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理科的,你的理解应该不差。 其实没什么难的只是你自己对自己不自信而已,你要认为你自己能行。课本很重要认真的看一遍在和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就明白了。生物学很有意思呢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
举个列子:父亲是络腮胡,他儿子一定就是络腮胡(当然要亲生的哈)这样你就明白了什么叫伴性遗传。因为决定络腮胡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上的,如果要生儿子就必须有个Y染色体,所以儿子必然是络腮胡了。
还有就是建立自己已经丢失了的好奇心。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打很疫苗,疫苗是什么,又为什么打了疫苗就能防病了。大体上,有很多疫苗其实都是病毒的外壳,但没有繁殖能力,当他进人我们身体以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认出他不是我们身体的东西,所以要消灭他(如果是真的病毒,这个时候病毒已经繁殖了好多代了,身体不好的人已经生病了)。而其中一种淋巴细胞就有记忆功能,当他认识了这种病毒了以后,下次在遇到这样的病毒他就马上反应过来该如何消灭他。。所以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在得天花,出麻疹的人也不会出第二次。。。
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专心听课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就算预习过也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要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是看,“察”是想,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善于提问的习惯
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切磋琢磨的习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
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应付家长,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学生做作业,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的一笔不动;简单的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
仔细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与外延。同时培养从作业和考试中发现自己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练后反思的习惯
从六个层次反思:一是怎样做出来的?(解题方法);二是为什么这样做?(解题原理);三是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思路);四是有无其它方法?(解题途径);五是哪种方法更好?(求异思维);六是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思维发散)。
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它是有规律的,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整理错题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基本方针:
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
运用方案:
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
(3)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
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
*正确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接观察了解各生物的特征。
*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
(1)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整理进行记忆。
*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
*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
*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
(2)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3)同时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记忆。
不懂的题必须解决。(先给自己提问,把握自己具体不懂哪部分后再请教其他人。)
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
(1)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2)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3)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概念及其反应式: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高一生物知识归纳要点答案
1、病毒 活细胞 寄生 蛋白质 2、基本单位
3、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4、组织 器官
5、系统 细胞 个体 6、细胞 7、同种生物 8、所有的种群 9、群落 无机环境 10、细胞代谢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1、低倍镜 视野中央 2、转换器 3、遮光器 反光镜 4、细准焦螺旋
5、将遮光器上的小光圈换成大光圈 将反光镜的平面换成凹面 6、大 暗 少
7、小 亮 多 8、有 长 无 短 9、物镜 目镜 10、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1、染色体 核糖体 12、施旺和施莱登 13、虎克
1、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找的到 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2、新铁臂阿童木(你懂的) C H O N P S C H O N C 0
3、斐林试剂 麦果葡 等量混合 50~65水浴 蓝色 棕色 砖红色
4、苏丹Ⅲ 苏丹Ⅳ 5、洗去浮色 6、橘黄色 7、双缩脲试剂 8、留出一部分样液 蓝色 紫色 9、碘液 蓝色
1、氨基酸 20 氨基 羧基 R基 通式(略) 2、脱水缩合 肽键 3、免疫 4、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肽链的空间结构 5、n-m n-m m m
1、脱氧核苷酸 磷酸 含氮碱基 五碳糖 2、ATGC 3、核糖核苷酸 磷酸 含氮碱基 五碳糖 4、AUGC 5、5 8 4 4 4 4 C H O N P 6、甲基绿吡罗红 7、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剂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 8、RNA 红色 DNA 绿色 这句话改成: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在细胞质中。
1、C H O 2、葡 果 半乳糖 核糖 脱氧核糖 麦芽糖 蔗糖。 乳糖 3、淀粉 纤维素。 糖原(肝糖原 肌糖原) 4、还原性糖:麦 果 葡(其实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性糖) 5、脂肪起到保温的作用、还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6、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成分 7、胆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8、自由水和结合水 9、自由水的功能略,至少自己能说出三点,不会的话自己翻书去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C—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理科的,你的理解应该不差。 其实没什么难的只是你自己对自己不自信而已,你要认为你自己能行。课本很重要认真的看一遍在和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就明白了。生物学很有意思呢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
举个列子:父亲是络腮胡,他儿子一定就是络腮胡(当然要亲生的哈)这样你就明白了什么叫伴性遗传。因为决定络腮胡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上的,如果要生儿子就必须有个Y染色体,所以儿子必然是络腮胡了。
还有就是建立自己已经丢失了的好奇心。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打很疫苗,疫苗是什么,又为什么打了疫苗就能防病了。大体上,有很多疫苗其实都是病毒的外壳,但没有繁殖能力,当他进人我们身体以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认出他不是我们身体的东西,所以要消灭他(如果是真的病毒,这个时候病毒已经繁殖了好多代了,身体不好的人已经生病了)。而其中一种淋巴细胞就有记忆功能,当他认识了这种病毒了以后,下次在遇到这样的病毒他就马上反应过来该如何消灭他。。所以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在得天花,出麻疹的人也不会出第二次。。。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1、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2、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4、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5、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6、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7、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3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9、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
4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1、遗传病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
4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3、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
44、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4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6、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
47、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48、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49、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50、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6、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57、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58、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59、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60、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
2、 联系: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多样性。
直接价值:信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及美学价值。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间接价值: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
潜在价值:新药的提取、生物品种的改良等方面的内容。
4、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它们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丧失会直接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5、 物种数量的锐减不仅威胁了物种多样性,也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从面使遗传多样性也面临严重的威胁。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栖息地丧失
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
外来物种入侵
6、 保护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其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措施: 迁地保护:一般是在不能实施就地保护的基础上才选择进行的补充手段。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第十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1、 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也通过肉汤实验,彻底否认了微生物可以“自生”的说法。
2、 生命起源的过程:
原始大气(水蒸汽、氮气、氨、氢气、甲烷等)
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
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
原始生命(能生长、生殖、遗传) 原始单细胞生物。
3、 米勒实验:要求掌握原理图。(对照书本P55自行复习)
米勒实验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厌氧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为有机小分子。
4、 原始大气和现在大气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因此,第一个出现的原始生命一定是厌氧型。
5、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化石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新形成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6、 植物进化历程:
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的藻类
原始蕨类
原始种子植物
7、 动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原始无脊椎动物 原始鱼类 原始两栖 原始鸟类
原始爬行类 原始哺乳类
8、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9、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明确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常说。这一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常说的结果。
10、 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复习资料)
1、 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等。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2、 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①呈流线型,利于减小飞行阻力。②骨中空,利于减轻体重③前肢特化为翼,被羽毛,利于飞行。④胸骨及胸肌发达,利于展翅。⑤直肠短,利于粪便随时排出,减轻体重。
3、 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直接来源是ATP;根本来源是:食物;最终来源是:光能。
食物被动物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随备注循环进入细胞。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另一部分主要暂时贮存在一种被称为ATP的能源物质中。
食物(消化吸收)细胞(呼吸作用)ATP (提供能量) 鸟类飞行、马奔跑等。
4、 蚂蚁的运动方式:前足+后足+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剩下的另外三条足为另一组,交替运动。
5、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骨连结(如关节)三部分组成。骨——有杠杆作用、骨连结——有支点作用、骨骼肌——有动力作用。
6、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相邻的骨上(对照书本上的图理解)。人和脊椎动物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7、 人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舒张;而人在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同时肱三头肌收缩。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大量元素——他(C)请(H)杨(O)丹(N)留(S)人(P)盖(Ca)美(Mg)家(K);
微量元素——铁(Fe)棚(B)铜(Cu)门(Mn)新(Zn)驴(Cl)木(Mo)碾(Ni)
我国特有的物种:特大白水银(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杉)
古老的物种:老古扬(子鳄)掌(鹅掌楸)打木兰(大叶木兰)
珍贵的动物:熊倪给白鳍豚喂乳,扬子鳄爬上岸来迷了路(大熊猫、大鲵、白鳍豚是哺乳动物,扬子鳄是爬行动物,迷路--麋鹿)
重点记的是大鲵是两栖类,熊倪是著名的游泳运动员,人会游泳,以此来记忆两栖,扬子鳄是爬行动物,白鳍豚是哺乳动物。)
珍稀的植物:金银落了,鸽子拱出被子来(金钱松、银杏、银杉都是裸子植物,珙桐又名鸽子树是衩子植物)
灭绝的动物:野马绝迹江湖(新疆虎、野马已经绝迹了)
能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柳月美人喝菊丁嚼杏槐(柳杉、月季、美人蕉、菊花、丁香、银杏、洋槐)
能分泌抗生素、有杀菌功能的植物:圆黑屋(梧)里悬挂着橙色的柠檬(圆柏、黑核桃、法国梧桐、悬铃木、橙、柠檬)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微语】人间有种爱,没有奢求,没有谁对谁错,亦不怪缘浅情深。不期的邂逅,谁也无力抗拒理解与懂你的魅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