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两天,母亲见邻居们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听说附近村里有个生意人,去年端午节拉了一面包车艾蒿在西安卖了几千元,这比种麦子划算多了,父母亲也抢着割了几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儿一早买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亲。到了家里,父母亲正忙着整理艾蒿,我们帮着用绳子绑成小捆。
吃了午饭,母亲催我们回家,九岁的外甥也催着要赶往新区卖艾蒿。说实在的,让我卖艾蒿,心里不是很乐意,一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别人笑自己真会过日子。看着父母亲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儿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区。
到了小区门口,我们选了块空地摆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放在膝盖上,还吆喝起来;女儿站在后面,斜背着个小钱包,他俩看起来很像一回事。一会功夫,就围来几个人,先是把他俩夸了一番:“你看这娃多懂事,都能卖东西了。”“你哪里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俭学了。”言语之间就挑上一两捆,付了钱还不住地打量着他俩。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励,说话更是铿锵有力。
由于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广场卖。我鼓足勇气抱了一大捆去了广场,妻子远远跟在后面,怕碰见熟人,结果一连碰见好几个,应付似的说了几句径直来到广场。还没放下就有人要,这时来了一位广场管理员,让我赶紧挪走,说正在创卫,这儿坚决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里有点抱怨父母亲,又不是没钱花,割这艾蒿干啥?但不卖吧,他们满山沟割艾蒿也不容易。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进卖鸡,刚找个地就被人撵走了,没想到小说的一幕在现实上演了,只是范进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儿时卖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阳光小区门口卖,比起广场,人少了许多,自然光顾的人也少,好在没人撵。
快九点了,我估计广场管理员走了,就再次抱到广场,根据刚才的情况一会就能卖掉。来到广场,刚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来了三个工作人员,带头的估计是个领导,示意我赶紧挪走,先前那个年轻的管理员对我解释说:“刚才不是给你说了,这儿不能放,你拿到小区门口卖。上面有规定,不是我硬要撵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点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里纳闷:这些工作人员真敬业,快九点了还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广场时,听见一个管理员对另一个小声说:“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挣钱,指望这能挣几个钱?”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后有万道目光向我射杀过来。晚上躺在床上,想想管理员的话,觉得说得很实在,是个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来到人行道的绿化带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这时手机响了:“爸,我卖完了,你卖得咋样?”我说:“不咋样,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随后也回去了,一进门,外甥就得意地说:“看我咋样,卖得一捆不剩,最后那三捆叶子蔫了,我一块钱卖了。妗妗,我和我姐饿了。”妻子说:“你们不是兜里有钱吗?小区门口那么多小吃,你俩怎么不买?”女儿说:“还是算了,卖个钱也不容易,总共就一百来块钱,还是给我爷爷和奶奶留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说每人只奖励一块钱,我买了几个糖。咱还是在家里吃,省得花钱,这钱也不好挣,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说。
我和妻子听了很吃惊,也很高兴。没想到卖艾蒿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来明年端午还得让父母亲割些艾蒿,不只为卖点钱,更为了让这一代福窝窝长大的孩子有些生活体会,否则没钱了就只知道在银行取,从不知道挣两钱要流汗。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收获: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想想这端午节,过得也别有滋味。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节日,就是辛勤的劳苦大众,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岁月中,为了打破这份宁静,辛勤劳动的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欢乐气氛的日子。这样使得,劳苦大众在平静地生活中,让人们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长河中,有了庆祝、欢庆,生活才过得有滋有味,才过得有人情味、有人性。这也许就是传统节日在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节来说,就是没有屈原,穷苦的人们也会在五月编造出节日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就没有纪念屈原之说,而是一段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祖祖辈辈传承下来,这几年却让屈原占据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恶神,仇视人间,他要毁灭人类。这位恶神派下来一位善良之神,让他执行这项任务。可这位善良之神,动了恻隐之心。下凡后对人类说,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位恶神要观看人间,你们到这一天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门插树枝,窗口挂野草。到这一天恶神一看,呀!世间人类真死绝了,你看,房门口都长出树枝了,窗户上都长野草了。就这样又过了好多年,恶神知道了内情,杀死了善良之神,还为人间降下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口插柳树枝,是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挂艾草,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善良之神的爱戴。
至于五彩绳,在我老家叫百索儿。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时候,只要是过端午节,早上起床,妈妈就为我们弟兄几个带上百索儿。在老家也有人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命百岁;也有人说是,五月里蛇出现了,孩子带上百索儿,蛇不咬。不管怎么说都是为了祈求孩子身体健康,命运顺利。
对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没有这种习惯。我小时候也没有听说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还是在上学以后,课本里学到的,那时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们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在端午节那天,家里人会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饼,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小时候盼望过节,过节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过节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节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颗好大的杏子树,每年端午节时,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还有麻花,油饼到我家来。这也是天打不动的规矩,自从我妈到我家,就有了这一规矩。有一年,端午节那一天我舅舅收麦子忘了给我家拿杏子,还让我妈质问了好长时间。尤其端午节吃杏儿,这在我儿时是最骄傲的,因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乡要早熟几天。端午节,下午上学,我拿着杏子、油饼、麻花,带着妈妈亲手拧在一起的百索儿,信心满满,就喜欢摆着课桌上显摆。同学们看着杏子,馋的口水直流。那时候就喜欢同学们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给一个吗!掰半个也行吗?我们俩是好朋友……等等”当我掰半个杏仁给同学,看着同学们吃,我特有满足感。因为外婆家的杏子,个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还是甜的,在我小学二年级那年,俩同学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还打了起来最后闹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虽然在小学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节的美食,可家里穷,父母没有买过。当时的粽子也是外地运过来的,老贵了,一个五块。那年我小姨,从外地打工回来,刚好是端午节,就往我家拿了几个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个拨开就吃。尝了一口,新鲜感就没了,一点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没放盐。咬了几口就扔掉了,没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点蜂蜜,甜甜的。我是馋馋的,真没劲。哎!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没尝出味道,一个粽子糟蹋了。当时就埋怨小姨,为什么不多拿几个,一人一个,真没意思,心里有一种失落感。心里从没有想过,那时候谁家里都没钱,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当今社会,粽子多了,却没人喜欢吃了。端午节象征性的吃个粽子,只是为了过节。今年端午节回家,拿了几个粽子,我女儿一个咬一点,说不好吃,就让我家猪,过了端午节了。
不过我女儿对百索儿,还是很喜欢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让我媳妇给他绑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是百索儿。还记得我小时候也喜欢百索儿,端午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妈鞋百索儿,有时候我妈忙,头天晚上没来得及拧,就催着让她拧。端午节那天,绑不好百索儿是不会去上学的。端午节过后,还一直带着,一直到农历六七月,百索儿颜色褪完,再加上爱玩,不讲究卫生,百索线让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才取掉。有时候还不死心,自己找来各色丝线,自己拧一根,再绑在手腕上。也许是想着端午节越长越好。在孩童时代节日是越多越好,越长越好,而对于有负担的大人,还是要以过日子为重。
对于百索儿来说,大人们是不会绑在手腕上的。我不绑百索还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儿身,不好意思。但端午节,砍柳枝,割艾草,还是自己的强项。自从上了初中,每年端午节都会随着父亲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赶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挂在窗口,大人们说这样吉利。我对吉利倒没有感觉,主要是为了新鲜、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年轻娃,耍性子。”在那时候,天不亮背着一背篓艾草,走在大街上觉得特别有面子,谁要就赶紧拿点,脸上永远带着灿烂地笑容。人总是要长大,对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时。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没有上山割过艾草。还记得我媳妇怀孕那一年端午节,我刚好在家,我爸让我上山去割艾草,我还对我爸犟嘴,今天满大街都是买的,跑那么远干嘛?我还心里嘀咕,都好几年没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这么大兴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来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节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树枝,放大锅里煮水,来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传说这种水洗身,对女人身体好。我爸割艾草是为了我媳妇,当儿子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是个糊涂蛋。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大融合,家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已无人说起,而关于粽子,屈原、女儿节的说法,却占据了家乡的传说。对于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怎样的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总认为,只有节日,才能清晰地记录着劳动人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只有一次次的纪念才能让中原文化渊源流传;祖祖辈辈记住正能量的东西,社会才能发展。如果现在我女儿问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会对她说:“因为有一位爱国诗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们都来纪念他。”而不会说,神、鬼之词。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特别爱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个节日要吃鸡蛋,戴“花绒”,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这个节日是五月端,而我们只关心能否吃到粽子,对于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无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辈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冬节一样隆重。这时大人们煮鸡蛋给我们吃,而平时是很少吃到鸡蛋的;大人们给我们买红黄绿三色的“花绒”,绾在我们手腕上,脚腕上,戴在我们脖子上,说这样可以避灾辟邪,让我们长命。那时有骑着自行车的贩子走村窜巷地叫卖“花绒”的,“花绒”裹在一个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泽绚丽,柔软。每当这时看到他们,我们就会央求大人们给我们买;开头有一个人买了,渐渐地就围了一圈人,挑选,讲价,仿佛成了街市上一个亲切,热闹的摊点。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卖粽子的,我很少吃过粽子,对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别人吃粽子自然是异常羡慕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过几回粽子,是亲戚家送来的,芦苇叶包的,三棱锥形,馅料是黏米和红枣,甜,黏,香。吃过了一回,还惦记那个味道,每当看见芦苇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这个节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实、有礼貌的孩子们就会,依偎着家人到河边采摘新鲜的芦苇叶,要又大又宽的那种,回家洗干净,开始包粽子。包粽子是个艺术活了,我们又不会参与,只知道粽子好吃,对包粽子却也是着迷的;无奈哦,只得羡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艺对我有着很大的魅力,对这个吃粽子的节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这个节日早早到来。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节日了。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会儿;然而,没有丝毫影响人们的激情。人们走到街上买了各种东西,蔬菜,肉,鸡蛋等等,为准备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样,想过一个祥和吉庆的节。人们以过节来纪念过去的岁月,犒劳自己,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可以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给儿孙带来乐趣,合家盼望着幸福,平安,喜庆;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让家的味道变得浓烈,芬芳。这天,我还是吃着煮鸡蛋,味道还是如小时候的香,对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围的孩子们也不戴“花绒”了,有的只穿着由红色绣花的绸缎做的裤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样,在门口调皮的玩耍。几乎家家门上都插着艾草,这一点至今没变 。
小时候吃粽子已变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忆了。那时大人们只知道端午节是祖辈们定下来的,规规矩矩地过节享受就是了,却很少有知道来历的,也很少给我们讲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节。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写下了一部名作《离骚》;但受到恶人的排挤,无奈最后投江而死。《离骚》比较难懂,我只记得 “哀民之多艰”这一句。我虽然难以理解《离骚》,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节人们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诚大夫,与英魂共享美食、安乐,寄托了哀思,也彰显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现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会生起欢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节。我知道人们用绿芦苇叶,包着黏米,大红枣,芝麻之类的馅料,包成三棱锥形,用白线捆好,放到蒸笼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绿色,鼓鼓的外形,吃起来,味道没得说。记得有一次在长途车站,我买了一个粽子,花了五元钱,味道一样甜。虽然贵点,我仍感到很满意,当然也有很多人买。
有时候,我想,粽子为什要用青绿色的芦苇叶包成?人们可能也有这个疑问吧。这要先从芦苇说起。传说神仙喜欢在芦苇盖的棚子下乘凉,芦苇就意味着吉祥如意,用芦苇叶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庆的含义了,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气。观音菩萨喜欢竹叶,竹叶就成了吉祥的代称了,所以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用宽大的那种竹叶来包粽子,图个吉利。那种竹叶也类似芦苇叶。
许多人们为什么爱吃粽子?我以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种素食斋饭,就像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一样,吃粽子寓意着虔诚之心,以祈求神灵祖宗的保佑。
人们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来纪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为什会有这个举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诸葛亮渡泸水时,受到阻碍,就曾以羊马的肉做成馒头,投到泸水中祭奠水中的亡灵,或超度他们转世,或劝导他们随队伍回归故里。祭祀完了,风平浪静,顺利渡过泸水。可见在那时候已经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这样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来怀念屈大夫,也是随古风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灵,早已是一种风土人情了。
念端午节,对屈大夫的《离骚》一书也倍加敬重了,定犹如他这个人一般璀璨夺目,我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要趁这个端午节,手捧这本千古绝唱的奇书来,让心灵化入书中,体会仁人的德行,作一场情感之旅。
五月,农家院子弥漫栀子花香。爷爷、奶奶唠叨着:“五月初五是端阳,割麦栽秧两头忙……”
奶奶们眯细着眼儿,坐在门槛子上,手里举着香袋子呼儿唤孙儿,嘱咐道:“端午不戴艾,死后变老癞(癞蛤蟆),先把艾叶子戴头上,香袋子挂在脖颈儿上,以防汗臭和病毒;喝碗蛤蚂叶熬的水,清火、防温气;独头蒜吃了是败毒气的……”
端午,村庄家境最好的人家,喝雄黄酒,吃大肉;有新女婿来上门的人家,饭菜的香味儿,从茅草屋里飘出来在空气里荡漾,令人垂馋欲滴。千百年来,淮南人家无论贫富,一直把端午当重要的节日来过。
天将才麻麻亮,茅草屋后的黑老鸹和麻老鹰、开始在竹园的上空搏斗,各自展示雄霸威武,发出雄浑的嘶鸣。
父亲对母亲分派道:“今儿是端午,给孩子们做点儿好吃的,咱有孩子上学,还是省俭点儿。三儿,天亮了,我去东畈耙田,你跟着我捡麦桩子。”
我快速起床穿衣,走出房门,闻着艾蒿浓郁的苦香味儿,抬头见楣上插着新鲜的艾蒿,高兴得道:“妈,我闻到人家炸油果子的香味儿了,今儿真是端午呀?”
“傻孩子,就晓得吃。今儿是端午,烙油馍,煮鸡蛋,快点儿跟你爸捡麦茬子,妈给你煮鸡蛋吃哈。”母亲说着端一小葫芦瓢鸡蛋进了厨屋。
我想着油馍、鸡蛋,馋得吸溜口水,跑进雾气腾腾的田野,到处都是犁耙水响的声音。
青蓝的雾气里,父亲喊道:“三儿,赶紧下田来,把这些麦桩子都捞上去。”
我慌忙把裤腿儿挽到大胯下,捞起一把把的麦桩子送上田埂儿。
红红的朝阳出来抛洒漫天的红霞,像着了火似的,映红了水田,染红了秧苗儿,整个田野浸在梦幻般的的色彩之中。
父亲用鞭竿指着我,道:“就势把麦桩子摊开,快些沥干水,挑回家晒晒烧锅,这可比在老坟坡上铲的草皮好烧得多。你望望天上的红霞,农谚说得好:早上火烧霞,等于水煮茶(天要下大雨)……”
不小心,腿肚子被麦桩扎冒血了,爬上田埂儿,扯来艾蒿叶子按在伤口上搓揉止血。忽闻不远处有栽秧的女人在歌唱:“小小秧苗六寸长,一栽栽到田中央。春天栽下秧一根,秋天可收百粒粮……”我喜欢得跟着一起唱着唱着,发现田埂儿上满是毛茸茸的蒲公英,美得令人心颤,引诱得我匍匐在田埂儿上鼓起腮帮子吹得蒲公英到处飘飞。
父亲卸下牛轭走来,“啪啪”照脸甩我两个大巴掌,恼怒得骂道:“死鬼女子还贪玩不?把牛牵着滚回家,今早晨别吃饭哈。”
我接过牛缰绳,顾不得疼痛,心想:“吃不到油馍、鸡蛋该咋搞呢……”
奶奶坐在大门槛子上喊:“三儿,你过来,快过来。”
我慌忙把牛缰绳拴在树上,心想:“说不定奶奶会给我个香甜的大粽子吃呢!”高兴得雀跃着跑到奶奶身旁。
“三儿,我跟你说哈,我嫁给你爷的时候,你太爷还是民国的保长头子。那时候,咱这大户人家过端午节可热闹哇!早晨起来,厨子们忙着煮粽子、炸糖糕、麻花儿、一口酥、烙油馍、煮茶蛋和雄黄酒,可香呢!大院子里的花池子上,栀子花开得白净净的。你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都端着洗脸盆子围着花池子梳洗,你老太奶奶送她们每人一瓶儿桂花油,还用剪刀把栀子花剪下来,再由你太奶奶亲自给她们插在头发上。唉!你亲奶我出生小户人家,从嫁来,就没受老太奶奶和太奶奶待见过,她们一朵栀子花都不给我,你那几个奶奶都笑话我。好在我肚皮争气,老日在天上撂炸弹的时候,我把你爸生在麦田沟里。你老太奶奶当时说:‘真好,老日打咱头上了,你还能给老黄家添个仔孩儿,比女子强,长大能扛枪,好哇!’从那,你太奶奶才对我好点儿。那年端午栀子花开得又白又大,香喷喷的,你老太奶奶剪一大把栀子花,亲自送到我房里。中国解放后,共产党收走咱们的家财田产,日子难过了,都闹腾着分家。你老太爷因为最喜欢你太爷,你太爷最喜欢我生的仔孩,在过生那天,伸出小手抓住个大毛笔,你太爷就把正宅子分给咱们了。搞大集体的时候,无论男女、大脚小脚,都得下田干活挣工分,你爷嫌我脚还不够三寸长,宁愿不要工分儿,也不要我下田地干活。我小的时候,只要女人的脚小,就算是美人儿,我妈就给我裹了小脚,唉,现在老了,你那几个奶奶谁都没得我过的得劲儿……”
“奶,咋老念叨这些老掉牙的事儿,叫我进小厨屋瞧瞧,有粽子给我吃不?”我一心想吃粽子,不耐烦地打断奶奶的絮叨。
奶奶用拐棍拦住小厨屋门,道:“你爸买两斤糯米,没包几个粽子,我也舍不得吃,留给你爷吃,他恁大年纪了,还天天搞田地活。”
“呸,您那粽子是臭的,给我都不吃。”我狠狠地朝奶奶翻个白眼儿,撒腿跑进大院子里。
“三儿,这一碗是你的。每人两个鸡蛋,一块儿油馍。”母亲端着饭碗朝我招手。
我瞅着父亲的阴暗的脸色,心惊胆颤地从母亲手里接过饭碗。看见姐姐弟弟的稀饭碗里都是两个鸡蛋,唯独我饭碗里有三个鸡蛋,高兴得想要说出来,母亲紧张得朝我摇摇头。我端着饭碗站在一边,三口就把三个鸡蛋吃完了。
父亲嚼着油馍,鼓着腮帮子,说:“过端午,要是有糯米包些粽子该多好,小孩儿也有吃的。糯稻产量太低,咱好好干几年,等有了存粮,说啥子也得种块儿糯稻,留着端午节好包粽子。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楚屈原,他忒硬气,投江死了,这个人文采不凡,直接影响大汉文化,咱这淮河就打楚霸王城(是战国时楚国的临时国都)流过……”
回忆伴着莫名的隐痛要我不知不觉地走进拥挤的超市,瞅着冷柜里各种不同馅儿的粽子、鸡蛋,鸭蛋,糖糕等吃食,我却没有一丁点儿食欲。
走出超市,快步走进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心想:“也许暂时的阅读和写作发挥不了作用,只要向中国的根基——农民一样努力、勤奋、坚持——沧海桑田,忆端午让我看到于国、于家、于己,任何生命的运势都有跌宕起伏。今又端午,餐桌上丰盛美味的吃食是最好的佐证。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来了,岳麓山脚下人群欢呼,粽香四溢,淡淡的温暖漫入心头。也许这小小的县城里,只有这里才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沉睡的情绪被唤醒,来接纳新型场景,无论是缅怀悼念,或者是欢悦庆贺,我都会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天,因为节日的习俗已在心里定格,这一天是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是对生命慰劳的日子,那一丝丝所感触到的余热,也会成为内心刻骨铭心的记忆。
家家户户门头插上了杨柳,把门口点缀得分外起眼,街道上摆满了粽子,人们大包小包的拎着粽子,回去和家人团圆。小孩子的手腕上都系上了五彩线,快乐蹦跳着的节奏,激活了节日的情趣。所有所有的这一切,都飘着浓情蜜意。在这柳絮飞扬、绿意盎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是极其易感的,每个人心里既有悲痛的一面,也有幸福的一面,悲痛是因为缅怀伟大诗人屈原,幸福的是,我们借着端午节的名誉,又站在了一个崇上的精神境界,通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让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个真正值得留香的日子。
从文学史上来讲,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弘扬民族气节的时刻,借景生情,丰富了端午的内涵。对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从小记忆犹新,对他轰轰烈烈的生死决择,让我感慨万千,却被迫于时局的束缚之下,透不过呼吸,但让我惺惺相惜的'却是一个游吟不止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放出最后的呐喊,在这样的节日里,他和他的历史传奇铺天盖地。今天,他仍旧一身长衫,大义凛然的站在云端,活在世人心里。他的故事点染了人性最柔软的一面,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索,我们又何惧岁月的风波。他的铮铮风骨早已留在世人心中,如今又被重复的刻印了一次。如果没有诗意的情怀,我们又怎会感受到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如果不是那飞扬的诗章在心头激荡,在心底沉沉作响,我们的泪水一直堆积在心窝里,生活依旧缠绕着心灵不能顺畅,我们又怎会滋生新的希望?
节日,就像一个假期,抹去之前的种种纠结,让生命在另一个节点上重启,正因为有这些锁碎的仪式,才会一点点带动起心底的那点热气,正因为在乎这个日子,我们才会更加执着的守护着生命的热气。节日的心境应该是开怀尽兴的,唯有今天,那一幕惨烈的悲剧在心里的涌动不息,让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情,从山谷里涓涓流来,让我懂得了付出与舍取,让我懂得了大爱,就算印在心里的是深深遗憾,对这种连光阴都磨擦不平棱角,唯有一种保全的方式,那便是让心中的感动,成就一个高贵的灵魂,成全一段千古佳话,留给世人眷眷绵绵的心理波纹,在起伏的情绪中去久久的怀念……
浮世渺渺,苍白得只剩物欲,历史文明的气息早就寥寥无几,幸好还有这样一个节日,提醒我们去回顾历史,触及心中的那块的圣地,我们便多得了几分深沉和感慨,便多了一片开阔的精神领土。我们一路匆匆走来,却没有来得及回味走过的人生,没来得及梳理那些错落的足迹,幸好还这样一个节日,能让我们去触摸传统中的那点芬芳和幽香,轻轻闭上眼睛,节日的节奏在远古时空中深沉的回响,这便是独具魅力的端午情思,盖去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年近八旬,又久居城市,时常念起儿时山乡的端午节。
家住燕北贫瘠山地,父辈们一生土里刨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每年的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是孩子们的最盼。记得正月的年味一过,我就暗暗惦念起端午节了。寻常难见油腥,过节解馋嘴是第一位的;节气的花红热闹,更让孩子们乐淘淘地快活好一阵子。
闹端午,不只“单五”那一天,其实头好些天就动手了。譬如:家里门楣上挂的五彩葫芦;孩子们脖颈上戴的五彩香包;手足腕上戴的五彩线等;更不要说泡雄黄酒、泡粘米、泡枣、泡豆、泡粽叶,包粽子的准备了……
在我家,这些准备多由大姐、二姐动手。从我记事,她们已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在我眼里,她俩心灵手又巧,将白白细细的粉连纸,折叠成丫丫葫芦形状,染以红黄为主的色彩,拴在绿绿的细柳条上,提早一两天就插于门楣,任它随风摇摆。家家飘红挂绿,村街一景,怡人心扉。至于早早戴在我颈上、腕上的香包和五色线,真不知姐们啥时做的。五色线是她们绣花用的丝线合成,比较简单;做五色香包须平时积攒各色碎布,缝制成心字型的小荷包,内装雄黄、苍术等碎中药,香气扑鼻。
大姐说,小孩子戴香包栓五色线,是防五毒的,能免除蛇蝎蜈蚣等毒虫叮咬。我最怕蛇蝎,巴不得早早戴上,美滋滋地到处奔跑。粽子,更是节前就包好、煮好的,满满一大八印锅,不光是吃,亲临们互相赠送,还要用细秸秆穿绑起一些,挂在门窗上。至今,我也说不清这到底为什么。
最开心的要属节日的当天了!
头天晚上,严厉的老爹逼我早睡,为的端午能早早起炕。天还没大亮,就被爹爹喝唬起来。他要我随同邻居大哥哥们,手持镰刀,蹚着晨露,去野草茂密的小后沟割艾蒿。地点是早就选好了的,沟畔的艾蒿又嫩又高,我尽力割下够我扛的足足一大捆,快速地扛回家,不得间歇,随即挽着湿漉漉的裤腿,急奔我们庄西的伊玛吐河边,清洗眼睛。此时的河水特别清澈,春潮早已淘尽,夏季山洪尚未到来,能清晰地看见小川丁鱼河底戏游,但你不能贪玩,必须捧起河水一遍遍地洗眼,俗说能防眼病。而这一切,又必须在日出东山以前做完。否则,不仅无效,还被家人耻笑为“不可救药”。
年幼时,只知道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长大些了,才弄懂其中的说道。原来,晨露中去山野割艾,俗称“采百草”和“踏百草”。据古书记载:此日晨采的艾蒿或其他草药,治病或驱除毒虫最有效;而“踏百草”是男子汉成长中祛灾避祸的一种方式。清康熙年间,有《李氏族谱》称:“端午清晨,男夫赤足于草行中,尽沾露水……以祛夏秋痈痛之苦。”俗信端午露水有去毒去湿热的功效。
端午这天,我还随同父亲去亮子沟采集远志、黄芪、金银花等草药,理由自是这天采的药最有效。野刺玫叶也是我们父子必采的,要采许多,蒸熟、晒干后当茶饮,一直喝到春节。
端午节的午餐很丰盛,不只为含冤投江的屈大夫吃粽子,还要吃包子或薄饼卷鸡蛋。乡间炖炒煎炸肉菜和豆腐菜,摆满一桌。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习俗:由家庭最长者将煮熟的鸡蛋放在孩童的肚皮上滚动,说这样可免除湿寒肚痛。每每忆起儿时的肚皮滚蛋,心里总是暖暖的。
我曾想,国人的传统节日,多都源于神话或历史传说,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对经年苦作的人们是一种安慰,也给平淡日子增添点色彩与情趣;现在我还要说,端午文化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种种传说、祭祀、民俗,都在体贴和温暖着人心。
常去的菜场,这两天到处飘出一股粽香,沸腾在摊上的粽子,像在提醒我端午将至。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好小好小的时候,就从祖辈嘴里听来说是对先贤屈原的缅怀与祭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浪漫与无奈,亘古在汨罗江。一节离骚,悲壮感慨,千年走来多少志士依然还在高歌吟唱他的《离骚》、《九歌》、《天问》。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这一天,人们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竞龙渡,包粽吃粽流传为屈原,更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个节日,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带着那一湾浅浅的汩罗江水,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
虽然离过节还早,看见热腾腾飘香的粽子,不免想犒劳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可几次品偿,总不合心意。这时,真的很怀念婆婆包的南方小脚粽。甜甜软软、粘粘糯糯、清香扑鼻,而且每一粒粽子都那么可口,因为那是带着母亲的温度。记得有一年,俊姐回老家嘉兴带给我一箱五芳斋鲜肉粽,可就这驰名中外的嘉兴粽也没有比过我心目中的小脚粽,小脚粽是妈妈的味道,是几十年的情感。婆婆包的粽确实不错,样子好看又好吃,那些个小脚粽包的扎实很俊,假如把它放到地上就能走路似的,灵气着呢!粽子的品种亦多,松软的豆沙馅、香甜的红枣馅、咸的有鲜肉和香肠、清香的是寡白米的。婆婆一辈子心灵手巧,嫁到婆家的这些年,过节包粽都是她一个人包揽,节气的前几天,便开始选粽叶挑上好的糯米,一切置办停停当当。端午的头天晚上,一人轻轻松松洗叶淘米切肉拌馅包呀煮的,第二天一早香喷喷的粽准时会出炉在餐桌上。婆婆是江苏无锡人,出身商贾人家父亲经营十几家米行,生意做到苏州、江阴等地。安安静静的江南女,烧火做饭、缝衣绣花、透着静谧温婉,家里家外主持的红红火火,日子拿捏的好,80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艰苦不好过,可我们家逢事过节样样置办,小孩有礼物、丰盛的节庆晚餐,如水的日子和和美美。正是婆婆对米的耳闻目染,这便是挑米包粽的意义,是婆婆把对子女的爱融入了一个个香甜的粽子里。
如今,我八十几岁的婆婆老了做不动了。我不禁双目湿润,眼里浮现出婆婆筋骨好的时候,夜半忙碌,包粽过节,一生为儿女们做的一切……端午将至,婆婆,今年的端午儿媳为您包粽大家一起陪你过节。
祝天下友人端午安康!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布谷鸟的叫声,因为有了布谷鸟,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就开花了。石榴树的叶子格外晶亮,在初夏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橙红色的小花在绿叶间开的很是醒目。红花绿叶,真是漂亮。
石榴花开的日子,妈妈就开始准备收麦和过端午节的食物了。这时候,一向节俭的妈妈也变得奢侈起来。去镇子上的集市上买回醋和白糖,以及包粽子用的蜜枣、芦苇叶。回来后,把从自留地里锄回的大蒜的蒜苗切掉。把蒜头的老皮剥下,用水洗干净,控干装进坛子,把和着白糖的醋一同倒进坛子。
我家还有一个坛子,妈妈会把近两个月攒下来的鸡蛋放进去,和溶解了大盐的凉白开倒入坛中,把鸡蛋盐起来,到收麦子的时候才能吃,因为那时候人工割麦、打场,根本没时间炒菜、做饭,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地抢收抢种。其实我们这些孩子并不考虑收麦子的事情,只是因为嘴馋,想着那些好吃的罢了。
端午节的前几天,邻居家手巧的奶奶就会给她的孙女做荷包了,妈妈没时间,还要下地。我就会去邻居家看着奶奶用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和绣花用的彩色的丝线做各式各样的荷包,我特别喜欢奶奶做的荷包,也羡慕小伙伴有个心灵手巧的奶奶。当然我是不会白去的,奶奶也会把她孙女挑剩的送我两个。我们戴在手腕上,奶奶说荷包可以驱病辟邪,到端午节的早晨天不亮就要把戴了几天荷包扔到村边只用来浇地的井里。奶奶嘱咐我们,到了那天,千万别睡懒觉。
端午节前一天,妇女们就不用下地了。我们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听着布谷鸟的叫声,帮着妈妈烧火,煮粽叶。妈妈泡米,洗枣,泡花生,泡小红豆。吃完午饭,妈妈就把吃饭用的小方桌摆到了院儿里,我们几个小的围着妈妈,帮着捋粽叶,妈妈负责包,院子里的那口大锅,一直装到三分之二处,有百十来个。到天黑时,才算包完,妈妈点火煮粽,我们等啊等啊,直到困得趴在炕上睡着了,也没吃上盼了很久的美味。第二天早上,我和三姐从睡梦中被妈妈叫醒,我们沾着白糖吃上两个,然后妈妈把装着粽子的篮子递给我们,让我们给大姐送去。
端午节那天,我们除了粽子以外,不会像其他的的村子还有别的好吃的。到五月初七这天,我们才会隆重的过节,沙河包围着的这几个村子和沙河沿岸的村子是都不过五月初七的。妈妈说:“五月初七,是我们村专属的节日。”旧社会,我们村有户地主,雇着好多长工。有几个长工是离我们村几十里外的杨村的,五月初八是杨村的庙会,地主心眼儿好,每到初七这天,就会给大伙儿改善伙食,让长工们吃了饭后回去看家,顺便把家里的事情处理一下,回来后,好开镰收麦。地主家还会把上年存下的余粮分一些给吃不上饭的穷人。地主的好心感动着村子里的乡亲们。每年的五月初七,村子里各家各户都会买上些猪肉,包饺子,炖粉条。然后投入到收麦的战斗中。
小的时候,初六下午。村子里的肉铺老板就会走街串巷,把肉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各家各户都会称上几斤,初七这天,村子里炊烟袅袅,飘着炖肉的香味儿。空气里还包裹着粽叶的芬芳。
参加工作后,离开村子,再也没有过过与众不同的端午节。但是每每想起来就特别怀念。更多的还是想念生我养我的村庄和我的亲人。
一转眼,又到农历五月五。若不是有个闰四月,端午早就过了,时间总是那么快。这世间,恐怕最无情的.,就是岁月吧。
昨天,下了场大雨,算是迎接端阳的到来。此刻,却烈日炎炎,阳光满满,期待着雨飘飞。
其实,对于节日,并无过分的在意。一年中,这节那节的,记都记不清楚。
小时候,一直是母亲或姥姥包粽子,我,只会吃不会干活。现在成了家,母亲没心思张罗,一般在外面买。超市的粽子种类各式各样,板粟、蜜枣、花生、蛋黄、肉粽,应有尽有,然而,少了爱的味道。
印象中,以前,每到这天,母亲总会从山上摘好些艾叶,洗洗熬水,烧开,放至温度合适时,给我们轮流洗澡,说是一种习俗。另外,还要挂一把在门上,为避邪。出来多年,加之,城市里不比老家,如今,未再用艾叶洗过澡,无非,到菜市场买点搁置在门口。此回,我去得晚了些,到今日,附近的艾叶全卖光了,也罢,只是风俗而已,无须太当真。
昨晚同小姑聊天到一点半,父亲一大早打电话来,睡不着了,忆及答应过他的事,寄钱给他过节的,赶紧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
到工行时才八点,取了钱,然而行至苏宁电器旁的农行,可惜,银行要九点才上班,自动柜员机只能取不能存,看来,要么等,要么去其他地方。周围的几个农行都在装修,我考虑了下,觉得还是等等算了。
父亲的生日即将来临,干脆多存些,免得他来回跑。顺便,往公公卡里打了二千,当作一点孝心。他们年迈,身为儿女,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让老人安享晚年,汗颜哪!
老公不回来,离市区越来越远,调到庄河去了。我道:“人家节假日休息,你上班,真是辛苦命。”,老公叹气:“没办法,公司安排的。”。我戏谑:“那就多吃几个粽子,下次回来帮你补补。”,顺带问他手机是否有短信提示钱已到位,老公笑:“难怪我爹说媳妇比儿子好,前些日子刚寄完,今天又寄。”。“怎么,给钱你父母花还不乐意?我没意见,你嚷嚷啥?”,我佯怒。“知道我老婆是天底下最孝顺的,应当奖励。”,老公随声附和着,叫我拿点钱给母亲,略表心意,闲聊了一阵,才挂了电话。
姥姥今年八十了,耳朵不够灵敏,唯有请小姨帮她买些补品及她爱吃的东西。回家一趟比较麻烦,打电话姥姥听不见,除了给钱,真的不知可以做什么,希望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少操心,忙碌了一辈子,该歇歇了。
每逢节日,不由自主地想念,因为在远方,在天涯,此生怕是无机会相见,唯剩祝福了。在此,问候某些人,以及网络里一路关爱我的众多友友们,祝大家粽子节快乐,平安一生!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一一端午节。端午节这天各地家家吃粽子、人人戴香包、房前屋后悬插艾草。吃粽子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戴香包是避邪正气、防治蚊虫和不祥之物的骚扰,而插艾草是作“门神”将一切妖魔鬼怪拒之门外。
这几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香包的小摊,各种色彩鲜艳、玲珑夺目、有着奇异香味的香包吸引着来往的行人。满街奇特的香味直扑人的心肺,清香四溢,使人不由得驻足于香包的小摊前……
小时候过端午,父亲母亲按照传统的习俗,把雄黄涂抹在我和两个弟弟的鼻下、耳跟。那雄黄的颜色是鲜黄色的,我不喜欢那颜色也不喜欢那样,可父亲说涂抹雄黄是为了不让蚊虫钻进我们的鼻子、耳朵。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下班回来就开始做香包,我最喜欢戴香包,所以每次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抢自己喜欢的颜色。
有时候,我们三个抢来抢去把母亲做好的漂亮香包拉坏了,看着我们三个谁不让谁的拉在一起,母亲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很开心的笑了。后来母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根据各自的爱好分别做了我们喜欢的颜色,我最喜欢的是紫色,母亲就找来紫色的绸缎,大弟喜欢黄色,小弟喜欢红色。母亲对我说紫色虽然平凡但却优雅高尚,你是女孩子……母亲没有说完只是点了点头。母亲对大弟说:“你喜欢黄色那是有创造力和智慧的颜色,很好!”母亲又对小弟说:“你喜欢红色是有热情、充满力量和勇气!”虽然那时我们不是很懂,可觉得母亲的话是不会错的。
在灯下,母亲拿着很多绸缎的碎布片来回比划着,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选好样式用针缝成各式各样香包,每个香包仅留一小口,再放进装有朱砂、雄黄、香料的棉花,用针线缝死入口。再用各色好看的丝线扎在一起,一个好看的香包就做好了。
看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缝制着各自喜欢的香包,我们三个乐了。静静地围在饭桌前一言不发,只是睁大眼睛久久地注视着母亲每一个轻巧的动作,生怕打搅了母亲,生怕刺伤了母亲的手。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做很多香包,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做的香包送给了亲戚朋友。我们长大成家了,母亲又给女婿、儿媳、孙子、外孙每人年年做香包,而且越做越好看。难怪弟媳说妈做的香包漂亮,既好看又清香。母亲一生做的香包不计其数,不但样式新颖,颜色亮丽,而且清香四溢,街坊邻居甚是喜欢。
母亲近几年血压偏高,那次生病差点没了性命。病后的母亲手脚不灵,身体也不如从前,想起母亲花白的头发,想起母亲有些僵硬的手指,想起母亲做的香包,想起童年……想起许多,我一阵心酸,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从没有跟母亲学做香包。虽然小时候常常看母亲做香包,可我没有亲自做过一个。
我想后天是端午节,我会带上我的女儿去看母亲,我要母亲手把手教我,我要学会做漂亮的香包,我不想遗憾终生。
又到端午节了。然而,感觉这节日的散发出的气氛是清清淡淡的,远没有过去的喜庆,热闹。看到那些平日里随时可以买的粽子,咸蛋,端的感觉不出是为端午节特别准备的盛馔。噢!生活富足了,却冲淡了人们对节日的期盼,盖去了节日的色彩和喜庆,连小孩都不欢天喜地的哄闹了,硬生生的让曾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际遇了一份清冷。这不禁让人怀念起昔日过端午的情景。
过去过端午前前后后会散发着很长一段时间浓郁节日味道。那时端午,是一年中除了过春节,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此前,不仅是小孩子们离端午远远地心中就揣了份期盼,大人们也是要提前做些准备的,如积攒点钱,给孩子们做点夏日的新衣,提前把咸蛋腌制好,把糯米准备好,预备着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的享受和快乐。
端午节临近,节日氛围便浓厚起来。包粽子是重头戏,端午前一天要包好煮熟。初四的下午,将青碧碧的箬叶洗干净,把糯米浸泡好,放上些碱,拌匀,备好剪刀和扎粽子的小绳,一些准备停当了,轻理箬叶,细挑糯米的包粽子就可开始了。那时代贫困,物资匮乏,不像现在包粽子里面要放上些腊肉、豆沙、蜜枣、红豆等辅料,增加粽子了香气与味道。只是简单地在糯米里放点碱,有的人家还放入点绿豆,花样不多。包粽子时,若有的人家缺少在行的人手,就请上村子里手巧的妇女帮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包,一边家长里短的谈笑着,一盆绿莹莹的有棱有角的粽子就翠生生地堆满了脸盆。粽子和咸蛋煮熟了,是难得的美味,别看那糯米只放了点碱调味,煮好后,香喷喷、甜丝丝的,吃起来,绵柔味醇,糯软甜悠,难得饱食一顿,
翌日,就是久久盼望的端午了。最兴采烈,欢呼雀跃的就是小孩子们,大人们看到他们穿着新衣服,高兴得像蝴蝶般飞来舞去般轻盈时,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的甜蜜,脸上的皱纹也被幸福填平了。
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人和小孩在门前、窗户等处挂艾枝、菖蒲。菖蒲翠绿挺括,形同宝剑,挂在门窗前据说有驱妖镇邪,保护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作用;艾叶有种异味,被视为“仙草”,据说有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的作用,挂着能保护一家人百病不生,身体健康。大人们对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尊崇之至,不敢有半点怠慢。母亲更是笃信传统,将那艾枝、菖蒲放置得更广,除门窗之外,在每个人睡的枕头下都要成双成对的放置,祈求“宝剑”、“仙草”保护家人平安健康。
母亲不仅是注重菖蒲、艾枝的放置,在其他方面也很讲究。头天晚上煮好的咸蛋、鸡蛋,一早都要染上“一米红”,让那浅浅的水红为节日增添色彩和喜庆的颜色。的确,那蛋染上了红色真的好看了许多,好像小孩红扑扑的小脸蛋,为节日增加了彩头。
那时的小孩作兴在胸前吊一个蛋袋,也要染成水红的色彩。蛋袋都是母亲头天晚上赶时间编织成出来的。她知道未成年的孩子都会争着要的,若是少了哪个人的,不懂事的孩子会哭闹着不过节的。所以母亲再累夜再深,也要在端午前把它编织好。水红的蛋袋装着水红的圆蛋,饱饱满满的,吊在胸前就像一枚勋章,晃荡得小孩神气活现,咀都合不拢。忙过了一阵后,在鞭炮声中过端午就开始了。我们那儿的正餐在早上。桌子上无非是些粽子、咸蛋、鸡蛋、大蒜头之类的普通的吃食。大蒜头是每年过端午餐桌子必不可少的,吃了就意味着寒驱毒排,是过端午的习俗。就是这些简朴的食物,却是孩子们眼中的山珍海味,是节日的赐予,是过端午才能享受到的口福,因此个个大口朵颐,吃得乐不可支。也难怪,那时小孩苦吃得多,偶尔有甜而幸福的日子,心里怎不溢出快乐的心泉?在他们眼中,节日里阳光泻下了,便看成是上苍为节日铺下的无限的暖意;风而拂来了,便认为是大地对节日的轻抚问候,过节的时光在他们眼里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是那样的温馨多彩。
吃过了早饭,村子上的孩子就聚到了一起,将胸前吊着的蛋进行一番比较,看谁的更大,更好看,有的还要比一下坚固。于是,男孩子们就各自握起胸前的蛋,两个两个地对碰起来。常常是犹豫一点的孩子的蛋被撞破了,便垂头丧气的一脸的颓丧,灰溜溜地跑回家换蛋去。
过了午时,我们就被唤回家中,在大人们的安排下,要尝吃一点雄黄酒。雄黄酒是买来的雄黄粉倒入酒中摇匀而成的,其实两者并不完全相溶,看得出泾渭分明。大人们说,端午喝了雄黄酒就能除病祛邪,抵御风寒,强身健体。长大后,才知道那雄黄酒是有微毒不能饮用的。但那时大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晓得沿袭传统的做法,期盼的是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喝剩下的雄黄酒是用来防毒虫的。那时住的是土坯房,封闭不严,常有蛇、蜈蚣、蝎子等潜伏其中,父亲就在房子的里外墙根用松枝洒上些雄黄酒,防止害人小动物进入。这些传统的习俗和做法,随着一个旧时代的远去,再也没有人赓续了,只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仍深记在心里。诚然,我们现已知道那时的有些习俗是过于迂腐,没有实际的意义,甚而有些是荒诞的,但毕竟寄寓了前一辈人的美好愿望和祈求。用历史的眼光看,正是这些习俗,丰富了昔日端午的内容和色彩,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节日文化,把一个短促的节日过得充实、丰赡、而有张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那时过端午只注重粽子和蛋的美味,而不懂得追溯节日文化的渊源。由于大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社会又没有更广的宣传媒体,孩子们接触不到更多的知识。过了好些个端午,却从不知道其来历。长到少年时,才知道端午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屈原。那是一年的端午节,村子上的人聚在一起,一位教过书的中年阿姨,给大家讲起了过端午的来历。她说二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说秦国攻破了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悲痛地抱起一块大石投入了湖南的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闻之,纷纷引舟竞渡去打涝、招魂,并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这个传说,听得人回肠荡气,心情沉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端午节的来历,从此牢记于心中。
现在宣传媒介无处不在,小孩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想必对各种节日的来历很少有不知晓的。但对节日的渴望和向往淡漠了许多,对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和文化知之更少。由于时代的前进,远离了那些过节习俗和文化的熏陶,曾经丰富的节日文化哩哩啦啦一路丢得所剩无几了。其实,那些习俗和文化是流淌在的我们血液里的乡愁,缺少了日子就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历史就断了沿袭。
端午节快到了,故乡的小镇似乎比以往更加热闹。小街两旁的摊子一字儿摆开,芦苇叶、菖蒲、艾蓬、香囊……除此之外,肉摊和卖大红枣、赤豆等的生意也开始红火起来。端午节快到了,乡人们各自挑选喜欢的东西带回家。
关于端午节,儿时常会哼儿歌: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插艾叶,挂香囊,还煮鸡蛋和鸭蛋;吃粽子,撒白糖,去看龙舟喜洋洋。这首儿歌,总在我的耳畔萦绕。
小时候,每年五月端午前夕,母亲总是会拿了镰刀到屋后面的水塘边割几把艾蓬和长在水边的菖蒲,经过整理后就往门和屋窗口的地方插上,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儿很醒脑,十分好闻,我们总是会走近,用鼻子多吸几下,悠悠的清凉,好像这种味道会透进全身的血液里去似的。母亲说,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菖蒲古代老祖宗留下的“斩妖剑”。后来从老师那儿才知道,原来唐代的魏征梦中得斩蛟龙剑,用的就是菖蒲。相传从那以后,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见了菖蒲就害怕。所以端午乡下家家都要插菖蒲,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乡间家家开始用芦叶包粽子,粽子大多用糯米,包的种类也多,有肉粽、赤豆粽、白米粽、酱油粽、麦片粽等。包裹好的粽子就放在铁锅里用水煮,这些粽子有三角粽子、小脚粽子、方粽等。煮粽一般都用硬树条燃烧。在煮粽子时,还要放上鸡蛋和鸭蛋,这样煮熟的蛋就有清香。
端午那天早晨,粽子和蛋先要敬灶神,然后才能自己吃。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大家会自发组合在一起开展斗蛋活动。有和孩子不懂斗蛋方法,总是用大的一面与别的蛋斗,结果总是失败,原因很简单,煮熟的蛋大的后面有空间,而尖的部位是实心的,所以两个鸡蛋碰到一起,蛋后部位总是被击碎。有的蛋上还用彩色绘上老虎或者是自己的属相,居说会驱逐邪气的。有的还要用线或麦秸编成漂亮的蛋袋,把蛋放在其中,然后挂在胸前。
在端午节的午饭后,家长要给孩子带上香囊,在手腕上扣上五颜六色的丝线。香囊就是用艾草、雄黄、棉花等做成的。可以用各种花布头剪成正方形两块,对角折叠好,用彩线缝在一起,再用各种颜色的毛线在下面做须须。挂在脖子上,既香又漂亮。母亲常说:“这香囊也是避邪的,还可以防毒虫和蛇。这样的挂一直要到农历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之日才能剪下来,然后扔到屋顶上。母亲会打趣地说:“喜鹊会把这些袋袋衔到天上去,送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幽幽的香味中相会。于是,每到七月七那天傍晚,我们都要把香袋扔到屋檐的瓦片上,扔时还要闭上眼睛。到了晚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屋顶看,希望能看到有喜鹊飞来衔走香袋。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是人们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过端午节,乡间的茶馆里常常要举办故事会。一些艺人还会拍着木块讲述与端午有关的故事,他们讲屈原诗人是怎样去跳汩罗江的,讲伍子胥为国忠舍身忘己的故事,讲曹娥是怎样成为一名孝女的……这些传统故事常常吸引人们围着去听,而且是百听不厌。
当然,端午节期间,故乡家家会泡些雄黄酒,用于涂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旁边。都说雄黄能驱赶毒昆虫毒蛇的,孩子们抹了雄黄,一年四季的毒虫就不会躲到身上咬人,是安全的保护神。
端午习俗是民间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地方已开始在现代的声韵中渐渐消失。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传统是永恒的,永远记忆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怎么也抹不去……
端午节赛龙舟
说起赛龙舟,不禁令我想起那宽阔的珠江江面上,锣鼓震天、百轲争游的精彩场面。随着人们的喝彩,喧闹声,粤曲《赛龙夺锦》那悠扬的乐调,我的心潮也翻腾了起来了!只见江面上清波荡漾,一排排蓄势待发的龙舟一字儿地排列着,热闹极了。那就是一年一度龙江镇的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活动,以顺德人为代表的珠三角人民尤其喜爱龙舟活动,可分为游龙(以漫游、观赏表演为主)和赛龙(比赛竞速为主)。由于龙江镇河流交错,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今年当地政府值欢庆端午佳节之际,举办了龙舟竞渡。
记得那一天,我们一家人早早地来到龙江镇准备观赏龙舟,可谁也没有想到,江岸便早已挤满了人,到处周围人山人海,彩灯高悬,旌旗飘扬,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蛟龙”在江面上“蓄势待发”,水手们精神抖擞,各自都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比赛即将开始了!
正午12点,比赛进入了倒计时,就要“放龙”了!“三、二、一,准备——”只见周围的观众紧张得流下了豆大的汗珠。“啪啪……”随着鞭炮的响起,龙舟竞渡正式开始了!
一条条“蛟龙”如箭离弦”,千船齐发,飞一般地划啊划,欲争群龙之首。此时,站在“龙头”的鼓手张锣结鼓,乐声响起江面,欢声笑语也在两岸回荡。只见各个龙舟队的健儿激浪高歌,狠劲猛划,奋力冲刺。领头那只“蛟龙”奋力“飞腾”着,后面的也不甘落后,领头的龙舟被后来者超越了。原先领头的那只船不服气,水手们怒发冲冠地向前冲——好一幅千船竟发的壮丽图景啊!
谁知突然遇上风太大,竟然把领头的那条龙舟弄翻了,十几条紧跟在后面的船见到机会来了,马上超越他们了!正在危急之时,掉到水里的队员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齐心协力地把沉船弄好。一次失败了,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好一幅人与自然博斗的壮观图景啊!但队员没灰心,重头再来!船终于弄好了!队员们爬上船,奋起直追,永不放弃。
经过十几个回合拼搏,受过挫折的那条毅力坚强的龙舟,终于反超越了原来的那些船,抢先冲过了终点,闯进龙门,勇夺锦标啦!顿时两岸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都欣喜若狂地喝彩着,为水手们的精彩表演欢呼着,呼喊着他们心中英雄的名字,热闹极了!
今天的见闻使我觉得,赛龙舟这种精彩的民间活动,就像我们的人生那样,既精彩刺激,又充满艰辛困难;既会失败挫折,也会成功夺标。失败和挫折谁没遇到过呢?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吧!阴沟翻船虽然可怕,但挣扎爬上船,仍可以划向理想的彼岸,登上光辉的顶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像水手们那样不畏艰难,去奋力“冲刺”,就一定可以成功!
又是一个艾叶飘香的季节
每当到了端午节之时,平时总爱闲在家中的外祖母竟每天都和邻居约好上山下乡去摘棕叶。我很是不解:不就是个端午节吗,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的吗?曾祖母没有回答我,只是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几天后,大人们聊天时我才知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为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现如今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成为了东亚文化圈的可与中秋、清明、重阳等节日相提并论的传统节日。
两千年前,屈原舍身取义保留自己清洁正廉的崇高品质;两千年后,我们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这年的端午,曾祖母教我包粽子。她先让我把艾叶清洗一遍,然后一张一张地铺平了放,她呢,就抓了差不多半缸米,用水淘洗起来。都说“人多力量大”,虽然只有我和曾祖母,但我们还是以高效率完成了以上任务。接下来,曾祖母把艾叶一个个地打成卷,在确保底面不会漏的情况下,舀上一把米放入然后再铺平,最后用几根细线捆捆绑绑,把包好了米的艾叶的四个角捏得整整齐齐地,于是,一个原味的正宗的生粽子就成型了。由于技术原因,我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股着腮帮子、托着下巴,眼睛睁得大大的,又认认真真地在一旁欣赏曾祖母的“表演”。
曾祖母也不是整天优哉游哉地,这不,粽子刚刚放入蒸锅里,她又给我缝起香包来,说是能保佑我平安,又可以避邪。平时我对这些小玩意儿可没有什么兴趣,但还是听话地收下了这个让我“一见钟情”的小香包。它是大红色的,可以随时携带悬挂在身上,棱角分明,正反面分别绣了两个醒目的“平”“安”,其余空白处点缀着几颗粉嫩的爱心。我对它是爱不释手,成天带在身上,还时不时地在曾祖母面前晃来晃去,跑过来跑过去。每当这时,曾祖母总是乐呵呵地刮一下我的鼻子,坐在板凳上,手里摇着扇子,说:“你个臭美的小家伙,没有人会和你抢,慢点啊,别摔着。”我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端午,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代表,它不仅警示后人要时刻保持一份清廉正直的心,又让我们勿忘屈原,将他高尚的品质和操守牢牢地铭记在心。所以,我希望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说真的,因为曾祖母,我才结识了屈原,了解了端午,吃到了粽子。即使曾祖母已经去世三四年了,但我依然怀念依偎在她怀里、能够向她撒娇的那些快乐的时光。
又是一个艾叶飘香的季节,又是一个草儿长出嫩芽的五月,又是一个端午节的到来。曾祖母,您也在想我吗?让我把怀着的对您的思念播种在这个端午节吧,把我想再见到您的梦埋在这片土地吧!
红袖端午节散文
適逢紅袖,二八之歲,恰遇五月,正值端午,外省歸來,故壇重遊。豈料論壇,沸揚不堪,諸君罔顧,謾罵成風,倒板之風,甚囂塵上,喬君悲憤,怒而抹版,故饗同祭:
君子之言,不責其俗,以彰其明;君子之行,不貴茍難,以顯其哲;明以趨吉,哲以保身。故君以言,詩之誨之;故君以行,歌之名之。皭然清操,流垂今古。
蓮出汙水,蟬蛻淖泥,察察之身,哺糟之鼠,歠釃之輩,其可同謂?
觀諸版主,綁架上墻,用而生疑,諫而受謗,憂壇費事,備受謾罵,屢遭辱沒。富君德者,勸之止之;小人之心,公器私用,刪之毀之,以至途窮,無奈之下,全體死節,親者恨之,仇者快之,滿地雞毛,喬君奈何?
世之君子,喜德愛美,辭潔信芳,文約旨遠,其情諄諄;天下小人,貪淫好色,汙言穢語,詞不達意,臭鼻惡心。
斯文猶在,日月同輝。屈子既沒,諸君尚在,企仰大夫,吾等後學,拙語劣文,何足壹哂?
清烈已去,天下燕安,斯文流芳,斯德千古,不甚希噓。
戲如人生!
尚饗!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
端午节到了,香格里拉的街头渐渐热闹起来。在姗姗来迟的春的气息里,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赛马节吸引着香格里拉以及周边的赛马爱好者,纷纷到赛马场观战。而我却故意躲开了那热闹的赛马场,静静的在住处收拾一下房间。也许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闻着粽香,不免想起儿时端午节的情形,似乎看到了奶奶在包着粽子的情景……
家里只有奶奶会包粽子,每年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奶奶亲手包的。家乡是没有粽叶的,粽叶都是往常从集市买回粽子给我吃,我吃完粽子,细心的奶奶总会把粽叶收起来洗干净,晾干,装在塑料袋里收好。到端午节的时候,用水煮一下就可以用了。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奶奶淘好米,准备好粽叶,小心翼翼的包着粽子,还会把每一个粽子里放一颗枣子,一直忙碌到后半夜。第二天早早的起床,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煮,等我起床的时候就有香甜可口的粽子吃了。有些小伙伴家里是没有人会包粽子的.,他们吃的粽子都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而我能吃到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别提多自豪了,以致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幸福……
按照老家的风俗,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上山采艾叶。母亲是不会包粽子的,但会于端午节早上采艾叶。把艾叶点燃,在家里四处熏一下,据说可以驱邪。如果采来的艾叶多的话,也可以连枝带叶编成一条艾叶绳,挂在墙上,既可驱邪,又可在夏夜纳凉的时候点燃驱蚊虫。家里有小孩子的话,还要做一个装有艾叶的荷包,听奶奶说是可以驱邪避鬼,保佑小孩健康成长。小时候我的荷包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还装上母亲亲手采来的艾叶。母亲的手很巧,每年做的荷包的形状和图案都不同。听母亲说,她给我做第一个荷包的时候我才几个月大。因为我属虎,所以第一个荷包的形状是虎头形的,还绣着一个“王”字,戴在我的左手上。后来我渐渐长大,荷包都戴在了勃颈上,伴随着我一年又一年。此外,母亲还做了柳叶形的荷包,寓意着我茁壮成长;包谷形的荷包,时刻提醒我爱惜粮食;莲花形的荷包,希望我能品格如莲……每年端午节一个荷包,从来没有间断过,直到我上了小学为止。现在,那些蕴含着母亲殷切的希望和吉象的寓意的艾叶荷包,都被我珍藏在一个干净的盒子里,珍藏着母亲的这份关爱,直到永远……
现在,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早已经不再亲手做粽子了。自我远离家乡之后,恐怕母亲也不再做艾叶荷包了吧。那寄托着奶奶和母亲的浓浓爱意的粽子和艾叶荷包,却一直保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尤其到了端午节,更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千里之外的奶奶和母亲。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远方的奶奶、母亲,你们还好吗?
是端午节还是愚人节散文
今年的端午节还没过,却先行生出了端午节被亚洲某国抢报为该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纷争。中国人过了二千多年的端午节,一朝随了他姓,岂不让国人一张张吃惯了粽子的嘴里淡出鸟来?于是,愤怒接着愤怒,不少国人打出了保卫端午节的旗号,一时间,群情昂昂。咱初见此新闻,也是气闷。天朝上邦,泱泱大国,怎么连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保护不了,这不仅大丢面子,连里子也丢尽了。继而又想,亚洲某国是哪一国,缘何干这种于礼义有碍之事呢?再者,即便这亚洲某国干了这不耻之事,那么世界教科文组织难道也会为虎作伥,为之张目吗?如果这样,这世界岂不乱得一团糟了吗?
今天看新闻,才恍然大悟。所谓的亚洲某国,韩国也。人家早在1967年就把端午节列为韩国国家级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据说“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你可以申报你的,我可以申报我的`,原是互不相干的。不能说咱过端午节合理,而人家吃粽子就成了异端。世界文化,相通互融,各民族之间广泛交流,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没什么稀奇的。如若咱们过愚人节过得过瘾,过得有特色*,那么将其列为咱们的文化遗产,也符合了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 “共享性*”了。一桩看似关乎民族大义的公案,原来不过如此。咱们虽然还没有过端午过,却无端端地被新闻挑逗着过了一回愚人节,那众多的激愤被虚掷了。
上个世纪初叶,鲁迅先生感叹于国民的麻木,大声警示: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今,咱们的保钓勇士挺身上岛了,咱们的农民兄弟也打出横幅,在日本大使馆门前抗议了。更多的网友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一个民族,倘若没有昏愦到无可救要,总是要爆发的。可是,爆发,并不等于癫狂、发热到了没有了理智,一触即发,一点就着,如同西班牙斗牛,见了红色*就兴奋,就不顾一切,冲过去,顶过去,却也总是扑空,让人逗得团团转。说到底,西班牙斗牛士,斗的就是这么一点点人的小聪明吧。当然聪明使得太过,或者表演得太忘乎所以,一时发昏,也难免被牛顶得大头朝下了。这就是所谓的意外吧。
随着咱们的国富民强,在许多大是大非面前,咱们当然有了爆发的理由。关乎民族大义,关乎国家存亡,咱们来不得半点含糊。五千年的文明史一再证明,中华民族向来都不惧怕任何威胁****。不论你是世界武力老大也好,不论你是世界经济最强也好,设若一定要在火山口玩火,那么中华民族爆发出的民族伟力,会使一切玩火者自焚。
在民族情绪日益高涨的当下,咱们当然要保护咱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当然要捍卫咱们民族的尊严,但,咱们也不能由自尊而自大,由警惕而狭隘,神经过敏,反应过度,甚至发昏,大小事都上刚上线,动不动就脸红脖子粗,冲过去,撞过去,与其说这是爆发,不如说这是发烧,而这样烧下去,咱们除了能爆发出虚汗,还能爆发出什么呢?
再有一个多月就该过咱们的端午节了。明白了端午节纷争的来龙去脉,咱们就不必如过愚人节一般瞎折腾自己,尽可以心气平和吃粽子了。而这场纷争也给了咱们提了个醒:咱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形的也罢,无形的也罢,都应该引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保护,更重要的是发挥利用,发扬光大,使这些民族财富成为民族精神的滋补品,民族力量的聚合剂,设若咱们只是守着护着,既便又加盖,又上锁,也就如同不肖子孙,空守着祖宗遗产,除了夸示而毫无作为一样,能不能守得住还是疑问,而愚不可及,徒增笑料,却一定是毫无疑问的了。
【微语】无论前方等待的是什么,只要心怀信念,我们都有能力去战胜一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