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词创作入门讲堂(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发布时间: 2022-09-22 12:54:01

1.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2.古诗词“创作技巧”有哪些

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与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现在诗歌里,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触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还有一些诗,看上去完全写景,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就生什么样的情,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时,触景生情,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赋的手法写成,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别开生面。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兴经常有统摄下文,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3.怎样进行古诗词创作啊

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两联)不仅每字平仄相对,而且必须对仗,成为两副对联。

首联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由于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尾联是很少有对仗的,只有少数例外。

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也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

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甚至要求小类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动物、植物、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绵词等各类自对。

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与楚是地名对,东与南是方位对,乾与坤是天文对,日与夜是时令对,对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名对天文、方位对时令也算是工对。真正做到工对是不容易的,所以允许宽对。

即词性相同的字都可以对。甚至连颔联的半对半不对,都是允许的。

借助音、义关系对仗叫借对。借音多见于颜色对。

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以“清”对“白”即是。有时候不是借音,而是借义,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对仗。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是甲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是乙义,故借来对数目词“几度”。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属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流水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句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也叫走马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

对仗按句子表述的内容分为正对、衬对、反对、串对。上下句意思虽然独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但相类或相关,互相补充,相互辉映,叫正对,也称并肩对。

如前举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句和前举杜甫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句即是。上下句意思映比,有主有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叫衬对,也称映比对。

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为正,上为衬。

又如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上为衬,下为正。

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叫反对,也称反比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又如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下句意思连贯承接,叫串对,也叫连对,顺接对,即前述的流水对。

此外,还有在一个句子中一些字词的句中对,以及上下句中交叉对的交错对和两联中上句与上句对仗、下句与下句对仗的扇面对,一般使用较少,不再细谈。总的说来,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么严格,作者在运用对仗时有较大的自由。

但对仗也有三忌:一是忌同字,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的同一次序位置上不能用同字,同字必同声,必然失对;二是忌雷同,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主要是指音组结构,如颔联是一个双音节(词组)后面一个单音节,那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

这样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会显得灵活自如和谐自然。三是忌合掌,即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组上下句相对,这是诗家的大忌,应特别注意。

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

如例句曲。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

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开工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

4.谁可以为我讲解古诗词的创作细则

你好专业团队很高兴为你作答: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希望得到你的满意。

5.如何创作诗词

诗词创作很简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

以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为例,一共有如下要点: 古诗创作: 1:掌握格律。古诗的格律很重要,分为七言、五言(一句话7个字和一句话5个字)以及律诗、决绝(一共8句话和一共4句话,一个逗号为一句)。

2:注意韵脚。古诗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押韵。

双数句子末尾及开头第一句必须押韵,押韵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必须相同(这种说法不算太准确,因为有些韵母不完全相同,比如hen和hun也是同一个韵脚,但韵母却不同。详细分类请参考百度百科。)

3:虚实相对。虚对虚,实对实。

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颜色对颜色……诸如此类。不过,这一条不需要太刻意去遵守,如果有比较好的构思,虚实不相对也是可以的。

古词创作: 1:选择词牌。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写作之前务必先选择一个词牌,如“醉花阴”。

2:按照词牌的格律填写。每一句的字数,必须和词牌相同,韵脚也必须按照词牌的要求填写。

3:填写规律。初学者建议直接选择一首古人的词,然后自己分析那一句的韵尾是相同的。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上阕只有1、2、5句韵脚相同,韵母都是ou。然后在填写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此法填写,一般就不会出错。

以上均为个人经验,不属于正规模式。但是个人认为,诗词之属条框甚是复杂,如果楼主只是想大概抒发胸臆,并非想深入研究,只要依照我所说的方式去练习即可。

以上均为肉打,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诸位高手多多指教……TAT,楼主如果真的很喜欢诗词,可以HI我,大家共同讨论,相互学习,以求进益~O(∩_∩)O~。

6.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的技巧,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在诗歌创作的路上走得越远,就越会发现自己难以突破,一当你觉得自己有了进步,却又跟着觉得自己还是原地踏步~~~~````

就你的问题,先简单的说说:

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物象相凝聚的具象。一首诗很少是一个单一的意象,而是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它的多重组合就如同电影蒙太奇(montage)手法。所谓蒙太奇是指“用一连串画面并置形成不见于任一画面的一种抽象观念。”诗歌中的意象叠加就是意象组合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一个意象的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如一位国外的诗歌理论家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

诗歌分行,句子编排:

诗歌句子的分行编排有很大作用作用: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1 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2 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 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4 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但是也有要求:

1 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2 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3 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诗歌的用语要注意陌生化与还原生活:

诗歌虽是语言艺术,它有别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是一种实用语言,它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就有自动化性质,它的司空见惯,也就钝化了人们的感受,我们的感觉常处于麻痹状态。诗歌语言则不同,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它常以反常的方式出现,即对见惯的实用的语言实施阻挠、变形、扭曲的特别处理,使原先熟悉变成不熟悉的,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它就是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主张的“陌生化”,也可称为“反常化”。他说“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感觉事物,而非已知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还是开始的那句话,诗歌的技巧,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学习诗歌,也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如果对诗歌有兴趣,想深入了解的话,有详细的资料。包括:

诗歌的比与意象叠加 诗歌中的设定性规则 诗歌的表现与表现性 诗歌的形式、形式感与形式主义 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的音义对应 音乐与诗的桥梁 陌生化与还原生活 诗歌佯谬:通感、荒诞、黑色幽默~~~~~~~~~``

全部都是长篇大论,不过,你要是有耐心将这些资料看完,相信对你诗歌的创作会有很大帮助!!!

网址:/bajiter/blog/category/%CA%B2%C3%B4%B6%BC%D3%D0

7.怎样学习写作诗词

很多朋友喜欢诗词,也有意学习写作诗词,可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希望能谈一谈这个问题。

说实话,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说,我自己在学习诗词写作方面就没有经师,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完全靠暗中摸索,缁铢积累,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一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学好一门知识,必须要对这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从童年的时候听哥哥背毛主席诗词,就被那抑扬顿挫的音调所吸引。

上小学时就对课本里的诗词很感兴趣,觉得无论是那抑扬起伏的声调还是那种整齐的形式都很美。课外开始读一些诗词,自己也尝试着写诗。

我在上小学时读了不少大部头的古典小说,那里面都有不少诗词,尤其是《红楼梦》,到小学毕业读过有四遍,对里面的诗词大多都能背诵。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也从那时打下了根基。

上初中后,对诗词的爱好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凡是能借到的诗词选本都会千方百计地借来来读。借的书不可能什么时间想看就什么时间看,于是就抄,把整部书里的诗词作品抄在笔记本或卡片纸上,只要没读过的就抄下来。

那时抄过的诗词选本有《新选千家诗》、《元明清绝句三百首》、《唐宋词一百首》以及《白居易诗选》的一部分和萧涤非的〈〈杜诗新译〉〉的一部分,总数近千首,抄了厚厚一本。后来这个本子连同1995年以前写的诗词稿在展转搬迁中丢失了,只有两大信封卡片还保存着。

对诗词的痴迷也影响了我的学业,最后连高中都没能考上。参加工作后,手里有了钱,工资的大部分用来买了书,主要是诗词和历史方面的。

1992年,我开始利用手头所有的几种词选,自己动手勘订词谱。先编目录,把几种书中同一词牌的作品编到一起,然后逐首分析,考订异同,列出词谱。

每天晚上熄灯以后,同宿舍的室友都进入了梦乡,我还点着台灯干到深夜。这项工作断断续续持续到1995年,在七种选本10000多首作品的基础上,整理了400多个词调的词谱,没有最终完成。

1998年从烟台回来,光书就装了三四编织袋,两大纸箱,和一个大号樟木箱。要学好一样东西,不仅要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是前提。

要学好诗词,必须多读强记,对那些经典作品最好能够背诵下来。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读要读出声调,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律,把握语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说的就是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诗的语感,把握了诗的语感,写出的诗才能语言流畅,不至于生硬晦涩,读不成句子。

以上仅仅是第一步,是打基础的积累阶段。积累深厚了,就可以进入实践阶段。

那么实践应该从那里入手呢?我认为应该从古体入手。这个古体就是不讲格律的古体诗,是相对于讲格律的近体诗来说的,包括古风、古绝、乐府歌行等。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很多诗界的前辈都持这种意见,诗界泰斗霍松林老先生就持这种意见。霍先生的文章我没读过,我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知道霍老的这一意见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为什么要从古体入手呢?学习诗词写作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语言关。诗词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口语和白话的,而是文言。

文言我们今天已经不大好掌握,更何况诗的语言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就更增加了难度。所以前面我提出一定要多读熟读古典作品,目的就是增强对语感的把握。

写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句子写通顺了,符合诗的语言规范,读起来才能有诗味。为什么不提倡先学格律呢?这是因为格律对语言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所以要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

这就好比教小孩子跑步,你不能先跟他讲一大堆跑步的正确姿势啦,规矩啦,一开始就用这些规矩束缚了他的手脚,恐怕这个孩子终生也学不会跑步,一辈子也跑不快。你首先要培养他的素质,让他能跑起来,能跑快了,然后再加以规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诗词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被格律束缚住了手脚,恐怕一辈子也写不出象样的作品来。第一步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意思明白,然后进于格律。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利于养成气格。凡文章以气格为主,如其语言精细而气格卑弱,毋宁语言粗陋而气格高峻。

当然,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气格不能离开语言而独存,而是要借助语言以彰显,但好的文章却必须具备高的气格,否则就不入品流。句子写通顺了,意思写明白了,语言这一关过了,然后可以进而学习格律。

我学写诗词就是先从古体入手的,到20岁后才开始学习格律。要能熟练地掌握格律,写出符合格律规范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格律诗对一首诗的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有严格的要求,要讲究平仄粘对。平仄就是声调要平仄相间;粘是指下联的出句头两个字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的头两个字平仄相同,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因为每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往往可以不论,所以重点在于第二个字。拿一首七言律诗来讲,第三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二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五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与第四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平仄相粘,第七句的。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词创作入门讲堂(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