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推荐8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4:10:57

渔歌子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 )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渔歌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

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

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渔歌子说课稿(3)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 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 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 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 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 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 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说课稿(4)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 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 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 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 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 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 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在根据词作内容简短易懂的特点,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学法上采用听、想、说、品、唱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 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学习目的。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配乐示范朗读,想象、和词、唱词。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讲故事,走入《渔歌子》。

利用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讲张志和直钩垂钓的传说。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品画意,吟诵《渔歌子》。

(一)读出节奏美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导正音)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借助注释、插图指导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课件指导观察“塞”的写法,指导写生字。

2、指导吟词。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师配乐配画范读)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我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我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的欣赏效果 生练读、指名读。

(二)读出意境美

1、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

4、谁再来读?用你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生配乐配画朗读,读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个字,我们品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想象词人的神态、心情。

6、“不须归”的意思是——?“不须归”的理由是——?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三、悟诗情,和唱《渔歌子》。

1、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2、探讨“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全班读)对比欣赏,初识和词。形象感悟词牌的作用。师生和词: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

3、 投放诗词画境(音乐、书法、国画),营造诗词教学的情境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后来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音乐家用歌声传唱)

4、古词新唱,欣赏学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渔歌子说课稿(6)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渔歌子说课稿(7)

《渔歌子》课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 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 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 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渔歌子说课稿(8)

渔歌子参赛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歌子参赛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

一、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透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翁不归悠闲自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纵观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微语】别听世俗的耳语,去看自己喜欢的风景。

温馨提示:
本文【渔歌子说课稿(推荐8篇)】由作者学习这件小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