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我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的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
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激情 引趣
拼图游戏:
通过动手拼图,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得到全等形的定义。此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环节二 实践 感悟
活动一
打开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说明理由。要求 同桌合作完成学生亲身体验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够发现①与⑩,②与⑥,⑦与⒁⑿与⒀分别能够完全重合,而对于④与⑥,⑧与⒀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通过再次验证,能够发现④与⑥,⑧与⒀是分别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全等形的判别条件, 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并由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进一步提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接着由师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 ∠B=∠E , ∠C=∠F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环节三 探究 说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状态,再使一个三角形不动,将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 ,旋转,探究以下图形的形成过程。
要求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适当点拨。
各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
有以下几种:
个别学生发现第三个图形有另一种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及时捕捉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巧妙地引导,鼓励,问疑,由此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获得了更大的教学生成效果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过程。接着用微机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拓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美,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并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作好准备,接着利用这几组图形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并体会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发现:
重合的边是对应边,重合的角是对应角。例:
也会从边,角的特点来找:
如:全等三角形中 例:
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一对最长(短)的边是对应边;
一对最大(小)的角是对应角。
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对学生的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为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得到特殊图形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此难点的突破,力求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动氛围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环节四 应用 拓展
为了使学生能够结合基本图形,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设计了一组不同层次的习题,力争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ABC≌△ADC,AB和AD,BC和DC是对应边,则______。(填数量关系)
2、△ABC≌△EDC,B和D,A和E是对应点,则_____。(填数量关系)
3、△ABC≌△EFD,∠ACB和∠EDF是对应角,AB与EF是对应边,则图中相等的边有_______。
学生能够叙述发现的结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体会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主要途径,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达到巩固双基,举一反三的目的。
环节五 体验 收获
此环节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反思,总结,补充的方式进行。小结如下: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探索流程图
环节六 拓展 延伸
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布置了研究性作业,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结合得到特殊位置的图形,尝试寻找对应元素。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过程中设计两个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已有的认知体系。
2、预期效果分析
在学生体会全等形的定义时,学生可能说的不够准确,对于这些说法,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引导,由学生相互订正,补充得出: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学生表述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方法时, 可能有表达的不是很准确的地方,此时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考虑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在学生汇报图形形成的过程中, 对于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学生可能有表达不准或理解有误的地方, 此时通过生生质疑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此时我将利用微机或教具演示来消除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40至43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表格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6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表中。
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三)指导完成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第1至3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复习更好引领后进生掌握按角对三角形分类。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展示,有教师板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六)作业设计。
目的加强巩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了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吗?(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并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再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81页的内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三)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说说它们的用处。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更坚固呢?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1、2。
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第2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3:发挥想象,巧摆七巧板
A:出示课件,(并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赏平面图形组合图,并观察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
B:小组合作,摆出七巧板,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一幅图,再进行小组评比。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师:今节课你掌握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谈收获,评价得失。
课堂总结。
创设情景可以渲染学习的气氛,也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的精神也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组内谈收获、评得失,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三、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本年段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角、线段等知识,并且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空间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比较抽象地认识图形,并进行一定的探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4—6年级学段的要求,即:"了解简单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数学充满探索与创造"和本节课教材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为: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呈现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方面,我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更直观、易懂。我还准备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答题卡等教具和学具,为教学的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体验中学习数学"。
根据上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演示、引导探索、讲解示范、操作发现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将观察发现、操作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请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图,直观感受生活中众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课:"三角形的特性".
【这样由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建构,探究特征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尝试研究,探究特征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请学生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角板有几个角和几条边,并说一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明确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教师再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围成的涵义。然后请学生试着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讲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时,围成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的突破难点,我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直观理解了围成的含义。而且通过围、画、数、摸、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层次:尝试操作,体验画高
三角形高的认识及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层次:
首先,用课件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让学生观察,分辨哪个屋架要高一些?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对屋架的高度进行测量。教师再用课件,把两个屋架的实物图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在刚才测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画上一条虚线,"三角形的高"就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理解得也会更为透彻。然后,让学生自学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探索画出一条高。
最后:要求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摆放位置,请学生继续辨认三角形的高,丰富对高的认识。本环节学生的思维难度加大,在画三角形的其他2条高时,很多同学会遇到困难,因此,我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课件演示旁边两条高的画法,引领学生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高,并让学生经历探索高的画法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让学生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层次:实验解疑,探索稳定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游戏引入,请学生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发现怎么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动,而多边形的框架模具却变形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起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四边形有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学校的电动门中间的骨架要设计成四边形的,也由此会想到,三角形不易变形。那么,三角形为什么不易变形呢?随着提问,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也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也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地方应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后,请学生回想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师的辅助讲解,完成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让学生亲历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安排了安排了三个梯度的练习,
一是辨一辨,在图中辨认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画一画,在所给三角形上画高,巩固高的画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修椅子和围篱笆的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学生的探究过程为主线,精简明了,直观、形象,重点突出,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建构知识模型,并学以致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
(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
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 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物。学具:剪刀、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1、出示红领巾,问: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2、学生交流 (课件演示)揭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请看大屏幕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不同的三角形 {学生口述)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 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拼一拼,摆一摆,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动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
你选择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屏幕出示)
(1)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
(2)汇报交流操作结果(请学生将自己的拼图贴于黑板上,对照拼图进行汇报交流,不完整的地方,小组内其他同学补充。
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拼法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拼法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四: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拼法五: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教师概括:通过动手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设计意图]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除了刚才我们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外,请同学们再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推导。
(1)小组讨论:怎样剪拼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交流汇报(请学生展示剪拼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高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活动三:老师还会一种推导方法,叫折叠法,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教师介绍。
教师讲解,并用三角形的纸给学生演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2)(三角形高的÷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师小结:我们用拼图法、剪拼法、折叠法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三、巩固应用
公式运用
1、出示例题: 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 学生尝试完成) 交流做法和结果 S=ah÷2
=100×33÷2
=3300÷2
=1650㎝2
2、你会计算这个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3、对比练习,分别计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4、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你认识吗?算一算2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做这样的两块标志牌 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5、火眼金睛
四、巩固拓展
图中有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能找出几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 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接着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接着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接着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一.说 教 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教课标版)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84页——85页的内容)。本册教材中三角形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基础上安排的。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必须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的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同时也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三角形面积计算有着广泛的作用,因此,学生必须学会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材重点、难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利用公式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忘记“除以2”,以及三角形底和高对应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准备3组三角形(每套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
1、教学理念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不能单靠模仿、记忆。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实践活动。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 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3.教 法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再操作再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运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具演示配合讲解。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拼摆后,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掌握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配合讲解,使学生加强理解。
三、说 学 法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说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景:同学们,最近学校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打算把一块长方形草坪平均分成两块,一块用来种菊花,另一块用来种杜鹃花。你们有没有兴趣,帮助学校设计一个方案呢。请看大屏幕。
2.课件演示学生的设计:
3.谈话:大家的想法真不错,最终学校采用了第三种方案,可是,买花种的数量要按面积的大小来计算。你知道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吗?
4.小结:每一块花坛的面积都是20平方米,仔细观察每一块花坛是什么形状呢?(直角三角形)刚才,我们借助了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果花坛的形状是这样一个普通三角形,它的面积我们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计算吗?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过渡:老师已经把这些三角形放到你学具袋里,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把学具拼一拼,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然后想一想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3.学生小组操作活动。
4.小组汇报,
教师分三种情况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5.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
6、小结: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你会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计算方式吗?(师板书S=ah÷2)。
一、说教材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意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
二、说学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用工具量角、画角,具备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2、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在课前了解到,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各类三角形、长方形、量角器、活动记录表等。
五、说教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地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六、说过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主动和教师指导相统一,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一只蝴蝶在把一条绳子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在围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观察与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
明确“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内角和度数的前提,本环节首先请学生都拿出一个三角形,指一指三个内角,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内角和的理解,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猜测内角和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所以我放手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有课外知识的积累,不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猜想并不等于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板书:?)还要进一步的验证。猜想——验证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有效途径。
3、动手验证,汇报交流
(1)介绍学具筐
由教师介绍学具筐中都有什么学习材料。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因为合作交流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打算选用什么材料,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然后再让学生把想法付诸实践。此环节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操作、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在这期间,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寻找验证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组内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验证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在足够的交流之后,开始进入全班汇报展示过程,达到智慧共享的目的。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主题是“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猜想验证”,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说说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强调说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有关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聊聊我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列几点: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对这一规律的灵活运用。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剪刀和准备一个喜欢的三角形。
三、谈谈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以猜想→验证→应用→评价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规律的数学理解。同时,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让学生尝试扮演一种角色,激发他们投入课堂活动的兴趣。
1.大胆设疑,提出猜想(猜想家)
在这节课之前,有不少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第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设疑,提出猜想,做一个猜想家。
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向学生讲解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引导学生将这四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接着,我把长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设问: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并引导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首先获得对“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一陈述性知识的数学理解。
2.科学验证,探索规律(科学家)
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第二个角色就是扮演科学家,对刚才的猜想进行科学验证,自主探索。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步骤如下:
(1)提供实验活动需要操作的工具,如:量角器、三角尺、剪刀等,让学生说说:“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利用好这些工具?”
(2)明确提出操作要求:先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上作好内角的符号,选择合适的工具开展实验,遇到操作困难可以与同伴商量或请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提纲:
A、通过实验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B、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为什么?
(4)集体交流,小结规律:
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与成果时,我会挑选出研究不同形状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并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调控,尤其是要对一些通过量一量得出180度左右的结论进行“误差解释”。最后与学生一起小结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一数学规律,从中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实践家)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练习要考虑它的实效性。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扮演实践家,通过三个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实践把探索得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之中。
第一,基本运用。即书本中“试一试”的第3题和“练一练”的第1、第2题。通过这个3练习让学生形成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求出未知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第二,综合运用。即书本中“做一做”的第3题,这道题在让学生知道其中一个角等于60度的情况下,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和三角形分类知识来进行解决。
第三,拓展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求四边形和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量、拼、分等办法尝试求多边形内角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4.自我反思,评价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扮演三个角色时,哪一个角色完成得最好,为什么?”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图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
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的说课稿
一、概述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崩斫馊角形的定义,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特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操作得出相关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中大部分中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认识了常见的角,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
1、归纳定义,把握关键;
2、动手操作,提升认识;
3、认识特征,合作交流;
4、师生合作,突破难点;
5、深入练习,巩固发展。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二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为本课制作的CAI课件;准备的相应学具:三角板、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习十第1题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模板
引导语:三角形有着非常高的实用价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相关的《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3、我的取舍。
为了让学生探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性的奥秘,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拉一拉”,还增设了“摆一摆”的环节,即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的,因而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虽然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这一环节将会花去比较多的时间,经过慎重思考,我决定将三角形的底和高淡化处理,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作为下一节课的引申。
4、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拉一拉、摆一摆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同上。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操作发现法。
三角形的概念、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手摆一摆、拉一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它的特征。
2、讨论法。
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培养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黑板上呈现一个三角形)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师: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知识。
2.师:你认为它为什么取名叫三角形?
3.师:你能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准确指认出来吗?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
师:请你用手指书空一个三角形,画时要注意什么?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要注意什么?
全班学生在课桌面上独立摆三角形,并请一学生上投影仪前摆,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说一说。
(1)师:同学们都正确地摆出了三角形,你能用简略的话概括究竟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吗?
师生共同商议,教师逐步完善板书。
(2)课件出示完整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 “围成”。
4.判一判。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5.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记做△ABC。
6.找一找。
(1)师: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
(2)课件展示图片:电线杆、起重架、自行车、篮球架。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师指着图片问: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
2.实验解疑。
(1)拉一拉。
师: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
(2)摆一摆。
A.师追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
生:……
B.师(出示先前学生摆出的三角形):这是一位同学先前摆出的三角形,现在老师如果再提供同样的三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吗?
全班学生再次尝试,在课桌面上摆三角形。
C.集体评议,摆不出不一样的,得出: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D.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摆,探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奥秘,能继续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具备稳定性吗?可以在脑中思考,凭空想象,也可以用四根小棒实际摆一摆。
a.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用4根小棒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b.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得出:虽然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确定,但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图形,因此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稳定性,而是具备容易变形性。
(3)说一说。
师:谁能再次用语言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却不具备稳定性?
《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面积计算》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首先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三个: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具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第三环节精讲,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第四环节质疑,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在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突破难点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的更加的透彻。
(三)实践应运,拓展延伸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达到熟练灵活掌握的目的,实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下面几组练习:
(1)基本练习,检测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情况,并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2)综合练习,深化对推导原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认识。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一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收获谈体会,及时评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清晰,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猜测、验证、结论和应用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 猜测。
通过出示一个角形,让学生说知道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让学生自由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第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这要求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节约学生上课的时间,作为预习作业,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这时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而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将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3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揭示规律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内化。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将练习分为以下3个层次。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我将先出示有具体图形的题目,再出示文字叙述题。在这之间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互动中去,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相似三角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
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
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相似形的性质的结论,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的。比如说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如果其相似比为2:1,我们在较大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4cm,问在较小的地图上北京到南京的图上距离是几厘米?学生肯定知道是2cm,这个问题中学生又没有学过相似形的性质,他怎么会知道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比如说,如果你找一个没学过相似形性质的学生来问他:“如果用放大镜将一个小五角星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5倍,则这个小五角星的周长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面积被放大到原来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能给出较准确的回答。其实这就是学生对相似形性质的一种生活化的直观感受。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
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
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
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
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
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
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 ,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
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回归生活一: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到了有关相似形的一系列结论,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标牌涂漆问题。你能确定是几听吗?如果把题中的三角形条件改成更一般的“相似形”你还能解决吗?
回归生活二:(以师生聊天的方式进行)
其实我们生活中对相似形性质的直觉解释是正确的,线段、周长都属于一维空间,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而面积就属于二维空间了,它的比当然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了,比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1:2,面积之比一定为1:4。甚至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想像:相似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是什么?
生:相似比的立方。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认为:“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好的教学效果”;于新华老师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曾经说过:“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直觉来展开教学设计,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上来,形成新的数学直觉。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我的设计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课内检测:
1.已知两上三角形相似,请完成下面表格:
相似比 2
对应高之比 0.5
周长之比 3 k
面积之比 100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已知,如图,ΔABC中,BC=10cm,高AH=8cm。点P、Q分别在线段AB、AC上,且PQ∥BC,分别过点P、Q作BC边的垂线PM、QN,垂足分别为M、N。我们把这样得到的矩形PMNQ称为△ABC的内接矩形。显然这样的内接矩形有无数个。
(1)小明在研究这些内接矩形时发现:当点P向点A运动过程中,线段PM长度逐渐变大,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小;当点P向点B运动的过程中,线段PM逐渐变小,而线段PQ的长度逐渐变大,根据此消彼长的想法,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QNM的面积s是不变的。你认为他的猜想正确吗?为什么?
(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矩形PMNQ的面积有最大值吗?有最小值吗?
答: 最大值, 最小值(填“有”或“没有”)。请你粗略地画出矩形面积S随线段PM长度x变化的大致图象。
(3)小明对关于矩形PMNQ的面积的最值问题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当点P为AB中点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②当PM=PQ时,矩形PMNQ的面积最大。
你认为哪一个猜想较为合理?为什么?
(4)设图中线段PM的长度为x,请你建立矩形PQNM的面积S关于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 (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色绿色橙色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
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角形面积》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面积》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材的编排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讲明给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的状态。这样设计,符合了新课程学生的现代学习观。
(2)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学生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学习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割补、折叠来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拼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实验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启发。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教师给予点拨,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同学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以解决生活中高庙公园一长方形地为出发点,园林师傅想分成相同的两半,如何去分提出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有学生熟悉的知识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于表达不清楚、不完整的同学,教师显示课件,启发其完整的表达,并给予鼓励。)
(二)探索新知
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说明:学生准备直角、钝角和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且两个直角、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三角形的形状分别完全一样。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通过学生亲手拼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我的发现”这一栏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教师给予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设置“我的发现”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再播放课件演示这一顺序必须把握好。先让学生自由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由发挥,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学生汇报实验成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小组合做,讨论问题
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借助手中的图形讨论问题。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解决红领巾面积的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课件演示规范的板演过程。(设计意图:基本题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渗透对估算的学习)
2、出在同一三角形中底对应的高的练习来解决问题。
3、以生活为例交通警示牌进行安全教育,计算面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经过大家亲自实验,归纳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真了不起!但请大家仔细想想,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设计意图:一堂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把本节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积极地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微语】付出是为了回报请别付出!因为你并不高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