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考试资料 > 说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通用8篇)

发布时间: 2024-08-13 09:54:0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1)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99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速度不同;

2、快者追慢者;

3、同方向。

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2)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

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4)

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去分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3)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式方程的解法。重中之重是去分母实现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与验根。 由于学生去分母时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整式运算、分式运算等知识,学生容易出错,而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去分母,即实现了分式方程到整式方程的转化,解整式方程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知识。因此确定正确去分母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由于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学生第一次遇到,所以分式方程的验根也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一)学生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课教学:

1、分式方程的`定义。

(1)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提问: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3)下列方程中哪些是整式方程?哪些是分式方程? (共6个识别题,1.x+3y=1/12 2、x+1/x=5 ,3、2/3x,4、3/(x-2)-1=5/(2x+1) 5、5/(3x-2)+(x+1)/3=16、(2-7)/5+x/3=1/2

) 注意: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2、解方程: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如何去掉分母?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解这个整式方程。(由学生完成)。(学生已有这部分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新课的教学不能教师一讲到底,凡学生能做的应由学生做,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小明说:x=2是方程2/(x-2)-1=5/(2x+1)的增根?你是否赞成他的说法?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四)课堂小结:

1、分式方程的定义。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1)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52页10.5 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1)计算: 2/(x-1)-1

(2)解方程:2/(x-1)-1=0

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 (1)课题、引例1、引例2。 (2)例1。 (3)例2。(学生板书的课堂练习写在例1、例2的下面) (4)小结与作业布置。 2、教学时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 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5)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 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节,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引入一元 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思考目标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重点、难点: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思维习惯的转变,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在教学过程我运用了如下教法与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3.感受过程,形成核心概念;

4.运用新知,巩固方法;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 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 概括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吗?

问题3:你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设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为x千米,怎样用式子表示中山市与东莞市的距离以及中山市与惠州市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结合图形,根据在《整式的加减》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思考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结合上面的过程简单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方程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迪卡尔最早使用x,y,z等字母表 示未知数,而我国古代则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在这里我介绍了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小学里已经给出了方程的概念,这里可适当处理.

在这里我开始向学生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三)讨论交流

讨论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紧接着的思考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讨论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后,学生中出现如下结果:

从学生的分析所得,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四)初步应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下的例题和练习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题: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课堂练习:这一组例题和课堂练习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请学生观察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然后达成共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特点,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总结: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步骤及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6)

2020最新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最新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99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7)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环节二: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小游戏:猜年龄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通过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

第二个问题只能通过方程解决,体现方程的进步性。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100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销售问题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选自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小节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说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已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因而学生会很感兴趣。本节课中,学生进一步经历列方程解决销售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加深理解,又是今后学习其它应用问题的铺垫。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并能用借助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理解进价,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相关概念含义及它们的关系;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理解进价,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难点: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本节课同时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多媒体展开教学。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学习;练习巩固;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旧知

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求解其他未知量,答题。

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程序化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本小节开篇引例,引出本节课课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学习销售问题中的关系式:(通过设置三个小题,借助于题目得出公式)

问题1:某商品每件进价是120元,售价是150元,每件利润是______,利润率是_____

归纳公式: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X 100%。

问题2:某种品牌的彩电进价20xx元,商家要获得20%的利润,每台售价应为________元

归纳公式:利润=进价×利润率;售价=进价×(1+利润率)

问题3:某种品牌的彩电按标价打八折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标价应为________元

归纳公式:售价=标价Xn/10(打n折)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打折销售中常用销售术语的含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三)探究学习

学习了销售问题的一些基本关系,回来探究本节课的引入问题:例一

读懂题目,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猜一猜

2、如何用数学方法判断?需要求出那些量?

3、依据计算结果,能对总的盈亏情况做出说明吗?

4、回顾反思:通过解答上述问题,你有哪些体会?

设计意图:问题层层递进,通过猜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例2: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获利10%,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多少元?

分析:

(1)销售问题中的基本量有哪些?

(2)根据已知,如何用数字或代数式表示基本量?

(3)你有几种方式表示售价?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小题主要训练学生对折扣问题的处理,通过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

练习1:某小家电的进价400元,标价600元,打折促销时的利润5 %.该商品是按几折销售的?

设计意图:依然是销售问题,所用关系式和前面练习相似,只是问题稍作改变,要引起注意!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2:某商场将某种DVD产品按进价提高35%,然后打出“九折酬宾,外送50元打的费”的.广告,结果每台DVD仍获利208元,则每台DVD的进价是多少元?

设计意图:针对例2的配套练习,通过练习,熟练等量关系的表达以及公式的使用。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会?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将新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

作业:目标检测

板书设计

课题:3.4.1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

销售问题基本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入新课。教学方式灵活化,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教与学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弄清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如学习问题探究时先让学生猜一猜总的盈亏情况,采用自由发言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把问题引向深入。

【微语】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

温馨提示:
本文【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通用8篇)】由作者学习方法汇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