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则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一》。本人将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进行汇报。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以及加减乘除混合三步计算的基础上的练习课。本节课是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探究、自主学习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但没有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还没有达到熟练度的基础上教学的。而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运用十分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对于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巩固与加深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组织有效的练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学习上的迁移性。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思想。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说出算理。
三、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及计算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观察、对比、总结" 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能快速的说出这首诗有多少个字吗?(学生采用混合计算的方式说出古诗的字数)
(设计意图:现在正积极探讨是否进行文理分科,我想在数学课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清明节就要到了,老师这节课就带同学们去我们家乡的苍山去游览一番。我们一共去了30名同学,还有老师。如果学生票每人2元,成人票每人5元,我们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探究、解决说出计算步骤)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巧妙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多,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引出课题:四则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现在我进入了园林内,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可是这里不满了地雷,同学们能不能快速而用准确的把他排除掉呢?出示一组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题。计算完毕学生总结方法: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走过这片平地,我们将要面临着陡峭的台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登上去呢?出示一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紧扣上一环节的情境,呈现较简单的几组习题,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
2、综合练习
我们现在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塔的正面有三幅石雕,左面和后面分别有四幅石雕,你知道塔的四周一共有多少块石雕吗?
这时老师看见一位老人在苦苦的思索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3、提高练习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山脚下,马上就要攀登主峰了,在上山以前,我们需要买一些东西,给你20元钱,面对这么多商品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我这样整改情境图,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可以帮助实现在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现在我们要开始攀登主峰了,道路是崎岖的,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登顶成功,只要细心,你就能行。学生独立完成习题。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2、评价完善
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练习,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教师适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评价。
2、课外延伸
课本第九页思考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把这节课的收获和尚存在的疑问告诉小组的同伴,针对学生疑问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给予解决,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
《四则运算》说课稿范文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
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
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四则运算》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1、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
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小学《四则运算》的说课稿范文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
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
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
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
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1、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
2、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四则运算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
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
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
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微语】不要忘记曾经的梦想,即使路途遥远,也要坚持走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