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3、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有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的知识点总结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文言文易错语文知识点介绍:通假字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看一看高一期中文言文易错语文知识点。
高一期中文言文易错语文知识点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为大家推荐的高一期中文言文易错语文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祝大家学习进步。
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归纳
为了能够让各位考生高效率的`学习,下文特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常考的通假字内容:
1、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2、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4、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6、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8、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1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1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13、小惠未 “獭(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14、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15、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17、一厝朔东 “厝”(cu) 通“措” 《愚公移山》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归纳
1、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2、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3、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4、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5、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7、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10、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知识点
高考语文复习: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民: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奴隶之人。”
赴: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赴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彦”;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知识点: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微语】我们只是人生中匆匆的过客,我很乐意任何时候都随时留下我的笑颜,没有什么目的,只因为这是最真的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