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诗词学习 > 诗词大全

古诗词逻辑与鉴赏

发布时间: 2022-10-25 04:42:01

1.浅论古诗词中的逻辑审美

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 “兴亡

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 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家姚燧在《越调·凭

阑人·寄征衣》中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心 千万难。"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短小的字句中,在格律音韵的限制下,要写

景、抒情,要叙事、状物,就必然需要字斟句酌,诗人必须重视“炼字j',即在遣 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所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难怪清袁枚要在《遣兴诗》里感叹:“爱好由来下笔难,一 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

不越一‘理’字。''(《窥词管见》)宋代欧阳修也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 不通,亦语病也。"据说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有一次到台州巡视,路 过杭州的清风岭,曾在僧房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 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 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等他办完公 事回来改诗时,忽见“一"字已被人添加数笔变成“半一字,他不得不感叹此地 大有人才,“半"江之水才是合情合理。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 诗人对于字词的选择必须慎重,用词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符合生活的常识(艺 术的想象与夸张符合的是情感的真实),还要符合诗歌整体境界的需要。

“要弄清炼字的奥妙,关键仍然是要弄清它们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从各个

不同的句子中去看他们的作用和妙处。''【I】唐人齐己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 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 应律,先发望春台。"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

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丌。"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诗人以野外白雪一片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 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 寻常。"【I】也就是说,“一枝''这一词语较“数枝"更形象更贴切,从概念运用的 角度来说,“一枝"更能准确反映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更能反映“早''的意思,如 此力能与后面的“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相呼应。

“景无月不美,酒缺月无味"

: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一次他到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

的朋友家里赴宴。晚问月朗风清,花影婆娑,鸟虫齐鸣。主人乘兴提笔挥诗,其 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众人见了,赞不绝口。主人请王安石 评点,王安石看后说:“诗写得很好,只有两句未妥。"主人连忙问:“哪两句不妥?" 王安石并不回答,而是提起笔来,将“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改成了“明月 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然后放下笔解释说:“就是这两句不妥。你们想想,明月 怎么会叫,黄狗又怎能在花心上睡觉?"“大人有所不知,”主人连忙解释况,“我 们当地有一种小鸟,能在空中边飞边叫,大家称它为‘明月’;还有一种小虫,经 常在花心上睡觉,我们当地人叫它为‘黄狗’。我诗中的‘明月’和‘黄狗’就是 指这虫和鸟呀!”【l】主人写的“明月''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鸟,王安石却以为是天上 的月亮;主人写的“黄狗”指的是当地的一种小虫,而王安石以为是地上跑的狗。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误读词语也就误读了诗歌。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古诗词的赏析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翻译】

燕地男儿多任侠,那豪迈的气概,潇洒的身姿,无不显示出北方少年的力量与强悍,英猛之气国力透纸背,他们性格豪爽,并不以父家室等一己私利为重,他们极其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危亡,这才是英雄本色,诗人一介书生,即能道出如此的报国热情,“宁为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能不令人先赞叹!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周英)

3.诗歌与逻辑(外一篇)

[诗歌与逻辑(外一篇)] 诗歌与逻辑(外一篇) 作者/文星 ●文星 他们至情至性,“语不惊人死不休”,“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歌与逻辑(外一篇)。

这样呕心沥血的作品,怎么会没有魅力? 1968年某一天,23岁的沃尔夫冈读到一首“很美的英文”唐诗,从此便与中国结下缘分。当时他正在读神学,立马转身攻克汉语。

五年后他获得汉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论杜牧的抒情诗》。他“最喜欢唐诗”,也很喜欢中国菜。

后来,他娶了一位中国姑娘。这个人就是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

改变他一生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今能够用汉语悠悠咀嚼原汁原味的原作,如顾彬所说,真是“美得不得了”。

很多西方汉学家都对中国古代诗歌情有独钟。例如1966年去世的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醉心唐诗,竟然到了如此地步:不敢前来造访中国。

生怕现代中国之行,毁了他梦幻般的古典中国意境。他终身没有踏上中国的大地。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如果中国文人对世界是否有美好意义,不得而知;那么诗歌或者文学,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美好意义了。立德是圣人的事;立功是帝王将相的事;只有立言让知识分子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让他们超越世俗,超越帝王,超越空间,超越时间——达到不朽。

为此,他们至情至性,“语不惊人死不休”,“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呕心沥血的作品,怎么会没有魅力? 例如大诗人李白,只要小小儿郎一上学堂,就得念叨他的诗。

甚至牙牙学语的幼儿,就有模有样背诵“床前明月光”了。这位被天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凭着逼人的天才,借助终南山道教,走捷径直接人皇宫,其中未必完全没有屈辱。

可是人们却津津乐道:他借酒使醉,命令大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鞋。那厮是只肯给皇上脱鞋的头号大奴才呢。

三年后,他被皇帝赐金放还,虽然失落却也轻松。皇宫本来就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何况诗仙。

他出生在西域的碎叶,怎么成了四川人?24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怎样出剑门关,怎样周游天下,怎样娶了四个妻子,怎样长流夜郎,怎样去世,人们都要细细追问,一一考证。每学他的一首诗,老师总要教导我们感同身受,追忆他的心思意念,陪他一起悲欢离合。

您看他是不是比皇上还稀奇,比皇后还高贵?中国历代共346个皇帝,李白只有一个。这就是立言的超越历史,或者诗歌的穿透时空。

那个当囚犯的可怜皇帝李煜,写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伤感诗歌,令人愀然怦动,心有戚戚焉。如果不是这些诗歌,谁还会记得他。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诗歌故事不知有多少。那位浪迹青楼的写词高手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后来还是想当官,不得不去考试。这回皇帝把他的卷子批上:且填词去,何须浮名!于是他失意加得意,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变是他的小名。没当上官的柳三变穷愁潦倒,据说他去世后,是妓女凑钱安葬的。

可是啊,中国状元历代共700多个,柳三变只有一个。遥想当年,这些文人有多少不如意、不得意。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诗歌和文章就成了他们失意时的鸦片,让他们对权力和金钱不太在意了,作文指导《诗歌与逻辑(外一篇)》。

中国文化对诗歌的迷恋无以复加,诗歌成为代代相传的接力棒,最终让诗人不朽了。这种对诗歌的着迷不是没有实惠。

诗歌、文学以及文章,不仅身后留名,生前也可以荣耀。最典型的莫过于李斯写《谏逐客书》,秦始皇读了之后,立即封他高官,邀他一起统一天下。

晋代左思的《三都赋》一出,洛阳人争着传抄,引起洛阳纸贵。白居易拜访长安文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32636338坛领袖顾况,顾况调侃他的名字说:长安其实“居大不易”。

等一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赶快解释:刚才是开玩笑。这预示着白居易在长安居住,很容易了。

果然。写这些东西,无论生前身后都有好处。

科举考试以文章取官僚,因此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管有才无才,从小都在写、写、写、抄、抄、抄。文人们居然传说:天下文章一大抄。

文字的历史垃圾不知有多少。当今中国大陆评职称、搞科研都要文章数量,在这个真理失踪的地方,人人上阵,个个写文章。

于是复制粘贴出惊人的文字垃圾。对文字、文学和文章的极度推崇,是中国文化特色。

加之历史悠久和代代修史,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叫:钻故纸堆。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人:“他们的学术无非是写一篇典雅华丽的文章,勉强相当于我们的人文科学和修辞学,甚至不等于使用论证或以辩证法为前提的修辞学”。

这就是中国文人,写或抄文章的人。但是,中国老百姓太尊重、太包容这些文人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文人的任性胡来,叫做风流韵事。中国文人沉醉在文字彩绣的风花雪月里,离愁别恨惆怅往事,以此超越或逃避世俗。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典文化是浪漫诗人,具有女性气质。相反,古希腊文化是理性哲学家,具有男性气质。

他们在思考之余,细细敲打语言,斤斤计较言辞,发明了一种叫“逻辑”的工。

4.七种诗词鉴赏方法

一、要注意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二、要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三、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五、注意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

六、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4、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5.古诗词鉴赏一般有哪几种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

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是反衬。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

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

6.古诗词鉴赏一般有哪几种手法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

温馨提示:
本文【古诗词逻辑与鉴赏】由作者教培参考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