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脚步带走匆匆,时间的转轴轮回。
告别了激情澎湃的20xx, 辞旧迎新,万家灯火欢声高,由此,敲醒了羊年开幕的钟声。
幼小时,“很好奇”不懂“过年”是什么,不懂村民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不懂热闹的气氛,不懂很多在外工作者,抱着喜悦心情回来过年团聚的幸福滋味......只是一味的在父母怀里喜怒哭乐。
小学时,当每年的寒假即将迎来,开始左顾右盼的计算过年的倒计时,期待年夜饭的气息,期待很多好吃的美食,期待走访拜年的喜气洋洋,期待压岁钱......然而,家人陶情适性的画面,令我沉醉。
中学时,从此年画,对联等...家里一些张灯结彩的年活父亲都交赋予我,忙活着,分担着,只为过好每一个愉悦开心年,由此我成为了家庭第二大男人。
长大后, 开始明白了存活的责任,动力,美好的志向男儿的坚强,酸甜苦辣不愿对人讲,转眼一年又一年,有空常回家看看。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才是你人生里最终的港湾!
《过年》
此时,我猜想,
北国的雪也许舞得正欢,
红梅傲立琼枝,嫣然绚烂,
新年,你的倩影,温婉款款,
映亮了我迷蒙惺忪的双眼。
此时,我微感,
塑风自由飞抵湘江河畔,
带来红梅高雅馨香的清甜,
新年,你是冬天绘出的完美的圆,
我的心里升起的无限期盼。
此时,我惊艳,
梅红释放出你梦幻未来的缱绻,
是人民心底隽永鲜艳的心念,
放飞出情感久久柔软的牵盼,
哦!新年,你的笑楚楚华艳,
锦衣轻落处就溅起春潮和彩艳。
此时,我多想做一勺遵义红茶,
和你梅瓣温泡为你献上芳香和恬淡,
宏伟钟声伴着序幕在东方呈现出华彩,
和着婉转的神曲诠释中国的崛起和娇艳:
愿你浪漫的情绽放的不只是厚重和骄傲。
此时哟,我想轻轻叩开你的心扉,
让你对我的慰藉长久住进心田,
聆听我青春曼妙有力的心跳,
感悟时代心湖跳动的最强节奏感。
新年,我想含情脉脉注视你清澈的眼眸说:
2022年,祝你岁岁平安!花好月圆!
儿时,一进腊月就扳着指头数着日子盼过年。自从离开故乡来到云南,对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那种急切盼过年的心情再也没有过。再说,城里过年也没有我的故乡热闹,城市人过年只能算过节,而不是过年。因此,我非常怀念儿时故乡的年味。
在故乡,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腊月二十三,杀鸡炖肉过小年”,故乡把小年当作入年的临界线,一方面是离年越来越近,一方面表明从这天起,生活就开始改善了。那些年物资紧缺,生活条件不好,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白面馍,喝上几碗猪肉、白菜、粉条和豆腐汤。吃过白面馍,喝过猪肉、白菜汤,祭过灶,就开始过年了。从那天开始,平常比较冷清的农村集市上人气开始旺起来,几乎每家都要到集市去置办年货,使得集市上人山人海。集市上的年货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大姑娘、小媳妇们被各种款式的花布新衣吸引着眼球,孩子们最爱的是鞭炮和烟花,当家的人则盯着那些实用的东西,像盘子、碟子、酒杯、酒壶之类的。那时,日子过得再紧,过年也要摆几桌酒宴,庄稼人堆积了一年的欢乐在过年时要完全释放。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花花”,这是开始过年的标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换下旧对联,换上新春联,大红的对联烘托出浓厚的年气氛。大门上那顶盔挂甲、威风凛凛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以及穿着红肚兜、怀抱五谷、骑在鱼上的送福童子,让人们从门画中看到来年的希望。
故乡的年最看重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的3餐。故乡的年夜饭很简单,不像城里人要折腾出七碟子、八大碗,故乡的年夜饭就是饺子,捞上一大海碗,站着或蹲着,听着门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品着饺子,味道真是好极了。现在都市人吃年夜饭都改在了酒店,凉菜、热菜一大桌子,红酒、白酒、饮料应有尽有,但我怎么也找不到故乡的那碗饺子所盛的年味。
故乡的年夜饭吃得很早,家家都抢着放第一挂鞭炮,谁家的鞭炮大,谁家响的时间长,就表明谁家的条件好,过得隆重。孩子们的欢乐不仅在吃上,他们唧唧喳喳地聚集在一起,一听到哪有鞭炮声就飞奔过去,抢拾没炸的鞭炮。吃过年夜饭后,大部分家庭开始准备酒宴,把平日里关系好的邻居请到家里,男人们边喝酒边聊天,家长里短地没个主题。大人们哄小孩说,除夕守夜为“熬棉袄”——谁要能坚持熬到初一五更,就会“熬”出一件“大花袄”。孩子们明知道是骗局,仍坚持熬夜,其实还是为了放鞭炮,按习俗,除夕晚上每隔一个时辰就要放一挂鞭炮。
大年初一的早上是睡不成懒觉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五更开始几乎没有停过。吃过早饭,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大人去给长辈拜年,最大的希望是收点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很少,一角、两角的,但我们很满足。大年初一的中午饭也是很丰盛的,炖肉、粉条、炖豆腐、莲藕丸子等,亏了一年的嘴狠狠地犒劳了一顿。
“初二姥姥初三姑”。从正月初二开始,浩浩荡荡的走亲串友活动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故乡走亲戚的顺序是很讲究的,初二看望姥姥,初三去瞧姑姑,初四、初五去岳父母家,初六去姨家。在故乡,走亲戚是真正意义上的礼轻情谊重,一般都是拿自家蒸的馒头、糕点什么的。那个时候礼虽然薄,但彼此的亲情却被它烘得炽热。现在,很多人已经很少走亲戚了,电话、电脑代替了走动。那个年代,生活虽然贫瘠,但人们的感情丰富,如今生活倒是小康了,可感觉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
初四回来,路上虽不下雪,然夜的黑,加路的滑,依然让我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可即便小心加小心,一路上仍有不少车辆不能及时把住刹车,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有发生:先是一辆卡车吻住了拖拉机,接着一辆面包车无缘无故撞上了护栏……后来,一辆红色奔驰车因为速度太快,紧急刹车没刹住,竟撞坏了我们车后的保险杠。
见朋友人高马大,奔驰车里一对流里流气的小夫妻不得不下了车。朋友说保险杠也不贵,一百多元钱。小夫妻看了一下我们的车,不屑一顾地说:大哥放心,前面我们有熟人,肯定帮你们修好,大过年的,谁还会赖呀。小夫妻嘴上说得好听,但就是不肯掏钱。朋友也没真想要他们赔钱,只要修好就行了。可真到了前面,拐了弯,小夫妻竟仿佛逃命似的跑了。
我迅速记下车一牌号,让朋友快追。我说,什么人,买得起奔驰,竟然不肯陪人家一百多元钱。朋友说,算了,安全第一。朋友始终没加速,倒说我入世太浅。
两天后,当我再次翻看到我记下的那个车一牌号,心里仍觉得有点生气,甚至有找他们算账的冲动。朋友站在无边的夜中,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高楼下鱼贯而行的车辆,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目前有富裕阶层,但没有上流社会。
初听,以为故作深沉,后来想想,倒觉深刻,便释然许多。
是啊!回家过年,这本是很简单的四个字,却是许许多多游子一年中的期盼,当然,这也包括那些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们。
在外瓢泼久了,多想回到家乡看看为我们牵挂的父母亲人。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想及这些,我们可以做的只是一壶浊酒而后在心底默默的祝福与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年到头,隐藏在我们心底的除了深深的牵挂还剩下什么呢?一年到头,又有多少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还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还不用担心作业是否已经完成。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却只是那短暂的团聚,可以陪父母陪亲人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地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尤其是害怕看见父母那满头乌发渐渐泛白,甚至脱落。虽然我知道,人没有不会老的,但看见父母脸上渐添的皱纹,和那渐渐泛白的乌发,心中总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可曾读懂父母心中的那份牵挂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期待的泪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充满了期待,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失望。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圆夜”,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回家,于心何忍?
一年中的守候,一年一度的团圆。在期待中我们过完了一年又一年,也渐渐地长大了,父母却渐渐地老了。都说“小孩盼过年,父母怕过年”,而如今却成了“父母比小孩更盼望过年”,其实父母盼望的不是过年,只是那一年一度的团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这样念叨着,也在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回家过年,哪怕你回家什么事都不干,只是成天的摸麻将、打牌、闲逛,但只要见到你在身边,父母总是笑咪咪的。
现在鞭炮备好了、年夜饭备好了、麻将备好了、扑克备好了、茶水点心也备好了,一切都准备停当,只有父母仍在翘首期待,期待着团圆的时刻早点到来。而当团圆的时刻到来了,他们总是会兴奋地像个小孩,为自己的儿女忙前忙后。
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历,也许这种现象到现在还广泛存在,“回家过年时父母喜笑颜开,而当正月里离别的时候,父母的脸上却停止了笑容,甚至会悄悄地抹眼泪。”父母老啦,身板也没以前那么硬朗啦,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就像以前我们需要父母的陪伴。
是啊回家过年,回到家中,不要一昧的只知道打牌娱乐,也抽点空陪陪父母聊聊天,就像小时候,父母也会经常陪你聊聊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想回家念头如施了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直没有被忽略,她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高兴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可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踏实无比,现在穿着精致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我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我们担心的父母。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的团聚,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我们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了,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随着年关逼近,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快过年了,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
结语:带着乡愁回家过年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古城西宁过年的氛围渐渐浓厚起来。此时此刻,回家过年,成为我年复一年的一种期盼。
小时候在农村,十分向往过年。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过年有一年中最丰盛的年饭之享。
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她积攒一年到头的美味佳肴,我们只有过年才能尽情享用。那时候农村过年,不像现在城里过年下馆子。乡下团年,都选择在中午,有的美食,头天晚上就得开始煮,如猪脚和海带就是头天晚上开始炖,且要炖满满一鼎锅。灶里烧块子柴,睡前悖(音beì)火,悖火就是把未烧尽的块子柴团在灶中央,然后用灰将其覆盖,这样火种不灭,灶里彻夜通红。这是家乡的一种习俗,既有微火炖猪脚之效,又有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将锅里的.猪脚海带再次舀进鼎锅,然后将猪头腊肉香肠萝卜一锅煮,煮熟之后,她得把肉食捞出来放在筲箕里凉着待切,再将萝卜与汤舀到缸砵里,目的在于腾锅它用。鼎锅里的猪脚海带,还得与炸酥肉、炒小菜、孔干饭等一系列烹饪一起炖着。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六个,人人喜欢吃酥肉,每逢过年,酥肉必炸,团年过后,往往要剩垒尖满弦一筲箕,足足有三、四斤之重。端上桌子的菜肴,荤菜居多,主要有肥大块、猪头肉、干酥肉、糖熬肉、盐煎肉、香肠、猪脚海带汤、不少年份还要杀个鸡炖起,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余(鱼)这道菜,那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鱼的缘故。团年饭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块。肥大块多用很肥的宝肋腊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锅里爆出油后,加入水腌菜(或萝卜弦、或大头菜)炒几下就做成了。肥大块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横过碗口两边还悬着。重的一块接近一两重,一般很难吃下三、四块的。因为是腊肉,略显黄色,拈起对着光看,晶莹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还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为此,不知到少次怨妈妈切的太大块了,免不了事后要问妈妈:“过年的肥大块为什么要切那么大?”妈妈每次的回答都是:“是为了让你们少吃点才切那么大块的!”实际上,那是一种纯朴民俗的体现,是待客热情大方的方式,是彰显富余的表现手法。猪头的葱嘴、耳朵会留下过客时做下酒菜,其余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块小些。猪脚和鸡肉,熟透得已经骨肉分离,偶有肉附着在骨头上,只需用筷子夹着骨头一吸便可以把肉吸进嘴里。团年后剩下的猪脚海带汤,初一泡面,就是绝美佳肴。其他美食还有油炸红苕丸子,新鲜瘦肉炒莴笋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个。吃团年饭所请的客人,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后来大哥分家了,姐姐出嫁了,也要请回过年,请朋友吃团年饭的很少见。我家团年少则两三桌,多则四五桌。最高长辈中年长者坐上席,上席坐齐后,最高长辈中年次者和次高长辈坐下席,我们小字辈只有分坐左右两边的份。有时候,爸爸还要把要饮酒的客人尽量安排在一桌,以便行酒令。
文革期间,生活紧张,粮食匮乏,肉食尤为稀缺,记得我家有几年在吃团年饭之前,上每位客人先吃诺大一碗糯米饭,美其名曰吃茶。吃茶的目的在于让客人先填饱肚子,以达到团年时客人少吃肉食的目的。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大年三十晚上有得压岁钱之喜。
小的时候,我的瞌睡很多,往往在晚上七点左右在家里不管哪里倒地便睡,很多时间是睡在灶前的柴草上的。吃晚饭要被打醒才能开口,这样也多是一边哭,一边吃,一边睡才能吃完。但是,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弟兄几个是没有瞌睡的,因为要等着大人给压岁钱。生产队干活要接近天黑才收工,大人收工回到家后才有时间做家务,久而久之,农村便养成了入夜后才开始做家务的不良习惯,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推磨、砍猪草、煮夜饭、煮猪稍、喂猪等家务活忙完后,全家人还要一起围着脚盆洗个热水脚,这次洗脚很讲究,既要把膝盖以下反复洗礼。又不能洗过膝盖,否则就叫洗翻了山,那样来年的吃食运就会大打折扣。初,水很烫,脚放进脚盆的水里就得马上缩回来,把脚踏在脚盆口沿上。如此反复试探,待水温适宜了,才能将双脚泡入水里,洗脚要洗烫并用,搓揉兼施。如是洗脚,旨在干干净净迎新年。洗完脚的时候,已经接近深夜十二点了,这时候爸爸才开始给压岁钱,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人能得四角钱压岁钱,最多的年份也不过一块钱。得到压岁钱,我们兴奋,夜不能寐,一家人就灯围桌散吹闲谈,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无所不及,话题往往会涉及为什么不早点给压岁钱的问题,妈妈总是回答:“早把钱给了你们,你们早就睡了,哪个来守岁!”。从此,我便知道了过年有“守岁”之说。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大年初一上街有钱买零食吃之乐。
大年初一街上很热闹,小孩喜欢的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我们常常上街用压岁钱买豌豆糕、甘蔗、花生等零食吃。豌豆糕实际上是油炸食品,豌豆之间有面粉(或豆粉)连接,豌豆被面粉包裹着,豌豆与豌豆之间的面粉薄些,因此豌豆会明显突出。豌豆糕可能是用刮凉粉的圆形刮子提着在滚油里炸成的,吃起来香脆可口,要五分钱一个。口渴了,买一杯老鹰凉茶喝了解渴,老鹰茶一分钱一杯,用老式啤酒杯一样的玻璃杯盛着,卖茶者一般在一张课桌一样的桌上整齐地摆放八到十个杯子,每个杯子盛满茶后,就用一张见方十公分左右的玻璃盖上。喝茶者给钱后,卖茶者将边缘杯上盖茶的玻璃滑离杯子后拿走,口渴的喝茶者端起来一饮而尽。零食开支后剩下的钱,我都用作买小人书。后来上学读书了,初一用后剩下的钱,就交给妈妈存起交学费。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初一之后还有过客和走人户之趣。
农村过客走人户,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才结束,素有“正(音zhè)半年”之说。过客走人户,农村和城里的差别是很大的。农村的过客,一般是有新年客来才叫过客,新年客就是前一年结婚的亲戚,这对新人,新年初一下午拜媒人,初二起开始拜新年,走到那家就是那家的新年客,新年客拜新年的礼物,一般是两把面、两包可尔糖之类的礼物,走遍所有人户后,这份礼物最后还得回到新年客手中。同时,新年客拜到那家,那家还要打发,打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红包。新年客走到那家,那家就遍请亲戚朋友,这就是农村所谓的过客。人情客往走得宽的,与新年客一起同行走一家亲戚的客人,客人队伍长达两根田坎,如遇坡坎转弯,往往出现一路人见头不见尾的壮观场面。因此,农村过客坐五六桌乃至更多,是屡见不鲜的事。过客的下酒菜,十分丰盛,什么葱嘴耳朵,肚条舌头,心子肝子,香肠豆干,瓜子花生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桌上摆的下酒菜的干盘子,少则十个,多则二十,酒席之上,推杯换盏,你来我往,酒过三巡,划拳行令,非常热闹。我小的时候,虽然喝酒没门,但是下酒菜可以管够,时而要块葱嘴吃,转身拿片耳朵嚼,跳几下又抓颗花生剥……倒也其乐无穷。
我的过年情结,虽说不是与生俱来,但在我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昔日农村过年的丰盛美食和热闹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近几年回老家过年,所见景况,远不如前,不少优秀传统,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销声匿迹,如悖火、拜新年之俗和恭请长者坐上席之礼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处,总有怅然若失之感。
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室内的鲜花热闹的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香气就差召来蜂蝶了。
看到这些,满心喜欢。
走进一月,其实春天在我看来已经提前来到我的生命里。
走进新的一年,时光老人已经准备好待翻的日历,那每一页上上都精心绘制着动人的画面,温暖如春,火热如夏,凉爽如秋风,纯洁若白雪。
时光老人站在时间的流里,慈祥又不失严肃地对我说:“慎重的写好每一页吧!”
岁月留痕,流年在花开花落间转身,陌路旁你随手撒播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若是仅仅喜欢莲花或雏菊,可绝不要播撒上牡丹之类的高贵品种。否则那于开花之日应该会是望花兴叹了。
“衣服脏了要洗,常洗的衣服不脏;心灵脏了也要洗,常洗的心灵同样不脏……衣服越洗越旧,心灵越洗越新。衣服可以换新,心灵则只能自新。”
“你在路上,不代表出发;你出发了,不意味着就是前进;你前进了,或许离目标更远。在路上,不说明你就会走路。”
这些接地气的话语,是林清平先生的《禅眼看世界》里的句子,宛若父亲兄长般地教导款款入耳入心,又使禅眼禅语平实无华到一如自家院落中的菩提树。
时光老人正看着我们修行,心灵要时时自新,要学会时时看看自己走的道路。
新的一年里我们总会对自己许下很多美好的祝愿,譬如快乐,健康,家人幸福,多挣钞票,职位升迁,买房买车等等。
我的祝愿是踏实地过好每一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做人善在先,做事须认真,爱心化春风,温暖身边人。微笑写在脸上,真诚装在心间。祈祷世界上没有战乱,没有饥饿,没有灾难,唯有平安!
做一个幸福的人,每一天读书,写作,去锻炼,让自己从精神到肉体都是健康。
做一个有信念的人,背起行囊,开始涉足更远的风景,遇到再大的困难,流再多的汗都不言后退。
做一个温暖他人的人,温暖日渐冷漠的世界,火柴虽小,但足以照亮一方黑暗,擦亮夜行者的眼。
岁月可以改变容颜,但却可以丰盈心灵,一年又一年,心灵之树应该会越来越茁壮,参天耸立。
让有缘同行的你我一起肩并肩,走进流金岁月,听震颤心灵的时光音乐,赏更美丽的人间风景。
关于小时候过年的散文
当你长大后,还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吗?下面是关于小时候过年的散文,欢迎阅读。
回忆童年——过年
没有花蕾,不见绿色,农民们还没有在田间劳作。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也怨不得她。
热闹的春节已悄声离去,代表着假期也就结束了。即将来临的上班也在向我招手。一颗贪玩的心也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安静下去,沉默着。面对新的工作,心里很激动,自己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学到更到的东西,不在像昔日那样过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日子。
上班也接近半个多月了,看到同事俩个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也帮不到什么,好想能为她们分担解忧。而我却在办公室要发呆的状态,今天天气很冷,很冷,冷得像2008年那场大雪一样的感觉。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因为我喜欢下雪,喜欢下雪天。可能因为这个季节是收获硕果的幸福季节。也因为小时候知道这个季节会有很多惊喜。
首先就是入冬的雪花飘落,我经常会幻想自己是雪景里的白雪公主,穿着厚厚的棉袄,享受雪花飘落的遐思,接下来就是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每到杀年猪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是最兴奋,最高兴,最激动的,这意味著很久没有占荤的孩子,有一段饱肉吃的日子,年猪刚刚还在案板上解剖,小孩子就会闹着杀猪的师傅给我们割下一块瘦肉,用大白菜的叶子包好放在火坑里烧,经过耐心的等待,烧瘦肉出炉了,那香味,别提有多香了,吃上一口,那味道美极了,有时候大人心疼我们,吃完一块,问我们是否再来一块,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我想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冬天的原因之一吧。当年猪杀好,腌好,放在炕头的时候,我们下一个惊喜又来了,那就是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的过年新衣服,爸爸妈妈会提前给我们准备好新衣服,但是我们在大年三十之前是绝对不会就把新衣服穿上的,因为我们舍不得,我们在等新年到来之际,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过新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冬天的原因吧,只是深深藏在心底,未被清晰的发现。
时光流逝,我们随着岁月的抚摸渐渐地长大了,成熟了。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
送走了一年雪花飘落的季节,迎来一年之计的春天,现在每天的工作都安排的满满的。好怀恋童年时光,无忧无虑地过着每一天。岁月的流逝,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就是长大的孤单,长大了少了很多儿时的乐事,就安慰自己说,长大会增加很多生活阅历!
春季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回忆童年过年的甜蜜
清晨,睁开眼,一缕光线挤过窗帘的缝隙映在墙壁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时光匆匆,今天已是腊月二十七了,心头一时掠过一丝惆怅;春去春已来,花落还会再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我们逝去的时光,却一去不再复返,小时候的热闹情景也不再来。
厨房里,鹤宇正忙碌着过年的食材,瞧着他的身影,使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份喜悦。小时候最盼过年,穿新衣新鞋的高兴劲儿不说,单说那种过年的喜庆气氛足叫我们乐不思蜀。
那时,一进腊月门,父母就忙碌起来。蒸馒头,包包子、抿米糕、炸藕合,我们家人多,十几口人,父母亲要忙碌一个腊月,蒸炸炒煎,满满的,一瓦缸一瓦缸的,排放在闲屋里,就像现在放在冰箱里一般。那个时候,我们在外面玩的饿了,便偷偷地钻进屋子偷吃。小时候,我最爱偷吃黄面窝窝上的枣,我们顽皮的把窝窝抠得像没眼睛的木偶。还有,也爱揭藕合的面皮儿,那油炸的藕合已经冻结出薄薄一层冰渣,咬在嘴里咯吱咯吱的,又好吃听起来还好听,那时候我爱听嚼在嘴里的响声儿。我们把藕合揭得一个个变成没穿衣服的光溜娃娃,年年如此,父母却总装作不知,他们默默地吃着我们的“杰作”,容许着我们的顽皮。
这还不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最让我们高兴的是,炖肉。每一年,父母蒸完炸完,最后就剩炖肉了。父母总在晚上炖肉,我们姊妹们都钻进被窝,像在巢里等待爸妈寻觅食物来喂的小鸟,一个个翘首期待那香喷喷的肉肉快点炖熟。父母在锅前忙碌着,满屋子飘荡着肉香的蒸气,我们家那一刻就像是云雾缭绕的.天宫,我们全家享受着美味,感受着幸福。
“熟喽!”随着父亲一声喊,掀开锅的一刹那,炖肉的香气更使我们耐不住那股子馋劲儿,又像看到爸妈叼着觅食的小鸟,希望爸妈能第一个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我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佩服父母当年的那种耐性。尤其是父亲,端着炖熟的肉,挨个的把肉放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吃个够,最后,他们在端着脸盆逐个的让我们洗净满嘴满手的油腻。于是,我们便安静下来,带着幸福的笑靥呼吸着肉香气味甜甜地进入了梦香。
我们不知道父母亲还会忙碌到什么时候,才能睡觉。这时候,母亲就会悄悄地从锅里捞出几块大一点的肉块儿,偷偷地放进瓦罐,盐制起来,整个春天我们都能够有肉吃,那时候,我们总是纳闷,母亲就像变戏法似的,隔一段时间,我们馋了,她就会变出肉来,给我们做出肉香四溢的食饭,这个秘密__母亲盐腊肉的秘密,只到我懂事了,有一年,才被我发现了。小时候,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是,“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虽然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们已不实用了,因为我们平时的日子就形同过年了,但是,在那个年月,我真的很佩服我的母亲,能给我们众姊妹兄弟变着法的改善饭食,让我们品尝到别人品不到的幸福与美味。
又过年了,想起小时候甜蜜的感觉,不由得也想念起我亲爱的双亲:亲爱的父母大人,您们可安好!小丫头哪一天才实实在在地回到您们身边,再次享受一回小时候的感觉啊!
关于过年的优美散文
转瞬,旧年历已翻到最后一页,新的一年如约而至。新年,代表新的征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思乡的愁绪无边无际地漫延开来,想回家的念头如施了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思念的泪水渐渐打湿了我的双眼。
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近日,遇到熟人朋友见面打招呼,总不忘问一声过年回家吗?每每此时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我明白,所说的回家,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个老家。有了小家不算家,只要父母健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家才是你的归宿,才是回家过年的终点站。
家,其实一直没有被忽略,她隐藏在心底最温柔最脆弱的地方。高兴时,或许会暂时的忘记她,可是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让我健步如飞,踏实无比,现在穿着精致的皮鞋,走在城市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却有些跌跌撞撞,步履艰难。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游子一年的期盼,在外漂泊久了,我们多想回到那日夜思念的家,多想看看那天天为我们担心的父母。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的团聚,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的话。
同时我们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我们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他们那充满希望的眼神可曾读懂那背后的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回家过年,那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了,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随着年关逼近,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快过年了,回家吧,要知道那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
暂时的分离可以让彼此的思念更深刻,我们都需要通过时间,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一页一页真真实实活下去的,希望在新的篇章能更加辉煌。
关于过年的散文:什么是过年
凛冽的西北风不再那样刺骨,飞舞的雪花收敛了羽翼,板着冷面孔的寒流仿佛变得温和了。到了这个时节,大概年就要来临了。所说的年,当然是春节啦!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无论距离多远、身在何地,一定要回家的念想。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要带着妻子儿女回到家里,和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一顿团圆饭的满意。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几个中年人团坐在老人身边,让老父亲、老母亲幸福的慢慢的说说往事的孝顺。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长辈们准备好多好吃好喝的,看着孩子们吃喝的欢喜。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小孩子们黏在大人的身边,成功的讨要到压岁钱调皮。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大哥哥带着小弟弟,买了好多好多的玩具,还问够不够的`亲密。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喜怒哀乐都消散开去的惬意。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哥几个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互相的加油鼓劲的慰藉。
什么是过年?过年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加加油,斗志昂扬的过好新一年期许。
新年承载新梦想,新年开启新希望!2018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关于过年的现代散文
记得是个腊月二十几,同事们在一块儿闲侃,侃到小时侯过年,这些都已经四十几岁的人,流露出许多感慨和依依眷恋。
尚志说,哈尔滨的冬天,冰天冻地。临近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在门前挂上灯笼。男孩子手中握着个小竹竿挑着一挂鞭,只等年三十晚上“噼里啪啦”一放,吃年午夜饺子。老奎来自农村,回忆小的'时候就意味着年景好可以杀一头猪,蒸上粘豆包,可以不用争抢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汝夏来自煤矿说一过年就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还可以“挣”到几毛钱。
吉林虽然叫吉林却来自江南水乡,说家乡过年很讲究。要祭奠祖先,不吃饺子吃汤圆,孩子们可以尽情的玩耍。
我呢?在萨尔图生和长大的女性,回想起小的时候过年,虽然也充满欢乐,可还有涩涩的感觉。家境贫寒,过年对我来说最大的期盼就是可以添一套新衣服。一年四季三百多天,顶数这几天高兴。爸爸妈妈用几元钱买回来一花篓冻梨冻柿子放在小仓房里,我们可以任意的去拿上几个,用水缓冻,梨上化出一层冰壳,掰掉冰壳用牙齿去咬,冰冰的,酸甜味道沁入口中好极了。
年三十,可以得到几毛钱压岁钱,往往我在心里盘算着等开学了好去看一场学校包场电影,可是没有等到开学,这几毛钱又回到妈妈那里用来买火柴或者买盐了。
现如今各种水果谁家也不缺,现在的孩子也不会当年的事情,也不会理解那时的艰辛,早没有我希望的那种答案了。
有关于过年抒情散文
一
越到过年越孤单,所以,我怕过年!
2008年,我家盖了新红砖瓦房,高兴劲儿还没过,老公突然高烧,当时就以为是感冒,找村医打针吃药。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不但没好,反而起不来炕了,我真的吓蒙了,带他到县医院检查,查不出病因,又去的海拉尔,结果是布病……
盖房子,借了不少外债,他又病了,真的很无奈。转眼来到年关,看着这空荡荡的房间,炕头上躺着病秧秧的老公,再看看年少儿子稚嫩的脸,我没有理由不坚强。
腊月二十九,村里来个卖肥肉膘的老乡,我怯生生的问:“赊点行吗?”声音小的可怜。那人说:“没事儿,我给你称点吧。”我只是想在大年夜给我的老公和儿子包一顿饺子……下午,我瞒着老公去邻居家借钱,我说借100,过几天就还,可是她说没有,我转身回家,泪水就这样不争气的流满脸颊……我的要求不高,只想给儿子压岁!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我只做了一个菜,小鸡炖蘑菇,吃饭的时候,老公给儿子夹肉,儿子却说:“爸,你也吃啊,你都是营养不良。”听到他们爷俩的对话,我的心都碎了……
儿子十七岁的时候,不顾父母反对,退学出去打工了,在饭店做服务生,过年的时候,老板说不回家可以给加200块钱的奖金,单纯的孩子没回来,我和他爸在大年夜,端起碗来,又放下,饭桌上,缺儿子啊,虽然摆好了儿子的碗筷……可是,孩子没有回家过年!我们等,我们盼,儿子不在家的年,真的好孤单!
儿子十八岁的年,是在部队过的,儿子从早到晚打个四次电话,虽然孩子笑着和我说:“妈,不用惦记我,在这里挺好的,年夜饭,大会餐,十几个菜呢……”可我看到儿子空间的留言是:“过年了,妈,我也想家!”
从那以后,儿子在再也没回来过一个年,从那以后,我就害怕过年,越到过年越孤单,每到腊月二十九,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赊肥肉,借钱的难堪……
又到年关,看到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过年,看到别人家团聚,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我想说的是,儿子,你啥时候能回来过个年?
不在部队的孩子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爸爸妈妈等你们回家吃团圆饭!哪怕饭桌上只有一个菜,还会吃得那么香甜,家人们在一起,就有年的味道!过年,就是大团圆!?
?
二
2018年春节前,孩子的`爷爷病逝,部队特意提前批了儿子的探亲假,这样,我家阳阳当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了。
大年二十八的早上,阳阳突然对我说:“妈,我的鞋太薄了,冻脚,你带我去买双鞋吧。”我说:“你都多大了?还要妈陪你买,自己去吧,妈去了,又要多花一个人的路费。”可我的儿子就说他买不好,无奈之下,我和孩子来到离家七十里外的县城逛商场。
可儿子并不看他的鞋,却拉着我去给我买衣服,我实在舍不得花钱,就说:“妈也不出门,在家穿啥都行!”儿子非要给我买,我今年44岁了,第一次买羽绒服穿,还是安踏牌子的。我高兴的像个孩子,穿上在镜子前照,之后脱下来放下说不喜欢,儿子看出了我的心思是嫌贵,在他的坚持下,买了这件羽绒服,儿子还给我买了小衫、鞋,当然也没忘了给他爸爸买。
以前,每到过年,我都会给孩子买件新衣服,现在反过来了,儿子给我们买衣服,还买好的,衣服穿在身上,暖在心里!阳阳还买了好多菜,有鱼、肉、猪蹄、青菜,还买了一箱桔子、一箱梨……
这是儿子离家七年以来,第一次在家过年。我高兴啊,真的!
大年三十,我和老公都穿着儿子给买的新衣服,坐在餐桌前,等着儿子做年夜饭。
阳阳不让我进厨房,他非要给我惊喜,他笑着说:“妈,你都忙一年了,这顿年夜饭,儿子做!”
他新兵的时候,在部队学过厨师,一桌子菜,对他来说不是难事。这就是我要的年,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看着春晚,第一次没有忙年夜饭,静静的坐着,心里比吃蜜还甜,有儿子真好!
还是不习惯坐在这里等着,悄悄的来到厨房,闻着菜香,这个美啊,我并不去打扰他专心的做菜,我只是想就这样看着儿子忙碌着……
“开饭啦!”儿子喊了一声,随后摆满了一桌子的。阳阳给他爸爸到了一杯白酒,然后站起身来,鞠了一躬,说:“爸爸,妈妈,这么多年,你们辛苦了,以前儿子小,没能力养家,从今往后,你们别那么累了,儿子长大了!”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张银行卡,“爸爸,妈妈,这里面有24300块钱,是两年义务兵乡里给的优待金,你们拿着,以后每个月,儿子都会往这个卡里打钱……”
儿子下面的话,我一句没听清,幸福的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谁说眼泪是咸的?错,今天的泪,是甜的,是高兴的,是幸福的!他爸一把把儿子搂到怀里,拍着他的后背说:“在部队,照顾好自己……”
2018年,我的阳阳在家过的,餐桌上,不再是一个菜,而是一桌子的菜。大年夜,不再是我拿不出压岁钱给儿子,而且儿子给我们银行卡,还告诉我们,他长大了,以后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的天是蓝的,我的心是美的,我的日子过得是开开心心的。因为,我有个懂事的儿子,我骄傲!
非常感谢部队的领导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士兵!他是我的阳阳!
关于过年的散文欣赏
说着说着年就到了跟前,现在过年的气氛总感觉一年比一年淡,且不说年龄大了过一年就更老一年,就这时候过年的习俗、方式都没有儿时那般热闹。那时候盼过年的心情真是迫不及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天天像过年,所以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反倒失去了新鲜感。每当这时,就愿意默默的截取那些快乐的回忆,不知不觉就沉浸在幸福的往事中,写着写着就陶醉在那些记忆的浪花里,写到难处我就会落泪,写到乐时就会发笑。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些事情为什么还是那样的清晰难忘。
关里农村的年俗年味非常浓,我多少年没在老家过年已经都记不起来了,现在想起来的都是年轻时候的故事。进了腊月,年就快到了,有钱人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杀猪买酒做新衣。穷人也要扫灰粉墙收拾家,不让灰尘进入新的一年。等过了小年,我们关里叫辞灶,都说这一天灶王爷升天,向玉帝汇报你家的功和过。这一天家家都蒸粘糕,下面条,温顺和气的人家做好了饭,给灶王爷供上,祝他一路顺风,早登天府,为家人祈求平安。家里有霸道的主妇,就不信邪了。常听母亲说我本家的一个大奶奶,蒸好粘糕挑一筷子先抹到灶王爷的嘴上,“别叫他上天胡说八道!”
到了年根,各家都有各家的计划,一般每年都有定数。我记得我家快过年的时候,家里整天热气腾腾,母亲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家一般是二十五日蒸枣饽饽,二十六日煮肉,二十七日炸面鱼,二十八日包包子,二十九日剁肉馅,三十日包饺子。所有好吃的,都要在年前做好,到正月里就光探亲访友招待客人,看村里的新媳妇,比谁家的屋子布置的漂亮。除了初一那天要给长辈拜年,还有平时没有时间探望的亲戚朋友,在正月里都要拜访到。
【蒸枣饽饽】
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母亲早早的就起来发面。我记得我们那里发面都是用引饽饽,就是揪块发好了的面泡成水,放上粘米面或者玉米面做成铜钱大的小饼,晾干,放起来,等发面的时候拿一个搓碎,用温水一泡就可以了,我感觉像酵母。母亲拿出平日不怎么用的大盆,带上围裙,挽起袄袖,发整整一大盆面。其实别人家到了过年,这些活都是男人干,可我的父亲一到农闲就整日不在家,他是村里剧团的导演,天天排剧,准备正月串村演出,母亲也常为此生气。记得过年有饽饽吃的时候,好像我也不小了,但母亲不用我,我们只是帮着打打下手。发好面,放到炕头上,盖上盖帘,蒙上小被。母亲就只管忙别的去了。下午就热闹了,吃过中午饭,炕上放下大面板,关里的面板大,长有一米半,宽宥六十多公分。母亲跪在炕上,使出全身力气,揉啊揉。关里以前有句话“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现在的媳妇谁敢打,不打婆婆就算不错的了。但面得揉,揉的时间越长,做出来的饽饽既好吃又好看,甜丝丝的。一盆面倒在面板上,先在一起大块揉,揉的.差不多了再揪开小块揉。母亲揪面的技术“叭!叭!叭!”揪出来的面都一样大,就是上称称都差不了几钱。揪成的小块再反复揉,都要揉两三遍,这些小活我能帮上忙。看母亲揉面姿势的优美,技巧的熟练,羡慕的了不得,心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学会母亲揉面的手艺,做出像母亲这么好的面食,终归也没学成。母亲右手揉着左手归拢着,那面在母亲手里真听话,叫他怎样就怎样。面揉的差不多了,饽饽也快成型了,然后做成捧东西的手型“团!团!团!”,在手里滚几下,一个圆圆的光滑的枣饽饽形状出来了。这还不算成功,更精彩的工艺还在后面。把圆圆的饽饽蘸一蘸滑石粉,用手抚摸匀,从高粱杆上劈下一条硬皮,关里叫席米儿,沿饽饽中间周长分成五份,每份上切割三条相隔两毫米宽,高两厘米的竖杠,用两个小手指从竖杠两边插进面里,挑起一个面鼻子,三条竖杠像老人鼻子上的皱纹,不使面鼻子光秃秃的,非常有艺术效果。再把切好的大枣条穿进去,依次完成五个,还有饽饽顶上再做一个稍大一点的鼻子,插进稍大一点的枣条,一个枣饽饽就完工了,哈!非常漂亮!同样的工序要做十几个,人家面多的就会做的多一点,困难的人家就做几个装装样子。
做完,还得醒。这醒饽饽非常有说道,醒轻了不启发,蒸出来死僵僵;醒大了蒸出来开花,失去了艺术效果。母亲做活是很少失败的,因为他非常上心。将炕头的温度烧的正合适,饽饽拾到盖帘上,扣上大盆,据母亲说是怕风干了皮,蒸出来起皱,外面又盖上小被。估摸快到时间了,母亲过一会就看看、摸摸、拿手掂掂,真是像在创作一批精美的艺术品。母亲的手眼特别有数,一般不会看走眼,所以母亲蒸的饽饽从来没有瑕疵,都是一个保一个,那都是母亲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差不多了,锅底就架上火了,蒸饽饽最适合烧小木头之类的柴火,母亲说过,烧碎草蒸出来的饽饽是不好的,因为没有余火,蒸饽饽期间几分钟大火几分钟小火都是有数的。
蒸好该揭锅了,这可是个伟大的时刻,你想想,这一锅精美的艺术品,现在到了展示的时候了。如果掀开锅看见饽饽启启发发,就象征着明年的日子过的顺顺当当,要是邹邹巴巴,大人们的脸色就不好看了,先没了一份兴致,所以这一掀开,也是担当着一份一年的希望和期盼啊!不过母亲从来都是信心十足,看看完美无缺的作品,母亲的脸上先高兴的像开了花,先就有了一份过年的喜庆。看着那粉嫩的皮肤,周正的形状,六个带有艺术纹理的鼻子里插着红红的大枣,你怎么都不会相信那是面做的,再趁热拍打上点滑石粉,盖上粉红色的蝙蝠印,真是精雕细琢。可就是一时半晌吃不到肚里,只能等到正月里看完亲戚,接待完客人剩下的我们才能吃。后来我跟着母亲学,可怎么做都没有母亲做的好看。我们那里非常时兴面塑艺术,谁家孩子过百岁,新结婚的媳妇第八天上婆家,谁家盖房子上梁,大事小情都离不开面塑,那些五颜六色的动物、花鸟、人物活灵活现,栩栩羽生,都是农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俗。随着老一代人的去世,这些民间的技艺怕难以延续下去。那时候没有相机,不然会留下多少民俗和民间面塑技艺珍贵的资料。
【炸面鱼】
想想那时候,只有到了过年才有这么多的好饭,才有新衣服穿,才有两毛的压岁钱,才有这么多的闲情逸致,人们能不盼望这个年吗?其实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长期艰难日子下,一种精神压力的释放。那时候嫌年过的少,过的短,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母亲就给我们讲故事:“想当年,李自成进北京,他就愿意吃饺子,结果天天吃饺子,天天过年,本来十八年的天下,过了十八天就下了台。”当时也不知道历史是不是真的如此,只知道可不能天天过年,那样寿命就该缩短了。
只有过年,我们家才炸一次面鱼,母亲说,这是饽饽往油里滚,简直幸福的了不得。面鱼面可不能像饽饽面那样发,面鱼面要软。我记得还是母亲,在大盆里使劲踹面。母亲说过,和面要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所以踹一阵反过来,手蘸点水,把盆底下和盆边上的干面都擦干净,再踹,反复多次,手、盆、面就都是光的了。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母亲在干活,那时候父亲也不能出门,因为炸面鱼要烧碎草,需要人拉风箱。最好烧的是脱完粒的玉米棒,每到过年,我家都到市场上买一大装篓,用来炸面鱼。面鱼面要软,但要有筋力,炸出来才好吃。与饽饽不同的是,面开了要用苏打水踹进去,因为面鱼做出来是不醒的,直接就下锅了。从发好后的面盆里揪出一小块,放到铺满面布的面板上,揉圆,用擀面杖擀成饼,切成宽2寸长3寸多的方形,这还不行,还要用手抻,边摁边抻,直到成型,因两头都像展开的鱼尾,所以才叫面鱼。锅里放上花生油烧开,一边做一边向锅里放,父亲就只管拉风箱,母亲还要指挥“急点”父亲就忙向锅底扔苞米棒子,“慢点”父亲就停下拉风箱的手。那时候油少,面鱼也不敢炸多。每年还要炸点麻花果,炸点肉和鱼,再炸点肉丸子,有亲戚来好准备几个菜。我父母是惯孩子的,每年炸出来面鱼或者麻花果都是先掰块塞我们嘴里,这在一般有规矩的人家是不行的,还没上供就吃了不得的。
面鱼好吃,麻花更好吃,还没等吃几顿早没了,这就得盼再过年了。所以年年盼过年。现在生活好了,东西一买一大堆,还没等吃完就够了,还哪有盼头啊!现在人们从物质生活转变到精神文化生活上,不是年年盼着看春晚,我们老年人年年盼着有个春节联欢会,大家好展示一把。时代不一样了,当然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包饺子】
饺子年年得包,再困难也要包饺子,这是过年的象征啊。我忘记是那一年了,过年了,家里什么都没有,母亲出去走了好几家借了两瓢面,回来也不知放了点什么菜,包了一盖饺子,放在我家南间,因为我家住的是厢房。到了三十晚上要下饺子了,过去一看,什么都没有了,只剩盖帘了。父母亲大眼瞪小眼,都不敢说话了,一来不知说什么好,二来不知该怎么办。幸亏我们家不信迷信,“这还神了,能上哪去啊!”父亲不信邪,搬开桌子,挪开凳子,还有几个破小翁都拖开,在一个墙角上看见了,白花花的饺子,也就一半了,剩余的耗子过年吃了。父母亲谁也没吱声,一个个捡起来,用手擦,用小刷子刷,弄完也下着吃了,就算过年了。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我家每年三十日下午包饺子。和好面醒着,母亲开始准备包饺子的东西。找出八个五分的硬币,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能发财,用热碱水洗干净,放在碗里;切八块苹果,象征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拿八个煮熟的栗子,“吃了栗子立子年”预示来年将有新生命降世;家有新媳妇要放枣,早生贵子;家有老人要放花生,吃着了就会长生不老。过年了,就盼着来年能比今年强,那些苦日子都过得够了,年年祝福,年年受穷。一个大道理怎么能忘“国富才能民强啊!”母亲他们那一代,年年盼,月月盼,好歹赶上改革开放几年,身体也不行了,年龄也大了,还是要离我们而去,没有享受到现在的好日子。所以总想到珍惜二字,想到知足二字,比起我们父辈的遭遇和艰辛,我们现在有一点小困难还算得了什么。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过年的风俗,现在有些规矩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在改变。比如我们小时候,年三十就要在屋的正间铺上高粱穗瓤,老人们叫煞尘,墙上面挂着家谱,大方桌子上摆着供品,小辈人拜年都要下跪磕头,三天不能扫地。到我们大了的时候,就没有煞尘的了,都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也不磕头了。这几年高粱穗也不好找了,铺在地上也不卫生,烧纸烧香也怕引起火灾,人们的思想是在不断改变的,当民俗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抛弃的还是旧的观念。
在吃完年夜饭后,辞旧迎新的程序就算完成了。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在还没有进入紧张的农忙季节的时候,农民们心中那些浪漫的梦都展示在一年的开始,农民有农民娱乐的方式,农村有农村的开心之处,可能风俗也是在满足人们心理各方面的需求上,而延续下来的。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挨家看新媳妇。人们成群结队,是去年当年娶媳妇的人家都要去看。新媳妇的屋子非常有讲究,从媳妇的穿戴,行李的整洁,铺盖折叠的形状,到窗花、墙围子的艺术性,床单的颜色、质量等等各方面给你来个全方位的评头论足。有钱人家豪华一点,没钱人家简朴一点,但都要布置,否则你就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张老大家媳妇又懒又馋,过年连屋子都不收拾!将来怎么过日子?”“王老二家穷到那样,还有人给媳妇,连年画都买不起!”等等闲话,能说的你连头都抬不起来。这同时也是给新结婚媳妇一个展示手艺和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外村来的姑娘,看看屋子的布置,基本可以了解她的活计和为人。不管怎样,这就是风俗。多少年不在家过年了,不知现在大年初一还看不看新媳妇了。小的时候就跟在大人后面玩,也看不出个一二三来,后来我结婚了,也得跟着村里的风俗走,年前准备了好几天,刷墙、糊棚、绣花、剪窗花、买年画,不过我布置屋子的特点大多数都是我自己的作品,漂亮的窗花,棚花,墙围边,都是我亲手所剪,窗户两边墙上的水彩画,好赖我自己也画了,灯窝盖我自己亲自绣的凤凰戏牡丹,我的女红以及剪艺还是非常有自信的。所以布置屋子这样的的任务还是可以轻松完成的。只可惜的是我们结婚也没有房子,在婆家的西间,外面有西厢房挡着,连点阳光都看不见,那时也没有电灯,屋里黑乎乎的,白瞎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年前弟弟打来电话,问是否回家过年。多少年没回家过年了?自从母亲过世,我就再没回过家乡。村里那些土路,家里那些破房子,不时的在眼前晃动;生产队的劳累,劳动者的贫穷,农民遭受的折磨,不平等待遇带给我们的屈辱,那些曾经的阴影难以挥去,在一定的程度上冲淡了对家乡的感情。不是为了那么多的不应该怎么能离乡背井,来北大荒安家落户。年头多了不回家,记忆好像已经定格,总在我年轻时候的农村里,因此提起来不免生出许多的伤感。弟弟在电话里很期待“姐姐!回来看看吧!咱家现在可不比以前了,路都铺成水泥的了,村里的办公室也都崭新的了,也有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地方,有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是啊!多少年了,离开时还是正当青春,现在都已奔古稀,失去了多少机会和时光,泯灭了多少浪漫和激情,葬送了多少追求和理想;这一生还有多少精力供我们去消耗,还有多少时日为我们去享有,还有多大的天空任我们去飞翔!这么漫长的岁月,家乡哪能没有变化。在同一个天空下,北大荒日新月异,家乡怎么可能不换新貌。家乡,曾经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虽久居在外却不敢忘怀,虽安居他乡仍不时惦念,家乡的年味还不时飘在眼前,一定要回家过个年!
关于过年的亲情散文
有生以来,已经过了N多次年,除了儿时在乡下过的几次极富情味的年深深镌刻于心底外,还能让人记起的恐怕只有十多年前的那一次过年了。
那是我第一次在广东过年,也是第一次跟那么多人合起来过年。
邓敏夫妇来自四川泸州,许新民夫妇来自江西丰城,方娜小姐来自湖南湘潭,覃国亮先生来自云南昆明,刘云秀女士来自松花江畔,我们这一对呢?则来自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柳州。
几乎用不着商量,新年那天,只一个人在门口那么喊一声:“我们这些不返乡的合起来过个年吧!”就纷纷响应了。于是锅碗盆瓢乒乒乓乓响起来,不多久,家家的窗户就飘出了诱人的香味:谁都要捧出最能体现家乡风味的拿手好菜。
时钟敲响五点,我们的菜便拼到了一起。大圆桌摆在我家门前的过道里,天花板上临时拉了盏60瓦的白炽灯。邓敏夫妇捧出的是香气四溢的四川麻辣火锅和削得大块大块的五花白肉;江西“老表”捧出的是香喷喷的熏鱼和蹄膀;刘云秀女士捧出的是小巧玲珑的东北饺子;方娜小姐捧出的是煎得黄爽爽的五香金丝蛋卷;昆明的覃先生捧出的是我闻所未闻的姜汁啤酒鸭;我们的自然是家乡过年的传统菜式:荔浦芋扣肉、芙蓉酥和白切鸡了。
团年饭在热烈的祝福声和清脆的碰杯声中开始了,大家动箸启唇互品互评各地的风味佳肴和各户的烹调手艺。没有猜拳,没有音响,晚宴在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开怀的'谈笑中进行着。夜幕悄然降下,头上的电灯拉亮了,撒下一片祥和、温馨的光辉。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细细的雨点随风溅到我们身后的金属栏杆上,带来丝丝寒气……可是无人理会,我们六家共十三口人在专注地享用着这顿难得的、充满人生况味又颇富饮食文化的晚餐。一栏之隔的室外是寒冷的,一栏之隔的室内却春意荡漾。麻辣火锅既麻又辣,除邓敏夫妇久经考验不露声色外,其他人都被搅扰得唏嘘不已,涕泗横流,然而却又像着了魔似的不断把筷子伸向那漂浮着一层猩红色的辣椒油的火锅中去……
在令人怦然心动的席间,我忽然想:当有一天,我们两鬓爬满银丝,当我们各自分散或重返故里,回首往事,这个美丽如童话般的除夕之夜跃入我们的脑海时,该多么有意思!
记得谁说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作为一个匆匆过客,能相聚到一块,这就是难得的缘分;因此,要好好珍惜,不要猜忌,不要嫉妒,更不要陷害和倾轧。
人们啊,让我们多给人世间留下些温情和美好的回忆吧!
关于过年散文
【一】
过年前,工作上,看望,慰问,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中,购物,拜访,也是尽快完成。为的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过个年!
除夕这一天,传统的佳节。
一早,是格外的清静。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行色匆忙的动静。人在床上,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想做。似乎早饭都没想去用。一直到中午时分,偶尔会有鞭炮声响起,可是,并不多。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中午吃年饭的。就在自己家里做。而吃年饭的时候,是一定要放鞭炮的。
忽然觉得,没有父亲的春节,好象有点不同。去年春节,跟父亲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在一个大酒店的大厅里,几十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倒象是电视里看到的团拜那样的场面,感觉也有些特别。今天的年饭,父亲已经没有坐在身边,可是,我们还是给他留了一个位置,碗筷酒杯一应俱全,夹菜倒酒程序不少。心里没有伤悲。
年饭跟平日里没有多少差别,鸡鸭鱼肉,平时都吃,吃到大家都说,该多吃些素菜了。可是,过年还是要吃鸡鸭鱼肉的,好象是一种象征似的。只是,吃的时候,不敢多吃而已。
倒是信息很热闹起来,从午后到除夕夜的钟声之前,一直有信息钻了进来。以致想看看信息的内容,几乎都不可能。因为,在我还来不及按打开键,就被下一个进来的信息冲掉。只能看到信息那个信息模样的功能键上显示出未读信息的数量,几十,一百,二百,不断往上滚动。我也想抽空给朋友发信息,也是经常被进来的信息搅局。我只好选择了一个群发的模式,可以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所有信息的发送。原来想做些个性化的选择,现在也只能一键全搞定了。这样有一个好处,不必担心有哪个朋友被遗漏了。
年夜饭之后,孩子们要去看电影。大人们围在桌子前,摆开了架式,准备大战三百回合。春晚的节目,把电视机开在那里,有好听的歌或许随便听听,好看的舞蹈或者小品,也没有看全。突然就觉得悲哀起来,原来这么崇尚的春晚,怎么就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其实,这也是资源太丰富导致的结果。如今的电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什么样的节目没有?这也象我们桌上的`菜肴一样,应有尽有,胃口已经没有刺激我们的神经中枢,因而没有冲动的食欲了。
过年,跟平常的生活差不多了,只是感觉上多了一些年的成份而已,只是多了几个游子回家团聚的暖意而已,只是多了一份对逝者的怀念而已。
【二】
这次过阳历年,也是不同寻常。
元旦前一天,朋友邀我一同去洗心禅寺参加新年祈福法会。对于辞旧迎新这种形式,我本来是没有太多想法的。不就是一个时间的更迭吗?无论怎样的形式,时间都会自然过去。如果没有友人的邀请,我或许就在自家的书房看书,或者在客厅看文艺晚会。如果有安排喝酒、唱歌什么的,我也是可以的。
最后,我选择了去参加祈福法会。因为,这毕竟于我一种陌生的形式。而且,这个年是没有父亲的年,已经没有老人需要我的陪伴了。
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在佛家里称之为圆满的日子。我和朋友早早地来到洗心禅寺。虽然这里离我所在的城市约一小时车程,可是我们把路上可能出现的阻碍,留了很多的余地,为的是不要让这种祈福留下缺憾,那会影响一年的心情的。
寒冷的冬夜,可以让我们看到呼吸出来的白气了。洗心禅寺围墙外面,早已停下了密密麻麻的小轿车。看来,我们算不得早的了。禅寺的围墙是很现代的,在禅寺前面的广场高架灯的照耀之下,那浅色调的围墙,那造型别致的形态,就象是一个公园。这里是一个近年来兴修的禅寺,因了一诚法师的发愿而建成。
一诚还是小和尚时,于1948年在此出家,当时这里叫做洗心庵,八年后离开。成为法师之后,他常提知恩报恩,对自己出家之初住了长达八年的寺院,一直念念不忘。历史原因,洗心寺旧址早于1958年就荒废了,后来已片瓦无存,被附近人家种了蕃薯.法师听后就有了恢复的愿望。直到新世纪伊始,因缘成熟,已经身任中国佛协会长的一诚长老发愿重建洗心禅寺。从2003年10月开工到现在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并于2006年12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法会。
这让我想起了南岳广济禅寺的宗显法师,开创“禅意人生”修炼营的佛家高人(不知是否高僧)。他是一个70后的年轻法师,他居然也是发愿要重修广济禅寺,继而东奔西走筹划,一期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他还发愿要把佛家思想引入到尘世民间,把佛教的积极理发扬光大,造福社会。“禅意人生”修炼营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寺歌、网站、LOGO,有着很多的现代元素。
夜幕下的洗心禅寺一眼看不完整。依次往里面走,看到的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左厢为虚怀楼、西归堂、鼓楼、禅堂和方丈楼;右厢是云海楼、客堂、钟楼、斋堂和尊客寮。整个殿宇回廊相衔,融殿、阁、堂、房于一体,庄严古朴,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尤其是悬挂在殿楼之间的彩旗,随风瓢摆,就像藏家佛教一样,在这里无疑增添了一些喜庆的气氛。
在藏经楼旁边的一个殿堂里,我们有幸看到洗心禅寺妙华法师泼墨挥毫作画。画荷叶的时候,动作迅疾,几个弧线就是圆圆的意向荷叶了,画荷的杆及荷花时,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显出精细。法师画完几笔就抬头把玩,沾墨,脸上是一片微笑。引得众人纷纷站在身旁与之合影,沾得灵气。
晚上9点,在禅寺前面广场的篝火晚会开始。10点,我们几个朋友作为击鼓嘉宾被安排在进入三门殿左侧虚怀楼等法师给绶带。殿堂里安排了108个座位,我们按照排序依次坐好。以佛堂佛像为中轴,单号坐在一边,双号坐在另外一边,我们几个朋友因此被分开安排在两边坐着,法师进来,和蔼亲切,在念就一段经文之后,依次为我们披上绶带。绶带是黄色的,做工很精致,走边绣字“洗心禅寺祈福法会”,还绣有各自的序号。当法师走到我面前时,我感觉到一种庄严,当绶带披在我身上时,我体会到一种神圣,情不自禁双手合十,接纳这种福祉。
有穿着“洗心义工”背心字样的人,举着牌子,按分组分别引领我们到天王殿旁边的一个楼上去击鼓。绶带在身,分外醒目,使得我们这群排队去击鼓的人显得格外齐整。已经有击鼓的声音在响起了,有人在数数,听得出每人击鼓四下,而且是有节奏的四下,前面两下比较慢,后面两下急促些,几乎是连起来的。等到我来到鼓楼时,才发现是法师和义工在指导着。一个大鼓约两个人那么高,两个鼓槌有两尺长,一头扎着红绸子,是击打鼓面的。结果鼓槌,法师说,击鼓四下,象征“吉祥如意”,后面两下稍快。我满怀神圣,凝神聚气,击打着大鼓,默念着祝福......
随后,我们在义工举着的“第三组”牌子的带领下,在大雄宝殿旁边接受妙华法师的摸顶仪式。义工们唱歌“大悲咒”,我们在香烟缭绕的氛围中,虔诚地接受法师的赐福。走出殿堂,看不到义工的牌子,我们的队伍解散。再看时间,11点50分。离羊年只有10分钟时间了。
随着人流往外走,看到很多人在吃八宝粥,才想起有这样一个内容。因为披着绶带,可以享用进屋座位吃粥的好处。于是,几个人进到屋里吃粥。吃着吃着,外面鞭炮齐鸣,礼花炸裂的光亮忽暗忽明。有人说新年到了,我们不由自主地高声欢呼——新年快乐!
我们的这个时段,是一碗粥吃了一年的,年尾吃着,年头还吃着。于是,想起第一时间给家人、朋友发送祈福信息。相信这一信息,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新年的喜悦、满足。
【微语】希望我们,都会遇见那个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