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3、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4、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使毕使于前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参考答案:
1.D 2.D 3.A 4.B
5、(1)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使(之),于前,各1分。)
(2)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遭受八处创伤。或: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被砍伤八处。(被创,各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小题1: ⑴ 道歉 ⑵ 介词,从、由⑶ 明白,懂得 ⑷ 穷尽,完结
小题2: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 (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小题4:B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能力。“谢”是古今异义的词语,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于”一词多义,在此处是“从,由”;“谕”通假字;“穷”是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应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总结性的词语处应当断句。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平时要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
小题3:
试题分析:(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怀”:心里;“发”:发作;“休祲”:吉祥和不祥;“降于天”状语后置句。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第一个“使”:让;第二个“使”:使命;“毕”完成;省略句式“使(之)毕使与前”。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B项中的其他臣子袖手旁观表述错误,文本中众人“乃以手共搏之”,表明臣子虽然没有兵器但都用手来打荆轲。
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小题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毕使于前。(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甲】、【乙】文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甲】文表现了唐睢_________
_________的性格,【乙】文表现了荆柯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4分)
小题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分)
小题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分)
小题4:B(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的“谢”是古今异义字词。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可先把句子翻译一下,再划分节奏。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的“休祲”,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梳通文意,再了解作者写作方法,概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言行表现来分析其形象。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恕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攻击
D、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 )
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因为荆轲不是只求刺杀秦王,而是想劫持他,逼秦王立下约契(与燕国结成互不攻击友好邻邦东西方战略合作伙伴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书)来报答燕太子丹对他的国士之遇。
(一)(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B. 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
C.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最终
D.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王还柱而走 因人之力而敝之B.而乃以手共搏之 籍何以至此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nbs
p;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君之所知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3分)
A.沛公安在? B.忌不自信。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不然,籍何以至此?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4分)
译文:
答案:
1.(3分)C(卒:通猝,突然。)
2.(3分)D(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C.副词,于是/副词,才;D.均为结构助词的)
3.(3分)C(C为定语后置句,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4. (4分)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大意2分,落实劫报各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
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20.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20.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1.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22.(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3. B
【微语】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顺境中保持谦逊,这是生活的智慧。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