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织锦
布依族织锦,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工艺,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机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蓝色丝线作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纬,经过精挑细插,数丝穿梭纺织而成。布依织锦图案精细协调,美观大方,创作新颖,立体感强。原用于服装装饰,现已开发用作壁挂、沙发巾、旅游包等,成为了布依族名贵的美术工艺品
布依织锦主要分布在普定县境内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关镇陇戛村最有特色。
苗族跳花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场,我县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绽,春播即将来时或者古历七月中旬举行,一年两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风调雨顺,庄家丰收,演变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普定境内的花坡,花场主要有猴场乡的仙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乡的沙戈村、和平村,补郎乡的等堆村猫洞乡的月亮村、又奋村莱格都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
苗族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四部分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规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长的可达2至3米。芦笙管一般用细而长的竹子制作,通常为六管,音调为羽、宫、商、角、徵、羽六个音,属于五声音阶,后来也发展到六声、七声音阶。
芦笙音色圆润,曲调欢快活泼;苗族芦笙舞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芦笙舞和芦笙伴随着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制作的芦笙,手艺精湛,堪称一绝,六个音调,乐声千变万化。身着麻布衣服,生性粗旷质朴的苗家汉子,跳起芦笙舞来,边跳边吹,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的表演绝技。
普定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县坪上乡的革渣村、硝硐村、丰林村、猫洞乡的又奋、来格都等苗族村寨。
布依族织锦
布依族织锦,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工艺,锦面类似丝绣,但却是在古老的织机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蓝色丝线作经,以五颜六色的丝线为纬,经过精挑细插,数丝穿梭纺织而成。布依织锦图案精细协调,美观大方,创作新颖,立体感强。原用于服装装饰,现已开发用作壁挂、沙发巾、旅游包等,成为了布依族名贵的美术工艺品
布依织锦主要分布在普定县境内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关镇陇戛村最有特色。
苗族跳花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场,我县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绽,春播即将来时或者古历七月中旬举行,一年两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风调雨顺,庄家丰收,演变到了后来,也就成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普定境内的花坡,花场主要有猴场乡的仙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乡的沙戈村、和平村,补郎乡的等堆村猫洞乡的月亮村、又奋村莱格都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节日。
苗族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一种古老的竹制笙管乐器,其舞曲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四部分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规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长的可达2至3米。芦笙管一般用细而长的竹子制作,通常为六管,音调为羽、宫、商、角、徵、羽六个音,属于五声音阶,后来也发展到六声、七声音阶。
芦笙音色圆润,曲调欢快活泼;苗族芦笙舞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芦笙舞和芦笙伴随着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苗族人制作的芦笙,手艺精湛,堪称一绝,六个音调,乐声千变万化。身着麻布衣服,生性粗旷质朴的苗家汉子,跳起芦笙舞来,边跳边吹,走、移、跨、转、立、踢、勾、翻的表演绝技。
普定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县坪上乡的革渣村、硝硐村、丰林村、猫洞乡的又奋、来格都等苗族村寨。
安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安顺市是贵州省第三大城市,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历史文化名城,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2009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
安顺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
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
北方强秦乘虚攻占今贵州东部,切断庄蹻归路,于是庄蹻便驻留云南自立为王,统治夜郎诸国;
秦统一后,安顺被划入象郡北部地域。汉武帝时,笼络羁縻夜郎君长,授与其王印,此即小夜郎;[1]
汉成帝时期,各君王争雄不服朝廷,被汉灭,至此牂牁国历时540余年,夜郎国历时250余年后宣告灭亡;
三国时卢鹿部蒙族的济火因助汉廷平叛有功,汉遂封其为罗甸王,赐普里部统治;
魏晋时期汉族官宦入驻贵州,此时期政区名称频易,牂牁郡即被分割为牂牁、夜郎、平夷三个小郡,安顺仍隶属于夜郎郡;
唐中叶封普里部君长为普宁郡王;
宋时为绍庆府,羁縻二十二个小州,安顺称普宁州;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部归附朝廷,隶属于曲靖宣慰司;
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十八年(1385)分别撤普定府和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
万历三十年(1602)升安顺州为安顺府,府、卫同城。由于地利之便,安顺成为黔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七年(1660)设总揽云贵军政大权的云贵总督,总督驻地一在云南曲靖,一在贵州安顺;
康熙元年(1663)罢去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到康熙五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
康熙六年(1667)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
民国三年(1914)安顺府更名为安顺县;
1949年11月22日,中共安顺临时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
1958年设置安顺市,市、县分治,年底撤县并市;
1963年恢复安顺县名;
1966年市县第二次同城分置;
1990年合并县市称安顺市;
2000年6月设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西秀区。新的安顺市辖一区、五县、三个特区,即:西秀区;普定、平坝、镇宁、关岭、紫云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黄果树风景名胜管理区。
普定县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的黔中腹地,属贵州省安顺市,东与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相接,南与安顺市开发区么铺镇、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普定县区龙场乡、毕节地区织金县白泥乡,北与织金县熊家场相毗。
普定县城距安顺28公里,距贵阳118公里。普定县行政辖区东西长51.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
普定县的行政区划为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为全县总人口的80%左右,苗族、布依族是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2007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有43万人。
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共同缔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普定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干秋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少,辐射能量低。
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时数1164.9小时,无霜期301天,年平均降水1378.2毫米,属全省三大降雨中心地区之一。处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的普定县,境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的古迹、名胜、洞穴与红枫湖、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一批国家级风境名胜区连成一片。省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蜿蜒42公里,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湖光山色如诗如画,集山、水、林、洞、民族风情为一体,已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境内有一万六千多年历史的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莲花古洞、化处空山、玉真山寺、西堡古屯、猴场“平讼摩崖”石刻、“大明定南所”石刻等景点将随着普定旅游业的开发和兴起重放光彩。莲花古洞 位于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马岭半坡,距公路1公里左右, 普定县 民国时期即成为名胜。
洞口雕刻有国民党贵州省主席杨森题字的“莲花名洞”四个大字,洞中有天窗三个,一窗一洞,风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胜;洞内还有众多名人手迹石刻,著名书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题字“水流花放,岳耸莲披”每字各一米见方,蔚为壮观。主要以游览洞穴奇观为主。
普屯坝 普屯坝高山草原风情旅游区,位于普定县城东北部猴场乡,距城区42km 普定县 为贵州山区地形中罕见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拨最高点(1850米),方圆6.8km2 ,颇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势,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览项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营,户外游览,观赏。
仙马苗族风情,倾听仙马苗族民间合唱团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主要游览景观有:明代“抚按明文”摩崖石刻,后冲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杨家寨河谷风光、仙马苗族村寨等。穿洞古人类博物馆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有文物陈设室、管理办公室、停车场等。展示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
出土大量骨器、石器及两个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与北京“山顶洞人”,云南“元谋人”齐名,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枫林火焰山原始植物保护区 天然植物公园。
为安顺地区仅存的原始森林,方圆5公里。因深秋时节遍山红叶,远观似火,颇为壮观,故而得名,区内有冰前期活化石银杏,大量国家级保护树种及贵州罕有的多种树种等,其主要游览景点有:丰林村、龟山、火焰山、枫溪、云山等处;主要观赏其自然山林景观、幽静涧谷景观、苗族风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
夜郎湖 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城区7公里,安顺35公里, 普定县 如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卷”。全长42公里,蓄水4.2亿立方,水面最宽处2.5公里,时为贵州省第二人工湖,水质优美,盛产各种鱼类;湖区两岸山峰秀丽挺拨,河道曲折有致,以峡奇、峰险、幽美、静谧为主要特点。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普定,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古为牂牁夜郎国地,古代就有彝族居住。
唐贞观四年(630),置琰州,领始安等县,始安县治西堡(今普定马场),是今普定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建制县。唐中叶以后,今普定为罗甸国普里部所辖。
五代,属始安县,部分为望江县领有。宋朝时属夔州路始安县、望江县地。
元宪宗七年(1257),普里、普定归附,以其地置普定万户,不久改为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此为“普定”二字首次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也是普定县名来历。
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为罗甸安抚司,隶四川行省,后改隶湖广行省。次年复改隶四川行省。
二十九年(1292),复普定府,隶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改为普定路,隶属不变。
至正十一年(1351),以原普定府亲辖地置普定县、安顺州、达安州、和宏州、习安州。今普定分属安州、和宏州、安顺州、普定县所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置普定卫,旋升为普定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都司。
普定府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习安州并入安顺州,升普定府为普定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
十八年(1385),废普定军民府,普定县并入安顺州,隶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置宁谷、西堡、十二营、康佐、募役五长官,皆隶安顺州(十二营、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内,十二营称谓沿用至今)。
二十五年(1392),将云南布政司所属的安顺、镇宁。
“贵州宣慰府(即今贵阳市)”是贵州宣慰使霭翠和奢香夫人及其后裔处理政务的官府。
明代初期水西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将贵州宣慰府作为执政官邸,励耕织、修九驿、纳汉儒、兴汉学,顾大局、建和谐、安边陲,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和水西地区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据史料记载:蜀汉时期,居于闽(今云南东川)的水西彝族土司远祖济济火,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
南梁太清三年(549),济火闽支第二十世,由闽(今云南东川)向东北扩展,据今水城、大方、黔西地带,号卢鹿部。宋皇祐年间号“罗氏鬼国”。
元始设土司,治所在今贵阳市,以鸭池河划分“水西”、“水东”分别治理。明设“贵州宣慰司(治今贵阳市)”,由安氏世袭宣慰使,宋氏世袭宣慰同知,两宣慰各有分地。
安氏辖境约当今贵州省西北部息烽、修文以西,普定以北,水城以东,大方以南地区。以其大部分在鸭池河以西,通称水西。
崇祯三年(1630)削其水外(指鸭池河以东)地设置卫所,辖境遂以水西为限。清顺治十五年(1658)改称水西宣慰使,康熙间以绝嗣停袭。
1.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经过二三十年的考古发现,现已知道,贵州“旧石器时代”(即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击石器,采集和渔猎的时代)文化比较光彩。旧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它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三足鼎立。中期:有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
中期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还有水城硝灰洞遗址,这里发现的“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现中占重要地位。
旧石器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器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有历史学家说,它是“独领风骚数万年”。
2.关于夜郎文化。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
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
广义的夜郎,包括除去黔东北一部分地带之外的今贵州全部地方,还包括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川南一部分。狭义的夜郎,具体就是指夜郎国,包括今贵州毕节、安顺、兴义、六盘水,云南昭通、曲靖,四川宜宾地区和广西西北部凌云一带,即所谓大夜郎国。
3.汉武帝派唐蒙修夜郎道———中央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开发贵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把眼光略微看到贵州,这便是派常修五尺道,从今川南宜宾,入滇东北,进黔西北,过赫章、威宁,复入云南达曲靖。
这条五尺道未完成,而且只是从黔西北边境擦肩而过。贵州第一次有规模的开发,应该算汉武帝派唐蒙开通夜郎道亦称南夷道,此举对古代贵州发展意义重大。
4.宋代南方买马使贵州首次卷入全国市场,这在贵州经济史上是值得一书的事。贵州不少地方所产马匹,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古代贵州除官马外,民间养马与农耕一样,都属自给自足经济,产品交易极不发达。马的输出只限于地方政权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这种状况在两宋时期尤其南宋后,曾发生过突破性的变化。在中央南方买马的经济刺激下,贵州养马及贩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机会。
通过买马活动,密切了贵州与宋王朝的联系,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交往。5.明代建立行省,在贵州发展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省对贵州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贵州的事情才正式作为一个省级单位提上了中央议事日程。
贵州的经济、文化建设,再不是分割三省,而成为一个整体行政建制,统筹考虑,可以向中央发言。6.明代屯田使贵州生产力有了突破性的跃升。
屯田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农垦活动,对贵州农业生产不仅产生了量的飞跃,更带来质的变化。以军屯民屯形式,在偏远落后的贵州建立屯田,实际上是建立起了星罗棋布的较先进的农业示范基地。
它把中原和江南的耕作制度、兴修水利、改良田土、发展牛耕、改进农具、培育良种等农业技术带进贵州,辐射黔疆四方。因此,可以说每个屯堡就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推动贵州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作用。
7.明清时期教育文化的发展。明代以前,贵州的教育发展缓慢。
建省以后,各府州县相继建学,贵州有了正式官学,而且有了一套专管教育的机构。至清代全省府州县甚至乡也相继建立了学校。
8.贵州在近代化运动中初展风采。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黎庶昌是贵州人中最早认识西方现代思想的先驱。
他曾任我驻欧洲英法等国使馆参赞几年,著《西洋杂志》,最早向国内介绍了西方文明。黎汝谦在日本任领事时,翻译出版《华盛顿传》,介绍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9.贵州是遵义会议精神和红军长征文化影响至深的得天独厚省份。这是贵州现代史上最大的亮点与光荣。
10.抗战时期的发展机遇。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把国民经济导入了战时轨道。
沿海重要厂矿企业大量内迁;国家以国库拨款、四行(即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个银行)投资、四行贷款等方式给后方工业建设重点投资,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湘西的西南工业区。贵州作为陪都重庆的屏障,西南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1.贵州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有全国影响的重量级人物。如:李端。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