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
2.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2.掌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区别与关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方法;
2.抓住个别语段,纵深分析语言的运用;
3.思路凌驾在自读之上,进行综合式的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程度地发展自身的事业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为科学贡献余热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美国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从它们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启示,来指导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
推进新课
一、解题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1),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为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销不衰。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确:本文就生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相互对照,虽说有人刻意要给以区分,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给人类社会的提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在科学方面或其他领域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划出关键句子,然后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根据关键句子和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1):从人类社会的情景联想到生物社会的活动,从而切入文章所探讨的话题。
第二部分(2):生物学界力求将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区分开来,以显示其同生物社会的异样性。
第三部分(3~10):谈了许多生物(蚂蚁、蜜蜂、鱼等)的生活状态和习性,从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说明。
第一层(3~8):结合蚂蚁、蜜蜂的社会来看,主要说明了它们能思考,它们有智慧,它们能很有条理地组建自己的社会。
第二层(9~10):从粘菌细胞和鲱鱼的社会来看,它们能完全生存下来,它们是相互依赖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学的推断,人类社会同生物社会是有相似性的,人类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同时,人类只有从中得到启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会组织。
(三)对于科普论文的解读,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教师):首先,在浏览全文基础之上,我们先弄懂整个文章的大概内容,让我们有个整体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论文的方法,如找寻每个段落的关键句子等方法来落实到段落层次中,将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明晰化。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以及基因在染色体的实例后,是对上述两个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同时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伴X隐性遗传规律及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病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综合 分析能力;
通过介绍伴性遗传的现象,使学生能从现象入手,运用遗传基本定律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
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家族中遗传病出现的原因和指导优生优育。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观察、讨论、比较、分析、综合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一、色盲的遗传规律 调查班级学生是否有色盲患者 展示几幅图,请同学们自己观察。 如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观察、检验 引导学习、观察、分析。 1、人类红绿色盲谁发现的?
2、讨论:道尔顿的母亲正常,那么道尔顿的患病基因,由谁传给他?
3、展示某家族遗传图,引导初步发现红绿色盲遗传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3、展示人类红绿色盲调查结果:女性患者为%左右、男性患者7%左右。
1、阅读教材33-34页小文字 “色盲症的发现史”
2、学生讨论:
3、观察遗传图,初步总结红绿色盲规律
指导学生分别写出人群中有关色觉的几种基因型 1、已知:色盲基因是隐性的(b),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短小的Y染色体上没有。
2、投影表格
性别
女
男
基因型
表现型
女正常
女正常
女色盲
男正常
男色盲
3、视查学生填表情况,评价学生有关基因型的规范写法。
填写表格内容,分别写出:
色觉正常男性、女性;色盲男性、女性的基因型。 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红绿色盲有关婚配方式及基因型 学生讨论婚配方式:六种即:
①男色盲与女正常:XBXB× XbY
②男正常与女携带:XBXb× XBY
有关高三生物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相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决定图解,培养学生合理判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1、人类的性别比例及原因。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了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了解了遗传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新知识(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性别决定,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课时安排:2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以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用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性别决定”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书写性别决定方式的遗传图解,规范正确书写要求,再利用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找关键点,分析总结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3、“伴性遗传”教学中,先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和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分工合作讨论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阐述出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再通过对课本探究活动中家庭遗传系谱图自主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揭示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以及伴Y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述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阅读,聆听。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类型:
①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男性和女性),让学生观察、分析,找出两幅组型图的差异。
②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染色体的类型,及两种染色体的定义。
③引导学生笔记,划出关键词。
④创设问题情景:正常人体细胞有 条染色体,其中 为常染色体, 为常性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性别决定方式: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7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新知自学】部分填写。
②提问: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1)设计问题串:
①人类的性别决有什么决定?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女性的组成是?
②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是?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其染色体组成是?
③子代性别比例是多少?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属于什么类型?
书写遗传图解:
①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②纠错、点拨。
解释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提示学生将遗传图解转换成文字,找关键点。纠正学生叙述错误。
了解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XO型、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伴性遗传:
辨色能力测试:
教师: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展示辨色图片,请学生辨别图像。
伴性遗传概念: 教师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找关键词。
思考、回答。
观察、判断。
描述。
记笔记。
思考,填空,
回答。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学案上完成。
学生讨论后准确描述。
自学相关链接,总结阐述,书写图解。
学生辨色,检查自己色觉。
学生总结概念,划出键词。
承上启下,引出性别决定。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
为学生书写遗传图解做铺垫。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为下节课书写色盲症六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做铺垫。
培养学生图文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引出伴性遗传概念。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人类红绿色盲症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概念,为第二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遗传图解的分析,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出伴X显性遗传和伴Y遗传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以XY型性别决定为例,了解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决定的。
②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
③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④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人类染色体组型图和人类性别决定图解,培养学生合理判断、图文转换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书写遗传图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素养。
③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④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和伴行遗传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1、人类的性别比例及原因。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掌握了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规律,了解了遗传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新知识(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性别决定,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点评法和点拔法: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贯穿点评法和点拔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课时安排:2课时。
4、教具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深刻的领会。
1、以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用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性别决定”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书写性别决定方式的遗传图解,规范正确书写要求,再利用遗传图解引导学生找关键点,分析总结出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3、“伴性遗传”教学中,先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和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分工合作讨论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阐述出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再通过对课本探究活动中家庭遗传系谱图自主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进一步揭示出伴X隐性遗传和伴X显性遗传,以及伴Y遗传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堂习题检测和学案上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达到所学有所用的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述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阅读,聆听。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由道尔顿发现色盲这个科学小故事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出示图片,创设问题情景:
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类型:
①多媒体展示两幅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男性和女性),让学生观察、分析,找出两幅组型图的差异。
②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染色体的类型,及两种染色体的定义。
③引导学生笔记,划出关键词。
④创设问题情景:正常人体细胞有 条染色体,其中 为常染色体, 为常性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性别决定方式: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37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新知自学】部分填写。
②提问: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1)设计问题串:
①人类的性别决有什么决定?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女性的组成是?
②男性可以产生几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是?女性可以产生几种卵细胞?其染色体组成是?
③子代性别比例是多少?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属于什么类型?
书写遗传图解:
①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②纠错、点拨。
解释性别比例接近1:1的原因:
提示学生将遗传图解转换成文字,找关键点。纠正学生叙述错误。
了解其他性别决定方式:
引导学生自学XO型、ZW型性别决定方式。
伴性遗传:
辨色能力测试:
教师: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展示辨色图片,请学生辨别图像。
伴性遗传概念: 教师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找关键词。
思考、回答。
观察、判断。
描述。
记笔记。
思考,填空,
回答。
阅读,思考,自主学习。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学案上完成。
学生讨论后准确描述。
自学相关链接,总结阐述,书写图解。
学生辨色,检查自己色觉。
学生总结概念,划出键词。
承上启下,引出性别决定。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
为学生书写遗传图解做铺垫。
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为下节课书写色盲症六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做铺垫。
培养学生图文转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引出伴性遗传概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以及基因在染色体的实例后,是对上述两个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补充和深化。同时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运用归纳方法,总结伴X隐性遗传规律及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病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综合 分析能力;
通过介绍伴性遗传的现象,使学生能从现象入手,运用遗传基本定律进行分析,培养分析问题
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类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能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家族中遗传病出现的原因和指导优生优育。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观察、讨论、比较、分析、综合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一、色盲的遗传规律 调查班级学生是否有色盲患者 展示几幅图,请同学们自己观察。 如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观察、检验 引导学习、观察、分析。 1、人类红绿色盲谁发现的?
2、讨论:道尔顿的母亲正常,那么道尔顿的患病基因,由谁传给他?
3、展示某家族遗传图,引导初步发现红绿色盲遗传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3、展示人类红绿色盲调查结果:女性患者为%左右、男性患者7%左右。
1、阅读教材33-34页小文字 “色盲症的发现史”
2、学生讨论:
3、观察遗传图,初步总结红绿色盲规律
指导学生分别写出人群中有关色觉的几种基因型 1、已知:色盲基因是隐性的(b),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短小的Y染色体上没有。
2、投影表格
性别
女
男
基因型
表现型
女正常
女正常
女色盲
男正常
男色盲
3、视查学生填表情况,评价学生有关基因型的规范写法。
填写表格内容,分别写出:
色觉正常男性、女性;色盲男性、女性的基因型。 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红绿色盲有关婚配方式及基因型 学生讨论婚配方式:六种即:
①男色盲与女正常:XBXB× XbY
②男正常与女携带:XBXb× XBY
有关高三生物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相关
【微语】不要刺激愤怒中的人,免受无妄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