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内容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加减法的估算
把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再口算确定数的范围。
注意:在遇到估算钱的实际问题时,要估大不估小。
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
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分析清楚具体的情况,再进行解题。
第五部分《倍的认识》
复习内容
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一部分《时分秒》
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
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 、(9点整)。
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求简单经过时间的方法:可以观察时针和分针,数出经过的时间;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第三部分《测量》
复习内容
毫米与分米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mm"。1 厘米= 10毫米。
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dm"。
千米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m" ,千米也叫作公里。
千米=1000米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 8千米=8000米 9000米=9千米
吨
计量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吨=1000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4吨=4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第六部分《多位数乘一位数》
复习内容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一个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O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O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
解决问题
关于估算: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归一与归总问题
归一问题:先用除法求出单一量,再用乘法求出新的总量。
归总问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再用除法求出新的每份数或新的单一量。
示例:小红10分钟做了5道竖式计算题,照这样的速度,小红40分钟可以做多少道竖式计算题?
解答:
40+10=4
4×5=20 (道)
答:小红40分钟可以做20道竖式计算题。
第七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
四边形
四边形的定义: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直的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周 长
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测量周长的方法:绕绳法;或者用尺子测量。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2×(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注:对周长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式,要理解周长的本质,灵活解题。
第八部分《分 数》
复习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分数的比较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如:
②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如 :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一减几分之几:把一写成与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分数的简单应用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 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
一、6—10的认识: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
(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
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大括号 ”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
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 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
1、 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
1时=60分 1日=24时
2、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体育场(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神奇的计算工具
知识点:
1、 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 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3、 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补充知识点: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探索与发现(-)(有趣的算式)
知识点:
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此为回文数)
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
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1、正数:比0大的数是正数;
2、负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它包括三个方面: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2)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3)原点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规定”的。
现在是不是觉得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辅导可以帮助到大家。努力哦!
一.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知识初步
二. 教学重点: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会用统计图表来描述数据,会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应用
(3)根据数据设计简单的统计图表
三. 知识点扫描:
(1)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之为普查。
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2)人们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作总体的一个样本
四. 中考考点分析:
本部分知识中考中出现频率较多,近年来统计题目背景的'选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思想,也提高了考生做题的兴趣,数据统计图的内容每年都在考查,主要考查对统计图的分析;补全统计图。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知识概念: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
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
多边形覆盖平面,
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
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
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
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
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
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
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1、数一数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如:10+5=15 17-7=10 18-10=8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第五单元圆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或 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 = 周长÷直径≈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 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是近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 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 =πr×r=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最大,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最大,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4、环形面积 =大圆–小圆=πR2-πr2
扇形面积=πr2×n÷360(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最大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常用数据
π 2π 3π 4π 5π
第六部分《多位数乘一位数》
复习内容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整十数、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一个因数中有0的乘法的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O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位数,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位数,必须加上。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先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O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O。
解决问题
关于估算: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归一与归总问题
归一问题:先用除法求出单一量,再用乘法求出新的总量。
归总问题:先用乘法求出总量,再用除法求出新的每份数或新的单一量。
示例:小红10分钟做了5道竖式计算题,照这样的速度,小红40分钟可以做多少道竖式计算题?
解答:
40+10=4
4×5=20 (道)
答:小红40分钟可以做20道竖式计算题。
第七部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内容
四边形
四边形的定义:由4条直的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是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直的边,有4个角,是封闭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周 长
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测量周长的方法:绕绳法;或者用尺子测量。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2×长+2×宽=2×(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注:对周长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式,要理解周长的本质,灵活解题。
第八部分《分 数》
复习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分数的比较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如:
②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如 :
分数的简单计算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一减几分之几:把一写成与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分数的简单应用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 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
分数除法
一、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或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小数② 求少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大数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
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单独存在。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标准是:两数相乘的积是否为“1”。例如:a×b=1则a、b互为倒数。
3、求倒数的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4、1的倒数是它本身,因为1×1=1
0没有倒数,因为任何数乘0积都是0,且0不能作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也大于它本身。
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六)分数乘法应用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与分数相乘。
2、巧找单位“1”的量:在含有分数(分率)的语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对应的量,或者“占”“是”“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
3、什么是速度?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单位时间指的是1小时1分钟1秒等这样的大小为1的时间单位,每分钟、每小时、每秒钟等。
4、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
多:(甲-乙)÷乙 少:(乙-甲)÷乙
(一)正负数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小于0的数。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六)有理数除法
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七)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数相加。
同底数幂相除,底不变,指数相减。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一)整式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一、要不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渴望
有许多同学在小学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当你认识了一个数学规律,解决了一个较难的应用问题,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别的东西来替代的,它激励你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越学越爱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要不断地培养的,况且同学们刚刚迈进“数学王国”的大花园里,许多奥妙无穷的数学问题还等着你们去学习、观赏、研究。
二、要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过去有些同学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靠上课听老师讲明白,而把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仅仅当成做作业的“习题集”。这就有两个认识问题必须要解决。
一是同学们要认识到,我们的教科书记载了由数学工作者整理的、大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因此,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认真读书、培养自学能力是一条根本途径。我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学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从过去不读书、不会读书转变为爱读书、学会读书,进而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二是同学们还要认识到,许多数学问题不是单靠老师讲明白的,主要是靠同学们自己想明白的。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极力精辟地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即要学而恩、又要思而学。大家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自己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希望大家今后在上数学课时。无论老师讲新课,还是复习、讲评作业练习,都要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边听边积极思考问题,捕捉有用的信息,随时抓住萌发出的灵感。对于没弄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及时、主动去解决它,直到弄懂为止。
【微语】不用刻意地合群,有趣的人会相互吸引。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