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教学设计

余映潮教学设计(汇编19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5:48:46

余映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消极抗日的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余映潮教学设计(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

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映潮教学设计(3)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

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

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

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

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

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像这几位作者一样,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

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

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教师准备一首小诗《父亲的叮咛》

六、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调那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时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 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七、结束语:

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余映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⑴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⑴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⑵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⑶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⑷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余映潮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本单元的重点就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应当组织、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掌握本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本单元是说明文的集中学习,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说明文的`学习技巧,但由于从本单元才开始学习说明文,对说明文的阅读技巧还不是很熟练掌握,所以对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方法的理解及对课文的欣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我国园林艺术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PPT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学习生字词,播放PPT,让学生在文中将其标注出来,并记忆。

3.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课文研读,播放教学PPT,PPT内容为: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课文的总分结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PPT图片展示

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有效指导学生的预习,落实好学生对生字、词语的掌握,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课前导读,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MP3,听示范朗读,播放PPT。

合作探究请大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文眼,将整篇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可以互相讨论。相互讨论或自己独立完成,向教师汇报结果。

播放教学PPT

当堂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系内容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然后当堂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播放教学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活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余映潮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二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揣摩语言,深入阅读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抓住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二理清全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具体方法:学生准备读书。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够抓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先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完成开始提出的要求就容易做到了。

二分析《苏州园林》结构上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

1、学生快读2到7段,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这六段之间的关系。要求先在笔记本上写出提纲。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第3到7段分别对四个讲究做具体说明。

[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动手的习惯。在分析段与段的关系时,第6段与第7段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这两段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第6段的开头写道“必然会注意到……”,第7段的开头写“必然也不会忽略……”,段与段之间联系得紧密,不好分开。

2、读一读8、9段的内容,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说明]全面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快速流览一遍全文,说一说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一点来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明确:图画美。全文从“无论使游览者……”开始,一直文章末共有10次提到“图画”,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

[说明]这一步工作完成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基本上把握住了。但是,做好这一步,教师要耐心。学生或许不能一下达到教师期待的答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看一看表述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和每段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分析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语言,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二体会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具体方法;出示下列语句(有条件的可用投影),请学生将画线的语句换一种说法表达,但是不能改变原义。

(1)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明确:

(1)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2)决不相同。

[说明]这是变换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具体方法:打开课本,完成课后练习三。可独立做,也可以两个人一组。要求尽可能说出所选答案的理由。

明确:第1题(鉴赏)。所给的四个词语,除了“玩赏”以外,其它三个词语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根据上一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的意思,就只能选择“鉴赏”了,因为这个词中还含有鉴别比较的意思。第2题先(艺术)后(技术)。这一句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的,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是难以产生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第3题先后(美术)。第4题(依傍)。第5题(忽略)。[说明]课上做这个练习时,不必全做。教师备课时挑选2~3道题就行了,但是尽量能够引导学生简单说一说选词的理由,要知其大概。

三理解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可利用投影);再从课文中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明确:

(1)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

(2)句用“全”就太绝对,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不宜这样说。从这个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恰当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

课文中的例子有: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用彩绘。

明确:由于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全面、准确,在说明事物的范围、程度等的时候,就不能再用“往往”“大多”一类留有余地的词语了,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这两句里的“都”“可决不”表意肯定,不含糊,同样是准确的表达。

[说明]正确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体现。阅读中,揣摩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比较,不失为一种方便的办法。

四落实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

具体方法;用出示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能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鉴赏轩榭映衬因地制宜对称邱壑嶙峋自出心裁

模样镂空琢磨别具匠心斟酌诸如此类

[说明]这些词语最好能在教学进程中视具体情况出示,那样效果更好。词语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不断地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七。

[说明]因为有的练习随着教学过程已经做了,所以作业重点在对全文内容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语言上,最终达到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的。

附课后练习一、四、五、七题及参考答案

一本文的结构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按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并举例谈谈总说和分说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

2、假山的堆叠,或重峦叠嶂,或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多是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些花草,目的在使它取得一幅画的效果。

3、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如高低树的配合,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合,季节不同的花的配合,栽种藤萝,不栽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

4、注意花墙和廊子的“隔”和“界”的作用。

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6、注意门、窗的雕镂琢磨和图案美。

7、注意园林的色彩美。

从1~7,每一项分说都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说。如“2”“取得一幅画的效果”,“3”也着眼在画意,“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等等,都是总说和分说一致性的例子。

四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它是全文的中心,是一个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也是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揣摩这些概括性的句子,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两句来。

[参考答案]

概括性的句子有: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五“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这句话精练而形象,它写出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这样富有画意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不少,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例一: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例二: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各个都是一幅幅画面。

余映潮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因此,我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交流,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让这份浓浓芬芳的亲情被学生所感悟、共鸣、升华、传递。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浓浓亲情美。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亲情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课间播放)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一幅反映一家三口去散步的卡通图,引发学生的想象,揭示课题。

导语:亲情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家庭都充满了亲情。家是让我们遮蔽一生风雨的港湾。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跟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们家那浓浓的亲情。

二、走进散步、感悟亲情

1、听读全文,要用心来听,并留意自己听后的第一感受,按下列句式说一说:

——(人物)在——(时间)——(地点)

——(事情),——(结果),我感受到了——

(可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目的是以深情的朗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起走入文本,去体味那浓浓的亲情)

2、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并说说你的心理感受.

3、同桌交流感悟。读文中让你最感动的细节、词语、句子,并说说这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浓浓亲情。

三、交流感悟、共赏亲情

导语:让我们来共同分享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学生基本能说出以下句子,再结合学生的所说,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分析,并注意抓住重点)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我和妻子是否心甘情愿的背?

明确: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幸福、温馨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

明确:“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是一个民主的家庭。

(3)、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想?母亲最后出来了,当时,儿子会怎么劝?(可进行角色表演,劝的过程中可加入文中景色描写的教学,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母亲和儿子发生什么的分歧?“我”经过思考,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明确: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景,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引导: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儿子这句话极富童趣。他很天真可爱。他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6)、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重点研读)

引导: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为什么要走得慢慢地、稳稳地?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畅所欲言:A、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B、担心背上的一老一小摔了。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妻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

老师小结: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每个家庭都是如此,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由每个这样的家庭所组成。因而,中年人肩负的也是一种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并适当的挖掘其内在的意蕴。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7)、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很平常,但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和美的亲情图。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令人感动的亲情。

四、悉心捕捉、诉说亲情

导语: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和自己的父母朝夕相处,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份浓浓的亲情,这份亲情是无声无息的,也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请同学们谈谈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

学生准备1分钟。全班交流。

(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故事讲出来,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可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关心父母。)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从反面举例,引导学生明白,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

五、情浓落笔、抒写亲情

导语:对亲情,我们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情浓之时化为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配乐:萨克斯《回家》)

1、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

2、以亲情为话题编一则50字左右的短信来歌颂亲情

3、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

4、根据本文思想内容拟一副对联呼唤亲情(选择其一,畅所欲言)

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六、真诚行动,营建亲情

导语: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无偿给予,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真诚的回报。家的温馨和睦要靠家中每个成员的努力,家的亲情营造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并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余映潮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标本”,一个是“鉴赏”。

(1)什么是“标本”?(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自然之趣假山池沼艺术花草树木画意花墙廊子画意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鉴赏”。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玩”不同于“玩耍”中的“玩”,它是观看的意思。[鉴赏]:鉴别和欣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余映潮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文质兼美,字字锤炼,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真挚的喜爱之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进而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之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总说分说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苏州园林的诗画般艺术美,欣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受我们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放一组优美的园林的图片。)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吗?是苏州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州园林》。

2.作者介绍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轩榭邱壑嶙峋蔷薇镂空峦嶂

(2).解释词语:

轩榭:嶙峋:

胸中有丘壑:峰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可以先讨论再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答案: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作者还介绍苏州园林还有什么特点?

⑴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⑶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重点写的是苏州园林的那个特点?(当然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了。)

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的结构方式怎样?

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项说明四个“讲究”。

2.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实例说说起作用。

在文中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可以是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讨论、试答:

1、“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教师明确小结: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以为他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五、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没有去过园林的同学可以写你游玩过的公园的某一角类似园林的地方,200字以上。

余映潮教学设计(10)

一、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课文真实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内容的方法。

2、在合作探讨中提高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中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设计目的:(以优美的排比句式导入,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哪些人散步,在哪散步?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些问题。

2、先看大屏幕,掌握目标

3、然后欣赏一组关于亲情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4、配乐朗读,想象本文的意境。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我们来探究两个问题)

设计目的: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熟悉课文内容。教师作适当点评,鼓励表扬。)

5、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教师提醒边看书边划书,并做旁批,教师板书)

老师: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母亲爱儿子,儿子孝顺母亲,那文中的母亲,儿子各有什么特点呢?

6、研读探究:

(1)用两个字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设计目的:(教师发挥引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理解。)

(2)找出文中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3)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文中的分歧。(畅所欲言)

(5)这个家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如此和睦温馨?(爱与责任)

7、学生质疑:分组研讨

8、赏析优美语句,从你喜欢的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9、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

(3)谈收获,谈感悟。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一篇秀美隽永的散文,就好象沿着心灵的轨迹完成了一次愉悦的旅行,在旅行中,我们体会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就让我们的小家永远亲情洋溢,让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没有终极-----

(四)作业:写作文〈〈亲情树〉〉

放一首关于家的歌《让爱住我家》,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余映潮教学设计(11)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余映潮教学设计(12)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77.课型设计的艺术——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课,有效地训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课型。学法指导课,不论是指导学习方法,还是培养操作技能,实际上都是着眼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学法指导课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它是以阅读材料作为载体,在完成文本阅读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突现方法训练的课型。因此,它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多维地实现教学的目标。从理论上看,从现实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求看,从新教材的使用看,技能训练课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强势群体。因为教学新理念中,有太多太多的理由需要我们运用这种课型,如:l.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而在人的终身发展中,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2.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中除了方法训练成分外,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人的培养上,表现在语文教育在为造就一代新人而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3.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4.现代语文教学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从实际上看从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学法指导课却实实在在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教师,重在教师的讲析,重在知识的系统性,重在语文知识的考查,由于这种传统的观念与作法的巨大惯性,以及由于这巨大惯性导致的语文教师的观念、视野与技能的狭窄,大面积的语文教学基本上不运用这种课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是时不我待。设计、运用学法指导课,可综合考虑如下层面的指导训练内容:第一层面: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如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诵读的方法,精读、略读和测览的方法,品读与欣赏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等。第二层面:文章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运用工具书的方法,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摘录、制表格或制卡片的方法,写提纲、写阅读提要、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概括或者延展的方法等等。第三层面:立足发展的学习方式。如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特别是利用网络、音像制品、学习软件和图书馆搜集信息和资料的基本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方法,带有个性特点的积累资料的方法,制订阅读计划的方法,以及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选择的方法等等。第四层面:执行学习方法与操作技能时的基本思维角度与思维方法。如综合、归纳、提炼、组合、链接、发散、分类、比较、印证、辨析、置疑、联想、想象等等。第五层面: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最优秀的学习品质。如多角度处理信息资料、连续发现、跳跃性联想、多方位探究、独立创意、反向思考等等。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敬畏生命》学法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旨,加深对生命意识的感悟。2.学会阅读写物抒情类的短文。二、课型设计1.课时:一节课。2.课型:学读课。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抒情短文《敬畏生命》。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现象充满了敬重,充满了折服,充满了赞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学读如何阅读这样的文章,然后是扩读,进行读法实践。(二)先来学读课文。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们轻声地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同学们活动)3.板书:一读课文,了解内容第二步:理解课文层次。(6分钟左右)1.提问:下面我们来分析、品读课文。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老师,在遇到这一类文章时,应该怎样进行阅读分析呢?2.点拨:这是一篇写物抒情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一般分两大层,一层重在描写,一层重在抒情。3.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课文这五段如何分为两个层次。同学们先自读,再商议着读,然后男生读描写这一层,女生读抒情这一层。4.板书:二读课文,理清层次第三步:体会课文情感。1.点拨:写物抒情的短文,贯串全文的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在描写这一块中,主要是将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来深情地描写景物。①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用横线标出描写、赞叹种子飘散景象的词句。(大团大团浑然不觉小型的云朵无限的云库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不分昼夜的飘散惊心动魄的壮举)②听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圆圈圈出抒写我的强烈的心理感受的词句。(情况简直令人吃惊感到诧异和震撼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感到吃惊诧异震撼折服敬畏感动强烈地碰撞)③讨论交流。2.同学们带着惊叹与赞颂朗读描写的句子,要求读出重音。3.同学们再读课文,体验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感悟,渗透自己的情感。4.板书:三读课文,品评情味第四步:理解课文主旨。1.点拨:写物抒情的短文,在抒情这一块中,主要是直接抒情,将情感倾泻于字里行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深深地抒发情感。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抒情部分,要求读出深深回味的语调。3.借风力传播种于不过是一种生物现象,作者何以有这样繁复的情愫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言)4.教师激情评点(紧扣生命),学生激情朗读课文第4、5两段。5.板书:四读课文,领会主旨(三)再来实践学法。第一步:教师小结学法。我们前面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要把握阅读步骤,即一读明内容、二读理层次、三读品情味、四读悟主旨。2.是要知道写物抒情文章的大致结构,即一层重在描写,一层重在抒情议论。3.三是要注意品读方向,即品读文章情味,主要在描写这个层次内进行,感悟文章主旨,主要在抒情议论这个层次内进行。4.品味文中的情感可以这样进行: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品味作者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第二步:学生实践学法。1.老师下发阅读材料《青菜》。请同学们运用上面的方法,学读这篇材料。2.一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全班同学听读,然后齐说课文的内容是什么。3.同学们快速朗读材料。4.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文章的层次。5.请同学们用这一个词充满感情地写出了……的句式发言,品味描写中的情感。6.请同学用深情朗诵的方式,感受短文的主旨。7.回扣教法学法,进行教学小结。附阅读材料《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车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革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生动又纯粹,既简洁又丰润,既朴素又高贵吗?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余映潮教学设计(13)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3       3.课型设计的艺术——朗读课朗读课,一种常常被讲读课所压抑的课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朗读教学的可爱景象,文体教学中的朗读研究至今还不够深人。学习母语不让学生去读而让学生长期听老师讲析,是语文教学许多年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更不用说从课型的角度来研究朗读教学了。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朗读课都应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课型。请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节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强调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测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了督促朗读教学的实施,课程标准甚至提出了对朗读、默读的评价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新理念支撑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不管是哪一套,都对朗读提出了经常的、明确的训练要求。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来讲,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第三单元: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这些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如果对如此明确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课堂阅读教学可能走向传统的讲读;如果真正转变观念,执行课标的要求,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就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颖的课型。应该说,在所有的课型设计中,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形式,朗读课型的组合与变化是极为丰富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新课型应该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应该角度丰富,活泼多姿,充满灵气,能适应或者说能够覆盖不同类型的课文,很便于一线的教师进行操作。从理论上讲,这个系列可由多种课型组成,如:①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②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③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用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④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⑤听读课--听朗读,听配乐朗读,学读。⑥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变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在这样的课中,同时也有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写读活动……当这样的一个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的系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它既表现出强有力的改革意识,又表现出教学设计上的智慧与策略,还点示出日常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方向。我们在这样的课型中就会艺术地生动地进行朗读教学--因为在这样的课型中,已经没有谈话法,已经没有串讲式,你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你也不会不让学生去读,你只能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读好学好。朗读课型中的朗读教学有这样一些基本任务: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5.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6.朗读各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和形成语感。7.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8.组织各种朗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内容上的深化和方式上的美化,学生的听读实践与个性发展将得到一定的保证。朗读课型的设计与运用,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朗读教学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在朗读教学方面起码要做到如下四点:第一,要有设计朗读课的基本能力;第二,要通晓关于朗读的基本知识;第三,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第四,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里面最难的有两处:一是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二是如何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地让朗读起伏绵延于整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多朗读、少讲析而教学过程不显得单调乏味己又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下面是笔者对《白杨礼赞》朗读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理解课文写法。2.品析课文美点。二、课型与课时朗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读课文,了解课文IRt的脉络。3.你觉得文中第七段有哪些美点,也就是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四、主要教学过程第一步:读与感(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让同学们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步:读与思(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同学们再读。3.同学们思考: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有: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教师的点拨、讲析穿插其中)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过渡)第三步:读与悟(这一步的创意是:悟读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1.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2.老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3.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4.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5.老师不提示,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6.老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8.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9.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10.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1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12.同学们动情地朗读。(过渡)第四步:读与品(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象征的意蕴之美这一部分。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3.进行合作的学习,进行查找资料式的学习。4.同学们发言,老师评点:·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第一层次由抑到扬,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用词之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句式之美--当你……难道……难道……难道是一组排比反问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抑扬之美--先抑后扬。作者赞美的是另一种美:白杨树的美,伟丈夫的美,作者一日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情感之美--课文中那带有强烈抒情意昧的议论显得动人心弦。就拿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一句来讲,作者从各个方面评议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说了一层又一层,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用词之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构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村展开联想,让人由白杨树的品质想到北方的农民,让人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想到抗日军民,让人由白杨树的精神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白杨写到人,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象征之美--作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文中物与情、物与人的相通之处、共同之点,也就是文中所描写的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求上进、坚强不屈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显示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内在的一致性。5.同学们激情诵读、演读这一部分课文。(过渡)第五步:教师小结。1.我们学习的这三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2.联结这三美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附:板书设计:环境之美。点题句反复形神之美象征之美--托物抒情象征式散文的一种基本写法

余映潮教学设计(14)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44.课型设计的艺术——说读课说读课,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创新课型。说读课型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读与说来支撑,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读读说说,边说边读,边读边说。说读课中的说,并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对老师的那种简单的回答。而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长的说的时的课堂活动。在这种课型上,在朗读训练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这多姿多彩的说的活动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析,极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从立足长远来看,它极有助于学生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说读课中的读,大量地有机地出现在课文教学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对课文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人学生的语言仓库,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长远来看,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一般也比较有感染力。而且朗读讲究节奏、停顿,讲究吐字、发音,讲究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一定的作用。说读课型在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1.朗读课文,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和对课文脉络的大体分析;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编;4.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补说与续说;5.用说的方式学用课文中的语言模式;6.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表达对课文美词佳句精段的揣摩品味;7.从课文内容出发,表述自己的联想或想象;8.感悟课文,交流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表达个性化的创见;……说读课的教改意义首先在于充分而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充分地尊重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在课堂上的教学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品起来,背起来,使他们在课中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说读课的教改意义其次在于这种课型设计中往往没有提问设计,学牛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着自主的有创见的教学活动,于是就能有力地破除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分析式教学。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突破,在这样的课上,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不复存在。说读课的教改意义还在于教师必须在教学技能上进行创新,要设法将学生的语言习得、语言实践、语言品味的活动比例大幅度上升,要用科学而充满艺术性的指导,让学生美读起来,美说起来;要让他们说得准确,说得有序,说得有情,说得有理。说读课是笔者近几年来悉心研究的一种崭新课型,也可以说,说读课是笔者的一种发现与创造。说读不仅仅可以成为一种课型。对于教师来说,它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技法,一种能够确保高效教学的阅读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策略。对说读课的研究可以使人受到这样的启发--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应进一步着力探索,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此类课型,如写读课背读课演读课联读课……下面请看笔者执教的一节说读课《卖炭翁》。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的内容,正确认识古代社会。2.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二、课型与课时说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正音,读注释。2.想象课文中的各个镜头,准备说一段描述的话。四、课文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卖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第一层着力写卖炭翁劳动的勤苦。第二层重点写卖炭翁遭受宫市掠夺之苦。(或第一层概括介绍生活,第二层详说某天遭遇。)五、教学设计导入(2分钟):1.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简介时代背景。3.检查预习情况。第一个教学板块:动口朗读,熟悉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大声地读起来,同学们要动口。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音中的误处。2.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二遍。3.老师指出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字词需要认读、掌握:薪鬓碾辙翩敕叱绢系直何所可怜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第二个教学板块:动心朗读,互说译文。(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理解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同学们在这种大家都来说的学习环境中受到了感染,为后来学习步骤中的说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1.学生各自读课文。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什么是动心,就是动脑,就是在朗读中想一想,每个句子是写什么的呢,有什么表达作用呢?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杂然地翻译文句。3.同学们分组活动,互相译说课文。4.教师检查学生活动的学习效果,请学生口头翻译几个难句。如:夜来城外一尺雪宫使驱将惜不得等。第三个教学板块:动情朗读,析说文句。(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分析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将要进人理解课文中描写的表达作用这一层次。)1.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内容的轻重抑扬快慢,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学生析说文句。教师示范:卖发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烧炭的地点和劳作的艰苦过程,点明炭的来之不易。3.学生思考,互动交流,发言,如:卖炭翁,代薪烧炭南山中。诗的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荒无人烟的终南山上。一个老人在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描写卖炭翁的`形与色,从侧面表现代薪烧炭的艰难。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简练地勾勒出了一个辛勤一生的老人形象。为了烧炭,他必定要拼着老命干活,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以致苦得不像人形了。写出了老人饱经风霜、备历艰苦的生活内容。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问答的方式,将卖炭与老翁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老人生活条件之简陋、生活愿望之简单,也交代了炭与老翁生计的密切关系。他仅仅希望的,不过是能够糊口和不致受冻,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教师顺势拉出文章的线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生活遭遇。同学们发言:苦(或惨)。教师问:苦在哪里?同学们继续发言。形成如下板书:苦一一苦情(烧炭苦,忧炭苦,卖炭苦,失炭更苦)--苦宫市也第四个教学板块:动容朗读,评说字词。(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品味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开始对课文的妙点进行一些赏析。)1.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容,要进人情景,要读得脸上都有表情。2.教师组织学生的品读活动,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字词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话。如:尘灰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劳动环境之脏。烟火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长期烧炭之劳。3.同学们准备,揣摩、讨论。4.同学们进行课堂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卖伐烧三个字写出了老人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翁字,更显出其生活的不易。苍苍用得好,它绘其饱经风霜之衰。两鬓十指、尘灰满面、衣服褴楼,几个特写,使人触目惊心。为了卖个好价钱,竟然产生了愿天寒的奇特心理,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老人无可奈何的处境。衣正单与愿天寒构成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刻画了老翁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心理。碾冰辙使人想象衣正单的老翁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路的情景。牛困人饥写出了人畜在路途中疲惫不堪的情景。日已高与晓对应,用时间的推移写行程的长远。翩翩写出了来者的神气,黄衣白衫点出了来者的身份。惜不得三字写出了老人的极端痛苦但敢怒不敢言的心情。手把口称回车叱牛几个连续的动作,表明抢炭的过程简单粗暴,不由分说,直接写宦官专横跋扈、任意掠夺的暴行。充字用得好……一个充字,写出了宫市巧取豪夺的实质。……第五个教学板块:情感演读,叙说想象。(这一教学板块中的说,为叙说、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这里的说从表达形式来看,已经由前面有对象的说深化到想象的说,由前面的说句深化到说段。)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进行演读,读出情景、情感。2.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想象,想象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进行:①第一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一个特写镜头。如眼角深深的皱纹,如汗水,如黑指……③第二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一个动景。如大雪之下的卖炭翁在拼命拉车赶车。③第三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叙老人的一种心情。如早起去卖炭的心情,如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教师可提供一些词语,如无可奈何、光天化日、忍气吞声、顶风冒雪、冰天雪地、仰天长叹、不由分说、无耻之尤、无恶不作、凶神恶煞、老泪纵横、顶风冒雪、无依无靠、忍气吞声之类)第六个教学板块:教学收束,小结。教师小结课文学习情况并点明以上的说与读也是一种自读文言诗文的学法。

余映潮教学设计(15)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11.课型设计的艺术——教读课在对教材的处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教师就得考虑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了。实际上,教材处理与课型设计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相得益彰。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可以说,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说,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们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如我们可以说某一节课是阅读课型,但也可以说它是教读课型或自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等等,关键在于我们看课的视点不同。课型的研究、实践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教学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流课型,不同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新鲜课型,不同的教学流派有着各自的代表性课型,不同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上将外露于不同的课型载体。而且,从中学语文教学界已有定论的科学成果来看,凡是成功的阅读教学系统,凡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凡成功的专题研究,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作为支撑。课型的研究,既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来讲,研究课型设计的意义主要在于规范课的形态,丰富课的种类,即,第一,课拿出来要像课,课要上得有模样;第二,课拿出来要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要表现出一种比以往的进步。从大众化的教学设计来讲,在目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境界。从发展的'方向性来说,课型设计的最重要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策划的教学要求与所规划的教改方向;一个是阅读教材所设计、所要求、所建议的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型创新的意识与课型创新的艺术。本章将本着学生活动充分的原则,从常规的与创新的、常见的与新颖的角度选说如下几组有代表性的课型及其设计: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技能训练课,探究性学习课。另外还专用一节探讨课型创新的问题。由于课型概念的多角度性,上述若干课型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命名,各组课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彼此并列的。1.教读课教读课,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型。教读课,原称讲读课,它大体上是人们在教学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课型,说它是约定俗成的,是因为大家都在这么说,都在这么用,主持大纲编写的领导机构和编写课程标准的权威机构并没有给它多少认定。由于它承载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解分析的基本任务,它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设计、运用教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历年来的各套教材中安排了讲读课文教读课文基本篇目精读课文等需要比较细腻地进行讲析的课文。设计、运用教读课型,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要求。如试用修订本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这一节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更进了一步,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比较详细地提出了精读的评价内容,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而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教读的训练。教读课型的基本任务主要有:1.进行各类精读课文的阅读分析教学;2.训练学生朗读、背读、默读的方法和技能;3.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和浏览的方法;4.训练学生学习文体阅读的不同方法;5.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训练学生的方法与能力;6.在积累、理解、分析、揣摩、品味、赏析、联想、想象、探究、创造等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和技能;7.教给学生查找、搜集、分析、提炼和整理资料的方法;8.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拨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角度与方法;9.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10.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11.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上述意义讲,教读决不是讲读,决不是满堂问加上满堂讲;现在意义上的教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读。教读,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能阅读;教师在教读课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点拨、指导与示范作用,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尽最大的努力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方式与技巧。教读课型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课文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着力于一两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要点;二是要确保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既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也要科学地和谐地安排师生双方的活动。下面请看笔者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一、教学内容1.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2.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三步法的阅读方法训练。二、大体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教读课。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重点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说它们写得特别好。3.自选角度,综合课文内容,说说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六、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余映潮教学设计(16)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7七、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迁移式思路请看下面课文的练习设计:《十三岁的际遇》: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的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春》: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与蝴蝶;写春风,还写了歌唱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点。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谈骨气》: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灰姑娘的时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作者就是从《灰姑娘》中分析出与童话不相干的经济学问题的。试从学过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中找一两个问题来加以论述。《琵琶行》: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词七首》: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上述练习,都可以作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延伸的内容,走进我们的教学设计。而更绝的是如下面的课后练习设计:《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从下面文字中挑选一句作为中心意思,自拟题目,在班上作一次简要的演说。嗯,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庸人。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把记忆中的荣耀当作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让不幸的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而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设计的教学环节,我们简直就好像看到课堂上同学们精神勃发的演说了。像这样从阅读出发,然后落脚到与课文有关的读、写、听、说、思、看……的课堂活动的教学思路,就叫做迁移式思路。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迁移式思路也能在结构上表现出板块的特点。它往往将教学过程艺术地安排为两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板块,这几个教学板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迁移式的教学格局,迁移二字主要地表现于活动、表现于方法,如教读→自读阅读→写作阅读→听说阅读→编演阅读→欣赏等等就是。运用迁移式思路设计教学,可形成诸多的迁移创造式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日常教学增添许多花色品种,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更加活泼,更加有趣。仅就读后之写的迁移活动来讲,就可以安排不少的活动。如:1.课文语言的学用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让学生熟悉与运用一定的语言模式。2.读后的改写、缩写、扩写的活动,通过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3.对课文内容进行浓缩与集聚。通过要求比较高、格调比较雅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腻的品读和精致的提炼。4.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在这种有趣而艰苦的过程中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课文,耐心地揣摩课文,进行有创意的表达。5.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与评论。力求在赏析评论的学习和表达的过程之中,让学生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作文章,同时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6.从课文内引出某个点或某种线条,组织微型话题研讨活动、讨论活动、演说活动或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下面请看《秋魂》的.又一种教学设计。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主要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内容与写法。(25分钟)1.快速读课文,要求读得通畅。2.中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抑有扬,渗透感情。3.选点精读,每个同学选读1--2篇自己最喜欢的课中短文。要求:①激情朗读这篇短文;②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③揣摩精彩的词句;④理解段中的修辞方法;⑤理解段中的层次;⑥理解段中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4.讨论课文写法:①用小标题领起不同的内容,全文呈横式结构的写法。②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构思特点,咏物散文的拟人化写法。③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及理、及情。④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赋予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着人的血脉。正是由于物的人格化,这些物就成为一种寄托,都为表现人、表现人对生活的感悟而服务。⑤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⑥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由排比句结构成段的写法。第二个教学板块:学用课文句式。(20分钟)1.老师举例讲析什么是句式。2.同学们分组找句式:①它不是在……,也不是在……,更不是在……。它是……②是……的,又不单是……的;是……的,又不只……是……的;是……的,又不光是……的;是……的,也不全是……;是……的,更不尽是……的。③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如果不是……,那……不是要……吗?④是……使……;是……使……;是……使……⑤……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呀,你是怕……吗?不会的,人们……⑥既不……,也不……,而是……⑦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如果你……,秋天收获的定是……。⑧………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来了,为大地……,以求得……。3.以秋雨为题,每位同学选用句式进行写作。4.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这个教学设计除了表现出由读到写的迁移式思路之外,还展示出这样的课基本上是一种活动课型。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由学生支配,教学线条简单,教师讲得很少。从活动的综合性来看,读、写、思三者合为一体,撷取、综合、表达三者合为一体,教学效率由此而显现。再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设计:教学板块:读→写--全课教学也是由两个板块构成。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理解课文内容。《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同学们可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是单独介绍,哪些是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分析提纲。第二个教学板块:写--分析课文内容。教师给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指导学生用写的方式来分析课文: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林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2.《劳什子和命根子》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个在感情上的共鸣。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以上内容,学生分别写完以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促使同学们相互启发。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论文的写作牵动着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综合提炼课文的思绪,也就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对课文从各个角度切入的透彻分析,它能充分显现教师在课文讲析上的指导作用,又能让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它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突出了高中生学语文的训练要求,突出了师生各自的重要作用。上述例子只表现了由读到写的这种迁移,还有那些由读到说、由读到编、由读到演……诸多教学设计,还在等待着我们的创造。

余映潮教学设计(17)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22.课型设计的艺术——自读课自读课,日常教学中开放、生动、活泼的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课型。与讲读课型一样,自读课型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它在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完成自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自读课型与教读课型紧密相依,各司其责,相互配合,有机地协调着阅读课堂教学的课型变换。设计、运用自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诸如阅读课文自读课文非基本篇目略读课文之类不需要进行比较细腻地讲析的课文。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此类课文的比例占全部课文的30%一50%,在初中语文试修订本大纲中,曾要求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因此,阅读教学中必然要使用自读课型。但在日常教学中,自读课往往没有表现出本身的课型功能,自读课型有时被借用为讲读课,有时被变形为作业课,有时被淡化到没有教师的教学指导,其主要问题仍然是缺乏学生的各种充分有效的课堂活动,缺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与点拨,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所以,我们对自读课的性质、作用、设计技巧等还要继续加深体验,加强研究。从新理念的角度看,所谓自读课,是教师少讲析或不讲析的课,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之主人的课,是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的情境的课,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课,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课,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课,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在学习过程中的追求独特体验的课,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是学生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在论辩、讨论、创编、演读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喜悦的课,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学法实践的课,是提出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课,是利用媒体手段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的课,是学生活动方式五彩缤纷的课……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策划与参与者。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自读课中的活动设计自然更是多姿多彩且有着更高的设计要求。这些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材料,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智能,激励学生创造,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精神风貌。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与学习活动紧紧相联的,是学习内容。自读课中的学习内容,在大体上表现单元教学目标和体现单课教学重点的前提下,要表现出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活动意识和学生自能解决的思想。在一节优秀的自读课中,活动应该科学地做到听说读写思多样化,但教学内容则应该注意整合。所谓整合,就是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即教师要准确地创造性地理解和处理教材;简化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段,注重情感态度、方法技能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下面请看话动式自读课《鹤群翔空》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创意1.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法。二、教学活动l.朗读活动,2.品读活动,3.积累活动,4.感悟活动。三、课时与课型一课时;自读指导课。四、自读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之一:朗读活动。活动目的--熟悉课文内容。1.朗读指导: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读出鹤鹰之战的壮烈,读出救助伤鹤的壮美。2.选点朗读:再朗读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三个片断,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3.自由朗读:选自己认为写得美好的内容进行大声的朗读。教学板块之二:品读活动。活动目的--理解课文大意。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角度,概括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同学们品评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篇--写鹤群翔空种种景象的文章。鹤群翔空的各种丰姿都状写得宛然可见的文章。写鹤群翔空队形的变换--有方向的变换、高度的变换、形状的变换……的文章。分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三层写鹤鹰之战的文章。重点写雁回山上空鹤鹰之战的文章。写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的文章。写动物世界里对付天敌、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的文章。在故事中寄托了深意的文章--鹤群具有可贵的群体意识。写有组织地救亡图存、爱护弱小、表现整体精神的文章。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始终凸现团队精神的文章。2.教师参与交流。从层次与氛围看:这是一篇写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之战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的文章。从构思与手法看: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战后救助伤鹤为深化的文章。从语言与细节看:这是一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翔、搏击苍鹰、救护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描写文。从作者与线索看:这是一篇将我的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散文。从内容与主题看: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的美文。教学板块之三:积累活动。活动目的--积累语言材料。1.请同学们对课文寻读,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课文中寻找、整理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2.同学们自读、整理。3.同学们发言、交流,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整合,形成《鹤群翔空》语言积累卡片(或用课件进行演示,或者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1)字形字音伫立飓风鸿毛漩涡拧成宛如湮没剽悍(2)四字词语鹤群翔空清晰可辨映入眼帘有生以来悠然翱翔无可言喻啼声悠扬响彻天空悠哉游哉翱翔高空直腾高空冉冉高飞轻快飞舞悠悠扬扬壮观绮丽美不可言阵势崩溃惊恐万分奋力搏击踪影全无奋力搏击银光闪烁莹莹耀眼壮勇剽悍寡不敌众束手无策凌空疾翔精疲力竭引吭高鸣无济于事清澈如洗(3)近义词组①清晰清澈②飞翔飞旋飞舞飞转③迅速疾速④飞转旋转⑤翱翔飞翔⑥壮丽绚丽⑦消逝消失⑧飞旋盘旋⑨轻盈轻快⑩宛如有如(4)众多叠词渐渐缓缓冉冉静静莹莹慢慢缓缓紧紧长长悠悠扬扬飘飘摇摇(5)描写抒情美句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位于队列最右端的大鹤,哦一一哦--长鸣两三次,啼声悠扬,响彻天空。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盘旋的圆形队和轻快飞舞的鹤姿,悠悠扬扬,壮观绮丽,美不可言。(6)写鹤妙喻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飏;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鹤群变换队形为螺旋形长队,有如盘蚊香拉长的形状,静静地飞上高空。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空气清澈如洗,一直可以辨认出鹤的体形。……从排头依次调头向北,敏捷地变为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教学板块之四:感悟活动。活动目的--进行感悟与发现。1.导入:天空未留痕迹,鹤群已经飞过。可在你的心中,又留下些什么呢?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从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技巧含义、主题……各个方面的体味中任选一种或一处,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表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同学们的感悟与发现可能有:这篇文章是在写鹤,也好像在写人。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比喻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鹤群翔空的美姿写得好,一个句子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鹤群翔空盘旋上升的圆形队写得好,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地再现了这难以形容的景象。鹤鹰之战、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写得精彩,作者从光彩、形状两个方面状写了激战的场面。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写得细腻感人。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读来给人一种韵律美。文中运用了很多带悠的词语,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优美。文中运用了不少的静静,表现了鹤群翔空的从容。用词精炼准确,如迎战苍鹰时,作者用了拧扑等动词,充分表现了鹤群团结一致、誓死一战的决心。作者常常用简洁的语句抒发自己的观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这篇文章写鹤不畏强敌,用群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去克敌制胜。文章表现了鹤群强大的凝聚力,表现了那种在强敌面前的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的精神。3.教师参与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文中用得最好、最有表现力的一个词是湮没。文中的四字词语用得多而美。写雁回山的奥妙在于,有了它,就有了鹤群队形的变化,就有了鹤鹰之战……全文像是一本微型连环画册,又像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长镜头,课文就是解说词。全文好像一幕短剧,有人物的出场、演出。退场,有矛盾的产生、激化、平息。此文就好像是一个比喻,它在告诉我们,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4.教师进行学法小结。

余映潮教学设计(18)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2二、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下)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1.识词实践(约8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消遣装潢运筹偏执愚鲁挑剔吹嘘炫耀揣摩梗概蒸馏博学狡黠掩饰2.背读实践(约8分钟)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3.析读实践(约8分钟)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①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②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③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④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⑤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⑥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4.学用实践(约13分钟)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学习之后,同学们自选内容,就青春(或书时间学习读书)等,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这个设计的特点是线条简洁,内容朴实。教师将课文中重要的语言训练内容分为四个学习的板块,较完美地覆盖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例二:《卖油翁》教学简案。教学板块:四读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1.导入,初读课文。(约6分钟)①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省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②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2.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②学生自读自译。③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④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⑤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⑥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析文句。(约10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语调的轻重。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教师示范: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的特有技能以及他对自己的欣赏。学生们发言,老师点拨。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这句话有两层,写了陈尧咨的一次活动,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卖油翁,作者一下子就把他的神情显现在我们的面前。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写卖油翁看射箭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示他对陈尧咨射技不是十分地肯定,这就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字词。(约10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2.请同学们用……用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谈谈对字词的品味:善射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特长;自矜用得好,画出了陈尧咨的神态。睨和微颔用得好,写出了卖油翁不以为奇的心理和神情。忿然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恼怒;笑而遣之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折服。卖油翁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用得好--它们反复出现,借卖油翁之口点出了事物的真谛,也表现了卖油翁的谦逊与朴实。……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约8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2.同学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3.学生发言,老师评点。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双线结构,内容精细。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中的小板块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教学的过程显得严整而又细腻,表现出一定的结构之美和造型之美。由于需要读与说,便充分而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中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由于小板块的细致划分且学习要求与角度的变化,学生能够读得起来,也能够说得起来,整个教程同样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由上述教例,我们可以体会到:由于板块式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方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教学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微型课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教学局面。由上述教例,我们可以体会到: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由上述教例,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如下的两种途径。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课文有文体的不同,有语体的不同,有长短的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应针对这些不同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有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如:《紫藤萝瀑布》是精短的散文,可对其设计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的教学思路。《桃花源记》是奇美的文言散文,可设计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教学思路。海伦的《我的老师》是朴实的长篇散文,可设计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教学思路。《十三岁的际遇》是优美的较长的散文,可设计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思路。《琵琶行》是长篇文言自读课文,可设计诵读-听读-选点品读-佳句积累的教学程序。《过万重山漫想》是篇幅很长的美文,可用欣赏美文-品析美点-领悟美意(用诗的语言,多元地表现主题)的流程来组织教学。如此等等,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不落窠臼。第二,可尝试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就拿《卖油翁》来说,我们前面设计了四读四说的板块交叉式思路,其实我们还可以构想如下的教学蓝图:1.三块式:品析积累背读2.四块式:正字音明词义析文句背全文(或:朗读译读品读背读)3.五块式:以读课文为线--说词义译文句析内容演情景背全文4.六块式:校读字音点读字词译读文句问读疑难演读情景背读全文如果能够像这样精思傅会,课文的阅读教学一定会灵活多姿。

余映潮教学设计(19)

七年级上册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余映潮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这是一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从单元教学重点与单元练习设计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大体可分为训练朗读,整体把握,语言品味,结合课文内容的练笔或第一文库网练说。本文叙议结合,其内容可概括为“经历+经验”,可考虑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评人物,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篇写“童年生活”的短文。

困难、挫折、畏惧、恐怖,是青春少年花季生活的又一侧面,也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含义之一。读一读这个发生在悬崖上的故事,也许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一想作者的这次经历,也许你对战胜胆小有新的认识;体味一下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感悟,你会明白蕴含于故事中的道理。

二、阅读活动之一:学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 落实如下词语:

闷热 训诫 凸出 迂回 凝视 啜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

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

(同学们活动)

表情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文中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三、阅读活动之二:理解课文

1.师: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理解课文。

2.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3.同学们活动,读课文,写理解课文的概括性文字。

4.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同学们表达见解,如:

这是一篇记叙文。

这是一篇故事。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是一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写的故事。

这是一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

这是一篇写“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的课文。

这是一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的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让“我”有深刻感悟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让“我”能够一辈子有勇气对待生活的故事。

??

5.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记叙的顺序与叙议结合的写法。

四、阅读活动之三:品评人物

1.师:这是一篇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叙事文,文章内容鲜明生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2.教师出示“课中话题”:

根据文章的细节,从文章中找内容来说话,说说亨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文章细节进行体味,说说亨特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揣摩全文内容,说说课文中对亨特进行描写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3.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互相讨论。

4.进行课堂交流活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切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如对第三个话题,教师就应该讲一讲:

文中对“我”的描写,成功的地方是心理刻画。

在全文的细节描写之中,不断地出现表现“我”心理状态的句子,它们有的直接进行心理刻画,有的用“感受”来表现心理,有些用动作行为来折射心理,生动微妙地表现了“我”在这次难忘事件中的心理历程。请看下面的一些句子: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 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它们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连点成线,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我”在事件中的心理历程。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在阅读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时,要注意到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要注意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进行品味。

五、阅读活动之四:表达感受

1.师:我认为这一课实际上是写了四个字——经历,经验。

2.师:我们再次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味一下作者所说的“经验”。

3.同学们一起说:经验就是: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4.教师出示“话题”:请大家以“我们生活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话题,说一小段话。

5.同学们活动。

6.教师评说。

全课收束。

【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思路清晰,线条简洁,角度精细的特点。学习朗读、理解内容、品评人物、表达感受四个教学步骤不仅关照到课文的单元训练要求,而且全部着眼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着眼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全课的教学自然有序。

【微语】每次看到你都会有种暖暖的感觉,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温馨提示:
本文【余映潮教学设计(汇编19篇)】由作者学习工坊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