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五、反思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否要详细讲,还需根据学生情况,最好放在二氧化碳的制备处,可分散难点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大家上午好。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
(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本节课中,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受热燃烧的对比更充分证明了氧气的助燃性,对今后其他物质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从具体的物质燃烧结论来归纳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本节授课内容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我运用了“四互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教师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学生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静也思考,动也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情景导入②解答困惑③总结提炼。具体来说明一下。
环节一:情景导入。本节课的几位主角---氧气,木炭,硫、铁,小木条。教材中设计这几种物质,考虑到它们可以代表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别,但这是初三的学生所不了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将几种物质串联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烧烤,用于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铁钎子,偶然发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欢看的“爸爸去哪儿的”背景素材,在课的开始就设下了几个疑团,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自己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我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副板书的位置上。这样做既在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节课的情景主线“解决女孩在烧烤中遇到的困惑”这条主线牵了出来。
环节二:解决困惑,氧气的化学性质显现。如果说碳、硫、铁三种物质是串联在一起的小灯泡的话,那氧气就是连接其中的导线。
首先,解答第一个困惑:木炭不好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可以快速点燃木炭的方法,他们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气,还有诸如加固态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我顺势总结:给木炭更多的氧气,就能使其快速燃烧。再温馨提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组内合作交流,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汇报现象。表观现象描述完毕,我指出木炭燃烧是其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每一组学生经过商量琢磨,开始用手中现有的试剂进行实验,最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变浑浊的石灰水。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都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落实了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铁丝与硫燃烧的实验略显复杂,故均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解答困惑二:铁能燃烧么?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在空气中试图去引燃螺旋状的铁丝,学生看的很清楚,铁丝并未燃烧,那我立刻导出疑问:铁丝在空气中看来不能燃烧,那可以试试将铁丝放入。学生立刻迁移想到:氧气中。紧接着完成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火星四射的剧烈现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请学生描述现象,走近学生,让他们观察变短的铁丝末端悬挂的黑色小球,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引出并做简单介绍:四氧化三铁受高温融化,易掉落于瓶底。为学生讨论下一个问题打开思路。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铁丝燃烧的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之所以我设置该问题的原因是:一,水或细沙与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有关,强调产物;二,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进行化学实验要严谨,需要考虑周全,保护好仪器,节约药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烧的实验装置我略作改进,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燃硫粉,并用小气球将装置密闭。老师演示后请学生对比说出现象,虽然这个实验中学生并未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但我感觉这种设计渗透了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真谛。实验中我请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体现师生互助与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个困惑的过程中,一直在展示实验,传达给学生“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实了目标中的(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通过边看边记,学生应该对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三组实验进行完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带火星的小木条。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演示该操作,将氧气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
环节三:总结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亲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氧气的助燃性,但有一个提升的问题还没有落实: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落实了目标(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抽象的氧气的助燃性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会迁移,会归纳的化学思维。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
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
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
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比如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某些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经过钻研教材及目标,精心备课,请教其他老师听寻意见和建议,再到以最佳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课下反思得失,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今后对教学的思考会更加深刻。“讲台亮于舞台”,作为教师,把最精华,最精彩的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在课堂中是架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加热。本节课将主要对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实验中仪器装置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中考中也是常见考点之一,所以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的好奇心还是很重,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步学习化学,所以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上还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装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气体收集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接下来我将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设疑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具体来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氧气的性质,氧气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工业中大量制取氧气,是通过分离空气,利用不同的气体沸点不同的原理来获得大量氧气,属于物理变化。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是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置疑问,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引入我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就进入到我的新课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将主要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并按照以下三个环节依次展开:
1、制取原理讲解
我会先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进行讲解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时会分解产生氧气,同时板书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介绍
让学生先通过教材上的插图来观察,并且提问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有哪些?我会适时点拨并总结出试验中需要的装置有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带塞子)导管、棉花、水槽,集气瓶。并且我会演示实验装置的连接,并让学生指出哪一部分是实验发生装置,哪一部分是收集装置。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药品的状态和选用实验发生装置的关系,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以选择直接加热并且便于防止固体药品的装置。收集装置部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规律。
3、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具体问题为:
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习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地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勇气。课后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与自学的能力。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舟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舟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 (1)、(2) [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
(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
(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 (1)、(2) [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升华。
《氧气的化学性质》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此次授课内容为教材第二单元课题二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堂教学与我课后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交流汇报。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化学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5.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助燃性。(2)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一下我对目标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绪言中提到: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本节中的氧气,就是学生第一次详细认识其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制法的具体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关注反应中的现象与变化前后的物质,同时又会升华实验得出结论,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敲开了一扇门。
(2)认识氧气能与碳、硫、铁发生化学反应,学会描述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学习氧气,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知道氧气能支持燃烧,教材中安排了几种燃烧现象比较明显,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类型的物质——碳、硫、铁。旨在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分析,认识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因此,教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看,如何说,如何记就成为本节课需掌握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铁丝、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初三学生初学化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是主要在“兴趣”上,学生们渴望能最近距离地看化学实验,喜欢追寻化学在生活中的身影,喜欢尽情交流与发言,本节课堂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对本节课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培养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引导学生在看到现象后立刻引发“为什么?是什么?”的思考。
(2)学习化学实验中对比的方法,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从第一单元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开始,对比探究的实验方法已经出现,本节课中,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受热燃烧的对比更充分证明了氧气的助燃性,对今后其他物质的研究也打下了基础。从具体的.物质燃烧结论来归纳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本节授课内容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理念,我运用了“四互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提示”,学生“动手”。教师引导启发,讲授新知,实验演示;学生交流表述,实验探究,思考总结。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静也思考,动也思考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情景导入②解答困惑③总结提炼。具体来说明一下。
环节一:情景导入。本节课的几位主角---氧气,木炭,硫、铁,小木条。教材中设计这几种物质,考虑到它们可以代表金属与非金属两大类别,但这是初三的学生所不了解的。我就冥思苦想如何能找到生活中很熟悉的情景能将几种物质串联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烧烤,用于做燃料的木炭,串羊肉的铁钎子,偶然发生的意外硫磺皂,再配以大家喜欢看的“爸爸去哪儿的”背景素材,在课的开始就设下了几个疑团,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自己把这几个疑问提出来,我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副板书的位置上。这样做既在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节课的情景主线“解决女孩在烧烤中遇到的困惑”这条主线牵了出来。
环节二:解决困惑,氧气的化学性质显现。如果说碳、硫、铁三种物质是串联在一起的小灯泡的话,那氧气就是连接其中的导线。
首先,解答第一个困惑:木炭不好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出可以快速点燃木炭的方法,他们的答案有:用扇子扇、多鼓入氧气,还有诸如加固态酒精、汽油等答案。在肯定学生的想法之后,我顺势总结:给木炭更多的氧气,就能使其快速燃烧。再温馨提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小组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组内合作交流,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实验结束后,请一组同学汇报现象。表观现象描述完毕,我指出木炭燃烧是其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那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每一组学生经过商量琢磨,开始用手中现有的试剂进行实验,最后请一位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变浑浊的石灰水。在此环节中,每位同学都感觉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落实了目标中“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铁丝与硫燃烧的实验略显复杂,故均为教师演示实验。
在解答困惑二:铁能燃烧么?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在空气中试图去引燃螺旋状的铁丝,学生看的很清楚,铁丝并未燃烧,那我立刻导出疑问:铁丝在空气中看来不能燃烧,那可以试试将铁丝放入。学生立刻迁移想到:氧气中。紧接着完成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火星四射的剧烈现象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请学生描述现象,走近学生,让他们观察变短的铁丝末端悬挂的黑色小球,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引出并做简单介绍:四氧化三铁受高温融化,易掉落于瓶底。为学生讨论下一个问题打开思路。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铁丝燃烧的试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之所以我设置该问题的原因是:一,水或细沙与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有关,强调产物;二,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进行化学实验要严谨,需要考虑周全,保护好仪器,节约药品,获得最好的实验效果。
解答困惑三:跌入火中的硫磺皂。硫燃烧的实验装置我略作改进,用加热的玻璃棒引燃硫粉,并用小气球将装置密闭。老师演示后请学生对比说出现象,虽然这个实验中学生并未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但我感觉这种设计渗透了环保意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真谛。实验中我请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体现师生互助与公平平等。
在解答三个困惑的过程中,一直在展示实验,传达给学生“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物质性质研究的重要方法”,落实了目标中的(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通过边看边记,学生应该对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三组实验进行完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立刻有学生回答:带火星的小木条。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演示该操作,将氧气的检验方法呈现出来。
环节三:总结提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亲近感又多了一些,更直观地认识到了氧气的助燃性,但有一个提升的问题还没有落实:结合刚才看到的对比实验,回答为什么相同的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会有所不同?启发学生思考该问题,最终得出“氧气含量”是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个原因,就此体会了氧气相对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来说,化学性质较活泼。落实了目标(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从抽象的氧气的助燃性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有了初步的会迁移,会归纳的化学思维。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景的选择比较贴近生活,情景中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本节课实验占主体地位,课前大量的实验准备,能让学生做的尽量交给他们,教师演示尽量清晰明了。
本节课的不足:
1、情景中的硫磺皂略显突兀。
2.硫燃烧实验装置中,空气中硫的燃烧现象极不明显,需要后期进一步改进。
3.课堂上一些问题的设置不太明朗,引导性不够。比如请同学们想办法来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某些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经过钻研教材及目标,精心备课,请教其他老师听寻意见和建议,再到以最佳的状态上好每一节课,课下反思得失,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今后对教学的思考会更加深刻。“讲台亮于舞台”,作为教师,把最精华,最精彩的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初中化学《氧气的制法》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入手,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总结出结论,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小结】: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2、能力目标:锻炼学对生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 值观:
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光合作用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教材分析
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 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坚持启发式教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本节课。
(二)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植物的绿叶在光下能吸收CO2 ,释放 O2。
2.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树立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
1、光合作用的课件播放:(由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引出)
2、光合作用的结论分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通过阅读、观察、动画演示、分析、交流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
4、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科学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实战演练—理论联系实际
(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本节课入手,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周围的环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五)、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和产物之一淀粉的基础上,再次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从知识的体系上说,先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对光合作用的学习。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接触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将知识延伸-----为了保护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同时体会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有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许多经典实验,本节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和实验相结合的新模式。
本课中安排了与“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关的多个科学史料。一节课下来,学生仿佛从2000多年前开始伴随着各时期的科学家重走了光合作用发现这一历史之路,在与科学巨匠的对话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及其中的曲折和艰辛。
存在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 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 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五、板书
六、反思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否要详细讲,还需根据学生情况,最好放在二氧化碳的制备处,可分散难点。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氧气的用途不仅体现在科技上,生活中它的用途更为广泛,在这儿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谈谈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1、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 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 (1)、(2) [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四)反思与体会:由学生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体会和收获,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对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惑,思考。学生相互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
一、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情感培养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氧气的性质》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归纳: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再同时连续完成铁丝燃烧实验和蜡烛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通过几个随堂练习让学生知识得以升华。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在网上下载作业,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 氧气的制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 氧气的制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的制法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八年级科学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科学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
氧气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氧气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4)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氧气→二氧化硫
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氧气→二氧化硫
《制取氧气》-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制取氧气》选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三的内容。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化学#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我制订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操作;能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得以锻炼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得以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逐步认识到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化学基础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与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说学法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课前我会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呢?这样的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一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盛着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让学生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然后,在试管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向同学提问:前后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这时,学生对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板书):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二
我将演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我向同学提问,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中就注意些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同时我将找其它同学做修改和补充。我会给予适当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三
在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在此同时,我将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最后得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三)巩固练习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所学的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及其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知道了新知识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然后,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归纳总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是的主体作用,我会(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化学的方法?③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我做适当的引导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理念,秉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略(具体咨询铁树老师)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
【微语】呵呵。又是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