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汇编4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2:19:24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2)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其中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阐述;

第二、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说教学过程;

第四、说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文章节: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课文背景:这首诗在以前的中学教材中从未选过,这样一首全新的诗歌在教学中承载起新课改的任务与要求。《秋兴八首(其一)》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难鉴赏的,尤其是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

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2、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忧思。

3、教学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朗读讨论法

(2)提问点拨法

(3)自主探究法

二、学法

(1)探究式学习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自主探究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的意境。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关于杜甫的动画短片(四分钟),让学生自己全面的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和此诗的创作背景。古人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这一导入的设置不但是为了激发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诗歌的诗意,体会感情。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诗歌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旨趣,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据此,我设置了“三读”这个环节来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歌,)

1、听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此为音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中间穿插学生个别诵读,齐读等,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秋兴八首(其一)》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此为情读。

三、具体赏析

1、设置问题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枫树林 巫山巫峡 波浪 风云 丛菊 舟 (意象凄凉)

特点:凋伤 萧森 汹涌 阴沉 泪 孤独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些意象构成意境。(在分析出意境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让学生分析这样的意境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忧国忧民

(3)总结:借助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赏析的内容。

(4)背诵:在完成诗歌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四、补充:我们平时在鉴赏诗歌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1、某联(某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类的问题要怎样回答呢?请看答题格式(幻灯片展示)

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通过描写……(景物、场景)抒发了(流露出)……的感情”

作过明确要求后,学生明白如何答题,就可以尝试答题了。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的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从借景抒情角度鉴赏诗歌的掌握。)

试赏析第三联,做一个巩固练习。事实证明,只要指导到位,学生可以掌握的很好。

(五)课外作业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如下:

写作练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首诗描绘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认真的完成教学反思,以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落实。

2、反思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真正优良。

3、反思学生是否真正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4、反思课堂管理是否真正良好。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3)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4)

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该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继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触摸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取的是第一首。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描绘了悲凉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

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教学理念

针对如今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新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二、教学设计及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理由: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感知内容。赏析意象,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诵读中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

②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这样的爱国情怀。

2、对于意象与关键词句的赏析,普遍学生分析不够全面。由此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分析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3、教学方法:

①吟诵引导法:反复吟诵,使学生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②提问指导法:通过问题的提设,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③讨论探究指导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自主获取知识。

4、教具的准备及其理由: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等多重于一体。更加直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5、教学课时: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要学习的杜甫相关知识相对剩下两首更多,所以独占一课时。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诗歌的学习,主要在鉴赏感悟。从标题入手,感知诗歌的基本信息;从诗歌意象中,悟出诗情;从关键词句,体会深刻含义;从情景之中,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在具体分析把握全诗之后,感悟诗的思想感情。

1、教学过程设计及理由。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八个环节进行展开:

⑴引用名句,导入新课(2分钟)

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愤怒、苦恼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其中一个就是唐诗。”再列举几个唐代著名诗人,最后引出杜甫。这样的导入,既给学生增加了一个小的文化点,又顺理成章地进入下面的学习。

⑵诵读诗歌,初步感知(5分钟)

在学生第一次的齐声朗读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字音,这样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更加深刻。然后借助注释,再次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诵读指导法。诵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诵读中指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⑶了解诗人,介绍背景(5分钟)

“功夫在诗外”。要理解一首诗,一定要联系相关的背景。安史之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水岭,这首诗是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滞留夔州之时。学习这首诗,要将诗带入当时的大背景之下。

⑷解读标题,了解信息(1分钟)

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这一基本信息是我们学习全诗的线索,理解了诗人借的什么景,抒的又是什么意,那诗歌也就基本读懂了。

⑸合作分析,重点讲解(20分钟)

分析时,既要理解诗歌表层的基本意思,又要通过重点词句来理解诗歌隐含的`深层次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运用给诗歌的表达增加了很多亮点。

此环节我将采用提问指导法,教师通过问题的题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理解全诗。具体的分析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提设来实现:

①首联中“玉露”是什么意思?

②“凋伤”可否换成“凋落”,为什么?

③请学生找出首联描写的具体秋景。

④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蕴含了什么深层次的内容?

⑤颈联中丛菊两开的意思?

⑥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

⑦“系”的双重含义?

⑧“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以上就是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到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立让学生从对意象,关键词句的分析中理解全诗。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将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中得到分析。

⑹课堂小结,深化理解(3分钟)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远。”展现了唐诗气象中,特别是杜甫诗歌中“悲”的广度与深度。

⑺讨论现实,自我提高(3分钟)

此环节我将采用讨论探究指导法。

组织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具有杜甫爱国主义情怀的人,引导他们从中得到启迪,自我提高。

⑻作业布置(1分钟)

①背诵全诗。

②选取《秋兴八首》组诗中的其他一两首,试着分析。

2、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要简洁明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

【微语】来去都是自由风,该相逢的人总会相逢。

温馨提示:
本文【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汇编4篇)】由作者学习方法汇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