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词朗读《登鹳雀楼》

发布时间: 2022-11-24 11:12:01

1.登鹳雀楼古诗读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无论在漫长的时间与历史中,山西永济黄河畔的那座鹳雀楼曾如何地兴废,它都始终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或者说,只要有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作为依凭,那座兴废不已的鹳雀楼就没有任何的力量能为它画上句号。

五绝,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短小的一种体裁,但我们在对《登鹳雀楼》的阅读中,却从未感觉它的短小,这一散发着辉煌的盛唐气象的语言建筑,对它的攀登是如此的一代代地没有尽头,攀登的人群是如此的浩大。它如同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一般,将它的光辉普洒给各个阶层的读者。

它甚至比同样意境深远的王维的“空山不见人”“木末芙蓉花”等更有资格称为伟大,因为王维的这些五绝的伟大,显然地更多属于知识阶层的欣赏。自然,阅读《登鹳雀楼》这样伟大气象的诗,每个人都应有着自己的感受,我之所以只选了两个角度,是因为这两个角度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种读法:一种昂扬奋发的人生姿态及价值取向。大多的读者显然取此读法。

在这一读法里,《登鹳雀楼》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诗意。第一层诗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向晚之日依着阔大的群山缓缓落下,奔腾的黄河归流入浩瀚的大海。

这两句诗堪比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同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壮句,只是一个偏于动态,一个偏于静寂。面对这样一幅壮丽的江山画卷,诗人不由勃发出一种豪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继续看到那千里之外的风景,那就再登上一层楼吧!显然,这第二层诗意在面对壮丽江山而抒发人生豪情上,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属于同一路诗思。

而王之涣诗的超绝之处,是在豪情的抒发中,同时呈现了一种深远之理——在这“更上一层楼”的不断攀登中,《登鹳雀楼》中的“理”,与《大学》中的“日日新”,《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汇入了同一脉搏。当然,《登鹳雀楼》的“理”,绝非《大学》《易经》的简单演绎,它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思与神奇诗境。

这里,我们不妨从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上,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诗境:一轮黄昏之日渐落群山那边,为群山所屏遮,世界渐入夜色——江山如画的景色亦将随之消逝。然而,当眺望者“更上一层楼”时,某种意义上就是追日,将“千里目”的视线高越过群山的屏遮,复见到那边的一轮日,或者说是将其提升出来,继续辉耀诗境中的壮丽江山。

而远方的大海,也将因这登高而更加清晰,且在一种不落的日光的辉耀下,吞吐着宇宙的万千气象。在这样的电影镜头般的呈现中,《登鹳雀楼》甚至拥有了一种神话之境,赶上了夸父的步子。

或许,我们几乎已忽略了,《登鹳雀楼》在这一读法里所呈现出的伟大诗境,及触景生情,情中寓理的诗性结构,是由短短四行仅二十个字的五绝来完成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罕见的,堪称语言艺术的奇迹。第二种读法:一种终结追求的生命思索。

在这一读法中,《登鹳雀楼》并非由景而生情理的双层结构,诗篇的四句而是如齿轮相依,相互拨转着运行,循环。曾有论者评中国文学太多现实生存的关注,而乏对生命或生存的终结叩问,实是偏颇之言。

这种终结的叩问及求索,中国文学自有着自己的诗性呈现方式,而不似西方文学那般往往直接如哲学的演绎,加上历代读者对中国古典诗中名篇佳作的阅读几成了一种惯性,许多诗中隐潜的深刻地方,往往被滑了过去。《登鹳雀楼》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就颇令人玩味,如果我们将这句诗当做一幅远眺的画景来读:一轮夕阳依着远方的山峦缓缓落下——则此时的日在色彩的视觉上一般应为“红日”,“白日”似有悖常理。

当然,我们也不妨将诗句改为“红日依山尽”来试读一下,它似乎合常理了,但我们立即感到诗境缺少了一些什么,并且狭小起来,诗中常为人们称道的那种洋溢的盛唐气象也不觉消陨许多。因此,我们不必囿于“白日”的“白”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下句的“黄河”的“黄”形成一种对仗的习惯性阅读,实际上,首句的“白日依山尽”与次句的“黄河入海流”,不仅仅呈现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它们更准确的参照读法,应是另一位盛唐诗人李白的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的是一种强健旺盛的生命在时间中的奔腾,流逝,及抗争。由此,《登鹳雀楼》的“白日”,应可理解为是曾经悬挂中天,并照耀整个白昼的一轮“日”,首句的“白日依山尽”,即是描绘了一种壮丽的时间的飞动,流逝,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尽”,更是强调了这种时间的已到尽头,到了极限处。

自然,这是对于人的时间的观照而言,对于“白日”的时间,它其实并无“白”与“黑”之分,它仍在自己的轨道上进行着自己的运转,只是此时远眺的诗人尚无法知道它“下山”后转至何处。“黄河入海流”——滚滚奔腾的黄河之水,可看作,或象征着在“白日”的时间照耀下的一段强大的生命,现在也终于流入了大海,到达了它的终极。

那不见边缘的大海究竟是什么?那大。

2.

黄河颂 光未然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3.读登鹳雀楼古诗的感受

《登鹤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一首不朽之作。

反复读这首诗感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说的是太阳朝着山那边落了下去,黄河汇入了大海。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没有一丝奇特,也没有人会投入更多的关注。

可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一下就把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高度的概括出来,并形成直观的感受:要想看的远点,那么就要站的更高一点。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经诗人的一提炼,把它们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意味深远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阳。在白天是何等的强大,辉煌啊!但是一到晚上,还是要落下去,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无论多么辉煌,伟大,总还要向黑夜投降,经过黑暗的洗礼,再重新绽放光芒。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绵延几千里,但最终还是汇入大海。

在内陆大地上,黄河是多么巨大啊,可这么大的河流,汇入大海时,不也被静静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已。诗的前两句讲的是万物归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黄河东归大海一样,这一切都属于自然法则的范畴,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则。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才构成的自然。在盛极时万不可得意忘形,否极时切不可垂头丧气,失去进取的勇气。

此所谓得矣?失矣?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诗的后两句说的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着眼点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

站的越高,看的当然也就更远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实人生什么事情也不都这样吗?要想收获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说看的更远更多是一种收获的话,那么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オ有回报,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物。

以上供参考。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词朗读《登鹳雀楼》】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