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平行的概念问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平行这样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他们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学活动中,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会用语言描述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平行现象充满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以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平行的概念,最后以课堂与生活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平行的理解。
2、学习方法
本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总结、运用等手段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所用教具学具:课件、木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目标展示
1、我们学过哪些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2、拿出准备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二、目标感知
课件出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汇报。(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3、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4、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
5、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6、教师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根小棒,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三、目标达成
课件出示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四、目标累积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目标检测
课件出示检测题,师生共同完成。
六、目标预览
1、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线。你还能找出什么地方有平行线吗?
2、你会画平行线吗?需要什么工具吗?预习79、80页借助工具自己尝试画一组平行线。
七、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认识平行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学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解决今天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学习上的后续发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单元正是向学生介绍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空间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②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为: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组任意平行线;“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情境、实践探索与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课的教学策略。运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创设情境回归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学习生活化;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索,使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认识;在拓展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特质的初步抽象化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新课程理念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成三大版块:
㈠创设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发现创造;
㈢拓展探究,总结提高
㈠中我将其分成三步:
1、创设情境,初步发现;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类比较,升华理解。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两根小棒随意扔在桌面上,同时提出要求:观察这两根小棒会形成哪些不同的样子?根据学生实际场景的描述和比划有选择性的画在黑板上,初步发现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这一现象强调“同一平面”,并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请生观察长方体上的红线和绿线(两条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这两条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年级的孩子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这一空间想象,既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为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后续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6组线,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相交的本质。在反馈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平行,并课件展示图上看着不相交无限延长后会相交的同一平面内的两线情况,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概念,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㈡实际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我将其分成4步:
1、出示图片,发现平行和相交的线;
2、小组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线;
3、说出已学过的哪些图形里有平行线?并指出各有几组?
4、动手操作,做一组平行线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看图片)、嘴说、脑想(联想平时见到的平行线等)、手动(运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线),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尽量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小组内的说,集体的做,给了每个孩子交流参与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还考虑到了层次安排:由有表象的运用层次,到脱离表象进行想象(回忆平时生活中见到的平行线和已学过的图形中是否有平行线)的层次,再到创造的层次(运用工具材料做一组平行线实际是一个知识的再创造)。
㈢中我出了这样一道习题:
在这一题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间中的平面;又隐含着三条直线两两平行这一初中几何学中的理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平行线与相交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6页的活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重点: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难点: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分析: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本章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 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 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
(二) 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
(三) 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
(四) 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四、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这些平行线的例子,你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课题“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想画平行线的欲望。
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为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作好铺垫。
平行线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八学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从本节课起,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四个概念已经了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虽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会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会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会用判定方法1.2.3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目标: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理解“转化”的思想。
五、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所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可突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有利于师生角色转化。为体现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和评价。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定如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独立自主,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巩固训练,反思归纳——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现有一本书,一条彩带,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两边会平行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平行线的判定》。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自然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独立自主,探究新知
追问思考:
做一做: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 ∠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画一画: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直线平行线。
这种方法根据什么条件去画的?
得出:“同位角相等二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
“三线八角”有几种?其它两种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使二直线平行?
你能证明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推导判定二、三。
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发现、分析、推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证明过程,师生互动,进一步修正二、三的具体证明过程,并强调步骤的书写。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173页想一想。老师补充这里作平行线的道理。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
在平行线的判定中,学生对三种角的观察视角上容易出问题,补充形象识别三类角的方法:同位角的形象大使“F”;内错角的形象大使“Z”;同旁内角的形象大使“U”;只不过它们有时不是很规则:倒立着、 反向着、躺着的??这种方法很方便于寻找哪两条线平行。
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使说理、推理作为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对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用自然语言结合图形进行说明“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阶段逐步提高。
(四)、巩固训练,反思归纳
1. 如下图所示,填上一个适合的条件______________,可使AB∥CD。
(第一题) ( 第二题)
2、如图,E是AB上的一点,F是DC上的一点,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1)如果∠B=∠DCG,__ ∥ 根据是 (2)如果∠DCG=∠D, ∥ 根据是 (3)如果∠DFE+∠D=180?,__ ∥ 根据是—。
(五)、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1。你能说出几种判定平行的方法?填空:
①______________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③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
④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作业:
必做:课本习题7.41、2、3、4 2、选做:请将你学习这节课的体会记录写在数学日记中。
北京版数学第八册《平行线》的说课稿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优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四、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五、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平行线的识别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平行线的识别”。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七年级学生的了解,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识别”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四章第八节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平行线的识别是 “平行线”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会运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平行线识别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推理及推理过程中的书写格式。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法上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发现法。在学法上: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增强直观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本着复习要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这个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了2个问题:
1.回顾平行线的画法 (复习平行线的画法是为探索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做准备)
2.在同一平面内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正确与否?(这道题是想让学生通过判断回忆出识别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以借助于第三条直线,我接着设问,但是除此之外,平行线的识别还有哪些方法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引出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行线的识别)
(二)、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平行线,在实践中探索出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1、学生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得出,把三角尺沿着直尺的方向由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三角尺紧靠直尺的'一边和直线所成的角在移动前的位置和移动后的位置构成了一对同位角,并且它们的大小相等。
我接着设问: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后归纳得出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对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一进行表述:并向学生讲解因为、所以的几何写法,以及推理过程。
∵∠1=∠2。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多媒体出示
待学生理解之后,我继续设问:
2.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2=∠3,则a与b什么关系?
多媒体出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a与b平行
接着我请一个学生尝试口述:a与b平行的推理过程,我进行板书。
∵∠2=∠3,(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1=∠2。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得到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待学生理解之后,我再次提出问题:
3.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1+∠2=180°,那么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
多媒体出示
我先请学生回答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叙述推理过程:
∵∠1+∠2=180°(已知)∠1+∠3=180°(互补的定义)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得到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例题讲解(略)
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书写格式,讲解推理过程,并指出刚开始写几何证明过程时,要将证明依据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出示)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题,让同学们进行练习,我进行巡视,然后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并模仿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并板书推理过程。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二是评价书写格式。
(五)、课堂小结:
识别平行线的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
这个环节我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课本第171页的第1题、第2题 为必做题
2、投影出示选做题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作业布置采用分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垂线与平行线》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垂线与平行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平行线的有关证明说课稿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证明吧,证明是可供核验事实的凭证。那么证明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线的有关证明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一)内容、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这一章让学生经历探索推到的过程,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定理解决一系列证明题目,养成用数学符号说话的好习惯。
(二)教材简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平行公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有关证明及应用,关于平行线的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对后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
2、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3、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的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命题、公理与定理
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
二、类型题讲解
(一)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三)能力提高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19页习题4、7第1
四、课堂小结
本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学习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布置作业习题2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6页的活动1: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
重点: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难点: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
分析: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本章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
(二)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
(三)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
(四)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实验。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这些平行线的例子,你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课题“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想画平行线的欲望。
2、教师提出问题,什么叫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让学生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为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作好铺垫。
3、教师让学生通过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不能独立完成的同学给予指导,并演示课件,展示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设计意图)与后面多种方法画平行线形成一种对比,为下一个活动作好准备。
(二)动手实验,探究创新
1、教师演示课件,展示李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过程,提出问题,李强画平行线是通过画什么角相等来得到平行线?(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形成学生的理性认识。
2、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其它方法来画平行线吗?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感受,探究中得到的结论可以是画平行线的方法,也可以是画平行线的说理过程。(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3、请小组代表向同学们展示本组的图形,并说明画平行线的方法及其平行的道理,有的同学通过画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或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构造平行线,甚至有的同学会通过画出相等的外错角或互补的同旁外角的方法来得到平行线,教师给予肯定。(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4、要求学生观察课本“活动1”中张明同学的画法,请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并要求学生根据张明的画法再次产生新的画法,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可演示课件,展示用画菱形的方法得到平行线,并告诉学生在今后学习了四边形的知识后,就能明白其平行的道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教师提出问题,不用作图工具,通过折纸能得到平行线吗?要求学生先看书,教师再演示课件,展示折纸过程,学生模仿制作,并简单说理。(设计意图)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使学生在“玩”中接受数学,运用数学。
(三)联系实际,铸就能力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提出问题,它们各自是运用前面哪一种方法画平行线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逐一点评。
2、教师提出问题,正值插秧季节,你能帮父母在秧田打行距吗?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教师演示课件,展示插秧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归纳小结,体验感受课堂小结以学生总结为主,既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微语】人生如同马拉松,不在于瞬间爆发,而在于坚持到最后的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