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在字词教学上,准备还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
1、“礡”字的“横折”我写成了“横折钩”,最然后来我也进行了纠正,但对学生的影响还很大,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学生最先接触到什么,那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咽”字,当课堂上出现有学生读错时,甚至都懵了,想不起这个多音字有三个音,如果我熟悉了,并及时将这三个音的不同意思,反馈给学生,也就不会出现在我反复正音之后,再次上课还有学生读错的情况了;
2、教学时,教学语言也不够简练,甚至重复啰嗦,这在第一节课的导入及每个环节的讲授中都有所体会,深思了一下原因,觉得自己(1)有时候,太随心所欲的发挥了,比如导入的时候,非得纠结于学生对“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感受;(2)对自己所说内容唯恐学生不理解,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感觉自己还是将学生放得不够开。若不是对这节课录像,像这些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个人习惯性问题,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三、阅读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感情)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设置的问题主要有:1、伯牙琴艺高超,为何遗憾?2、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背景是什么?3、伯牙和子期怎样成为知音的?4、子期为何将坟墓修在江边?5、伯牙为何碎
琴绝弦?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环节看似紧凑,现在来看,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代了学生的质疑、剥夺了他们质疑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步步紧跟自己的思路,难免有点太自我了,而学生未必就真的能跟上自己的步调。而且我这样似乎是在进行逐段的分析,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为何会如此呢?剖析自己内心,或许是
1、总认为学生的思考力、学习能力不强,于是就讲得太细了;2、对于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想到更加有效的方法。
或许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对文本的内容有个深刻的解读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所表现得主旨或感情,进而更深刻的传达给学生。我在备课的时候,处理“伯牙创作背景”时,我从伯牙当时“畅快”的心情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遗憾”,或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只是强调景的美、琴声的美。但我觉得此时的伯牙内心其实并不真是如此,让学生跟着我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于理解此后两人一见如故也是有帮助的吧。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解读,我在这里也是想呼吁老师们,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他教学素养的一个部分。想想我们的课堂,除了字词、除了所谓高调的主题中心思想之外,学生还能收获更多吗?我们呢?
关于朗读的指导,就这节课来说,若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文字和话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她们的感情?不走近内心,那所谓的“有感情”指导,也只是作秀罢了。或许我们这些老师不具备多高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水平,但真情总能感染学生。这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并努力让自己去感染他们。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我也是通过这节课能呈现出自己教学的一些想法。愿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沪教版《高山流水》优秀教学设计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老师:相应的课件、《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
1、 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 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说明:
教学的一开始从普通的话题“朋友”入手,重温古人的朋友之论,再引出“知音”一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下文的学习确立了主线。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说明:
教学古文必须让学生读熟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感,因此,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很有必要;同时,有关文言文的学习已有数次,文字疏通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
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说明:
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创造性复述课文。作为打头篇,教师有必要作细致的指导。为了降低难度,本环节设计了两个辅助想象题——想象弹琴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复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说明:
此环节通过情景再现、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痛苦绝望的悲凉心情,体会人生中得一知己的珍贵。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
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
(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说明:
在感悟全文的基础上,理解“高山流水”的含义,懂得“知音难觅”,要珍惜友谊。另外,通过让学生说说对“知音”的理解,再次提升情感及认识。
附板书
26 高山流水
知音
伯牙 ———— 钟子期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摔琴谢知音
——选自《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锺公(钟子期父亲)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高山流水》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高山流水》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如课题。
1、齐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小结:高山流水不仅是美景,而且是古筝名曲,还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想去了解一下吗?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了解俞伯牙。
1、自渎课文1、2自然段,思考哪个词说明俞伯牙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要找到一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很难?
2、读第二段,体会俞伯牙遗憾的感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虽然他是个音乐家,但是找个了解他音乐的人却很难,就在这时,伯牙出使途中,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对江弹奏,这时伯牙弹的是《高山流水》。
2、自渎3、4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描写伯牙在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抽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有琴声的傍晚。播放《高山流水》,生感受,师读课文。
4、你们听的就是《高山流水》,抽生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说点什么?
5、正当伯牙弹起这段音乐的时候,钟子期听到这段音乐,自渎5-7段,勾出描写钟子期神态和语言的.句子。抽生回答。
6、出示钟子期的句子: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A、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从哪些词说明子期夸的妙,读出气势磅礴的语气。
C、抽生读,齐读。
D、理解“啧啧赞叹”。(不停的赞叹)。
E、赞的是什么?(伯牙的音乐美妙),怎么赞的?再读。
7、再来看看子期的第二句赞叹。
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A、读一读。
B、伯牙弹奏的是什么?子期赞的是什么?
8、区别体会两句的感情不同,自己体会对比读一读。
9、听了子期的赞叹,伯牙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伯牙弹“志在高山”时,伯牙是什么表情?(惊讶,只是看了一眼子期)。是什么原因?
当第二次赞叹是,伯牙是什么表情?
齐读伯牙的`语言: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这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以为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从这句话体会伯牙什么样的心情?
齐读,读出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抽生读)
10、回顾过渡。
子期第一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高山”,第二次赞叹,伯牙弹的是“志在流水”,对比读一读子期的赞叹和伯牙的话。
(三)《高山流水》悼知音。
1、子期和伯牙一见如故,于是有了来年的约定,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他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自渎8-12段,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2、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3、再听《高山流水》,师读文10-12段。
4、用读体会伯牙的痛苦、伤心。
A、抽生读。
B、抽生评。
C、齐读。
(四)小结。
1、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相遇,让伯牙激动万分,而这一次的离别,又让伯牙心碎不已,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默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读后的收获,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
3、再读课题。
学了这课,你对高山流水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学了这课你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
4、师小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了这篇课文,在钟子期、俞伯牙如泣如诉、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们了解了知音的真正含义,请同学们珍惜自己的朋友,珍惜自己的宝贵的友谊,好吗?
教学建议:
《高山流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为《高山流水》悼知音。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中,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凭吊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要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微语】生活如调色板,交织着忙碌、烦恼与丝丝甜蜜。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