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散步的说课稿(实用15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1:43:26

散步的说课稿(1)

西门圣

《散步》教学安排

一、(巡视)本师上课,有个习惯,就是要求学生面前摆四样东西:课本、字(词)典、作业本和笔。待会儿,老师要求写的东西,大家就写在作业本上,自己编个序号,算是作业。课一结束,作业也就完了,不留课外作业了。行吗?请检查,还不齐全的,请赶快准备。

(一边准备,一边提示学生接我下句)这是学语文的必备工具,我的说法是:读书不带四大件,好比打仗不带枪,挖土不荷锄。

二、读书读书,一定要读。谁读?读书人自己读。读过了吗?读过一遍的,举手。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读过,再读一遍好不好?读的过程中,使用手边的工具书,达到二个要求:念准字音,写对字形。完后老师检查。预备,开始——

三、检查:听写(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本课作业先空二行)。先写课题、作者,再其他(如书上)。

四、字不离词,组词(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

五、词不离句,造句(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引导:先念几遍书上句子,争取记住,再替换,仿而造之。

六、默写。在刚才所留二空行处写上课文题目和作者名。目的:引导“步”字别多写一“、”。“戚”字组词。

七、现代社会,阅读讲求速度。给五分钟时间,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谁读的遍数最多。

完后适当统计,表扬肯定。

八、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长短不论,把文章大意说清楚就行。先自言自语,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同桌互说,相互交流。

九、勾划出好词佳句,同学间互相交流。(亦可省)

十、读1——自然段。注意语音语调。

生读时,师板书如下:

曾令锡

41岁

教师

南川市教科所

喜欢读书和旅游

十一、课上到此时刻,老师才想起一件事,刚才忘了做。请看黑板,老师这是做的什么事?请在作业本上写一句话,说明老师才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可以商量。写好后交流一下,一个人展示。

现在老师就此提个新要求:仿照课文中的'某句话,反老师所干的事情写出来。开始——

引导:

给这件事取个名:自我介绍。

介绍了些什么项目?也取个名: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兴趣爱好。

谁作自我介绍?加个主语:老师作了自我介绍

后面怎么接?仿文中句式。(把文中句子找出来,反复读几遍,师引导下对比读几遍,各种方式重复,意在加深印象,争取记住)

注意:

最后的二项内容间不用“、”,而要用连词“和”。

还可说具体一点,把句子变长:什么时间作的自我介绍?课上到一半的时候

还可再加点,交代一下背景,如: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新老师,他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

大家看,我们截取“老师作了自我介绍——他的姓名、性别、年龄……”这部分,是个句子,连上前边的,可以算一个段落。如果我们再增加点内容呢?比如,用上一个自然段写写老师的外貌、再一段写上几句老师说的话,甚或再用一段写写今天的天气、周围的环境,再安上个题目,等等,就成篇了,文章了。

可见,作文简单,若干句子的组合就成了作文。作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又可见,造句是多么重要,只要会造句了,若干句子语意连贯语气畅通地连在一起,就是作文了。

再可见,一个意思千百万中表达,我们读别人的文章,要善于积累句子,丰富自己的表达,如英语句型一样,句子形式多了,写的时候选择余地就大,写出的文章表达形式多样,文章就避免了单调呆板。

请大家仿文中句式把这句话写在作业本上,与自己刚才的话比较:今天掌握了一个新鲜的表达句式,算不算个新收获?

变换句式,对比:谁好?有时不是谁好的问题,而是谁都可以,只因有一种与种不同,独到,别致,所以用了。一个意思,千百万种表达,掌握多种句式,按需选用,可以避免语言音调平淡,避免“学生腔”。

十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当初我很听他的话一样……”:

引导诵读,读出其中韵味:人老了,一切由孩子作主了,就象我们个个在家是“小皇帝”,辛酸;孩子的话都听,一种深深的亲子之爱。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话饱含深意,这就是语言的张力,好语言的标志。

仿写一句话,表达某种情味。

依前引导其他(类似地方还多,请自己找出来,作出勾划,仿着写话。因课是研究课,示范性,可只讲其一,不及其他)。

十三、读时,你的心情处于什么状态?

十四、读后,你想到什么?

十五、总结一下:本节课收获有哪些?

提示:多认了字,多写了字,多知一故事,被感动了一回,知道了一个道理,高兴地度过了45分钟,等等都算。可见,语文课有意思没有?愿不愿上?缺不缺习?专不专心?好,这样,你的收获就比什么都大了。

借《散步》说语文教学

一、关于“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教语言。语文学科是帮助孩子习得本民族书面共同语工具的学科,不是文学科,更不是思想品德科。语文教学的任务直面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到语言为止。为什么要有语文课?就因要教导孩子掌握语言工具。不教语言教什么?说语文有人文性,这并说明不了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人文性又怎么样?教人文性吗?人文性能教吗?怎么教?驾车兜风是一大享受,这享受算是“人文”,车是工具,教人会驾车是教学。在这个“教学”里,是教人驾车这个“工具”呢,还是教“享受”这个“人文”?语文教学无语言,就是遗忘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任务。

教语言就是教字词句。识字是个永恒的任务。高年级的人最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识字任务已经由小学尤其是小学低段完成了。这是个误解。小学,尤其小学低段只完成了部分识字任务,识字不怕多,从这个意义讲,识字任务永远尽时。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高中学生有把“寝室门”写成“寝室们”的,这绝不是笔误。20xx年本市初一抽考,作文中错别字:楣(眉)毛、来持(迟)了、公(工)人、太阳身(升)起、种(总)是让他生气、美(每)天干活、留在心理(里)、动作十分微(威)风。都说阅读题难,我曾做个一个调查,做试卷时抽读,题中1000把字的短文,居然17个字认不得。字不识,即意不懂。意不懂,咋答题?有个初三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的爸爸很坚固”。初一学生作文中的句子:“为社会主义黑暗而读书。”“我一定要用好成绩孝敬王老师”、“王老师和我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还有:身体不当好、跑起回去、二回不要去踩人家的菜、饭煮几了、我的父亲在煮饭(是炊事员)。

再看一段学生作文:有一次,我听父亲在发火,发不起,就出去了,我就把他发起了,过了一会儿,就吃了饭,我去砣菜回来了,见了一只鸡在叫,好不好,我把一只大鸡1了,吃掉(简直象现代派作品的语言,可人家那是创造,是“系统破坏”)。每当我上学的时候都不停地说我的好儿子,你一天在学校玩得开心吗。在我五彩斑澜的盒子里,装着一个高大慈祥的人,那就是我的父亲。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教语文,教“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乃至“人文”等一类“意思”,能解决吗?

语文不能象数理化一样教,以为文中有个答案,教学的任务是把这答案找出来,教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教语言,不只教“意思”。

这就是我的课中听写、练句等安排的道理。

教语言的课才是实在的课,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大多是空洞,无聊,没用。因而语文课逃课的最多,不听讲的最多。因为他觉得这课上不上无所谓,认真上了无益,不上也无损。我这样的处理,学生感觉应该不一样:来了有获,不来有失。

下面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花里胡哨,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二、关于“怎么教”

用朗读的办法教。读书读书,硬要读。常常是,课文教完了,——讲完了,甚至一册书教完了,书还是暂新的,学生没读一遍。不读书,不直面文本,一切是架空的,一切是空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教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我们的教案中,“教法”一来几乎没人写个“朗读”。

很多东西只有朗读才能解决。很多东西,用朗读的办法去解决最好。

朗读跟唱歌类似,不唱,光是讲析,其艺术美是没法感受体验的。唱着舒服,听分析绝没味道。《邹忌》一课中妾的答语的读法。《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孔乙己》“你还欠我十九个钱呢”。

用转换的办法教。一是“生活——语言”的转换;二是“方言土语——规范语”间的转换,如我教“蹲”。一个人的整个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质,就是这个人实现这二种转换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就提高了,“语文素养”就不差了。

用比较的办法教。如我教“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儿子和我的妻子”。比较是为了便于体验感受。比较就是了,不用“说出”。比较使得差异显性化,我们只要这点就够了,并非完全了然。

在运用中教。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提示运用的过程,直接从终级的意义上去学东西,意义最大。

最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我们要组词,要造句。

三、关于老师的作用:组织管理,引导,帮助(释疑解惑)。

教师的各项安排,要立足于促进:每项活动都是推着孩子去学习,更愿意今后努力学习。如结尾关于“收获”的总结就体现了这一点。

四、关于课文。在我眼里,课文不过是提供语言训练材料的材料。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不是教课文里的意思,是借课文训练学生掌握语言工具。课文与课文之间不成体系,哪篇文章作课文是很偶然的事,不是某篇文章非作课文不可,所以也不是每篇文章非教不可,更不是非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不可。什么进度之类是不要紧的,更是勿需统一的。

顺便就要说到备课。备课就是寻找“教学点”、“训练点”,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寻找新感觉,新感受。教书其实是教备课时的感受。循着自己的理解教,不要看参考书,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备课和写备课簿是二回事,写备课簿是备课的记录和备忘。备课不能不有,备课簿不一定必写。

五、关于作业与训练:

1、课外作业课内化。别太天真了,以为布置就完事。孩子没那么自觉,更没那么多时间。

2、布置读书的作业,别只是布置习题的作业。

下面再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只要我们能“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书香满身的人,他的语文素养还会不高吗?

曾令锡

散步的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 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习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近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而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习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习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

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散步的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散步 》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莫怀戚。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围绕着“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这三种情感,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心灵感悟和个性解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要求,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基于以上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为: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其次,谈谈我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方面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 ,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因而,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学生范读,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教学方法。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这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学会圈点批注。

2、习惯合作探究。

3、重视朗读品味。

第三方面、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下面,我具体解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 风采展示

这是每节课前的固定环节,是我组织教学的一个亮点 ,由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 参与,每节课轮流一人,或诵读美文、推荐古诗;或讲述名著中的故事、点评一下人物;或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谈点看法、发表评论,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旨在训练学生的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激发进行大阅读的兴趣,展示大阅读的成果。

二、结合日常生活,用问题引入学习。(时间大约3分钟)

1、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2、 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能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课文的情境。

三、出示目标(时间大约 2 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教师点拨重难点,并鼓励学生出色完成任务。

(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很大,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四、 检查字词:(时间大约 3 分钟)

注意字音,牢记字形,理解词义。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时间大约 10分钟)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默读并思考问题:①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②你能体会出文章抒发的感情吗?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学生各抒己见,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

六、合作探究 (时间大约 15 分钟)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合作探究人物的性格,解决如下问题:

1、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她)?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试分析人物性格及运用的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分三个步骤:一、自主阅读;二、合作交流;三、小组发言。,与人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参与者应有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自主阅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活动的质量,学生可在课本上作圈点批注。

“合作交流”则是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兼容并蓄、思想碰撞的平台,老师也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师生共同体验学习的过程。

最后以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展示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达到对文本的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如有疑难,勇于提出,学生可创造性解决问题。老师不要用唯一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考,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实现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对于学生的踊跃发言、大胆陈述自己观点的态度和发言的质量,老师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等予以鼓励。

七、朗读品味 (时间大约7分钟)

这篇文章 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滋味。

请你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深刻体会这种感情。老师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进行点评,朗读是感受、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与理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了铺垫。

八、亲情链接 (时间大约 5 分钟)

设计与家人的“遥控器之争”的练习,学会理解父母,体谅长辈,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在平凡的琐事中,都蕴含着亲人对我们浓浓的爱意,相信同学们也有切身的感受,让我们一同走进亲情的世界,去捕捉这些感人的瞬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亲情、珍惜亲情。)

九、布置作业 (时间大约 3 分钟)

1、利用书店、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爱的故事、爱的名言,整理在《读书笔记》上,阅读课上进行交流。

2、感恩行动。亲情是离我们最近的爱。正因为亲情的浇灌,我们才能快乐地成长;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意。在生活中,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表达出这种感恩之情,请你采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直接或含蓄地表达出来。希望这种行动、这种情感能够伴随你们一生。

(这是给学生布置的终生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为:

母亲 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动作、语言 承前

散步(分歧) 我 孝敬母亲 心理、语言 使命感

妻子 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间接 责任感

小孩 懂事、聪明 语言 启后

散步的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散步的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

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四、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4、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

(1)写景的句子,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5、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6、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散步的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散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 新大纲、新课标对七-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们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良好的阅读方法,理解主要内容,领悟深层意味,品评艺术特色,探讨有价值的问题。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在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前四个单元分别以人生和自然为主题编排文章,第五单元紧跟其后,编者显然意图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其中,《风筝》与《羚羊木雕》表现的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面,而《散步》等表现的则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这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责任意识。

2、新教材注意到了七年级上册的特殊地位:一是与小学的衔接,二是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三是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具体说来,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划。教学《散步》时应继续巩固练习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十陵镇虽地处农村,但近年来,由于二0四、三五四、天兴等几个大厂的迁入,新成洛路的建成通车,各个房地产、旅游开发项目的纷纷启动,十陵镇已经成了一片开发的热土。人口巨增,各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形势当中,十陵的学生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不再孤陋寡闻,自卑落后,他们思维活跃,消息灵通,勤奋刻苦,积极进取,朝气蓬勃,自信乐观。而《散步》这篇文章相对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放手的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划;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朴实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其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品评鉴赏文章是教学难点。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朗读教学法。文章很美,感情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醇香悠远的意蕴。

2、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散步》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文辞冲淡而又寓意深刻,其中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真正领会的,因此,必要的讲解点拨显得尤为重要。

3、品读法。课文是美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探寻美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是新课改理念的最好体现。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语的设计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语设计一: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与追求。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散步,却被一位有心的作家捕捉到了。于是,小事写出了大意境!那么,究竟是什么大意境呢?散步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看莫怀戚的《散步》(板书课题――散步)

(二)、朗读训练

1、伴随着一段节奏舒缓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将那些自己读不准或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作上标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读后简要评价并作适当指导。(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提出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并作适当指导和进行鼓励性评价。)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文中人物(允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文章描写的人物是祖孙三代;是母亲、我、妻子、儿子;是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是奶奶、儿子、媳妇、孙子;等等都可以。)

2、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概括课文内容,如:文章通过散步一事,表现的是爱,是责任,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幸福家庭等,教师都应予以认可。)

(四)、整体阅读与圈点批注训练

学生自由阅读全文并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幻灯展示批注要点和批注范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而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非常重要。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这一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品评鉴赏文章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各人批注的地方及其理由展开集体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热情洋溢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大胆发言,勇敢争先,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如果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如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刻画、关键语句的品味、对称句式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语言的特色等,教师则可以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以提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定目标,自选学习方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理智而又合理的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究,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欣赏,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习到了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六)、比较阅读林文煌的《三代》,深入思考两篇文章的感人之处与现实价值。(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去感悟和思考,让阅读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甚至不必去“有意”的引导学生。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七)、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讲述自己身边尊敬老人和不尊敬老人的真实故事,让他们对家庭

与亲情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从而感悟家庭亲情,树立责任意识。(语文的外延也就是生活的外延。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能有一个更清醒、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又要尽力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家庭观。)

(八)、师生各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小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总结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时刻。学生可以利用它进行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而且,这种带有个人体验性质的东西是教师绝对不能替代的。它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也非常重要。)

七、作业布置(幻灯展示)

1、将生字词的音形义在作业本上各抄写三遍并用心识记。

2、课后收集有关尊老爱幼的名句,并抄写在成长记录手册上。

3、以“亲情”为话题,选择好写作角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朗读—理解—比较阅读—小结

散步的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屏,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2、快速抢答,梳理信息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散步的说课稿(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散步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这么优美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散步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同学们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同学们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同学们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同学们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同学们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同学们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同学们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同学们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

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 2)请同学们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

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同学们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 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

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同学们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同学们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同学们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同学们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最后,让同学们谈学习本课的收获之后,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这节课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

散步

莫怀戚

母亲——爱幼

我、妻子——尊老

儿子——懂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要让同学们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散步的说课稿(11)

苏教版散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散步的说课稿(12)

《散步》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散步的说课稿(13)

《散步》精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相信大家对这篇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下面结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我的课堂设计。

一 速读,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 细读,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 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最后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 拓展延伸,回味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散步的说课稿(14)

散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平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的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①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本文优美的.句子。

④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①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互相体谅的亲情。

② 指导学生本文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本课难点:

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在语境中加以理解。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

四、说教法:

① 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中无效思维。

②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美,感情动人,可以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

③ 讨论法、点拨法。(本文写的是成年人的感受,学生或多或少与家长之间有“代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④ 探究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学会去品味优美句子,在初一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⑤ 小结巩固,帮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⑥ 采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⑦ 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语文用到生活中去。)

五、说学法:

① 朗读感知,感受细节中的亲情。

② 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

③ 活动延伸,学习本文写法,培养优良传统。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磁带、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氛围。(3分钟)

两种安排: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教师导入。

2、让学生自己唱有关妈妈的歌曲。

导入词: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黑暗里,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有一天长大成人了,我们应该如何报答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教师板书)

(二)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生字词,让学生解决。)(5分钟)

(三) 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教师适当指导,侧重停顿、重音、语气等)(6分钟)

(四)播放朗读磁带。(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总结性示范朗读。)(5分钟)

(五) 整体感知:读完后请学生文中的人物。(3分钟)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做准备。

教师板书:

儿子

幼小生命

母亲

年老生命

爱护 尊敬

责任

我和妻子

成熟生命

散步的说课稿(15)

小学语文《散步》说课稿范文

《散步》说课稿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读文生情 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 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四)、研读入境 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 (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散步》说课稿范文二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微语】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垫脚石,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攀登高峰的可能。

温馨提示:
本文【散步的说课稿(实用15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