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曹魏: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小圣”王献之
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绘画: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东晋南朝时有三文大画家,即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陆探微、张僧繇。“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四大石窟: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科技: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注意: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
区域开发
这一时期的区域开发,主要指的是“江南农业开发”这一知识点。考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基本熟知江南农业开发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考生要把这些知识与新课标的要求联系起来,将理解的重点落实在“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上。对这一时期经济的复习,考生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第一,着眼于整体。南方的开发得益于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北方的世家大族也随之南下,在南方引发侵占土地的风潮。20XX年高考全国B卷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切入,考查考生理解山泽逐渐私有化既有利于对南方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官阶等级设限的方式也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当时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考生在理解南方农业开发时要将其置于全国的大视野中,理解北方对南方的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尚不成熟,因此北方的水平依然高于南方。
第二,着眼于局部。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中国各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太相同。因此考生要用唯物史观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XX年高考全国卷曾根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了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考查考生对局部地区经济的理解。以长江流域为例,其主要使用铜币的原因,除了南方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素外,还应从此地区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上看,南方相对稳定,代表政权的铜钱较容易被民众接受;从思想上看,也受到当时南迁后的世族带到南方的一些货币观念的影响。
第三,着眼于将来。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这一新局势对隋唐时期乃至之后的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江南的开放逐渐改变中国经济格局,推动经济重心南移,隋朝时期修建大运河正是符合了这一历史趋势,关中政治中心的稳定既需要长江流域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也需要加强对原南朝治下区域的政治、军事控制,因此大运河这一贯通南北的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成为必然;而反之大运河的修建又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巩固了统一。从更长期来看,江南的开发推动了隋唐时期之后中国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分离的趋势,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移北上,这一分离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综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战乱频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文化依然蓬勃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地区开发推动了传统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交融
从地域上看,各民族的迁徙打破了各族聚族而居的状态,破坏各族原来的社会结构,为民族融合准备了条件;
从经济上看,尽管战争破坏了北方经济,导致商业活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但中原传统的农本思想逐渐影响到统治者,鲜卑族民众逐渐转化成自耕农或依附农民;
从文化上看,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通过吸纳汉族知识分子、学习中原文化进而发展成以汉族文化继承者自居,从文化的角度树立本民族政权的权威性地位,争取汉族的认同。北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系统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才会有隋唐时期由北往南真正实现的全国大一统,才会有隋唐的盛世局面的出现。
区域开发
这一时期的区域开发,主要指的是“江南农业开发”这一知识点。考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基本熟知江南农业开发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考生要把这些知识与新课标的要求联系起来,将理解的重点落实在“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上。对这一时期经济的复习,考生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第一,着眼于整体。南方的开发得益于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北方的世家大族也随之南下,在南方引发侵占土地的风潮。20XX年高考全国B卷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切入,考查考生理解山泽逐渐私有化既有利于对南方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官阶等级设限的方式也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体现了当时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考生在理解南方农业开发时要将其置于全国的大视野中,理解北方对南方的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尚不成熟,因此北方的水平依然高于南方。
第二,着眼于局部。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中国各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太相同。因此考生要用唯物史观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XX年高考全国卷曾根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了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考查考生对局部地区经济的理解。以长江流域为例,其主要使用铜币的原因,除了南方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素外,还应从此地区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上看,南方相对稳定,代表政权的铜钱较容易被民众接受;从思想上看,也受到当时南迁后的世族带到南方的一些货币观念的影响。
第三,着眼于将来。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这一新局势对隋唐时期乃至之后的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江南的开放逐渐改变中国经济格局,推动经济重心南移,隋朝时期修建大运河正是符合了这一历史趋势,关中政治中心的稳定既需要长江流域的粮食与其他物资的供应,也需要加强对原南朝治下区域的政治、军事控制,因此大运河这一贯通南北的大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成为必然;而反之大运河的修建又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巩固了统一。从更长期来看,江南的开发推动了隋唐时期之后中国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分离的趋势,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移北上,这一分离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综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战乱频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文化依然蓬勃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地区开发推动了传统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语】我生来就普通,没必要惊艳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