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词与文言文对比阅读

发布时间: 2022-09-25 17:36:01

1.古诗文对比阅读

西江月

司马光

宝簪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不定.

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夜明人静.相间怎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阳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2.古诗与文言文的区别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

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

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3.八上语文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可以哪两篇组合在一起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إ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相与步于中庭.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参考答案: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 ⑤参与,这里指欣赏 ⑥睡觉إ 2、B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仙إ③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5.文言诗文阅读

1.律诗 抒情诗2.(1)渡 (2)空、白白地 (3)书信 (4)眼泪3.(1)“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2)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4.(1)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

也是隐喻自己想做官但又无法实现。(2)一方面是个人与亲朋失去联系,年老多病;二是国家多难,战乱未平,动荡不安。

5.(甲)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或者抒发了作者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词与文言文对比阅读】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