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文化学习 > 故事

春秋历史故事(汇编15篇)

发布时间: 2024-08-13 01:00:58

春秋历史故事(1)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春秋历史故事(2)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春秋历史故事(3)

孟母——孟子的母亲

仉氏,生卒年不可考,孟子的母亲。  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春秋历史故事(4)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当时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郡守,威望很高,曾率军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国,使秦军不敢东向。

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公叔痤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痤说:“如何下手?”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

春秋历史故事(5)

斗子文——楚国名相

斗子文,即令尹子文,若敖族,楚云梦泽地(今湖北天门境内)人,斗(斗)氏。名谷於菟,字子文。是楚国有名的令尹。  他的身世,《左传·宣公四年》有详细的记载:初,若敖娶于?(?,即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淫于?子之女,生子文焉。?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虎乳之。?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斗子文为令尹,勤政廉洁,堪称古今典范。他经常不等天明就穿上朝服,到朝堂去工作,直到旁晚才饿着肚子回家;在家时,他总是穿着极其粗陋简朴的鹿裘。成王听说他每天饿着肚子从事繁复的工作,不胜感动,就下令每天给他准备一份工作餐。成王的这一作法,后来被历代楚王遵循不逾,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制度,一直延续下去了。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春秋历史故事(6)

楚肃王——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肃王臧立。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芈熊臧,姓芈名熊臧,谥号楚肃王。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三十五任王芈当,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三十六任王芈熊乾。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死,旧贵族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于是,无处躲藏的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大喊“群臣乱王”,但那些疯狂的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楚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丙午,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楚肃王十一年(辛亥,公元前370年),在位11年的楚肃王死,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

楚昭王——楚国中兴之主公元前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新妇。新妇很漂亮,接来,还没到京城,费无忌就先回京城,对楚平王说:“这个秦国女子太漂亮了,您可自己娶她,再替太子另找一个。”楚平王听了他的话,最终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生下儿子珍,另给太子建娶亲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去世。将军子常说:“太子珍年小,况且他的母亲就是前太子建应当娶的。想立令尹子西为王。”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弟,有仁义。子西说:“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主就有祸乱,再说改立的话就要招致杀戮。”于是仍立太子珍,是为楚昭王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楚国百姓不喜欢费无忌,因为他中伤太子建而使太子建逃亡,又杀害伍奢父子和郤宛。郤宛的同宗伯氏的儿子伯嚭和伍子胥都逃往吴国,吴国军队屡次侵略楚国,楚国百姓非常怨恨费无忌。楚国令尹子常杀了费无忌以取悦楚国百姓,楚国百姓这才高兴。

公元前514年(楚昭王二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潜邑(今安徽霍山东北)二邑。吴军后路被楚军切断,进退两难 。时遇吴国发生宫廷政变,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钟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吴王阖闾因徐国和钟吾纵容二公子逃奔楚国,一举攻灭了二国。接着命伍子胥为行人,询问攻打楚国计策,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舒邑,诛杀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吴王阖闾询问诸将可否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孙武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吴王阖闾听从他的建议。



春秋历史故事(7)

陆贞——北齐唯一一个位高权重的一品女官 陆贞,是在古装励志偶像电视剧《陆贞传奇》(《女相》)中登场的女一号,是北齐唯一一个位高权重的一品女官。该角色由演员赵丽颖饰演。宫廷中,陆贞刻苦、努力、善良,凭借其聪明,得到了孝昭帝高演的赏识;同时她的坚忍与善良,也打动了储君高湛的心。但身份地位的差异,注定了这段感情崎岖坎坷。宫女沈碧的嫉妒、储君高湛初恋情人萧唤云的仇恨、与储君高湛有杀母之仇的太后娄氏的拉拢等所有的阴谋诡计、爱恨情仇一并交织在了陆贞的身上。最终陆贞凭借其果敢与智慧成功的协助储君战胜了太后娄氏家族为篡权发动的一系列阴谋行径,助高湛即位。虽然她有和高湛成亲,但是她同情同昌公主,没有让高湛给自己皇后的名分。她一生献于政治,辅佐幼帝高纬,终此一生。

樊迟——孔子的弟子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樊迟(前515--?),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春秋历史故事(8)

《史记》(赵世家)

“三年,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

《资治通鉴》(周纪四)

“……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田不礼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阴谋。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春秋历史故事(9)

甘罗的生平介绍甘罗(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下蔡(今颍上县甘罗乡)人[1] 。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任其少庶子。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使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功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其后事迹史籍无载。 豫让的人物介绍豫让 ,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颜回的人物介绍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春秋历史故事(10)

韩简子——晋国韩氏接班人韩不信是春秋时期人物。春秋时期,晋国是为第一大国,屡为中原盟主,制衡楚国。韩氏是晋国著名的六卿之一,其余五卿分别是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最早的祖先是韩武子万,系曲沃桓叔的儿子,曲沃庄伯的弟弟[1] 。韩万后人韩简是晋献公、惠公时期朝中大臣,在历史上相对较为负面。韩简孙子就是韩氏著名的韩厥。韩厥与儿子韩起先后担任晋国中军元帅,是为正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总理或首相。韩起儿子韩须死在自己前,所以,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韩起死后,韩氏掌门人便直接跳到了韩须的儿子韩不信身上。韩不信接班时,晋国正卿先是魏舒。几年后魏舒死亡,范鞅接位。范鞅其人较为苛刻,不允许已经死亡的魏舒待在棺椁里下葬[1] 。后来范鞅死后,智氏家族的文子荀跞(同“立”)接位。不久,智氏伙同赵氏、韩氏、魏氏,一起驱逐了范氏和中行氏。这样晋国的实权派就演变成了四卿[1] 。而那时候,整个春秋前期的南北争霸局面已经开始谢幕。楚国被吴国攻破后,国力已经不再像前人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问鼎中原。而晋国在卿大夫势力膨胀的背景下,已经呈现君弱臣强局面,难以像文襄成悼那时候可以威慑诸侯了。韩不信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并不具有祖辈那样的优势,而是屈居于其他家族之下。他更多扮演着维持韩氏地位的守成者角色,上不比献子宣子等,下不比烈侯文侯等。不过,韩氏家族地持续壮大,韩不信功劳也不可忽略。

燕惠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燕惠王,姬姓,名不详,是燕昭王之子。燕昭王在位时,将其立为太子。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因忌兵败燕惠王做太子时,对将军乐毅有些不满。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而所以没有尽快地攻下来,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之间有些不和,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且留在齐国,是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别的将领前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猜忌乐毅,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自己回国后被杀,于是向西逃亡,投奔赵国。同年,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一系列骗局哄骗燕军,并且凭借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兵力,以火牛阵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田单辗转追逐燕国败兵。田单向北直追到河上,因此收复齐国全部失地。田单从莒城迎接齐襄王,返回齐国都城临淄。

致歉乐毅燕军大败后,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因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燕惠王怨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打。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责乐毅,同时向他致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没有不震惊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离去,我本人初继位,是左右的人耽误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风餐露宿,太过辛苦,故请你回来休养调息,并商讨国事。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听后,于是回信给燕惠王,此即《报燕惠王书》。于是,燕惠王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和燕国通好,往来于燕国、赵国之间,燕国、赵国都任命他担任客卿。

春秋历史故事(11)

楚肃王——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

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肃王臧立。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芈熊臧,姓芈名熊臧,谥号楚肃王。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三十七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三十五任王芈当,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三十六任王芈熊乾。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刚死,旧贵族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于是,无处躲藏的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大喊“群臣乱王”,但那些疯狂的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楚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丙午,公元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楚肃王十一年(辛亥,公元前370年),在位11年的楚肃王死,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

楚昭王——楚国中兴之主公元前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新妇。新妇很漂亮,接来,还没到京城,费无忌就先回京城,对楚平王说:“这个秦国女子太漂亮了,您可自己娶她,再替太子另找一个。”楚平王听了他的话,最终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生下儿子珍,另给太子建娶亲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去世。将军子常说:“太子珍年小,况且他的母亲就是前太子建应当娶的。想立令尹子西为王。”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弟,有仁义。子西说:“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主就有祸乱,再说改立的话就要招致杀戮。”于是仍立太子珍,是为楚昭王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楚国百姓不喜欢费无忌,因为他中伤太子建而使太子建逃亡,又杀害伍奢父子和郤宛。郤宛的同宗伯氏的儿子伯嚭和伍子胥都逃往吴国,吴国军队屡次侵略楚国,楚国百姓非常怨恨费无忌。楚国令尹子常杀了费无忌以取悦楚国百姓,楚国百姓这才高兴。

公元前514年(楚昭王二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潜邑(今安徽霍山东北)二邑。吴军后路被楚军切断,进退两难 。时遇吴国发生宫廷政变,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钟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吴王阖闾因徐国和钟吾纵容二公子逃奔楚国,一举攻灭了二国。接着命伍子胥为行人,询问攻打楚国计策,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舒邑,诛杀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吴王阖闾询问诸将可否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孙武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吴王阖闾听从他的建议。



春秋历史故事(12)

卫宣公——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五任国君

卫宣公(?—公元前700年),姬姓,卫氏,名晋,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五任国君,公元前718年—公元前700年在位。公子晋早年在邢国作人质。公元前719年,公子晋另一兄弟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公元前719年,石蜡平定州吁之乱后,从邢国迎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

当初,卫宣公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儿子公子伋(一作急子),卫宣公便把公子伋托给右公子抚养。卫宣公很宠爱夷姜,因此将公子伋立为太子,并让右公子教导他。后来,右公子替太子伋迎娶齐国女子宣姜为妻,还没有成婚。然而卫宣公看到宣姜长得漂亮,喜欢宣姜竟自己把她娶过来,并再替太子伋娶另外的女子。卫宣公得到宣姜后,宣姜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一作寿子)和公子朔,卫宣公让左公子教导他们。

夷姜因此失宠,上吊自杀。夷姜死后,宣姜和公子朔一同诽谤太子伋。卫宣公自从夺娶宣姜后,心里开始厌恶太子伋,总想废掉他。当卫宣公听到说太子伋的坏话时,非常生气,于是派太子伋出使齐国,指使强盗拦在卫国边境莘地等着,交给太子伋白色的旄节,而告诉莘地的强盗,看见手拿白色旄节的人就杀掉他。

太子伋将要动身时,公子寿知道公子朔仇恨太子伋,而卫宣公想杀掉太子伋,于是对太子伋说:“边境上的强盗看见你手中的白色旄节,就会杀死你,你可不要前去。”并让太子伋赶快逃走。太子伋不同意说:“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而求生,如果世界上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就可以逃到那里去。”等到太子伋临走时,公子寿用酒把太子伋灌醉,然后偷走太子伋的白色旄节。公子寿车上插着白色旄节奔驰到莘地,莘地的强盗看见来人果真手持白色旄节,就杀死公子寿。公子寿死后,太子伋赶到,对强盗说:“应该杀掉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强盗一并杀掉太子伋,然后报告卫宣公。卫宣公于是立公子朔为太子。

春秋历史故事(13)

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周公黑肩——周桓王亲信重臣

周公黑肩,他是周定公的曾孙,(?——前694年),在位时为周桓王的卿士。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他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周桓王不听,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亲率大军征伐郑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果,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伤。

春秋历史故事(14)

秦孝公——求贤纳才一代明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秦孝公——求贤纳才一代明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黄歇——战国秦孝公——求贤纳才一代明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

黄歇(前314-前238年),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以身徇君,遂脱强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黄歇之义。”这是司马迁对春申君的综合评价。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时为幽王所杀。

司马迁:“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春秋历史故事(15)

伯嚭,(嚭,音“痞”,拼音:pǐ),又作伯否  ,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太宰,人称太宰否。

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伯郄宛,是楚王左尹,后来被楚国令尹(国相)囊瓦(子常)所杀,并诛连全族。伯嚭逃难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任吴国太宰,贪财好色。吴国击败越国时,文种带着美女珍宝,偷偷献给伯嚭,伯嚭收受了贿赂。后来伯嚭竭力劝说夫差受降,使得勾践免于一死。伯嚭陷害伍子胥,伍子胥被迫自刎而死。

前473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夫差自杀后,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上据吴王旧宫,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勾践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诛杀之。但是,根据《左传》,伯嚭非但没有被越王句践杀死,而且还做了越国的太宰。前471年,鲁国季孙肥曾贿赂伯嚭。

孔子弟子子贡评论他是:““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在今天的中国江浙一带,多有用“伯嚭”来形容某一类人(多为贬义)。  如作为春秋时期吴国核心区域的苏州、无锡地区便有将恶人、奸佞之徒称呼为“伯嚭”的说法。在宁波话中“伯嚭”指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好说假话骗取私利的人。金华话中“伯嚭”指善吹牛、爱说空话的人。

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终于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史称“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

【微语】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成功的起点,勇敢前行吧。

温馨提示:
本文【春秋历史故事(汇编15篇)】由作者学习工坊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