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汇集7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1:44:00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2)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水槽,毛巾

【教学过程】

(一)天气预报录像引入

1.观看天气预报录像。你从这段天气预报中得到些什么信息?(降水,下雨,冰雹等信息都是指降水量。)

小结: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提问:最近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来判断。鼓励学生回忆还可以从哪里观察到雨的大小?如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多媒体出示)

2.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简易雨量器。(出示老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看了前面一些雨量器和老师为大家做的雨量器,如果老师也要让你们做一个,你们怎样制作雨量器呢?看课本上的过程

2.解读讨论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选择直筒形的容器,上下粗细要一致。——理解直筒的含义

要粘刻度,为了表示精确要用毫米为单位(如果有机会,讨论毫升和毫米的不同) 刻度朝着粘的一面,是什么意思?——请学生上台示范。

3.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粘刻度的问题要讨论?下面有一段不规则,怎么办?容器口有大小会不会影响测量呢?

4.分组实验:制作雨量器

5.成果展示:

师: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你们是不是也做得跟他们一样成功呢?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

如果0刻度没有对准底部怎么办?

(四)测量降水量

1.过渡: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

模拟人工降雨

2.怎么做?

先让学生说,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

告诉孩子们:因为是模拟实验,不可能下一天24小时, 只是用一会儿来表示已经下了一天了。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测量一天的降水量,那就应该要将雨量器放在外面24小时,同时还要考虑很多问题:如防止水分蒸发等等

3.师: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评价他的读数方法。强调视线水平。

4.现在我们可以去做了吗?

在做之前,谁有建议要提醒大家。

实验完成后将数据记录在电脑表格中。

5.学生分组实验。

6.展示实验成果

从这个大家测量得到的雨量表中,你能够知道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吗?

是啊,我们还不能像前面录像中的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标准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从这个《雨量等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 (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7.谁能够像气象员那样将你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情况报告给大家。

8.以后,我们可以用自制的雨量器来测量每天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假如老师将刚才大家的记录是当作以后11天的降水情况,那就可以制作成柱状统计图。 演示

有了柱状统计图,我们就可以从图上直观地看到这一段时间里某一地区的降水情况。

(五)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2.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天气日历记录中,能够记录下每天的降水情况。如果你是每天测量的,就可以写下具体的降水多少。

3.作业。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3)

《身体的结构》

教材分析:

《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

本课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在观察与体验中认识身体外形的结构。划分有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等。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个活动:“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再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喜欢亲自探究。自己的身体对每位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谓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画画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规范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小游戏等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再用气泡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人体各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大家才能健康成长,把抽象的思维直观化,孩子零散的想法,利用不断充实气泡图内容和归类整理,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特点。

2.知道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身体外部结构的特点。

2.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

3.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人体的各个部分。

科学态度

1. 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身体结构有较强的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3.意识到科学锻炼身体才能正常发育。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外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描述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习惯用语转换为规范用语。

教学准备:两支铅笔、人体结构图、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体外部结构及特点。

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物体阴影的图片,想挑战下4.1班的智商,请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小结:刚才,大家根据阴影的外形猜出了物体。由于同学们了解这些动物和物体的特征,所以很快就猜出来了,那你们对我们自己的身体了解吗?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揭示课题、板书:身体的结构

1、观察身体的外形。

王老师来大家做一回模特。

1、要观察王老师的身体外形,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

2、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

师: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请同学们观察,并说一说。

2、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总结:出示示意图,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板书:头、颈、躯干、四肢

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上肢和下肢又合称为四肢。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

师:点点你的头 ; 生:做动作。

师:转动你的颈 ; 生:做动作。

师:举起你的上肢 ; 生:做动作。

师:蹲蹲你的下肢 ; 生:做动作。

师:弯弯你的躯干 ; 生:做动作。

大家一定是记住了我们刚才研究的结果了,反应真快。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观察了身体的外形,我们再来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我们身体的左右基本上是对称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左右对称有什么好处呢?假如让你用一只手系红领巾,系鞋带,系扣,会怎么样呢? 我们来体验下。活动。红领巾

师: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很多人身体的残疾,给生活带来了很大不方便。以后,当你在看到残疾人出现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啊?同时我们还要为有健全是身体感到幸运,更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身体,注意安全,不要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

二、观察身体的内部

我们观察的身体的外形,下面我们研究身体内部。研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带来一件宝贝。不打开袋子猜猜里面是什么?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联想一下,医生看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下面小组讨论下。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1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2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3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4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5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6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汇报展示。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推测身体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内部结构图)

三、身体怎样工作

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大家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什么运动?

指名一名同学做跳绳活动。

观察思考: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

一起完成气泡图记录表

每组选择一种熟悉的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气泡图。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解释。

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每做一项运动,确实有好多器官参与的。

四、总结、延伸

1、时间过的真快,这节课是我们身体单元的起始课,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继续深入探究人体各个系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还有什么疑问?

2、和同学、家长一起继续观察人体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特点,别忘了写观察记录。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4)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 及时查漏补缺, 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2.25-2.29 始业教育;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2 3.3-3.7 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 3

3 3.10-3.14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3

4 3.17-3.21 8、微小世界和我们;单元练习 3

5 3.24-3.28 1、 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

6 3.31-4.4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练习 3

7 4.7-4.11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 3

8 4.14-4.18 单元练习;期总中练习; 3

9 4.21-4.25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 3

10 4.28-5.2 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 2

11 5.5-5.9 练习;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 3

12 5.12-5.16 8、探索宇宙;单元练习 3

13 5.19-5.23 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3

14 5.26-5.30 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练习 3

15 6.2-6.6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3

16 6.9-6.13 单元练习;概念梳理 3

17 6.16-6.20 总复习 3

18 6.23-6.27 总复习 3

19 6.30-7.4 复习考试 3

20 7.7-7.11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5)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极,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前几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本节课再次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研究磁铁的两极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磁铁指南北极性质的研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重复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 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b)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c)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2.过程与方法:

a) 做多个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方法;

b)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 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教学难点:

知道磁极间是有相互作用的。

教学准备:

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签字笔,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知道磁铁可以吸铁,上节课我们还知道了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接触另一个磁铁的磁极,会怎样呢?

估计学生谈出:

A.磁力会变大。

B.磁力不变。

C.不清楚。

2.讲述: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试一试。

二、新知探讨

一)指导学生认识磁铁间是有相互作用的

1.谈话: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看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小结:磁铁的的两极可以有时相互吸引,有时是相互排斥的。

5.提问: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是哪两个磁极呢?怎样辨认呢?

6.学生讨论、交流。(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7.学生贴标示再实验。(提醒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8.汇报交流。

9.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二)指导学生学生认识磁铁有南北极

1.谈话: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2.学生自由谈。

3.谈话: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你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4.提问:你们的磁铁也是这样吗?

5.学生实验。(提醒:其一:所研究磁铁离磁铁要远,其二:所研究磁铁静止后要反复多做几次。)

6.汇报交流。

7.实验:用其他方法验证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8.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9.运用: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还需要这样吗?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动手自己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的南北极,并添加新标记。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谈话:现在我们统一了磁铁的磁极,磁极间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谈。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延伸。

(1)提问: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磁铁两极有南极和北极的不同,并正确标识了实验用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谈话:我们现在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间相互排斥了吗?

(3)讲解: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拓展延伸:

1.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

2.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课后制作一个悬浮磁铁。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6)

教科版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科学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让每个学生掌握、理解电磁铁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内容有:认识电磁现象、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及验证实验。

一、科学探究

1、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并能选择合适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认识不同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

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

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电池、铁钉、铁架台、带绝缘皮的导线、回形针。

一、生自制电磁铁

普通的铁钉现在有磁性吗?试过了吗?能吸起大头针吗?——不能。

加一种材料,导线,沿着同一个方向绕圈,绕了几圈?没注意吧。导线的'两端适当露出。现在铁钉会有磁性吗?去试一试。再试,多试几次,有吗?再加一种材料,电池,你会怎么做?导线接在两边,接在电池的两极上。先准备好,再接通,吸起了几个?

像这样的装置有专门的名字:叫电磁铁。教师板书:铁芯+线圈,现在电磁铁有磁性吗?要通电。谁愿意上台来试试?怎么做?把导线接到电池的两段,这个电磁铁很耗电,我们来合作一下,一二三,开始。吸出了回形针。

学生实验

实验交流(断开电源后,发现电磁铁还有磁性。处理方法:把钉尖放地上甩几次。)

二、电磁铁的南北极

师:我们发现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老师手中的磁铁也有磁性。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电磁铁需要通电才会有磁性,磁铁不需要通电。

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它们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师:都有南北级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老师导入磁铁有南北极,再提问:那么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生(部分1):有。

师:确定吗?(生1:确定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证明呢? 生2:不确定 师: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不是吗?)

生(部分2):没有。

师:那就让我们先做试验,确定是不是真的没有?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没有南北极,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发材料:指南针。(确定学生手中指南针的红色和白色分别指示的方向)

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用针尖靠近指南针时,指针有跳动。(指针有偏转)

师:指针跳动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生:不能。

师:看到怎样的现象才能说明电磁铁有南北极呢?

生:同极排斥,异极相吸。

师:你的钉尖与哪个磁极相吸?与哪个磁极相斥?

师:大家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的现象是怎么样的呢?

生:针尖靠近指南针的时候,吸引住指南针的南极,说明针尖是北极;用另一端靠近指南针时,吸引住指南针的北极,说明是南极。

师:(另外几组)你们组的钉尖是什么极?那钉头又是什么极?

生:我的不是北极,我们的是南极。

师:各组钉尖的磁极一样吗?

师:为什么你们的会不一样呢?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生:电池连接方向。

师:你准备怎么研究?

学生表述研究过程。

师:电磁铁的南北极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线圈的缠绕方向。

师: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一、 小结

说明被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后被磁化。同时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连接方法有关。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电池的连接方法。

二、 课外延伸

由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请大家想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出磁悬浮列车、电铃等都利用电磁铁原理。)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7)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指南针》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指南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背景分析:

指南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只闻其名而并不太会使用指南针,更对其原理知之甚少。所以,我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首先从找教室的方位入手,在同学们有争议的情况下,引导同学们学会使用指南针来辨别方位。激起学生学习使用指南针的兴趣。在学会使用指南针之后,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并对指南针的历史及发展进行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指南针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b)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过程与方法:

a)会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b)培养学生会使用指南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了解指南针的`过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南针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地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水槽、泡沫板、记录表、指南针等。

教师准备:司南、指南鱼的图片或影视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我们来到自然教室已经很长时间了,你能辨认请我们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吗?

2.谈话: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怎样能较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新知探讨

一)指导学生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谈话:谁会使用指南针呢?请给大家演示一下。(如果学生不会用,教师讲解操作方法:将指南针放在一个平稳的地方,等里面的指针不再晃动,再轻轻地转动下面的刻度盘,将刻度盘上的“北”下面的三角与指针的三角重合,这时刻度盘上的东、南、西、北指示的四个方向就是正确的方位)

2.请同学们利用指南针再来辨认一下教室里的方位。

3.观看:指南针在航海、飞机等地方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1.提问:同学们看,这小小的指南针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方便,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指南针是怎样被古人发明的吗?

2.学生自由谈。(学生说不清时放课件—指南针的发明)

3.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像古人一样,运用两种工具来研究研究,你也可能发现指南针的奥秘呢?请看,把条形磁铁放在漂浮盒上,将它平稳的放在水面上。轻轻地转动漂浮盒,当它静止时请记下这时磁铁两端所指示的方向。(要求:1.同样的实验要操作3—4次。2.在记录单上记录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哪个小组既快又安静的完成实验,就可以得到小红旗。)

4.学生实验、记录。

5.指导学生汇报。

6.提问: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7.讲解:磁铁指南的一端就称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s是英文南的第一个字母。磁铁指北的一端就成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n是英文北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指南针就可以世界通用了。

8.提问:为什么磁铁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换个木棍、塑料棒可以吗?你们试试。

9.学生再次实验。

10.提问:为什么磁铁就能指示方向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11.学生交流讨论。

三)指导学生认识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

1.谈话:通过了解磁铁的这一性质,你知道这和指南针的发明有什么关系吗?

2.讲解: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出辨别方向的工具——指南针。它被充分利用在当时的旅行、航海等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指南针和它的发展。

3.提问:你还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吗?

4.谈话:指南针的用途这么广泛,你想自己制作一个指南针吗?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微语】给理想留点时间,熬过低谷繁华自现。

温馨提示:
本文【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汇集7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