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知识与能力:
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边读边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写有相关句子或段落的字条,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
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7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
6、7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四个目标。课堂上,我围绕目标,参考教学设计,将教学分四个环节实施。
第一步,我针对孩子对“私塾”比较陌生,借助学校这个话题引
出“私塾”,让学生知道旧时的私塾就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对私塾的好奇心被勾起,我趁机让他们学习课文第二节,了解私塾,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似乎身临私塾,学习效果特别好。第二步,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学习剩下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指导学生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遇到问题是怎么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孙中山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这就使我节省了预计用来指导朗读的时间。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很欠缺。这一点在往后的课堂上我要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利用孩子“好问”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引导。
教材分析:
《不懂就问》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其中,课文的第三至八节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全文所写内容虽然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但学习孙中山先生敢于质疑、主动学习,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
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nsngslgngmYYngli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他们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但课文所写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背景知识。知识与能力:
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过程与方法:
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学习边读边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写有相关句子或段落的字条,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把学校不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怎样提问的?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后来怎样?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
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7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学生交流。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
6、7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①男女生轮读句子。 ②齐读句子。 ③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四个目标。课堂上,我围绕目标,参考教学设计,将教学分四个环节实施。
第一步,我针对孩子对“私塾”比较陌生,借助学校这个话题引
出“私塾”,让学生知道旧时的私塾就是现在的学校,学生对私塾的好奇心被勾起,我趁机让他们学习课文第二节,了解私塾,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似乎身临私塾,学习效果特别好。第二步,我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学习剩下的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指导学生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遇到问题是怎么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向孙中山学习。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这就使我节省了预计用来指导朗读的时间。但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很欠缺。这一点在往后的课堂上我要激发学生的思索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利用孩子“好问”这一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引导。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不懂就问》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好习惯”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学习两篇课文以及语文天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而《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学习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课上,为了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学伊始,我和他们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孩子们小手如林,个个举手争先恐后回答:“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是好习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好习惯。”“早睡早起,早晚刷牙是好习惯。” “每天坚持早锻炼是好习惯。”“不懂的问题主动问别人是好习惯”??
“是呀,不懂就问也是一个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一个故事。”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抓住“壮着胆子”等词理解孙中山的质疑精神;抓住“吓呆”“鸦雀无声”等词理解同学们面对孙中山对先生的提问的惊讶、害怕心理;抓住“拿着戒尺”“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并通过朗读体会孙中山乐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也从中懂得了学习要有“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明白,“不懂就问”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女里去用好它。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不懂就问》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好习惯”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学习两篇课文以及语文天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而《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学习他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课上,为了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学伊始,我和他们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孩子们小手如林,个个举手争先恐后回答:“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是好习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是好习惯。”“早睡早起,早晚刷牙是好习惯。” “每天坚持早锻炼是好习惯。”“不懂的问题主动问别人是好习惯”??
“是呀,不懂就问也是一个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一个故事。”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上,我们通过抓住“壮着胆子”等词理解孙中山的质疑精神;抓住“吓呆”“鸦雀无声”等词理解同学们面对孙中山对先生的提问的惊讶、害怕心理;抓住“拿着戒尺”“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并通过朗读体会孙中山乐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也从中懂得了学习要有“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明白,“不懂就问”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女里去用好它。
今天是第一次上二年级下册的课,拿到教材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教材和下册相比较,确实是量上有实质性的飞跃。虽然准备了几本教参,教师用书,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茫然,不知道对于这么长的篇幅怎样来进行我的教学。
在上课之前,我还是用一惯的方法准备了字卡,在黑板上板书好了相应的重要句式。还没走进教室之前心里没有底,但是到了教室的时候,一切的教学设计顿时在不经意间呈现在了我的脑好中。首先,进行的师课前导入,利用课题《不懂就问》,引导孩子说出孙中山,并在黑板上用字卡出示孙字加深孩子的记忆;然后通过名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说说孙中山的事情,老师再组织孩子的语言归纳出他是伟人,并引导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后的孙中山。
本课时,就是要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流利的读通课文。第一段通过读展示“私塾、背诵、讲解”,第二段认识“流利、照例、糊里糊涂”以及句子“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三自然段出示句子,交给学生读长句的方法注意断句,然后认识“摇头晃脑、吓呆、顿时、鸦雀无声”,之后的几个自然段都是通过此种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孩子认识我们的生字宝宝。最后是>同桌互读互组词来完成生字教学。
本课时基本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对于二年级的教学来说,内容上欠少,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的整体性,教学应把握好尺度,注意教学的节奏。对于课前的教学要求学生预习的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从今天的旧爱呕血上来看检查了学生的读,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回家好好预习了的,但是为了确保教学的疏忽,课中的自由读还是不能取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稍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孩子。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看书中插图,注意图中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体会同学们一个个吓呆了的样子。
3.出示字卡,认识“呆”字。
4.孙中山大胆地向先生提问,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里的“霎时”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很短)“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声音,十分安静。)
5.过渡:先生又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呢?
四、学习四—七自然段。
1.带着过渡语中提出的问题默读四—七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回答: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
(1)“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子,用来打学生的手心。)
(2)出示字卡,认识“厉”字,“厉声”是什么意思?(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3)小结: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先生也发怒了,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呀!
3.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
归纳: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4.指导朗读。
五、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语:孙中山不满足于学习现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请求时,使全班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呢?(害怕先生的戒尺打自己的掌心)
2.难道孙中山就不怕挨打吗?孙中山是怎样说的?3.齐读孙中山的答话。
4.理解句子:
(1)“学问”是什么意思?(知识)
(2)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3)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六、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实际,讨论。
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 保—呆 段—设 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教学设想】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讨论: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4、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5、指导朗读课文。
6、这篇课文你读过之后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不懂→提问→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知,合作识字。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卡片,教师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读,读的对就跟读。
(2)全体同学齐读词语。
4、教师检查生字。
(1)指名读,并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齐读生字,重点强调易错的字。
5、再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的更通顺、流利,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听准字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表达。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得,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当学生回答读懂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课件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a、指名读读这段话。
b、你能这段话加上标点吗?
c、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现在开始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3、讨论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让学生读第1、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这两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孙中山很聪明,在很短的时间能将老师要求背的书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呢?(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四、读者论坛全文,体会感情。
五、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你还想了解哪些伟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请搜集有关资料。(以上作业可任选一题)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教学要求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教学过程
··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讨论: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4.集体交流阅读心得。
5.指导朗读课文。
6.这篇课文你读过之后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不懂 → 提问 → 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 像唱歌
唯有一人 壮胆问 边学边问
27 不懂就要问 学生惊呆 静无声
戒尺拿起 厉声道 收获多
先生细讲 学生听
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说明
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前准备
1.孙中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学生)
2.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学习孙中山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1.板书课题,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们会有哪些疑问?
2.带着疑问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
3.在初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1.读课题,质疑。
2.自学生字、生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写孙中山的一件什么事。
4.和同学交流收集的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1.给带点的字注音。
诵读()例如()
戒尺()挨打()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用时:20分钟)
1.弄清故事的起因。
2.自读第2自然段,弄清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3.结合第3~9自然段,想一想: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和教师各是什么态度?
4.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小时候向老师提问还会挨打呢?而今天的学校老师为什么鼓励学生提问呢?
5.指导朗读。1.了解“私塾”的意思,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2.找出重点词语,了解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说明了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
4.感受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精神。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认真地()
仔细地()
厉声地()
4.比较组词。
厉()提()
历()题()
功()座()
攻()坐()
三、深入探究,学习拓展
(用时:15分钟)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2.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勤奋学习的?
3.拓展。
4.总结:今天,从孙中山身上我们感受到他勤学好问的认真学习精神,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1.读了课文,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①读背毫不糊里糊涂;②为了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提问)
2.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做到认真、不懂就问。
3.说说你知道的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5.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
三年级人教版《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三年级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人教版《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三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 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 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 “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
2. 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 “流利”、 “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微语】"盛不盛开,花都是花。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