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3.
2.了解3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认识“<”,掌握3的组成.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含义,掌握3的组成.
教学难点
规范地书写数字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分别出示卡通的数字卡片1和2.
学生读:1、2.
问:你还记得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吗?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今天还有一位数字朋友要和大家见面,你们猜是谁?
生:3
师:对!就是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3.(板书课题:3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3的实际意义
(1)观察主题图(出示图片“3的主题图”)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数一数有几位阿姨?几台电视?
师:3位阿姨、3台电视都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问:你们看,3像什么?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有3吗?
学生举例.
(2)学具操作
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问:3里面有几个1?
2.教学3以内的`数序
教师演示:先拨2个珠子,再拨1个珠子.
问:2个再添1个是几个?
边演示边提问:3个去掉1个是几个?
问:2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学生按顺序读数:1、2、3.
倒着读:3、2、1.
3.比较2和3的大小
出示方块图:左边2块,右边3块.
问:2和3比,结果怎么样?
师:2比3少,也就是2小于3,2和3的中间要用“小于号”连接,
边板书边讲解:“<”这就是小于号,读作:2小于3.
学生练习读.
师:如果把这两幅图交换一下位置,3和2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
问:“>”和“<”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可以用右手帮助记忆“>”,用左手帮助记忆“<”.
4.教学3的组成
学具操作:将3根小棒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
学生操作以后互相说一说
问: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都分成了1和2两部分.
不同的地方是:1和2两部分的位置不同.
学生练习说3的组成:
5.指导写“3”
演示动画“3的写法”
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下面田字格中的描红.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师生对口令,说2和3的组成.
3.填数
1、2、()
3、()、1
4、练习书写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引入新课,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提了起来。随后又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认识了数,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又通过动画来演示3的写法,形象直观,效果很好。
探究活动
找3
活动目的
认识数字3,会数数量是3的物体.
活动过程
到生活中去寻找: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等活动,认识并能说明梯形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梯形的高,能画梯形的高并能测量梯形的底和高。
2.使学生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抽象、概括梯形特点,了解梯形的高的特点,体会认识图形的过程,提高观察、感知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了解梯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现实世界,初步体会数学是客观事物的抽象,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
【教学难点】提取和概括梯形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七巧板
【教学构想】
在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之前,虽然学生也曾多次接触梯形,但有意识地去研究梯形的特征,这是第一次。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抽象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第一层次,情境引入。以屋顶、梯子、足球门网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梯形,并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同时说明“像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第二层次,建立梯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说明梯形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并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并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第三层次,认识梯形的高。通过对“在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点到它对边的垂线”的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高,再试着“画出上页方格纸上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画和量梯形的高的方法。
第四层次,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两条腰的长度,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个梯形的两条腰长度相等,并由此揭示等腰梯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种图形?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呢?
引入:今天我们认识四边形中的另一种图形,它是梯形。(板书课题)那什么是梯形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观察、照样子画图、找出特点这样的过程,认识梯形是怎样的图形。
二、认识梯形
1.感知梯形。
出示例9主题图。
让学生找出图中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观察是怎样的形状。
提问:你看到的图形是哪些物体面的形状?它们是怎样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说明:大家看到了图中的屋面、梯子框、足球门侧面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我们把这些面的形状画下来,是这样的图形。(从图上抽象并呈现图形)
像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2.探究特点。
引导:仔细观察这些梯形的形状,在课本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且联系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再和同桌互相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交流:你画出的梯形是怎样的?把你画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呈现画的梯形)
提问:大家画出了大小不同、形状不一样的梯形。你能观察画出的梯形,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追问: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指出:大家发现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和4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比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追问:什么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你画的梯形中,哪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哪一组对边不平行?同桌互相指一指。
画图: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画梯形只能画一组平行的对边,是这样的`图形。(画出梯形)
3.认识梯形各个部分。
(1)认识上底、下底和腰。
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图上板书)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图上板书)
追问:“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什么意思?
说明:在平行的这一组对边中,可以把其中任意一条作为上底,那另一条就是下底,所以说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强化上底和下底。
画出一个梯形(非“标准”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学生指出上底、下底和腰。
提问:这里的上底和下底能不能交换着说?为什么?
指出:梯形里两条平行的边,一条作为上底,另一条就是下底,另一条件为上底,这一条就是下底。这两条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
提问:为什么第二、第四个图形是梯形,而第一、第三个都不是梯形?
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是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也不是梯形。
让同桌学生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指名学生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与大家交流。
4.认识梯形的高。
(1)启发:梯形也有高,你觉得梯形的高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画出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逐步了解怎样画梯形的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的梯形中,从一条底边上的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交流:这条垂直线段是梯形的什么?你是怎样画梯形的高的?(指名学生说明,并呈现画的高)
说明:(示范画高)梯形的高是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的线段。画梯形的高,可以在底边上任意取一点。(取在这里可以吗?这里呢?)从这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完成画高,并板书“高”)所以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呈现:梯形的高:从一条底边上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2)画高并测量。
引导: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的梯形中,画出梯形的高,并量一量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记录在图上。
交流:你是怎样画高的?你画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指名交流画出的高,及量出的长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再画出每个梯形的高;然后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请把你画的高和大家交流,并交流量出的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指名展示、交流画的高,检查对不对;说明量出的相应的长度)
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和梯形的哪条边是相等的?为什么?
说明:像这样的梯形,有一条腰和底边垂直,也就是有直角的梯形叫作直角梯形。和底垂直的腰本身也是梯形的一条高。(板书:直角梯形——有直角的梯形)
5.认识等腰梯形。
引导:请大家量一量第90页中间部分那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有什么特点。
交流:这两条腰的长度各是多少?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板书画出两条腰相等的梯形)黑板上画出的就是两条腰相等的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了解题意。
让学生在图形中分别找出梯形,看看每个图中能找出几个梯形。
交流:你在每个图中找到了哪几个梯形?(出示图形,让学生交流说明找到的梯形各是由哪几种颜色的图形拼成的)
(2)引导:请大家从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学生操作)
交流:把你拼成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交流,出现特殊梯形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梯形)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明确要分别画两个怎样的梯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梯形。
交流画出的梯形,说出各是怎样画的,注意等腰梯形只要满足哪个条件,可以怎样画。
3.做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先想好可以怎样剪,再剪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剪的,介绍你的方法和剪出的等腰梯形。(学生展示、说明,发现对折的方法容易剪出等腰梯形)
提问: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对折说明)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你发现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特点?
指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除了两腰相等外,它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四、总结交流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认识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哪些经验或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
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并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画,树叶等可以描述周长的物体。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细线,不同形状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画有彩色图形的纸,谈话:老师画了许多彩色的图形,我打算把它们剪下来送给表现好的同学,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你认为应该怎样剪呢?
师:对,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剪。(板书: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老师剪下一个图形送给刚才发言的学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不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师:同学们都是从左边为起点开始指的,那能不能从右下边为起点指?在指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独立指出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课件动态演示指出这三样物品的边线。)
3、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图,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吗?学生指出后,再用动态画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周长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的意思。
请学生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如树叶、文具盒上面、作业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事物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认识周长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记录在纸上。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同时强调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先用细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出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计算图形的周长(试一试)
谈话:把书打开到61页,看试一试,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吗?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吗?同桌讨论,指名说说自己的办法。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然后在全班反馈。(反馈时用课件演示。)
总结: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应先量出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相加。下面同学们就来比比谁算的快、算得准。
3、练一练
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订正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打开书看书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最后课件演示描出边线。
2、实际测量(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出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在小组里展开测量活动并交流。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解决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围绕腰一周的长度称为腰围,还有胸围、头围。)先请一名学生为老师测量腰围,再让同桌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学生汇报是怎样量的,腰围是多少。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时要量一量腰围和胸围,买帽子时用到头围。测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长,说一说,你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设计意图: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0的认识”及自主练习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0”的意义,表示一个也没有,并理解“0”的其它含义起点,分界线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工整地书写“0”。
过程与方法: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讲故事:星期天,有四只小猫结伴出去钓鱼,它们高高兴兴的向小河边走去。其中有三只小猫钓鱼的时候非常专心,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看着河面,等待鱼儿的上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几个钓上了一条一条又一条小鱼。还有一只小猫在钓鱼的时候一会儿看看远处的风景,一会儿看看飞来的蝴蝶,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四只小猫钓鱼)
1. 教师:你能猜出故事里的那只三心二意的小猫是哪一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鱼,你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教师:小蓝猫一只也没钓着,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 “0”的知识.(板书:0的认识)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鱼缸空空的一条鱼也没有 板书:一个也没有)
教师:小猫钓鱼的时候三心二意,所以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向它那样,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2.说说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
师: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我们用0来表示。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桌上有三个苹果,爸爸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我吃了一个,结果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这时苹果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你能说几个要用0表示的例子吗?(学生大量的完整地说,教师正确地引导。)
3.课件展示0的起源(结绳计数)。
4.生活中的“0”。
教师:现在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0呢?
(门牌号码上的0;电话号码上的0;直尺上的0……出示有0的图片)
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0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直尺、台秤、计时秒表、温度计的图片)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1.观察自己的直尺
教师: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直尺,拿出直尺,放在桌上。找一找0在哪里,小手指向0。你能大声的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遍吗?
2.出示图片(直尺)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教师:谁来把这些数大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一生到黑板上指读)
教师:这个0表示什么呢?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起点的意思.(板书:起点)
3.出示图片(温度计)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生尝试说)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线。
4.小节0的三个含义。
三、学习写0.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的这么多知识,0应该怎么写呢?
你们看这个0像什么?(生发挥想象,充分说明)
(2)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0,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上半格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圆圆的没有一点棱角,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这里还有一首有关写0的小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要想写好数字0 ,封口之处是关键”。
提问:你认为写0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观察并书空临摹
(3)学生描红,独立书写,教师指导。(你们写得真漂亮!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
(4)展示两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写的怎么样?哪还需要改进呢?(生评)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练习题.
四、课堂练习
1.填数.
2.出示图片:按顺序连数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鲸鱼)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3.出示图片:(可能剩几个)
五、 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所得,深化对0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呢?
生:认识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
生: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
生:还学习了怎么写0。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个也没有
起点
分界线
一、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工具
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1)3-3=()。
A.3
B.2
C.1
D.0
(2)0+2=()。
A.3
B.2
C.1
D.0
(3)5-0=()。
A.5
B.4
C.3
D.0
(4)3+0=()。
A.3
B.2
C.1
D.0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质疑:(1)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3)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评析:在已所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大小,并由“比1少1的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他们的知识体验,使“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呼之欲出。】
二、探究新知,理解感悟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盘子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出示幻灯片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评析:结合对0的认识和对0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经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具丰富了对意义的认识。教师还以此为素材引发生活中的温度,让学生再次结合自己的体验去了解和探讨,加深了他们对“0”可以表示界限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有关0的加减法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学习了0的写法,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幻灯片2
鸟笼里有几只鸟,飞走了几只?(飞走了3只)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回答略。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2里面去掉2,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2)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4)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5)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6)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一、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会正确读写,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准确、工整地书写8和9。
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几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几个数字宝宝,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和我们一起来上数学课了。
师: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生:能。
师:谁来排?你来。
生:0、1、2、3、4、5、6、7。
师:你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生: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
师:真好。你都能将数字进行排序了。
师:谁还有不同的排序方法。
生:我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
师:你真了不起。能想到和别人不同的排序方法。
师:那你来排排?
生:7、6、5、4、3、2、1、0。
【学情预设 :如果排序落下0。师:落下这个数字宝宝0,它好伤心呀!/谁可以给他补充?师:你可真是细心的孩子(师小结:给数字排序时,一个数字宝宝都不能落下,不然它会很伤心的)】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不但能积极回答问题,还能把这些数字宝宝进行有序排列。
师:现在,又有几个数字宝宝想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学情预设: 生:100。师:我知道,你们最喜欢这个数字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能够努力,都能得到今天这节课的课堂表现100分。生:20、30。师:好,不错。谁再来猜猜?生:8和9。(再找一名学生)】
师:到底是谁,老师要揭晓答案了,其实是数字8和9。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8和9。
板书:认识8和9。
【目标达成】能对数字进行有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课本主题图的学习,感受8和9基数的含义。
师:数字宝宝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看这美丽的校园,这里面就藏着数字8和9。
师:能找到它们吗?
生:能。
师:请快速打开数学书第50页,你的书上也有这幅图。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边看边数,看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来表示,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9来表示。好,开始。
师巡视,提问,你是怎么数的,你还可以怎么数?
师:谁来说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生:8朵花,8棵树,8名学生。
师:谁也找到了?
生:8个字。
【学情预设: 如果没有发现8个汉字。师:同学们再来观察这幅画,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谁也找到了8个字?
生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个一个数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师: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数法?你说。(没有时,你们看老师这样数“两个两个数”行吗?)
生:我是两个两个数的。
师:现在你来数一数。
生:2、4、6、8(师指着屏幕)
师:真了不起,你都会两个两个数数了。
师:我们一起数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找到这么多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我们再来说说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生:9盆花,9个人,9只蝴蝶。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8朵花,8棵树,8个汉字等等,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么用几个图片来表示数字8呢?
生:8个。
师:那好,请迅速地摆好8个圆片。
生操作。(找XXX在黑板上摆)
师:看谁摆的又好又快,哎呀,XXX摆的真好。
师:同桌互相数一数,摆的是8个吗?
师:黑板上这名同学摆的对吗?
师:如果老师这样摆,可以吗?
师摆(8个圆片)
师:对,我们这样摆也是8个圆片。
师:如果让你快速地摆9个圆片,你打算怎么摆?(师站在黑板跟前,准备摆)
生:一个一个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要添上一个圆片。(师摆)
师:真的好快,这么爱思考,老师太佩服你们了!
2、用计数器表示数字8、9
师:如果让你们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你会拨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计数器。
师: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呢?
生:7颗。
师:(神秘地)现在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颗珠子来了。怎么拨?(师拨)
师:现在是几颗珠子?
生:8颗
师:现在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拨出9吗?听要求 边拨边数,开始。
拨完后。
师:8颗珠子再拨几颗是9颗?
生:1颗。
3、黑板出示点子图,对数字7、8、9比较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计数器上有8和9,数字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PPT展示
师:看看第一个点子图中有几个点子,第二幅呢……第三呢……
生回答。
师:老师如果在7和8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8在前7在后这时应该填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再来看这边。8和9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反过来,9和8之间添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7、8、9的大小比较没难到你们,了不起!
4、出示直尺图,在尺子上找一找8和9,进一步体会8和9的大小。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把断了的尺子,数字不全了,你能帮老师填填吗,怎么填?
生填。
师: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带来了几个题目考考大家!请听老师读题!
(1)8的前面是(),
(2)8的后面是()
(3)与8相邻的数是( )
(4)7和9中间的数是( )
师:问题解决的又准又快!真棒!
5、理解几和第几。
师:这个难题,你还能解决吗?
师:要求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请快速的打开数学书第51页,自己圈一圈。
师:你怎么圈的?
生:我是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
师:太好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回答
【学情预设: 生:我圈了8只小动物。师:你是从哪边圈了8只呀?】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第二个题,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
开始画。
师:你说说,你是在哪个小动物头上画的帽子?
【学情预设: 生:我在小牛头上画的帽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
师:为什么在小羊头上画帽子呢?
生回答。
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有不同的吗?
师:老师有个疑问 (师指两 8)为什么都是8, 这个圈是8只,而这个是1只呢?
生回答。
师:回答清楚、利索,好。
师小结:8只表示有8个,第8表示有1个(师动作)
师:第三个难题,老鼠排第一, 谁排第九?
生:猴子排第九 。
师:同意吗?你怎么知道呢?
生回答。
师:你是从哪边数的?
生回答。
师小结:数数要知道从那边数。
师: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一共有9只小动物。
师:你们太历害啦,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既然这么历害,你们能像这样(手指大屏幕)提一个问题吗?
师:谁来提?
生回答。
师:瞧瞧:你们都会提问题啦,佩服,老师相信你们以后在数学王国里一定有大作为的`!
6、8和9的写法教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8和9 怎么写呢?
师:抬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师:8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左下,再碰右线下线左线在横线中线相交,一直写到起点处,收笔。
师:写8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51页,写8,描两个写一个。
师:9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碰横中线中间,向上绕到起笔处,再折线向下写斜线,到下线中间,收笔。
师:写9要注意什么?
师:接着,写9,还是描两个写一个。
(三)巩固练习
书上54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第一题:小猫钓鱼。
师:刚才你们帮十二生肖解决了难题,被一个小动物发现了,觉得我们很厉害,也想让我们帮忙。
师:请看(ppt)它的要求是按0-9的顺序连线,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打开54页,开始连(记得用尺)
错误做法展示。
师:你是老师这么连的吗?这个小动物是谁呀?
生:小猫。
第二题:
师:今天是动物大聚会吗,又有一波小动物坐火车赶来了,看火车已经从隧道里出来了,小兔说:我在第一车厢,小猴就想,那我在第几车厢呀?谁来帮帮小猴?
师:你怎么数出来的?
师:又有一列火车驶进了隧道,谁能给漏在外面的车厢标序号吗?
【目标达成】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工整地书写8和9。
(四)课堂总结
师:你们今天表现真好!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师:数字宝宝,陪我度过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同学们,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去关注数字宝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和数字宝宝成为好朋友。
四、板书设计:
认识8和9
8 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习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三、学习整数的倒数: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1)
3.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7.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按钢管的长度分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那么两根钢管用去的一样多;
(2)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3)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由于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年级的小朋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基本上以活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利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是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秒”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陌生的时间概念。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认知空间,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秒”。
2.重视时间观念的建立,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计量性。
在认识“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感知,进而通过分针和秒针的运动验证“1分=60秒”,同时又注意到学科间的整合,设计了口算、朗读、画画等丰富多彩的自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1秒的长短以及分与秒的关系。
教师准备
PPT课件、各种钟表模型
学生准备
钟表模型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载歌载舞,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人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学生随着课件一起倒数十个数。
师: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倒计时的场面呢?刚才这样的倒计时你们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秒”也是时间单位。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时间是用秒来计时的?(学生举例)
2.导入新知。
生活中用秒计时的现象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认识时间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倒计时,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概念,并且知道1秒大概有多久,然后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用“秒”作单位的,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欣赏生活中的钟表。(出示PPT课件)
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和1秒。(课件演示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的哪根针是秒针吗?(又长又细的就是秒针)
师: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秒针走了几小格?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秒针走1个小格就是1秒,走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个大格,那么1个大格就是5秒。板书:秒针走1个小格是1秒)
师:再看秒针从2走到4,走了几秒?(10秒)再接着看,秒针从6走到12,经过了多少秒?(30秒)
3.借助钟表体会1秒。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心爱的钟表,下面就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如果钟面上有秒针,就把钟表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是数字式的,就仔细地看一看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听声音的同学来把你听到的声音学给大家听一听。(引导学生模仿秒针发出的声音)看数字钟表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的钟表上的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
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字电子表和秒表,观察它们是怎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的。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用数字来表示时间的?(电脑、红绿灯、计算器等)
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吗?(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动作来表示秒,切身感受1秒的短暂,使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4.根据体验,谈谈你对1秒的感受。
看了刚才的表演,你们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对1秒时间的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在1秒内却能做很多事情呢!你们看:(出示课件)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人造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驶20米。
(4)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能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5)电脑每秒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么多的介绍,大家谈一谈1秒的作用。(作用很大,很广泛,1秒很有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短短的1秒。现在你们对时间的作用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谁来说一说?(珍惜每一秒,珍惜时间)刚才我们了解了1秒能创造出那么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把每一秒都积累起来,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5.游戏活动,估算几秒。
小组活动: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几秒的时间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写一个字,擦一下黑板,爬一层楼梯……)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4人,可以一人做事;一人当裁判,喊“开始”“停”;一人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一人用钟表计时,计时的过程中要看清秒针的起点和终点。
活动内容: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上面都写着读一首诗、拼一幅图、画一棵大树、写两个“秒”字、做10道口算题……请各组成员讨论该怎样分配工作,活动结束后,每组计时的同学进行汇报。
师:刚才我们每个组分别用几秒钟做完一件事?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时间单位——秒。
探索猜测,发现1分=60秒(出示课堂活动卡)
播放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估算时间,可以点头估算,可以拍手估算,也可以在心里数数等。
教学时间
40分钟
学习者分析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学生对时、分的时间单位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会在表上看出是几时整或者是几时几分,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秒,并感知1秒有多长,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1分=60秒。
难点:建立1秒以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资源自己制作的表盘、教室电子表、学生自带自己的闹钟。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
(1)课堂小游戏:相反小游戏。(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2)拍手小游戏:评估自己。你们觉得自己30秒最多拍手多少下?
通过这个小游戏告诉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3)比赛系红领巾。估计自己大约用了多少秒。
思考:刚才我们的这两个游戏用到了“秒”,谁能说说你对秒的理解,并且在这里为什么用秒呢?
教学活动2探究新知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生活中我们那些地方还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
(3)观察自己做的表盘,区分时针、分针、秒针。观察表盘多少个数字?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
教学活动3小组完成
一、二、三小组(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四、五、六小组(3):秒针从2走到4是多少?
(4):我们常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七、八、九小组:(5):秒针从12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6)秒针从3开始转一圈是多少秒?
巩固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考大家。
教学活动4分与秒的关系
(1):秒针转一圈是60秒(已解决),分针发生了那些变化?
同桌两个人一个观察秒针、一个观察分针,得出1分=60秒。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拿教室的电子表女生观察秒针转动一圈,男生观察分针,再次验证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秒”。
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4)你觉得自己1秒钟可以做些什么?
教育学生:你们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很短,什么也干不成,但是,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
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和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6、7的基数和序数意义;规范书写。
教学难点:6、7的基数和序数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嗨,小朋友们,咱们又见面了!上课前咱们先聊聊,好吗?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老师把它们请到了这里,你们欢迎它们吗?(课件)和老师一起数数有几只羊?出示课件1到5今天灰太狼和红太狼也非常地有礼貌,并且排在了羊宝宝的后面,你能接着数数吗?67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板书(认识6和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6和7。(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知道喜羊羊要来,我们小朋友可高兴了,他们赶紧开始打扫教室。
师:看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正在做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他们正在搞清洁。
师: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
师:请同学们同桌之间说说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讨论后举手回答问题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骑车的羊宝宝把小朋友聚在了一起,我们一起同桌之间数数。一起说有几个小朋友?(课件)
生:有6个小朋友
师:如果老师用一个圆片表示一个小朋友,我们在来数数好不好?(课件数1到6)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生:6
羊宝宝把老师也叫来了,看看一共有几个人?生:7个人师:我们还是用一个圆表示一个小朋友在来一起数数(数1到7)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6、7的理解
生活中也到处能用到6和7。比如说教室里有6个人。谁能像老师这样用6或7说句话或组个词呢?
生:教室里有6把笤帚7个三角形我家有6盆花7只小鸟等等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3用小棒摆图形
师:羊宝宝想用小棒摆一个图形?可是它却不会摆,我们去帮帮它好吗?(要求学生又轻又快地把小棒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用6或7根小棒摆一个漂亮的图形?
生:小组汇报:用几根小棒摆的什么图形如我用7根小棒摆的雪花我用6根小棒摆的小房子等让学生说完整话(快速的收小棒比赛)
4.6、7的数序
师:羊宝宝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它很开心!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生:欢迎
师:(课件)出示计数器:课件拨5颗珠,喜羊羊问我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呢?你知道吗?
生:(6颗)
师:也就是5添上1是几?
生:6
师:懒羊羊又说了6颗有些少,再添上几颗珠?是几颗珠?(7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
小朋友给羊宝宝带来了很多的快乐,所以它们想送给大家一把尺子。可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而且有三个数也看不清了,你能帮它们填完整吗?
(1)出示缺数字的断尺,填上空缺的3、6、7。
(2)根据尺子教师提问:
这把尺子上有几个数字?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5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4和6是5的两个邻居,也就是5的相邻数。你知道6的相邻数是谁吗?
师: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之间数数。1到7会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数你能按顺序读出这些数吗?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学生互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0、1、2、3、4、5、6、7。
师:这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读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生:7、6、5、4、3、2、1、0。
师:看来这些数是有顺序的,而且还是有大小的
5课间活动
课件出示歌曲: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从尺上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现在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来休息休息,听听歌吧。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1、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6表示6个小朋友; 2表示没车做2人; 3表示要做三辆车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12个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12÷3 = 4
12表示12个苹果; 3表示分给3只小熊; 4表示每只分到4个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干嘛?
1、教学例题。
(1)出示:6个小朋友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 )人。)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6表示6个小朋友; 3表示平均分成3组; 2表示每组2人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
6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爱劳动的小朋友老师都喜欢,下面老师要把8支铅笔奖励给最卖力的2位小朋友,没人分的几支?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8 ÷2=4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8代表8支铅笔; 2代表2位小朋友; 4代表没人分到4支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9页 例1至例4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的道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懂得1元=10角,1角=10分。
2.难点: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
三、 教学策略与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2.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对人民币缺乏清晰、系统的认识: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策略上欠灵活。学生虽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主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让学生说说歌曲的内容。
2. 师:知道什么是人民币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2人小组说一说。
3. 引入新课,板书:人民币
(设计意图:力图从学生所唱过的歌曲《一分钱》导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人民币:出示例1主题图片
⑴ 看一看,说一说,你都认识第一文库网那些币值的人民币?
⑵ 认一认,辨一辨,说一说这些人民币的特征:出示真币
⑶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字样、颜色,图案等辨别人民币的币值。
2. 全面认识人民币:
⑴ 4人小组活动(师为每一小组准备模拟人民币)
认一认,辨一辨模拟人民币,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多少元钱的?
⑵ 指名汇报:生介绍他所认识的人民币
⑶ 展示第47页的人民币全图,问:图上的人民币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a.生: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的放在一起。
b.师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表达、倾听、注意力、观察力。)
(三)兑换游戏:
1. 师出示物品及标价:
橡皮:一角 尺子:一元
问:买这两样文具可以怎样付钱呢?
2. 同桌讨论、交流
3. 汇报:
生1:用10个1分可以买一块橡皮,因为10个1分是1角,1角是10分。 生2:用10个1角可以买一把尺子,因为10个1角是1元,1元是10角。
4. 师小结,板书: 1角=10分
1元=10角
5.出示学习卡,问: 3角=( )分 5元=( )角
20角=( )元 70分=( )角
6元=( )角 80分=( )角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想不想做活动啊?
生:想
⑴ 师生兑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几张面额为2角钱的?
a. 同桌交流,共同找出能换几张。
b. 生:5张
⑵ 生生兑换:拿你们手中的模拟人民币,买一把小刀要1元1角,有几种付钱的方法?
a.4人小组交流讨论
b.小组汇报:生1:用一张1元的和一张1角的可以买一把小刀。 生2:用五张2角的和一张1角的可以买一把小刀。
生3:先拿十张1角的,再拿一张1角的可以买一把小刀。
⑶ 小组义卖活动:4人小组活动,两名同学拿自己的学习用具义卖,其他2名同学用模拟人民币购物。
⑷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要买文具和有益的的书籍,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用过钱后要洗手。
(设计意图: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学会使用人民币。)
(五)巩固拓展
1.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2. 拓展活动。
3. 后续作业。
8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
(1)回忆已经认识的几个数。
(2)引出8。(多媒体或实投显示l~7和0的活泼可爱的八个数字娃娃)比一比,这几个数谁最小,谁最大?(电脑讲话并动态显示:数字娃7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0的脸涨得通红,圆圆的眼睛里流下一滴又大又圆的眼泪,恰巧挂在0圆圆的眼睛下边。7惊讶地发现身旁多了一个比自己大的数字8。)
〔评析:针对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运用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
2.出示课题。
在我们已经认识过的数字以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数字(板书:8),你认识吗?像认识7一样,你想学习哪些知识本领呢?
〔评析:引入阶段旨在沟通新旧知识联系,明确新知识问题,组织主动学习动机。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二、展开
1.认识8。
多媒体或实投、板贴显示放大的有关8的主题图,仔细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图意。
(l)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要注意交流的充分性和广泛性,同时结合进行健康安全教育,还要强调数数的策略,即有序性。)
(2)试一试:用8说一句话。(突出基数与序数,注意表述的广泛性,特别要为内向型学生提供机会。)
(3)提问小结:从用8说一句话中,你知道8的用途吗?数字8可以是八个任意物体的数目,也可以是第八个、第八名、第八……
2.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l)从学具盒中数出任意8个图形。(指名在磁性板上贴图,亦可实投学生所取的8个图形。)
(2)(多媒体或实投、板贴显示有刻度的直尺)观察讨论:从0到8有几个格子?与7相邻的.是哪两个数?从0~8,再从8~0读数,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读的。
(3)画点子表示7和8,在○内填上“>”或“<”,再说一说为什么?
8○7 7○8
3.课中1分休息。(放表演唱录音:“国旗,国旗真美丽”,渗透爱国旗、爱祖国的教育。)
4.教学8的组成。
(1)每四人一组,把8个○分成两堆,想一想有几种分法。(注意小组协作及分法的函数思考水平。)
(2)讨论:从这四种分法中你有什么发现?看到每一组你还有什么想法?(注意讨论的充分性和反馈的广泛性。)
(3)课中1分游戏,师生拍手组成8。(要关注准确和敏捷,培养注意力品质。)
5.练习。
(1)(多媒体或实投、板贴放大的课本小动物图)互相说一说。小兔排第几?谁排第三?小猴排第几?共有几个小动物?谁排
第八?
(2)指导写8,练习写8。(注意写字姿势和书写方法)
三、全课总结
1.目标检测。
(1)填空
(2)在○里填上“>”、“<”或“=”,在□里填数。
7○8 8○8 8○6 □○8
(3)○ ◇ ● □ ○ ◆ ★ ☆
一共有()个图形,()排第8。
[评析:即时性目标检测,有利于教学反馈。这是改革评价方法的尝试。]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评析:用“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再告诉大家”的方法组织讨论,符合低年级学生好胜的学习心理特点,适合在低年级实施讨论式教学。汇报学习成果式的总结,是创造性教学的最终基本环节。]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评析:以动激趣,培养作为创造性思维要素的想象能力。这是开发活动课程的尝试。课外活动题一定要能激起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眼、口、手、脑”真正“动”起来。一定要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已具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习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培养成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习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习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习成果的学习,全面达到学习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微语】我想我是太喜欢你,所以才会比一般人更在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