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答案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精品8篇)

发布时间: 2024-08-13 00:36:43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1)

《三国志·魏书》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郡命为功曹,后辟公府,举高第,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吕布击术于阜陵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涣闻唯德可以辱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吕布得到袁涣之后,想让袁涣写信痛骂侮辱刘备,袁涣坚决不同意,即便以死相威胁,也决不妥协,还以理说服吕布。

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D.袁涣作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外表看着温和柔弱,但是内心却颇能决断。因病去官,百姓依然念念不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4分)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3分)

(3)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2分)

8.D【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来”、“来”,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其余: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在”】

9.C(③与坚持操守无关。④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⑤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

10.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

11.(1)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4分)

(2)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3分)

(3)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2分)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2)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

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①,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孙礼传》)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后坐法当死 坐:因犯……罪,触犯

B.敬纳谠言,促遣民作 作:劳作,此处指“耕田种地”

C.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 便:更改

D.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 帅:统帅

5.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孙礼“亮直”的一组是(3分)

①礼私导令逾狱自首 ②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

③礼谏以为不可深入 ④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

⑤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 ⑥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礼知恩图报。战乱之中与母亲走失,同郡之人马台帮助孙礼找到母亲,当时孙礼拿出全部家产赠与马台,后来马台被处以死刑之时,孙礼又帮助马台越狱逃跑。

B.孙礼治理有方。在鲁地山贼依险危害一方时,他被调任鲁地相国,拿出官银和粮食,发动官吏和百姓,悬赏山贼脑袋,再让投降的人回去刺探情况,鲁地不久就恢复了太平。

C.孙礼爱民忠君。当明帝修建宫室之际,恰遇节气失调,粮食歉收,于是孙礼力争免去百姓修筑宫室的劳役回家务农,也得到明帝的`同意。

D.孙礼为人耿直。他被派往并州任职,持节行驶匈奴中郎将职权,当面见太傅司马宣王之时,因司马宣王未能使国家摆脱危险之境而面带怒色。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5分)

(2)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5分)

4.C(便:认为……有利)

5.C(①②谋略,⑤勇敢)

6.A(“帮助马台越狱逃跑”错,是劝导马台越狱后自首,并澄清自己并无逃亡的意思)

7.(1)跟从大司马曹休在夹石征讨东吴(吴国)军队,孙礼劝谏曹休认为不可以率军深入,曹休没有听从建议因而打了败仗。“从”“以为”各1分,省略句“不从而败”1分,文意1分)

(2)当今国家将要处于危险之中,天下动荡不安,这才是孙礼不高兴的原因啊!(“危”“凶凶”“之所以”各1分,文意2分)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3)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阅读理解附译文和答案

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武将军。(《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n):棺材②謥詷,人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霸为帅,屯于开阳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诣: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逆:阻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之讨吕布也俯察品类之盛

B.清定海岱,功莫大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D.霸与战于逢龙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④⑥ B.②④⑥C.①③⑤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B.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謥詷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謥詷。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3分)

(2)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3分)

(3)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4分)

参考答案:

9.D(迎战)

10.C(因为,连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于之,兼词;句末语气词。D在,介词;向、对,介词)

11.A(②写其亡命东海③对吕布的帮助⑤讨伐黄巾军)

12.B(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13.(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2)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舍弃我们呢?(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3)我受主公(太祖)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中的之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其间因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凭私欲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

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便使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往见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任用吴敦作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观的哥哥孙康任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给臧霸。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为我(向主公)解说。刘备便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

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他的功没有谁比他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謥詷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謥詷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增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 :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扬威将军、假节的称号。后孙权请求投降,太祖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4)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且焉置土石

C.帝惭,回车而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3分)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参考答案:

6.C.(除:任命,授职)

7.B (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8.A.(参照文意的理解可知)

9.B (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并非亲自统领。)

10.(1)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每分句1分。关键词“方、声、景、崇”,错一个扣1分。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2)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一分句1分。关键词“临、信”,错一个扣1分。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3)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

参考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5)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军事战略家,轻骑将军贾龚之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大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诩假以惧氐 假:借助

B.与诩同郡,遂托之 托:投奔

C.久将为所图 图:暗算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 路漫漫其修远兮

B.文帝为五官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与卿言而不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诩因疾病辞官而回乡的路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其他人死了,丽贾诩却因是太尉段额的外孙而活了下来。

B.贾诩考虑到段煨将军需要外援,于是就联系南阳的张绣。张绣非常高兴,因而善待贾的家人。

C.当太祖和韩遂、马超交战时,马超等人请求割地将和,并且请求送子弟去做人质。太祖根据贾诩的'建议,答应了马超的请求,并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

D.曹植和曹丕争夺王位继承权,贾诩借袁、刘二人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促使太祖立曹丕为帮。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2)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参考答案

4.D【解析】(应为推许或赞许)

5.C【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自己的兵权不是自己;助词,的。B,动词,担任;介词,给。D,动词,认为;介词,因)

6.D【解析】(A贾诩是太尉段颍的外孙错误,这话是欺骗氐人的;B贾诩联系张绣是事实,只是贾认为段煨猜忌自己而离开,而且善待贾的家人的是段煨;C原文是假装答应请求。)

7.(1)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谋主”“身”“全”各1分,通顺1分。)

(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恢崇德度”“躬”“素士”“子道”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什么人了解他,唯独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贾诩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辞去官职,从西边返乡夫到沂这个地方,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颍,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颍的外甥,他通过灵活应变来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此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一个郡的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知识和名望,被段煨的部属所景仰。段煨内心害怕自己的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十分周到地以礼桐待,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段煨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也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谬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这样做就行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6)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6.C.(除:任命,授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且焉置土石

C.帝惭,回车而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7.B (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重 之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矣。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参考答案:

8.A.(参照文意的理解可知)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9.B (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并非亲自统领。)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3分)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10.(1)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每分句1分。关键词“方、声、景、崇”,错一个扣1分。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2)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一分句1分。关键词“临、信”,错一个扣1分。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3)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

文言文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7)

《三国志魏书二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有删节)

【注】 ①许:许昌。  ②雍穆:和睦。 ③剉:cuò,折损,摧折。  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 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撤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赦:赦免

6.C.(除:任命,授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

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且焉置土石

C.帝惭,回车而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7.B (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重 之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矣。

A.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B.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C.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D.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8.A.(参照文意的理解可知)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9.B (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并非亲自统领。)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2)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3分)

(3)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

10.(1)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每分句1分。关键词“方、声、景、崇”,错一个扣1分。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2)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一分句1分。关键词“临、信”,错一个扣1分。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3)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

文言文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8)

《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妖言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参考答案

4.B (案件)

5.C

6.B(“便即采纳”错)

7.(1)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亡”“考竟”“妻子”“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他的死罪;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太祖曹操平定袁氏,任命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的人都听说过高柔的大名,有几个行为不正的县吏,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教化说:“过去邴吉为政时,官吏曾经有过失,都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如今这几个官吏,对我并无过失!召他们回来复职。”(那些离去的县吏)又全回来了,都深为感激自觉改过,全成为好的县吏。

高干投降曹操后,不久又在并州反叛。高柔自己投归曹操,曹操想借故杀掉他,就任命他为刺奸令史。高柔执法公允得当,官司中没有滞留的案件,曹操又征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依旧法,军队出征而军士逃跑者,要将其妻儿老小投在狱中拷问至死。曹操担心这样还是不能制止逃亡,更加重了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二个弟弟都被抓到官府,主管官员奏请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这些人中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就应该宽恕他的妻儿老小,一来使这些逃贼忐忑不安,二来可以诱引他们产生回返的想法。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回返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我唯恐如今在军中的兵士,看见一个人逃跑,害怕自己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同样遭到杀害。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逃跑,而是助长了逃跑。”曹操说:“对!”立即停止处罚,没有杀宋金的母亲、弟弟,蒙受不杀而活下来的.人很多。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给关内侯爵位。民间屡屡有谣言,文帝非常痛恨,一有传谣言的人就杀,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书劝谏说:“如今传谣言的就杀,告发的就奖赏,这既使有过失错误的人没有改正自新的机会,又将使凶险狡诈之徒诬陷欺骗的恶习逐渐地滋长,这真不是用来消除奸伪、减少诉讼、清明社会风气的治国之道啊。臣以为应废除制裁谣言奖赏告发的法令,以发扬光大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文帝没有立即听从,而相互诬告的人越来越多。文帝于是下诏书命令说:“有敢于告发别人有谣言之言的人,以他告发人的罪名给他治罪。”此次(相互诬告的现象)就没有了。

【微语】放松点,你的生活没那么多观众。

温馨提示:
本文【三国志魏书阅读答案(精品8篇)】由作者学习工坊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