群燕的嘶鸣。

在西边的停车场各种轿车琳琅满目,一车一位的几乎没有空地了,庆幸自己没开车过来,否则停车准比爬山还难。人及山前还有点儿犹豫,我真是好就在前面的海边走走;但当我看见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勇敢的攀爬着,攀登着,见如此架势心里也痒痒的,所以还是索性地跟着人群开始了艰难的攀爬。

我本在大山里生,大山里长,对于大山里的一切没人能比我更耳熟能详。自从来深之后总是往海边走得多,对于这里的矮山包从未有过兴趣,更没有过爬山的意愿。但我的老乡却不这么看,他说,以其在家闲的无聊,还不如出去去去凑凑热闹。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来,望着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的.梧桐山,傻眼了,万一迷路那岂不是喂了野兽。幸亏今天来此地的驴友特别多,跟着众人走,总不会错。

这座山处在鹏城的西边,有面积约四五十平方公里。山的南面毗邻香港,能看见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东面是车轮滚滚,塔吊轰鸣,巨轮进出的盐田海港新城和大芬油画村;北面是著名的滨海新区和26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会场——海之门;西边是高速、高铁、地铁纵横交错,银燕展翅起起落落的保安国际空港。这座终年墨绿如黛的石山,有如镶嵌在大鹏冠首的一颗绿宝石,给鹏城曾加了几分神秘,几分清新。

我们步行了十几分钟便来到了山的脚下.踩着用木板搭建的一段悬空栈道拾级而上,不费两支烟的功夫就爬完了一半的路程。举目望去苍翠之中峰峦叠嶂,临海一边绝壁如削,山势非常险峻;在万绿丛林与蓝天碧海相映衬,感觉上非但清新,更觉得它的奇妙无穷;茂林深处,荆棘纵横,在潺潺流淌的溪边还有为数不少的南亚珍稀翠竹,漫山遍野的小叶榕与海边的红树林遥相呼应,大海的蓝色与山峦的黛绿全融汇其中,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沿着潺潺溪流而上,一路风光无限。虽然人间四月就芳菲尽,但这里却仍是绿草茵茵.青滕蔓蔓、奇花斗艳,树枝上还有不少珍惜的蓝嘴燕和小云雀在跳来跳去,丝毫不怯游人。喧嚣中的深圳竟有如此怡人的自然美景,我们又岂能不驻足留影?

爬到山腰时,驴友中的老李开始喊腰腿酸痛,我尽管没有酸痛的感觉,但肚子貌似正在抗议,便索性停下来休息。打开背囊,山下就淮备好了的人均两瓶的矿泉水不觉间已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水不够,饼干自然无法下咽。这时我发现,不远处也有几个MM坐在绿荫下休息,于是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美女。古人云“秀色可餐”,看美女不但养眼还能提神。“嘻嘻,老叶真逗,看来你这位秀才隐藏着不少的女人经。”驴友老陈笑着回应。

走走停停,行至好汉坡时,地势更陡了。驴友们全都放慢行进速度,每一步均变得小心翼翼。平时张狂而好动的周林此时不甘落于人后,加快脚步向高处冲去,孰料脚步不稳,摔了个大跟头,惹来旁人阵阵哄笑。好在只是擦破了点膝盖上的皮,并无大碍。难怪有人说爬得越快就摔得越惨;攀得愈高就跌得愈重呢。这古话说的不无道理。

登上山顶,时近黄昏,海拔近千米的梧桐山总算被踩在脚下。虽然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艰辛,还是很有成就感的。驻足顶峰,鸟瞰鹏城已经暮色苍茫,徐徐的海风拂干了曾经湿透了衣襟,也吹亮大山之下的万千霓虹:这里山山相连,银浪拍岸,闪烁的灯光下更显此山的起伏与连绵,层峦叠翠,峰壑云泉,极至壮观。

残阳如血,日轮的金箭穿透了西边那厚厚的云层,照红了山上的树叶草丛,也照红了正在下山人们的面庞,在残阳的辉映下几只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还有那些喜爱灯光的萤火虫也点亮了尾巴里那盏小小的绿灯,以其翩翩的舞姿欢送下山的人们。

回到山下天色渐渐黯淡起来,预示着夜色正式降临。但是在离山脚约300米出的那个健身场却照样人声鼎沸,还不时地传来健身器材金属的撞击声和摩擦声,甚至有些刚刚下山的人们还依依不舍地过去弄几下,舒展舒展筋骨。我身边的一位北方朋友说:这种场面在全国所有的城市中已经不足为奇了,我们家的农村都有了健身场地和器材。是的,随着地方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渐渐地成为人们一种强身健体的自觉行动。

太阳早已西沉海底,一弯明月已经挂在那高高的山顶,尽管经过这满天星斗的点缀,但其恬淡而雅致的清辉还是难以同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夜景媲美,单调中总有几分逊色……

爬山散文(8)

爬山抒情散文

昨天下午,闲来无事,跟着我们的刘医师一起去爬南山,我一向不锻炼,一来没时间,二来有点懒,本来早上六点起来跑步或者爬山都可以,可我要睡懒觉,下午和晚上时间就更紧了,根本没时间走动。

当我们驱车往南山方向行驶,车窗外,沿途的美景一晃而过。不到十几分钟,就到了南山足下,停好车,准备上山。观望着锻炼的人们,有的手拿矿泉水准备上山,有的.大汗淋漓下山来了。我很久没有爬山了,当我一步一步拾阶而上,不到三分之一,我就气喘吁吁,满面红光,大汗淋漓,心脏的负荷增加到了最大功率,感觉头晕脑胀。那满山的翠绿,松柏葱葱。来不及细细观赏,只顾大口大口的喘气。爬山累了最好不要及时坐下来,想休息最好站着休息一会。突然这句话在我的耳边响起,这样更不会让腿抽筋,也许是当医生的本能。走一段看到路边有松树,我几乎就欣喜若狂,感觉找到了靠山,有了依靠一样,抬头看看陡峭的台阶在我眼前一直延伸至山顶,看似不远,可爬起来真累得抬不起头,碰到熟人打招呼都没有力气,真感觉没有勇气往上爬了。在树上靠靠感觉舒服许多,加油!继续往前走,一定要爬上山顶,此时一股清风朴面而来,抚摸在脸上清清爽爽,我不由得轻轻吸了一口气,一种清新的气息直沁人肺腑,心中顿觉恬静。

我鼓足勇气继续弓着身子挪步前行,额头上的汗珠不停的往外溢。身上穿的薄薄的连衣裙全湿透了,鼻孔几乎是长得太小了,像河流一样的粗气排山倒海的往外挤,实在挤得出不来了只有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喘气。见路上的行人有的一路小跑、有的高声喊叫、有的脱掉高跟鞋赤脚上阵、也有的和我一样弱不禁风站在路边上慢慢理气……我一路艰难一路前行,时而峰回路转,时儿曲径通幽,一阵阵松涛在弹奏着森林的乐章,激励着我直奔山顶。

没记时间,不知爬了多长时间。我终于到达了山顶,回头观望,林间松韵,和谐城那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像似人间仙境。此时一阵阵清风吹得湿透了的身子突然冷了下来,赶紧坐在凉亭里歇了歇,感觉舒服极了。

看悠悠白云,品淡淡清风,我感觉到,人生就如爬山,不要背上大多的抱负,不要刻意去追求结果,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恬淡的心境,因为心态决定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

爬山散文(9)

爬山记优美散文

气喘嘘嘘,口干舌燥,满身臭汗,我爬到了山顶。春天来了,山脚下哗哗的小溪旁开满了黄色的小花,踏着石头我越过小溪。或许是我选择的山本身就比较陡或许是我选择的位置不对,一路上,除了在半山腰遇到一条小路,再也没什么路了。山下已到春天,可山上还满是干草枯树,不过这些树帮了不少忙。没有其他想法,只是往上。由于鞋比较滑,再加上全是干土,有的石块上还有青苔,所以爬起来挺困难,有几次差点没摔倒,我只有抓着树干或突起的石头。我爬过,身后传来土和小石块滚下山的哗啦声,还有树枝折断的喀嚓声。脸一次次**树枝划过,手也被树上的刺刺破了,幸好刺小无碍。偶尔停下来往下看,下面的一切都小了许多。不知什么时候我手里多了个带杈的木棍,它也帮了我不少的忙。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山顶上,微风吹着,干树叶哗啦啦响,听着周围的鸟鸣,山下此起彼伏的鸡鸣,还有奇怪的可能是训牲口的老人的大吼声,以及不时传来的长长的汽车鸣笛,看着山下的房子,小溪,周围干枯的树,对面的山,想起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廷山”。我为何要爬山?我问自己。或许只是想,或许只是体验,或许我在寻找什么。想起手里的棍,决定带着木棍做纪念。后面有座山,比我刚爬上的这座高,我决定爬上去。

突然刮起了大风,大片的干树叶扑面而来,一会儿的功夫风停了,或许山风就是如此,来去自由,无拘无束,来无因,去无由。

送走山风,我接着爬。这山还是有人上来过的,因为有明显的走过的痕迹。刚爬一会,想起棍子落下面了,只好再下去。往下一看,这可怎么下啊,第一次有些害怕,因为看不见下面的路,再加上脚下滑,感觉下要比上难多了,要是下不去了,那可就坏了,不禁担心起来。管呢,说不定另一边好下呢,我慢慢下去,取回木棍,继续往上爬。这回我注意到几块大石头,平平的,我都想上去躺会。但是,我没有,我不应该停下。还算顺利,我又一次到了山顶。果然,山的另一边要缓多了,还有宛延曲折的路直通山下,我舒了一口气。在这里,我正面就是小镇,镇子显的那么小,只是几堆火柴盒。远处是连绵的山,镇子,山峰,都朦胧在烟雾中,显的'虚无飘渺。我为何要爬山?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困惑我。或许是为了看到些不同的东西,或许是为了看的更远,或许是为了短暂的解脱和放松,我喜欢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爬山跟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很多东西有内在的本质的共同之处。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不爬了,量力而行。下山了,木棍又帮了我大忙,脚下滑,就弓着身子,用棍子撑着,把力量要到棍上就好多了,快到山下时,棍子喀嚓一下折断了,但我没有扔掉,我不应该扔掉。又回到山下,稍微回想一下整个爬山过程,沿着小溪,踏上归程。

我为什么要爬山?爬的再高,终究也要回到起点。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仍然努力工作、学习的原因是一样的。就像人们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陪伴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一样,我不愿把已经折断的木棍扔掉;就像人们不愿在达到目标前停歇一样,我不愿躺在大石头上休息,等等很多共同点。但是这个问题也同样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是一种,做事之前潜意识里认为做比不做要正确,要有收获,这场没有裁判,没法量化,对错只在人心;有人说,是一种投资,每个人最公平的东西是时间,这就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投到哪方面就会有哪方面的收获,而收获的是什么呢,比方说,挣了很多钱,很高兴,那收获是钱还是高兴呢?我想更多还是高兴吧,钱有什么意义啊,是钱给了一种满足感,使我高兴了,所以如果能做到没钱也高兴就好了,可惜做不到;有人说,是一种体验,就像爬山,爬过了,该高兴的高兴了,该感叹的感叹了,那还剩下什么,也就体验吧,脑子里有这事,长了点见识,如此而已。总结这三种想法得到的是什么呢?

爬山散文(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散文

19XX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当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发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便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爬山散文(11)

爬山看海散文

山上的风景美,海里的水壮观。

美丽的山上风景和大海的宽阔深邃,诱惑着五个在平原地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五个人商量着结伴到五百里地外去爬山、看海。

五个年轻人的父母分别对自己的孩子说着同样的话。

“跑这么远的路就是为了去看个景,花钱不说,还白赚一身累,何苦!还不如拿着这些钱去买件新衣服,到饭店饱餐一顿。”五个年轻人心里都在琢磨父母的话,有两个人觉得父母的话很有道理,就取消了去爬山、看海的打算。剩下三个人兴致高昂,异口同声地宣誓:爬不上山顶,见不到大海,绝不回还。

三人打车向着目的地出发。

车子从晚上十二点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海边。

站在大海面前,三个人竟然一点也不激动。

三个人都不说话,但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我们把大海想像太宽阔神秘,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

沙滩上没有贝壳,平整的海面被大大小小的岛屿分割成无数份。从栈桥往里走,大海被三面的堤岸环绕,只是正面向前无限地延伸着。

“文人墨客把大海神化了,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其中一个人失望地说:“与我心中想象出来的大海差之千里。”说完他皱起眉头,回身打量一下面前的山,接着说下去:“还有这座山,不过是一堆石头和土磊在一起的混合物。见到山也见到水了,坐这一路的车又困又累,我坐在山底下等着你两个,你两个要是还有兴趣,就去爬这座光秃秃的山。”

二人回答:“既然到了这里,就爬到山顶往下看看,也不虚此行。”

那人摇摇头说:“我何必要和自己的双腿过不去?我就在这里看你们爬,看你们下来时累的那副狼狈相。”说完坐在山底的第一个台阶上眯起了眼睛。

那两人相互对视一下,笑着摇了摇头。然后拉起手,向着山顶毅然攀爬而去。每到一个台阶盘桓拐弯处,二人就回身往下看。随着他们离地面越来越远,大海在他们眼里也就越来越宽阔起来。二人心里逐渐明白,原来这大海的面目是随着他们立足的角度来定位的。

当爬到接近山顶的时候,二人对着下面的大海欢呼起来。只见蓝蓝的大海连绵起伏,无边无沿。那些在地面时看到的岛屿若隐若现,彼此拉开了距离。当初看海,看到岛屿在海里的位置比水还要重要。现在那些岛屿只能做大海的点缀。

二人不免感慨道:“幸亏当初咱们没在山底停下,否则就会因为立足点太低不能看见大海的全貌。”

汗水已经湿透了二人的衣衫,双腿有点酸疼,但二人没有停下来的念头。其中一人抬起头望了一下说:“加油,我们已经快爬到山顶了!”

又到一个拐弯处,出现了一个简陋的小吃店。年轻的店主热情地给他俩打招呼:“二位累不累?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再往上爬。”

二人摇摇头回答:“谢谢,等我们往回返的时候,再来你这里吃饭。”

店主说:“你们可以不在这里吃饭,但务必要买个手电筒。再往上不远,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个觅天洞,里面光线很暗,没有手电寸步难行。

二人商量了一下,买了手电筒,继续往上爬。

在又一个盘桓拐歪处,出现了一个洞口,洞口上方雕刻着三个大字:觅天洞。

洞口不大,里面果然黑洞洞的。二人打开手电筒,拉着手往前走。觅天洞里面像个长形隧道,只能容下一个人行走,头顶上断断续续地有水点落下来,脚底下石头缝隙里有细水在流淌。二人侧着身,拉着手,小心翼翼,害怕一不留神滑到。终于走到了隧道的尽头,却没找到出口。二人调换了一下位置,一个面向隧道左壁,眼睛往左看;一个面向隧道右壁,眼睛往右看。二人开始往回走,寻找出口。甲发现了一个像门的地方,但被磊起的石头封住了;乙发现了一个门但上了锁。慢慢地,二人又退到了进口。

甲说:“是不是另外还有通往山顶的路?”

乙回答:“应该没有,那个卖手电筒的人说觅天洞是通往山顶的必经之路。”

“这就怪了,里面怎么没有往上面去的出口?”

“我们再进去找找。”

二人重新拉起手,沿着隧道的两壁仔细地找了一边,仍然没找到。

甲说:“好歹我们也快到山顶了,也算是已经在山顶领略了大海的风光,就不要再从觅天洞里浪费时光,咱们下山往回走吧。”

乙说:“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就不要留下遗憾,出口肯定会有,咱们再仔细地找找。”

“里面黑乎乎,阴森森的,我不想找了。爬了这么久的山,饭没吃,水没喝,累得两腿发酸,浑身冒汗,我现在就要下山。要爬你自己爬吧,我到山底下去等你。”

甲说完转身顺着原路下山而去。

乙又返回觅天洞,仔仔细细地寻找了两遍,除了那个被锁着的门,看不到别处有和外界相连的地方。而那个门切切实实地被锁着,乙还用手拽了拽那把锁。乙也困惑了,难道这个觅天洞还有管理员,管理员今天有事请假锁了门?乙心里沮丧至极。谋划已久的爬山看海之旅就这样带着遗憾结束吗?

乙再次重返洞内。他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去敲击推搡隧道两壁的石头。隧道的上下左右除了那个锁着的.木门外都是石头,也弄不清那稀稀拉拉的水滴是从哪里渗进来的。

乙敲击推搡遍了隧道内所有的石头,没有一块石头能用人力挪动,他只有把希望放到那个木门上。于是,他拿着手电筒来研究那个锁着的木门。门是锁着的,或许他有能力把门砸破,从门洞里爬出去,但是理智告诉他说这是违法的,绝对不能做。他用手推了一下那两扇暗红色的门,皱着眉头叹了一口气。门和隧道壁并不在一条线上,那个门往里凹进半米。乙的目光从门框开始往四下延伸。突然,他身子抖了一下,眼睛一亮。他发现门左侧上方透进一丝光亮,随着光线往上看,看到了只能容一个人侧身上爬的出口,出口往下还垂着一条粗粗的铁链子。乙用手抓住铁链子,用脚蹬着两壁上的石头爬出了洞口。

“看见天了!”乙欢呼一声,接着他又发现一个惊喜,他已经站到了山顶。

无边无际,博大浩瀚的大海尽收眼底,那如图、如画、如梦、如幻的气势,震撼着他已经热血沸腾的心。踩在脚下的这座山,也在他面前一览无余。

幸亏乙没有退却,否则这一切只能在他梦中出现。

想爬山看海的人很多,绝不会只有他们五个。但真正爬到山顶,在山顶看到大海全貌的并不多。爬山、看海如此,做别的事情也如此。

爬山散文(12)

爬山记散文

今天和儿子到很远的地方去爬山徒步。行驶40分钟的崎岖山中公路后,到了目的地。

山底仰望,奇峰罗列,危崖兀立,气势如怒——山雄峻多石,堎参多怪状,“猊渴骥怒”,各自奔突,几欲要动。

羊肠小道,左盘右旋,穿棘踩石,气喘吁吁,微汗沾发,才至半山腰。

山脊上有羊群和牧羊人,看我们休息,牧羊老汉主动下来和我们拉话。破的绒线帽,旧的军大衣,厚重的老式笨靴,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我明白,这是因为山里的早晚是酷冷的。一张因长期受山风的侵袭而变得黑红的脸,满是沧桑。递了一支烟,拉些日常话:养多少羊,今年羊价怎么样,每天放羊很辛苦吧……都一一仔细答来,真诚朴实非常。手里拿着当地特有的牧羊工具——羊炮(抛?)儿——牛毛线编的甩石击羊的工具,主动爱怜的教孩子并让孩子试试,儿子兴奋非常,试了一两下后,居然甩起石头来也有模有样。

告别老汉,弃路迎峰直上,颇陡峻,又多雪,阴坡,冷气袭袭,行走艰难,十步八步必一歇。冻枯了黑刺果聚在一起,依然一片艳丽,似乎生命的汁液依然在身体里流动,折了一枝,吃到嘴里,味道酸的要命,但也纯到极致——那种自然界野果独有的纯正味道。一会儿就到了羊群中间,羊们眼睛都清亮亮的盯着我们看,满是好奇和纯净,这种纯净的眼神似乎在我的人的世界中不存在了,一种久违了的新鲜和别致。大小羊们此起彼伏咩咩声响满山坡和棘丛,小羊羔的声音听起来尤为稚嫩响亮动听清丽。

终于到了峰顶,山风极大,吹得头发蓬乱,犹如古代神话里的持棘夜叉,哈哈!南望,天清宇阔,雪峰层列,脊线分明,白雪如玉,蓝天似碧,几是世外仙境,玉清宫处莫也就是如此?雄抜而不失俊秀,磅礴而内带清雅,大青海的景象,往往是冷冽中外现温慈,瘠寒中可见持守,朴素中似有神机——不但是这里的山,这里的人,似乎都也如此!这一刻,兴奋非常,陶醉非常,心中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清逸之气涌升,暗思忖:人生无非就是——“红尘三千斛,独守一枝菊”罢了。

坐在山石上吹风,陶醉,沉默,暗思……谁知那朴实如这里山石一般的牧羊老人又寻迹而来,我知道,常年野外独自牧羊,内心是极为孤独寂寞的`,极想找个人拉拉话。再者,这里人与人之间那种几乎原始而天然的信任感,使我们初次见面就像同一个村子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庄舍(邻居)一样自然自在。想和老人家合张影,他欣然同意,拍照时显得有些羞涩和局促。心想,老人家,不必的,几十年前我的父辈就是和您一样的,清贫但却温厚,朴实而又温暖,和您合影,无非想借以留住过去旧时光中的贫困但却温馨的忆念,从而怀念褴褛温暖的父辈,回味纯净温馨的儿时……找了块阳洼地,还是递烟,闲话,甚是契合,愉悦非常。山上太冷,拉了半小时话后不得不和老人道别,回首,山石上孤独而落寞的老人,瑟缩的身影有些凄凉,我心里有些说不明白的酸楚,下意识地又拍了一张照片:朴实如石的牧羊老人,碧蓝如玉的澈澈青天,苍黄枯寂的突突石山,永远在照片里定格,也永远在我心里定格……和老人家一样的父辈们,有的在世,有的已逝,但由于泥土的共同关联和记忆,我们的心永远是相通的……

下山,另寻一道,多沙石,多棘刺,儿子欢欣在前,呈于眼前的似乎是大山中别有的景象……老一代逐渐老去,新一代正在昂扬,生命的规律是伟大而冷酷的。

与山同在,与泥土相融,心种一枝菊,自有清气来,复杂多扰的人生,也就是一座高大石山,心定气闲行笃定,每个人一定能够胜利翻越!

是的,正如陶潜所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大化也,极律也,人如尘埃,随缘来,随化尽,是为真明白!

温馨提示:
本文【爬山散文(合集12篇)】由作者教育那些事儿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