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金坛直溪中心小学 顾娟
教学要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11册第18课《灰椋鸟》自评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随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听写。
3、通过朗读训练和赛诗比赛,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夜晚月亮图)夜幕已经降临,看,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凝望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多媒体出示望月)。
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很柔和,有月亮的夜晚宁静而美丽,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望月。
二、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生词:望
如果让你给望字组词,还可以组哪些?你觉得课题《望月》中的望用哪个词来解释最合适?为什么?齐读凝望。
2、那么课文写了哪些人在望月?在月下又干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这篇课文。
交流。(多媒体出示:我 小外甥 望月 谈月 想月)
三、学习第一段,欣赏月下美丽的江景
1、我和小外甥在月下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月下江景图,教师配乐诵读第二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么美的景色只有静静地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请把书打开,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心动的词句及时圈画下来
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交流:
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你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提示:
▲月光的安详体现在哪里?安详,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语。它本是用来形容人表情平静,动作从容。用在月亮的身上,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用水声来衬托宁静,这就叫以动衬静。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学会这样的写法。
▲看,江边上长了很多芦苇,这样的一大片浅水滩,就叫芦荡。月光下,芦荡、树林和山峰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就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这就叫剪影。
▲什么叫镀?镀上了银色的花边,为什么不用铺上了、罩上了、蒙上了?一个镀,让月光有了感情。
3、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听写。
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想跟着音乐读吗?(指名2位,多媒体配乐)同学们听出来吗?不同人的声音里,月光是不同的,有的柔和而宁静,有的是皎洁而安详,有的朦胧而诗意。其实,这一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
齐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记下来呢?打开摘抄本,听写这段话。
4、拓展阅读。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幅月下美景图。对于月下美景,许多大文学家都描绘过它,赞美过它。老师特别喜欢冰心奶奶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现在推荐给你。
(多媒体出示冰心和朱自清的两段文字,学生配乐诵读。)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读者》
多么安详的月光啊!在冰心的眼里,月亮有了母亲般温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河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朦胧是一种美。朱自清的《河塘月色》表现的就是这一份朦胧的美。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古诗中的明月
1、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我今晚是睡不着觉了,而今晚难以入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我的小外甥,他们呀赛起诗来了。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引读这些诗句。
你看,这每一句诗句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是多情的,每一句诗都表达着他们不同的情怀。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请你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交流: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诗人小时候多么天真,多么有趣啊!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现在知道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原来有这么长。我们平时只背了它的一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苏辙的词,可以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还记得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对家乡的思念,现在只有月亮知道。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月亮是真诚的,它是永远的朋友。科举失意的孟浩然,夜宿建德江,给他安慰的`是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前半句青山吐月,后半句月映清江。短短的14个字,为峨眉山月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
3、月亮的阴晴圆缺,牵挂着多少人的思绪,谱写了多少感人的诗篇。我和小外甥是怎么对的呢?谁愿意来学学他们?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4、对诗比赛。
那我和小外甥就对了这几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今天就将课文中没呈现的关于月亮的诗补充完整好吗?对诗比赛现在开始,男生和女生来个比拼,男生学一句,女生学一句,看谁搜集得多,说得好。
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在人间传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们望着月,作者我望着月,其实,月亮又何曾不是在望着我们呢!
五、总结谈话
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在小外甥的眼里,这轮明月又像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关于月亮的诗,有写作兴趣的还可以模仿文中的月下江景也来写写你眼中的月亮。
《灰椋鸟》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1.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子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本课的成语;
2.本课生字词;
3.本课多音字。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3.作者到底看了什么录像,我们无法看到,本节课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看一看灰椋鸟。
二、视听结合,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读第四自然段,你看到的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投影出示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①抓“盘旋”(动作比划);
②将“投入”改为“飞入”进行比较,突出灰椋鸟归林的急切,以及刺槐林在灰椋鸟心
中就像是母亲,家一样。
③读出这种感受。
3、投影出示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①大部队指什么?了解双引号的用法。
②由“大部队”想到什么?体会排空而至的壮观和气势。
4.投影出示第三句: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
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由抽象到形象来感受数百米长的.长队和一个巨大的椭圆形。
②拓展还有的……
5.读读上面的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6.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7.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8.投影出示四、五两句话,理解倾诉(说出心里话),读读这两句话,此时你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吗?
9.读出你们此时的感受。
10。指导有感情背诵
①提出比赛要求,生练;
②比赛,教者有感情背诵。
③生练习背诵。
三、捕捉美丽镜头,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如果此时的你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
2.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①和第一自然段中的灰椋鸟进行比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此时已深深爱上了灰椋鸟。
③读出感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②运用已有知识来感受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
③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灰椋鸟的叫声成了什么?
④读出感受。
3.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场面感染了,竟欢呼起来。你们一定也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你们会欢呼什么呢?
四、联系作者,感情升华
1.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热闹想到了什么?
2.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如何改成陈述句?哪一句好?为什么?读出来。
3.知道《灰椋鸟》的作者吗?教者深情介绍: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的只有23岁的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4.欣赏歌曲。
5.你会对徐秀娟说些什么?
五、拓展阅读,余韵未了
读一读徐秀娟的文章,读一读徐秀娟牺牲的一些报道,读一读巴金的《鸟的天堂》
课文《灰椋鸟》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课文《灰椋鸟》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
⒈赏读课文,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⒉通过课外精选片段的拓展与交流,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利用音乐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说写结合,内化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按明暗两条线索构文的方法。
二、品读、赏析、感悟。
⒈引导学生说说印象最深的场面。
⒉圈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批注,完成课后5 。
⒊教师小结:
只有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拓展、交流、积累。
⒈交流自办小报《鸟的乐园》
⒉指读小报上写鸟的最精彩的语句,品析、积累。
⒊强调:看得细致,听得仔细,想得丰富。
四、迁移、练写、内化。
⒈播放《百鸟奏鸣曲》。
⒉引导说说感受。
⒊发纸练写,鼓励运用积累的语言。
五、作业 。
⒈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⒉读《鸟的天堂》。
《灰椋鸟》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自评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微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刷一遍想念你,没有开始的结束。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