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年四季的不同图景。《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春》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学好这一篇课文,可以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
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
2、重点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上。并将学习作者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我将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从中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讨论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环节1、引入新课:
以古人写春的诗句引入新课。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并从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引入今人是如何赞美春的。
环节2、讲授新课:
首先,初读课文。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读前,用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的几幅图画?试用简短语言概括出来),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边朗读边思考。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全文的结构思路:“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其次,精读课文。
提出问题:以“春雨图”为例,想想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散文景美的同时,教给学生写景散文的一般技巧。
第三,使用探究法。让学生依据教师分析“春雨图”的方法,试着分析理解“春风图”。
设计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环节3、反馈练习(以写促情)
提出要求: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一写眼前的秋天。
设计目的:这样既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能以写促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老师加以鼓励。
环节4、归纳小结
用简短的话语给本课做一小结:借用罗丹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美!
环节5、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春》,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是有待于引导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酝酿、婉转、黄晕”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会采用诗歌导入、感知“盼春”、品读“绘春”、深悟“赞春”、积累手法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课。)
环节一:诗歌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自主发言,说说自己以前所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歌。然后进行分类,描写春天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一种是因春短易逝而感时伤怀。进而引发学生对本篇文章《春》的情感基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多媒体出示的几个问题:
1、熟悉朱自清的生平及其简介。
2、重点注意课下注释标注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理解。同时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比如“酝酿”的酿,日晕的“晕”的读音。
3、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绘春天,再到赞颂春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在描绘春天中,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主要内容已经涵盖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已经帮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再读文章奠定基础。
环节三:研读课文,细节体会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逐层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提炼观点的方法来寻求答案,简单的问题一带而过为逐层分析奠定基础,较难的问题则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明确重点,加深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盼春
这里我会让学生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终明确反复、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结合删字法让学生感受反复修辞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带着期待和欣喜之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其次,绘春——重点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养成互相学习,互助讨论的良好习惯。
春草图
学生有能力自行找出春草富有生命力、嫩、绿、多、柔软的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会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出来或是长出来”,深入体会作者字斟句酌的妙处。
春花图
这部分修辞手法较多,学生可以自行汇报所发现的修辞手法。我会针对拟人、夸张、联想、比喻、排比的修辞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让学生顺势创作相同修辞的句子,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在造句中真正领会修辞的好处。
春风图
这部分我会并着重分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里的“卖弄”是贬义褒用的手法,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进行朗读。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联用的手法。
春雨图
春雨的特点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学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句子,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会锻炼学生在原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最终,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中得出其“细、密、亮、柔和”的特点,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具,顺势播放与之情境符合的春雨视频,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笔下春雨的认识。
迎春图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在放风筝时孩子们都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大人们在散步的时候也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表情,这里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练笔,去描绘你心中的迎春图。
最后赞春
这里对于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分别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同时让学生想想,春天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歌颂的地方呢?
环节四:品读课文,品情学法
这部分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回顾的方式,去思考:
这篇文章清新自然、贮满诗意,主要是得益于什么?学生可以从情感上去进行品读,也可以从手法上去进行赏析,充分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环节五:归纳小结,联系实际
学生进行总结,可以是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领悟,同时教师加以及时的引导和补充,也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口头创作,即兴创作,描绘你眼中的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环节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春天的优美图片或者标本,制作成一本春天的画册。同时办一期以春天为主题的板报。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习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习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平,了解他散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
【活动目的:预习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
1、入课
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5、结课
(一)入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对于春天,有的人吟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有的人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伤,而朱自清却被春的活力所感动,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活动目的:用诗意的语言走进课文,同时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这个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结构明晰,对春的赞美一气呵成: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抒情线索行文。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划出三个部分的起止点吗?
然后是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2、用师生串读的方式,读出层次。
师读(1、2段盼春)——指名学生读(3—7段绘春)——师生全体读(8—10段赞春)
(朗读要求: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感情充沛。)
3、学生再读“盼春”部分,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活动目的:通过串读和自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体内容,明确作者写了悄然而至的春草,五彩缤纷的春花,“吹面不寒”的春风,“密密斜织”的春雨,喜迎春归的人们这五种图景。】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三:这个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
第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段落,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一点小小的批注。)
第二,学生交流,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盼春和赞春部分,体现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珍惜。)
第三,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递进,后一个要重读,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来、近”传达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所以要重读。
语言片段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指导:“一切”是这段要表达的对象,可以重读;后面排比句中的“朗润、涨、红”突出了山水太阳的不同特点,表现初春各种事物勃勃生机的景象,可以重读,重读之后,排比句强调语势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也在这重读中表达出来了。
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指导:结尾这三句话,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第一句话“春天、新、生长”要重读,着重赞美了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第二句话“春天、笑、走”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第三句话“春天、铁、向前去”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这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昂扬。但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活动目的:本单元的朗读重点之一是掌握重音,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既明确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学会在朗读中通过重音传情达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这个教学内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1、提出主问题:请大家默读下面文段,从写法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能发现的:
①借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突出色彩,拟人使景物更有灵性,排比增强气势,加强情感。
②发挥想象描写写春花想到了秋果。
③调动各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突出春天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学生难发现的:
①句式富于变化,短句为主,生动活泼
②虚实结合,(花是实,果是虚)以想象拓展画面
③动静相宜,动态为主,写春花就写蜜蜂嗡闹、蝴蝶翻飞。烘托映衬春花的繁多、灿烂。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3、指导学生用“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景物的特性。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这样指导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百花争先恐后景象开放的情形,要连读,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三设譬花色,强调花色的艳丽,增强画面的色彩美,要停顿。
“树上”领起后面的联想,“花下”领起后面蜜蜂酿蜜喧嚣沸腾的景象,要停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说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说散在草丛里。两个比喻写出野花的细小明艳,一个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使画面呈现生机。要连读,读出野花的繁多,读出野花的明艳,读出野花的情态。
4、方法学用。用所学的停顿和连读的方法,朗读下面三个语言片段。
语言片段一: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语言片段二: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活动目的:《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体现出了作者一定的写作个性。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第二个朗读重点——停连,欣赏本文写景手法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朱自清的写作个性与语言风格。】
(五)结课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运用新学的朗读技巧,串联表演读文。
指名一生读盼春——指名五生读绘春——全体生读赞春,教师情不自禁加入
【活动目的:串联演读,既是对课堂朗读学习的检验,也是朗读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词《武陵春》是选自20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感受”“欣赏能力”对聋生来说难度偏高。针对本班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窄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 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 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 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 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是有待于引导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酝酿、婉转、黄晕”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会采用诗歌导入、感知“盼春”、品读“绘春”、深悟“赞春”、积累手法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课。)
环节一、诗歌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自主发言,说说自己以前所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歌。然后进行分类,描写春天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一种是因春短易逝而感时伤怀。进而引发学生对本篇文章《春》的情感基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多媒体出示的几个问题:
1、熟悉朱自清的生平及其简介。
2、重点注意课下注释标注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理解。同时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比如“酝酿”的酿,日晕的“晕”的读音。
3、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绘春天,再到赞颂春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在描绘春天中,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主要内容已经涵盖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已经帮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再读文章奠定基础。
环节三、研读课文,细节体会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逐层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提炼观点的方法来寻求答案,简单的问题一带而过为逐层分析奠定基础,较难的问题则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明确重点,加深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盼春
这里我会让学生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终明确反复、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结合删字法让学生感受反复修辞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带着期待和欣喜之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其次,绘春——重点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养成互相学习,互助讨论的良好习惯。
春草图
学生有能力自行找出春草富有生命力、嫩、绿、多、柔软的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会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出来或是长出来”,深入体会作者字斟句酌的妙处。
春花图
这部分修辞手法较多,学生可以自行汇报所发现的修辞手法。我会针对拟人、夸张、联想、比喻、排比的修辞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让学生顺势创作相同修辞的句子,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在造句中真正领会修辞的好处。
春风图
这部分我会并着重分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里的“卖弄”是贬义褒用的'手法,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进行朗读。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联用的手法。
春雨图
春雨的特点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学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句子,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会锻炼学生在原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最终,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中得出其“细、密、亮、柔和”的特点,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具,顺势播放与之情境符合的春雨视频,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笔下春雨的认识。
迎春图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在放风筝时孩子们都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大人们在散步的时候也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表情,这里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练笔,去描绘你心中的迎春图。
三、赞春
这里对于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分别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同时让学生想想,春天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歌颂的地方呢?
环节四、品读课文,品情学法
这部分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回顾的方式,去思考:
这篇文章清新自然、贮满诗意,主要是得益于什么?学生可以从情感上去进行品读,也可以从手法上去进行赏析,充分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环节五、归纳小结,联系实际
学生进行总结,可以是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领悟,同时教师加以及时的引导和补充,也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口头创作,即兴创作,描绘你眼中的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环节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春天的优美图片或者标本,制作成一本春天的画册。同时办一期以春天为主题的板报。
说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了情趣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给大自然的景色赋予了纯真的生命: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富有了灵动的色彩,让所有的小生物都成了孩子们亲密的小伙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浓浓爱意。
全诗共六个小节,描写了孩子们从殷切地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到尽情地在大自然中寻找、感受春的消息,直至尽情地嬉戏、玩耍,将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小节仿佛是一个个特写镜头,春风、春水、树枝、水鸭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
第二小节总写换了春装的孩子们欢笑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春天的消息;
第三小节至第六节诗歌为我们“推”出四幅戏春图:捉、放飞舞的蝴蝶,是爱,是怜,是珍惜;问候开放的雏菊,是欣喜,更是朋友般的亲密。枝条吐出绿苞、溪水被春天唤醒;明丽的太阳、搔痒面颊的嫩草……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让喜欢春天的孩子陶醉于春的消息之中。
诗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欢笑,于是,读诗的孩子在诗人笔下的大自然中徜徉,便也拥有了大自然般博大的情怀,浓浓的爱意,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这个世界!
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有关春天的诗歌,诗文意境很美,也琅琅上口,适合学生品读。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地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根据诗歌特点和儿童情感的特点,采用“走进春天——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回味春天——再找春天——写写春天”的教学思路。首先以“寻春启示”为导入,激起寻找春天的兴趣。接着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丽。再阅读课外春的文章,使得对春天的感知更加丰富。在课后拓展中,让学生给春的朋友回信的形式,去当一当小收藏家,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让课堂无限延伸,让孩子们在课后还能去寻找春的消息。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展开想象,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讲述自己还捕捉到了哪些春天的消息,与大家一起交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世界。
2、分段落精读诗歌,通过个别朗读、启发思考、讨论、比赛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师生互动进行诗歌的学习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要激发学生用愉快、欣喜的心情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热爱春天。
2、让学生感受到要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用有意义的行动充实整个春天。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有效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对于春天、对于诗歌所描绘途径的想象,体会精彩词句的妙处。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生动地、再现式地想象春天的图景,并根据自己的见闻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捕捉到的春天的消息,顺利地与大家交流。
说教学准备:
春景图、小草、雏菊图。
说教学流程:
一、走进春天——课前交流
1、课前交流有关春的诗歌,歌曲。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一起唱。
此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歌中、动听的音乐中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春天的热爱,让大家带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春天。
二、寻找春天——寻春启示
1、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在我们班,登一个广告,我拿不定主意,只好来征求大家的意见,课堂的小主人们,你们同意让他登广告吗?
2、出示广告:
寻春启示
亲爱的伙伴们,我的一个朋友走丢了,她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活泼有趣。她的名字就叫春天,你们能把她的消息告诉我吗?
春的朋友
3、说春天、找春天(交流春天)
(1)哦,原来是春姑娘走丢了,它的朋友正着急地四处找他呢!
(2)谁知道春天的消息呀?它藏在哪里呀?
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春的朋友寻找春天的情景,目的是通过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寻找春天的欲望,让学生能尽快溶入课堂。
三、感受春天——品读各小节
1、导语: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得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我们班的火眼金睛们,请擦亮眼睛,去这优美的诗歌中找一找春的消息吧!请打开书152页,自己赶紧选一小节,先读一读这一小节,再找一找,你选的'这一小节中,有哪些春的消息。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选取喜欢的段落的方法进行品读、感悟,激发学生神游春景,培养学生捕捉细节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赏析诗歌的精彩之处,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2、交流:你选的是第几小节?请你先来读一读这一小节。那你在这一小节中,又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在学生说出春的消息后,教师适当点拨,总结,让学生回味。在这一部分学生选的哪一段,教师就带领学生先学习这一段。)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设计了当小诗人这一环节。
(一)、第一小节
1、枝条绿了。
当小诗人: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风,————。风,————。
2、羽毛白了。
当小诗人:水,染绿—————,水,映出—————,……
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真正地溶入课本中设计了以下两点:
3、盼望春天的到来。可以采用以下激励性语言来激励学生大胆朗读。
(1)导语:春姑娘这么美丽,你们欢迎她的到来吗?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三四行,把你的渴望用朗读声来表达出来!用你的朗读把春姑娘叫出来!
(2)她有点想出来了,谁再来把她呼唤出来。她能听到你这么希望她来,真高兴!
(3)我们一起把她带到我们面前吧!(齐读)
4、感受美丽的春天。
(1)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欣赏春天图片)
(2)小朋友们,让我们和清风流水一样,把春的消息传递给这位找春天的朋友吧。(齐读这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心灵去拥抱春天)
1、我们像小鸟一样还飞过什么地方?飞过——,飞过——。
2、那就让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袄,换上轻松舒适的春装吧,让我们用心灵拥抱春天吧!
(三)、第三小节
1、感受蝴蝶飞。(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谁想和这只美丽的蝴蝶交朋友?
(2)蝴蝶肯定愿意和你做朋友,还有谁也想当蝴蝶的好朋友?为什么?
(3)我感觉到你情不自禁地被蝴蝶牵引着,还有谁也被蝴蝶吸引了?
(4)美丽的蝴蝶四处飞舞,而我们的脚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2、保护小动物。(渗透关爱动物、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思想)
(1)和蝴蝶玩耍,你这么喜欢它,为什么要放掉蝴蝶呢?
(2)这只美丽的蝴蝶又能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玩耍了,它这时候,会想说什么呢?
(3)是呀,蝴蝶是有生命的,它更希望能自由地飞翔。让我们和美丽的蝴蝶四处飞舞吧!(有感情地齐读第三小节)
(四)、第四小节
1、走进美丽的雏菊。(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雏菊)
(1)出示2张图片)这里有两幅图,你知道哪一幅图是雏菊呢?为什么是这幅图呀?
像这样刚出生的,我们就叫做雏。
(2)刚出生的小鸟叫雏鸟,哪刚出生的小鹰你知道叫什么吗?
还有雏什么呢?
2、感受欣喜,雀跃的心情。(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导语:看到第一朵雏菊,你会怎么样呢?(高兴、兴奋)用你的动作让我感受一下你的高兴好吗?
(2)同时把你的欣喜大胆地展示出来吧!
(3)你发现了第一朵刚刚开放的雏菊,确实值得高兴!谁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4)看到这么美丽的雏菊开放,我也忍不住想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谁愿意把这好消息告诉大家?(读课文)
3、与小花朵对话。(形象思维)
(1)见到这么可爱的小花朵,谁想和它打打招呼?还有谁想和它说说话?你想和它说些什么呢?
(2)练习句式:小花朵,——————?
4、比高擂台。(让学生怀着自豪、羡慕的语气来读课文。)
(1)谁再来亲切地问候一下可爱的雏菊?(出示:小花朵,你还记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2)我们来比一比高吧!谁长高了?
(3)自豪极了,真羡慕你,又长高了!还有谁想长高的?
(4)还有谁想和他们比一比的?谁能读出这种自豪的感情。
5、再次感受雏菊的美。
自豪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朵美丽的雏菊吧!
(五)、第五小节(理解想象绿苞和沉睡的溪流的样子)
1、“绿苞”是什么?(绿苞,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感受)
2、什么说是沉睡的溪流?(预设:冬天溪流结冰了,春天来了,溪水融化了。)
(六)、第六小节(和小草零距离接触,体会不同的小草)
1、与小草的亲密接触。
(1)谁想和小草来个亲密接触?
(2)让学生闭眼,用草去碰他的脸颊,让他说感觉,再让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3)还有谁也想试试……
2、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小草。
(1)有的时候,同样的一句话,但是不同的朗读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比如最后一行(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它介绍的是小草,可是不同的人,却会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小草。谁想来试一试。
(2)这根小草正偷偷地探出头来呢(学生轻轻地读)
(3)这根小草早就忍不住想露出身子了(学生重重地读)
(4)这真是一根调皮的小草(学生读地快)
(5)看来这根小草可是费了好久的工夫才钻出来的(学生读的慢慢的)
(6)感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它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徐徐如生的小草。
四、回味春天——配乐背诵全文。
1、导语:春天是这么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快乐的春天吧!
2、媒体画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引导学生背诵。
五、再找春天——阅读课外春的文章
1、导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到处都向我们传达春的消息。让我们再找一找春还有哪些消息?请你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把你找到的消息,可以用笔来横一横。可以一边读一边横。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可以告诉春的朋友呢?(学生读一读横的句子)
六、表达感受,深化感悟:写写春天——回信呼应
1、导语:春天是无处不在的。读书的时候,春天就藏在诗文里,唱歌的时候,春天就在音符上跳跃,画画的时候,春天就在画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2、课外拓展:(回信)
刚才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位春的朋友在找春天,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春的消息在下课以后,动笔写一写,然后放在这信箱里,告诉他,帮他找到春天,好吗?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起去寻找这美丽的春天吧!
3、画春天。用自己五彩的笔画出你心中的春天。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这么美好,你最想做些什么呢?
说板书设计:
1 春的消息
枝条 变绿
小鸟 换羽毛
蝴蝶 飞舞
雏菊 开放
春天来到 热爱春天
溪流 歌唱、奔跑
阳光 明丽
小草 钻出地面、搔痒面颊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散文,学习一些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共同完成本单元的任务,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可见,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学情与校情分析
(1)学情分析:
这是初一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恰当使用范读录音,适时的指导,对学生的提高会很有帮助。
5、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激发兴趣法、诵读法、问题导引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示范,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2、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3、教学设想:
在教学上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生听读,朗读,来了解文章内容,感受美,并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朗读技巧;第二课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第三课时品味语言,练习表达
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检查预习
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检测
1、作者介绍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用屏幕出示)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二)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你知道哪些描绘赞美春天的诗句?(学生回答后齐声诵读)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用大屏幕打出,,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三)听读课文感受美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听两遍朗读录音,第一遍只让学生静听,闭目想象,感受春天之美第二遍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对春天的描写分几个步骤;在描写春景时共有几个画面?
点击进入★(若此文件不能正常播放请安装Realplayer)
如果说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四)指导朗读表现美
在这一步骤,教师以朗读第二段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确朗读要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要求做到:
1、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先指导后学生练习
这个步骤的设计继续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及情感目标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五)精读课文,欣赏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以“春风图”的分析作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其它部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准备好,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通过教师的示范到同学的自学、讨论,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在这一步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段(句)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学生学情,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春》说课稿模板
引导语:春天是个万物苏醒的季节,而学习课文《春》之前,相关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说教学过程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芯园春长沙说课稿
芯园春长沙说到,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小编为的大家整理的芯园春长沙说课稿,喜欢的朋友赶紧来看下吧。
作品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五,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六,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习(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 看--欣喜 问--忧思
忆--自信 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 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毛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春》语文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
2、领会文章的所写景物的特征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培养学生朗读技巧,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细致的观察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具体生动描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我会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春的图片、全文脉络图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
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重视互动合作。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一)、品读诗:发现春天的美,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导入课题:《春》
(三)、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四)、阅读全文、牢记字词
1、字音。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
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宏观勾勒(第2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具体描绘(第3―7段):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1、比喻、拟人、引用。2、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3、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和借代)。
春雨图(1、比喻、排比。2、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例: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像薄烟(轻))。 春迎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娃娃、姑娘、青年)
设题意图: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并学习简要概括段落大意。
六、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3、小结: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
果、反复的作用
设题意图:旨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修辞及其用法,并学习品味语言从而深入领会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七)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以情为点,表现出春美、人美、生活美的主题。
1、第1段:盼春
2、第2-7段:绘春
①春草图
②春花图
③春风图
④春雨图
⑤春迎图
《春》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 元第一篇是有道理的,由《春 》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 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 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 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 (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 春》的 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 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 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 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微语】记得在这杂乱的生活里,每天带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